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对模型小鼠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作用

李絮茹;岑醒洪;毕田田;侯淑萍;刘原君;王惠平

关键词:VDR激动剂, 特应性皮炎, 小鼠, 白介素-4, 干扰素-γ
摘要:目的 观察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vitamin D receptor activators,VDRAs)对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在免疫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AD模型组和VDRAs治疗组,每组6只.用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共刺激9次. AD模型组和治疗组均需要造模.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BXL-628,每2天注射1次,共注射7次;空白组和AD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用测厚仪测量小鼠左耳中部厚度,肉眼直接观察小鼠腹部皮损变化.组织病理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腹部皮肤厚度及炎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 VDRAs治疗组小鼠耳部肿胀度及腹部皮损炎症反应较模型组明显改善,血清IFN-γ水平高于模型组,血清IL-4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DRAs可促进AD小鼠IFN-γ分泌和抑制IL-4分泌,并调节Thl/Th2失衡,这可能是其对AD模型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头皮巨大皮角1例及文献复习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9岁,顶枕部肿块1年余.1年前,患者顶枕部出现肿块,约红枣大小,肿块中央角化,未予诊治.1年以来,肿块进行性增大,现达竹笋大小,伴皮肤破溃,平卧困难,伴疼痛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体检:神志清,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科情况:顶枕部见约竹笋大小肿块,肿块中央角化,质坚,界清(图1).实验室检查:头颅CT见右侧顶枕部皮下软组织肿块,颅骨末见侵犯,颅内未见明显异常(图2).

    作者:阮立新;黄其川;陈列;李新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药痒疹方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及卤米松乳膏治疗结节性痒疹29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痒疹方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和卤米松乳膏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87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9例.全部患者日煎1剂中药痒疹方(组分:生地、土茯苓和蒺藜各30g,金银藤15g,荆芥、防风、红花、赤芍、三棱和莪术各10g)分早、晚服用.另外,治疗组每日早、晚各1次外搽卡泊三醇软膏,对照组每日早、晚各1次外搽卤米松乳膏,联合治疗组每日晨外搽卡泊三醇软膏1次,晚间外搽卤米松乳膏0.5h后再外用卡泊三醇软膏1次.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结节数目、瘙痒程度和皮损积分均优于其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有效率(75.86%)高于对照组(62.07%)和治疗组(51.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痒疹方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和卤米松乳膏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作者:李定超;蒋靖;邱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Cx26,Cx32和Ras家族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

    目的 观察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Cx26,Cx32基因及Ras家族基因突变的位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从28份(瘢痕和瘢痕癌各14例)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用PCR扩增及扩增目的片段直接测序的方法,对Cx26,Cx32,K-ras,N-ras,H-ras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Cx26基因经PCR反应后均扩增出目的条带有7例,其中6例瘢痕,1例瘢痕癌,发现4例瘢痕Cx26基因有良性突变,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多态性碱基变异.Cx32基因经PCR反应后均扩增出6例目的条带,其中4例瘢痕,2例瘢痕癌,测序分析均未见致病性与非致病性突变位点.从石蜡包埋组织(28例样本)中提取DNA,进行PCR反应后均成功扩增出目的片段,但测序未发现H-ras,N-ras和K-ras基因的第12和第13位密码子点突变.结论 在皮肤瘢痕和瘢痕癌中,Cx26,Cx32,H-ras,N-ras,K-ras基因突变位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作者:郭瑞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梅毒血清复发32例回顾性分析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产生多种症状和体征[1].如患者血清反应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升高4倍以上属血清复发[2].早期梅毒治疗后,如有血清复发(血清反应由阴转阳,或滴度升高4倍,如RPR或USR试验阴转后又超过1∶8者)或临床症状复发,除应立即加倍剂量进行复治外,还需考虑做腰椎穿刺进行脑脊液检查,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有无梅毒感染[3].为探讨梅毒复发的临床特征和血清特征,现对2005年7月-2013年6月在本科就诊的梅毒血清复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梁瑞;张荣;鲁东平;贾婕;梁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91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部患者予5%葡萄糖注射液加复方甘草酸苷60~ 80mL静滴,1次/d,新氢松软膏、薇诺娜柔润保湿霜外搽和温泉水疗;治疗组同时口服阿维A胶囊,起始剂量20~30mg,视病情变化,渐加量至每天60mg,渐减量至10 ~ 20mg维持治疗,治疗4周和8周时分别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4周时,治疗组有效率66.67%,对照组43.33%;治疗8周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好,能迅速控制病情,安全性高.

