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合并鼻窦部毛霉菌感染1例

王玉环;郑华东;王俊宏;张静;谢璇

关键词:糖尿病, 毛霉菌, 鼻窦部, 感染
摘要:毛霉菌病是一种急性霉菌感染,常具有致死性.鼻脑型毛霉菌病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其他严重的免疫缺陷患者中也可见到.本文报告1例糖尿病合并鼻眶部毛霉菌患者,经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提示糖尿病患者出现坏死性鼻窦炎并伴随急性神经功能障碍时应考虑鼻脑型毛霉菌病的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后的关键因素.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SD大鼠毛乳头细胞体外培养及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

    目的 了解SD大鼠毛乳头细胞(DPCs)体外培养的生长特性,并用其构建组织工程双层皮肤.方法 分离大鼠触须部获取完整毛囊,胶原酶消化获取毛乳头组织,组织块法培养毛乳头细胞并传代.以Ⅰ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α, SMA-α)、CK抗体免疫组化法鉴定细胞,MTT法检测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将第二代DPCs作为真皮种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作为表皮种子细胞,用气-液面培养制备组织工程双层皮肤,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结构.结果 成功培养DPCs并传代,Ⅰ型胶原、SMA-α染色阳性;成功构建出含表皮与真皮层的组织工程双层皮肤.结论 体外培养得到的DPCs与表皮结合较好,可作为组织工程皮肤的种子细胞.

    作者:凡孝菊;陆伟;余春艳;徐军军;李裕强;金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老年HIV/AIDS患者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经性传播4例(57.14%),血液传播1例(14.29%),不详2例(28.57%).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胃肠道症状,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病变累及多个系统.结论 对中老年患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主要考虑肺部感染、沙门氏菌感染、肿瘤等,缺乏对中老年人感染HIV的警惕性.提示对中老年患者作病情检查时,应考虑HIV/AIDS的可能性.

    作者:李家锋;肖玉凤;何勤;陈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两种免疫试剂盒检测沙眼衣原体的评价

    目的 评估目前临床常用于检测泌尿生殖道标本中沙眼衣原体的两种免疫试剂盒的性能.方法 以酶联免疫法作为对照,测定两种金标快速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两种金标类试剂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但与酶免法相比,其敏感性相对较低,尤其是对男性尿道拭子标本的漏检率较高.结论 两种金标方法的特异性均较理想.

    作者:曹红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狼疮性脂膜炎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

    报告1例被误诊为带状疱疹的狼疮性脂膜炎.患者女,24岁.右肩胛部起皮疹伴痛疼5年.体检见右肩胛部有10.0cm×5.0cm大小呈条带状分布的疼痛性斑块,其上有多个淡红色的萎缩性瘢痕和溃疡,免疫及组织病理学符合狼疮性脂膜炎.

    作者:苏红;周飞红;熊学平;孙曾拯;陈龙;张天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对缩短寻常性银屑病疗程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程的影响.方法 选用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案,应用PASI评分法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PAS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传统治疗组PASI评分低于阿维A组(P<0.05).传统治疗组平均治疗周期短于阿维A组(P<0.05).结论 应用PASI能够比较客观的掌握银屑病患者的病情,传统治疗方案仍不失为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一种良策.

    作者:戴尔红;袁肖海;章伟;王学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菌种分析及耐药性检测

    目的 观察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菌种及耐药情况.方法 分别取266例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细菌培养,利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观察结果.结果 共分离出13个种,3个亚种,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9(56.02%)株,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7(65.10%)株;发现溶血葡萄球菌82(55.03%)株,表皮葡萄球菌34(22.82%)株.检出菌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为100.00%,对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 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居多,治疗应根据体外敏感试验结果,采用联合用药方案.

    作者:何亮;潘锦华;赖志南;莫俊銮;熊顺景;姜维娜;陈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梅毒孕妇1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孕妇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血清固定孕妇是否需要接受孕期驱梅治疗.方法 按RPR持续阳性时间将154例梅毒孕妇分为3组,6个月~1年为Ⅰ组,(1~2)年为Ⅱ组,2年以上为Ⅲ组(血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孕妇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孕妇分娩新生儿137例.所有新生儿经过随访,均未出现梅毒临床表现,RPR随访2年均可转阴,其中先天梅毒2例,出生时19s-IgM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随访11月转阴;2年后随访TPPA仍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现仍在随访中.10例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孕期未接受驱梅治疗,均成功分娩正常新生儿.结论 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梅毒孕妇可不终止妊娠,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不进行妊娠期内驱梅治疗.

    作者:刘晖;洪福昌;黄俊新;潘鹏;林丽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鼻窦部毛霉菌感染1例

    毛霉菌病是一种急性霉菌感染,常具有致死性.鼻脑型毛霉菌病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其他严重的免疫缺陷患者中也可见到.本文报告1例糖尿病合并鼻眶部毛霉菌患者,经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提示糖尿病患者出现坏死性鼻窦炎并伴随急性神经功能障碍时应考虑鼻脑型毛霉菌病的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玉环;郑华东;王俊宏;张静;谢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分离株的DNA分型

    目的 探讨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不同部位分离菌株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PCR扩增红色毛癣菌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中Trs-1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并比较.结果 30株受试菌株按照PCR指纹图共分为3型,基因型分布与感染部位无相关.10例受试患者中,5倒不同感染部位分离出的菌株基因型存在差异.结论 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可能为多菌株引起,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多菌株的混合感染.

