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狼疮性脂膜炎误诊为带状疱疹1例

苏红;周飞红;熊学平;孙曾拯;陈龙;张天柱

关键词:狼疮性脂膜炎, 带状疱疹, 误诊
摘要:报告1例被误诊为带状疱疹的狼疮性脂膜炎.患者女,24岁.右肩胛部起皮疹伴痛疼5年.体检见右肩胛部有10.0cm×5.0cm大小呈条带状分布的疼痛性斑块,其上有多个淡红色的萎缩性瘢痕和溃疡,免疫及组织病理学符合狼疮性脂膜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男男性接触人群梅毒患者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男男性接触人群中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男男性接触人群中54例患者的梅毒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合并其他性病情况及治疗和转归.结果 一期梅毒15例,硬下疳发生于生殖器外10例,误诊6例;二期梅毒39例,出现皮肤黏膜损害37例,误诊10例;多种性病伴发几率高.结论 男男性接触人群梅毒硬下疳多发生于生殖器外,二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多种性病伴发概率高.

    作者:崔明宇;孙怡;赵克宁;马伟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先天性厚甲症2家系中角蛋白16和17的基因突变

    目的 了解先天性厚甲症Ⅰ型(PC-Ⅰ)及Ⅱ型(PC-Ⅱ)患者家系的基因突变.探讨其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中角蛋白16基因的第1~6外显子及K17基因的第1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PC-Ⅰ家系(家系1)中患者K16基因第127位密码子由CGC突变CCC,导致K16角蛋白1A区的精氨酸由脯氨酸替代(R127P);PC-Ⅱ家系(家系2)中2例患者K17基因第99位密码子由CTG突变为CCG,导致K17角蛋白1A区的亮氨酸由脯氨酸替代(L99P),而这两个家系中的正常人及与此两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该PC-Ⅰ家系存在角蛋白16的R127P突变,PC-Ⅱ家系存在角蛋白17的L99P突变.3例厚甲症患者检测到的2个角蛋白突变均由K16及K17发生错义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相应氨基酸由脯氨酸替代.此类突变可引发较重的临床表现,即呈现典型PC-Ⅰ型或PC-Ⅱ型,不会呈现其他较轻的临床亚型.

    作者:吴佳纹;肖生祥;刘艳;喻标;白展莉;朱晓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梅毒孕妇15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孕妇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血清固定孕妇是否需要接受孕期驱梅治疗.方法 按RPR持续阳性时间将154例梅毒孕妇分为3组,6个月~1年为Ⅰ组,(1~2)年为Ⅱ组,2年以上为Ⅲ组(血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孕妇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孕妇分娩新生儿137例.所有新生儿经过随访,均未出现梅毒临床表现,RPR随访2年均可转阴,其中先天梅毒2例,出生时19s-IgM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随访11月转阴;2年后随访TPPA仍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现仍在随访中.10例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孕期未接受驱梅治疗,均成功分娩正常新生儿.结论 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梅毒孕妇可不终止妊娠,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不进行妊娠期内驱梅治疗.

    作者:刘晖;洪福昌;黄俊新;潘鹏;林丽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枇杷清肺饮(变化)对寻常痤疮复发的治疗和预防

    目的 评价枇耙清肺饮(变化)治疗和/或预防寻常痤疮复发的作用.方法 共入选74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先分层,然后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9例,采用枇杷清肺饮(变化)中药汤剂内服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0.1%维A酸乳膏和/(或)1%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均观察8周.结果 70例患者按要求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4例.总皮损计数经4周和8周治疗后,两组皮损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为84.62%,复发2例,复发率为5.13%;对照组有效率为62.86%,复发7例,复发率为20.00%,两组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 枇杷清肺饮(变化)对寻常痤疮复发的治疗和预防有效.

    作者:石学波;周仁恩;赵一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手足癣及体股癣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l%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手足癣及体股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法,对照药物为l%硝酸味康唑乳膏.在停药时和停药1周后记录症状及真茵学检查结果,并评价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 1%联苯苄唑乳膏对手足和体股癣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药1%硝酸咪康唑乳膏相似.停药1周后试验组手足癣和体股癣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1%联苯苄唑乳膏治疗手足癣及体股癣安全、有效.

    作者:奚丹;王玉茹;纪黎明;王敬修;贾玉琴;顾礼忠;路秀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并发带状疱疹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全身皮肤反复起丘疹鳞屑,伴瘙痒6月,脓疱伴疼痛10天.6月前不明原因全身皮肤出现大量红斑及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伴瘙痒.本院以寻常型银屑病治疗,好转出院.继续自行用药,皮损时好时坏.近10天来患者全身皮肤出现大量粟粒大小的黄白色脓疱,密集分布,伴疼痛、发热.

    作者:胡志帮;张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并外用糠酸美米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 将84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2例.对照组口服左西替利嗪10mg,并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均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润燥止痒胶囊4粒口服,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57.14%,差异有显著性(x2=6.891, P<0.01).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并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确切.