    作者:杨颜龙;张禁;易松柏;姜功平;薛敬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扁平苔藓样角化病1例

    患者男,45岁.左侧腹部单发灰褐色斑块3个月,表面脱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局灶角化不全,棘层显著肥厚,海绵形成,灶性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真皮网状层小片状淋巴细胞浸润,伴少数嗜酸粒细胞.诊断:扁平苔藓样角化病.

    作者:王淑琴;曾磊;姚磊;杜文辉;李卉;林达;王培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对模型小鼠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vitamin D receptor activators,VDRAs)对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在免疫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AD模型组和VDRAs治疗组,每组6只.用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共刺激9次. AD模型组和治疗组均需要造模.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BXL-628,每2天注射1次,共注射7次;空白组和AD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用测厚仪测量小鼠左耳中部厚度,肉眼直接观察小鼠腹部皮损变化.组织病理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腹部皮肤厚度及炎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 VDRAs治疗组小鼠耳部肿胀度及腹部皮损炎症反应较模型组明显改善,血清IFN-γ水平高于模型组,血清IL-4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DRAs可促进AD小鼠IFN-γ分泌和抑制IL-4分泌,并调节Thl/Th2失衡,这可能是其对AD模型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絮茹;岑醒洪;毕田田;侯淑萍;刘原君;王惠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泛发性瘙痒性紫癜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下肢红褐色丘疹及紫癜1年余,泛发全身伴瘙痒4个月.1年前,患者下肢出现瘀点和瘀斑,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4个月前手臂、腰际相继出现瘀点和瘀斑,偶有瘙痒,近1个月来皮疹明显增多,瘙痒明显.否认系统性疾病史.系统检查末见异常.皮肤科情况:两手臂、腰际、两下肢、踝部可见密集分布针头至芝麻大小紫癜,新旧皮损间杂,部分隆起,呈丘疹状,表面干燥脱屑,部分融合成暗褐色片状.小腿部可见浅表静脉曲张(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均正常,空腹血糖6.76mmol/L.

    作者:孙彩虹;蒋国方;胡飞虎;张俊;韦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皮肤型Rosai-Dorfman病1例

    患者女,36岁.双上肢丘疹、斑块、结节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层内密集的组织细胞浸润,伴有散在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可见组织细胞吞噬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100(+),CD68(+),CD1a(-).诊断:皮肤型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作者:梁莉;夏莉;汪京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局限于外阴和肛周的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1例

    患者女,25岁.外阴及肛周散在分布水疱伴瘙痒和疼痛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基底细胞层上水疱,棘层松解细胞见于表皮全层或表皮的下半部,大部分棘层松解细胞只是轻度分离,犹如坍塌的砖墙,可见角化不良的棘层松解细胞.真皮乳头水肿,浅层血管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诊断: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

    作者:边可;陈永艳;袁伟;雷微;李路;沈孟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嗜血分枝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嗜血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haemophilum)是一种抗酸杆菌,属于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中的一种.近年来国外关于嗜血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报道越来越多,但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文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吴晨;蒋燕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异维A酸联合丹参酮治疗痤疮30例临床观察及对IL-8和TNF-α的影响