    作者:李昌吉;骆志成;牛桃香;魏玉平;周晓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小儿药疹129例临床分析

    了解小儿药疹的临床特点,探讨防治方法.方法 对本院儿科1992年1月~2007年7月129例住院的药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可明确为一种致敏药者103(79.84%)例.由抗茵素引起者70例,其中青霉素类45例(包括半合成青霉素38例),头孢茵素类25例.由抗癫痫药及解热镇痛药引起者分别为12例及11例.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药疹多见,占55.04%(71/129),其次为多形红斑型21.71%(28/129)及荨麻疹型17.05%(22/129).结论 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抗癫痫药及解热镇痛类药物是引起小儿药疹常见药物.

    作者:陈谨萍;李海翩;李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特异性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对鳞状细胞癌Tca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特异性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对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用Hedgehog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KAAD-cyclopamine处理Tca细胞,采用MTT法观察KAAD-cyclopamine对Tca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凋亡率检测使用Annexin-V-FTTC/PI双染法,细胞周期采用PI染色法.结果 随着KAAD-cyclopamine作用时间的延长及浓度的增加,其对Tc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F=25.39,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随着KAAD-cyclopamine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F=43.67,P<0.01);细胞周期表现为G2/M期阻滞.结论 KAAD-cyclopamine通过下调Hedgehog信号通路的活性,抑制人鳞状细胞癌Tca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诱导细胞发生G2/M期阻滞为其可能机制之一.

    作者:刘海燕;迟素敏;刘俊峰;白育萍;刘玉峰;李承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良性幼年黑素瘤1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8岁.左面颊结节1年余.1年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左面颊出现一淡粉红色丘疹,后逐渐增大,微痒,搔抓后少量出血、结痂,当地冷冻治疗2次,后均复发.

    作者:夏毓;陈德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

    患儿女,5岁.面部、手背反复发作红斑、水疱4年,皮疹消退后遗留下痘疮样萎缩性疲痕.血清抗EBV IgG(+)、EBV IgM(-).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伴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LCA(+)、UCHL 1(+)、CD3(+)、CD5(+)、CD10(+)、CD99(弱+).基因重排检测示:TCR-γ基因JVI(+)、JVⅡ(弱+).诊断: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明确诊断后转至本院血液科,予CHOP方案化疗,现随访中.

    作者:祁怀山;郭一峰;陈洁;余红;姚志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男男性接触人群梅毒患者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男男性接触人群中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男男性接触人群中54例患者的梅毒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合并其他性病情况及治疗和转归.结果 一期梅毒15例,硬下疳发生于生殖器外10例,误诊6例;二期梅毒39例,出现皮肤黏膜损害37例,误诊10例;多种性病伴发几率高.结论 男男性接触人群梅毒硬下疳多发生于生殖器外,二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多种性病伴发概率高.

    作者:崔明宇;孙怡;赵克宁;马伟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推广国际皮肤病分类编码规范使用皮肤病标准名称——评《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

    <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The Skin Diseases)已于2007年11月正式出版,喜读该书,内容包括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总表、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参照、遗传性皮肤病与基因及国际皮肤外科手术及医疗操作编码等.

    作者:刘辅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掌跖银屑病伴白癜风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头皮、双手出现白斑10年,双手红斑伴脱屑3月.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双手出现白斑,逐渐扩大并融合成片,经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

    作者:崔炳南;李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婴儿寻常性银屑病1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62d.躯干部红斑、脱屑30天.患儿出生后1个月时无明显诱因臀部出现散在性粟粒至绿豆大小红丘疹,逐渐扩大为红色斑片,境界清晰,上覆银白色鳞屑,脱屑后局部呈红色.

    作者:李秀丽;廖万清;徐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3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归纳、分析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特点及治疗和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3例患者的皮疹特点、伴发症状、辅助检查、组织病理、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2男1女,发病年龄早3岁,晚10岁.皮损具有多形性,发作时伴高热、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组织病理可见真皮至皮下脂肪层内的异型性淋巴样细胞围绕血管浸润,有明显的侵犯血管壁和脂肪小叶现象,伴有较多的EOS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CDB, CD45R0, CD43,而不表达CD20, CD30, CD56.皮损组织基因重排检查TCR-y(+).Epstein-Barr病毒原位杂交(+).外周血EOS明显升高,LDH酶稍高,EB病毒抗体(+).例1行化疗,后死亡;例2给予强的松口服,例3接受防蚊子叮咬及抗病毒治疗,均长期缓解.结论 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新的恶性多系统疾病,发病可能与EBV感染以及蚊子叮咬有关.不同的患者恶性程度不一,治疗及预后亦不同.

    作者:宿斌;王宝玺;渠涛;方凯;吴晓燕;高洁;钟定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Well's综合征1例

    报告1例Well's综合征.患者女,31岁.四肢反复出现皮疹,伴瘙痒、疼痛1年余,加重1月.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并可见火焰现象.诊断为嗜酸性蜂窝织炎(Wells综合征).

    作者:曾跃平;马东来;王宝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缅怀恩师张志礼教授

    张志礼(1930~2000年)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临床及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是人们敬仰的一代名医.1997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遴选国家级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的文件,张志礼教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中西医结合专家.

    作者:王萍;张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