    作者:刘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烟曲霉刺激下TLR4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释放TNF-α和IL-1β作用

    目的 观察在烟曲霉孢子刺激下Toll样受体4 (TLR4)介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PAM)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应用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PAM,设置抗TLR4抗体组(阴性对照组)、单纯烟曲霉孢子组(阳性对照组)、烟曲霉和抗TLR4抗体混合组(实验组),于刺激0.5h,1h和2h后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上清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 0.5h,1h和2h后,实验组抗TLR4单抗浓度为20μg/mL的A3组的TNF-α和IL-1β分别为(120±12.4) PG/ML, (160±13.2) PG/ML, (240±16.6) PG/ML和(18±2.3) PG/ML, (58±4.2) PG/ML,(92±9.4) PG/ML,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TLR4在烟曲霉孢子诱导大鼠PAM释放TNF-α和IL-1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监测TNF-α、 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曲霉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

    作者:廖军;钟白玉;郝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姜黄素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诱导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姜黄素在体外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内半胱天冬蛋白酶3 (Caspase-3)及半胱天冬蛋白酶9 (Caspase-9)活性的改变情况.结果 浓度>5μmol/L的姜黄素处理后细胞早期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9的活性明显增加(P<0.05),均与姜黄素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一定浓度范围的姜黄素可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Caspase-3及Caspase-9活性增加可能为其诱导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莉;肖君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分离株的DNA分型

    目的 探讨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不同部位分离菌株基因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PCR扩增红色毛癣菌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中Trs-1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并比较.结果 30株受试菌株按照PCR指纹图共分为3型,基因型分布与感染部位无相关.10例受试患者中,5倒不同感染部位分离出的菌株基因型存在差异.结论 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可能为多菌株引起,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多菌株的混合感染.

    作者:李昌吉;骆志成;牛桃香;魏玉平;周晓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婴儿寻常性银屑病1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62d.躯干部红斑、脱屑30天.患儿出生后1个月时无明显诱因臀部出现散在性粟粒至绿豆大小红丘疹,逐渐扩大为红色斑片,境界清晰,上覆银白色鳞屑,脱屑后局部呈红色.

    作者:李秀丽;廖万清;徐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掌跖银屑病伴白癜风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头皮、双手出现白斑10年,双手红斑伴脱屑3月.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双手出现白斑,逐渐扩大并融合成片,经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

    作者:崔炳南;李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鼻窦部毛霉菌感染1例

    毛霉菌病是一种急性霉菌感染,常具有致死性.鼻脑型毛霉菌病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其他严重的免疫缺陷患者中也可见到.本文报告1例糖尿病合并鼻眶部毛霉菌患者,经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提示糖尿病患者出现坏死性鼻窦炎并伴随急性神经功能障碍时应考虑鼻脑型毛霉菌病的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玉环;郑华东;王俊宏;张静;谢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表现为乳房外Paget病的异时性双重原发癌1例

    报告异时性双重原发癌1例.患者女,60岁.3年前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切除物组织病理示膀胱移行细胞癌Ⅱ级.半年前出现外阴部红斑、丘疹,逐渐扩大.以乳房外Paget病行Mohs切除术.诊断:异时性双重原发癌.

    作者:曹嘉力;何焱玲;刘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对缩短寻常性银屑病疗程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程的影响.方法 选用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案,应用PASI评分法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PAS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传统治疗组PASI评分低于阿维A组(P<0.05).传统治疗组平均治疗周期短于阿维A组(P<0.05).结论 应用PASI能够比较客观的掌握银屑病患者的病情,传统治疗方案仍不失为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一种良策.

    作者:戴尔红;袁肖海;章伟;王学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 克隆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Meiosis-specific protein required for spore formation)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从新生隐球菌B3501菌株中分离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构建pGM-T/ISC10重组载体,测序后与GenBank中ISC10基因(DQ332212)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序列分析.结果 所克隆的基因共编码26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1.65KD,与GenBank中ISC10基因(DQ332212)序列同源性达99.10%,编码的蛋白质在67位氨基酸由Ala(丙氨酸)突变为Pro(脯氨酸),233位氨基酸由Thr(苏氨酸)突变为Set(丝氨酸).结论 所克隆的基因为新生隐球菌的一个新基因,其相关生物学信息的明确.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新生隐球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卓;潘炜华;卫立辛;廖万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中老年HIV/AIDS患者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经性传播4例(57.14%),血液传播1例(14.29%),不详2例(28.57%).临床表现为发热,消瘦,胃肠道症状,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病变累及多个系统.结论 对中老年患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主要考虑肺部感染、沙门氏菌感染、肿瘤等,缺乏对中老年人感染HIV的警惕性.提示对中老年患者作病情检查时,应考虑HIV/AIDS的可能性.

    作者:李家锋;肖玉凤;何勤;陈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钙泊三醇搽剂联合丙酸倍氯米松霜治疗头皮银屑病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钙泊三醇搽荆联合丙酸倍氯米松霜治疗头皮银屑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早1次使用钙泊三醇头皮搽荆,每周用量不超过15mL;每晚1次使用丙酸倍氯米松霜,每周用量不超过15mg.对照组:每日早晚各1次使用丙酸倍氯米松霜,每周用量不超过30mg,疗程均为6周.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5.30%和52.3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9.361, P<0.05).结论 钙泊三醇搽荆联合丙酸倍氯米松霜治疗头皮银屑病安全、有效.

    作者:王玉;汪小兰;黄长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

    患儿女,5岁.面部、手背反复发作红斑、水疱4年,皮疹消退后遗留下痘疮样萎缩性疲痕.血清抗EBV IgG(+)、EBV IgM(-).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伴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LCA(+)、UCHL 1(+)、CD3(+)、CD5(+)、CD10(+)、CD99(弱+).基因重排检测示:TCR-γ基因JVI(+)、JVⅡ(弱+).诊断: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明确诊断后转至本院血液科,予CHOP方案化疗,现随访中.

    作者:祁怀山;郭一峰;陈洁;余红;姚志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阿昔洛韦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治疗频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方法 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口服阿昔洛韦联合卡介茵多糖核酸肌注.对照组20例,仅口服阿昔洛韦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随访1年.结果 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昔洛韦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预防生殖器疤疹复发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甘小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