    目的 观察异维A酸联合丹参酮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外周血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入选的9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异维A酸胶丸10mg口服,丹参酮胶囊1.0g口服,均3次/d,疗程8周.对照1组予异维A酸胶丸口服,对照2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该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疗程均同治疗组.另选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4,8周后记录病情积分和评价临床疗效,并检测包括健康对照组在内所有入选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8和TNF-α水平.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病情积分(2.13-±0.82)明显低于对照1组(4.45±1.07)和对照2组(4.96±1.16),治疗组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1组(63.33%)和对照2组(60.00%),治疗组外周血IL-8水平(28.53±4.77)明显低于对照1组(36.33--7.91)和对照2组(43.21±9.27),治疗组外周血TNF-α水平(36.69±6.67)明显低于对照1组(56.95±9.50)和对照2组(44.29±7.1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IL-8和TNF-α、对照1组IL-8、对照2组TNF-α与病情积分均呈正相关性.结论 异维A酸联合丹参酮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显著,其可能是通过调节患者血清中IL-8和TNF-α的水平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蒋丽;盛国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激活状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激活状态及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收集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60例SLE患者设为SLE组,另有40例于同期来本院查体的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色流式细胞术测定SLE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38/CD3分子水平;放免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抗核抗体;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其补体C3和C4水平;速率酶法检测血清肌酐水平.再根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结果将SLE组患者分为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根据相关标准还分为肾炎组和非肾炎组.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CD38/CD3分子水平(724±139分子/细胞),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41±110分子/细胞);活动期SLE患者CD38/CD3分子水平(905±138分子/细胞)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671±111分子/细胞);狼疮肾炎患者CD38/CD3分子水平(911±146分子/细胞)显著高于非肾炎患者(681±127分子/细胞),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狼疮患者CD38/CD3分子水平与肌酐水平(r=0.75,P<0.01)、抗dsDNA抗体(r=0.78,P<0.01)及SLEDAI评分(r=0.67,P<0.01)显著相关,而与C3和C4水平(r=-0.19,-0.24;P>0.05)无相关性.结论 CD38/CD3分子水平与反应SLE活动度的指标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激活状态在SLE特别是狼疮肾炎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仅对女性患者进行检测分析,CD38/CD3分子水平与SLE男性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蓉;李桂珍;陈雪雯;赵俊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管球瘤12例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分析

    目的 进一步了解血管球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4年来诊治的12例血管球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病理及治疗和转归等.结果 血管球瘤多见于青中年女性,皮损以单发为主;本病组织病理主要为真皮内团状分布血管球细胞.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结论 本病以疼痛为主要特点,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血管球瘤的认识,尽可能减少误诊.

    作者:徐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银屑病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评价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多种数据库,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及提取资料后,运用RevMan 5.0软件对符合标准的银屑病及银屑病性关节炎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关于银屑病与高血压病的文献共29篇,结果显示银屑病与高血压病具有相关性[OR=1.68,95%CI(1.50,1.87)].轻度及重度银屑病与高血压病具有相关性[OR=1.27,95%CI(1.24,1.30)];[OR=1.48,95%CI(1.35,1.62)].纳入关于银屑病性关节炎与高血压病的文献共7篇.银屑病性关节炎与高血压病具有显著相关性[OR =2.33,95% CI(1.44,3.76)].结论 在目前的数据支持下,无论银屑病严重程度,银屑病与高血压病均有相关性,银屑病性关节炎与高血压病有显著相关性.提示银屑病和银屑病性关节炎可能增加高血压病的患病风险.

    作者:段茜;程燕;储蕾;王伟霞;张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蛇床子素和黄芩苷对黑素细胞树突生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蛇床子素和黄芩苷对黑素细胞树突生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系,利用MTT法检测蛇床子素和黄芩苷对共培养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测黑素细胞树突生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黑素细胞树突调控基因Rac和Rho mRNA的表达.结果 蛇床子素(20μg/mL)有促黑素细胞树突生长的作用(P<0.01);而黄芩苷(20 μg/mL)对树突生长无明显影响(P>0.05).蛇床子素有激活树突调控基因Rac的作用(P<0.01),而对Rho基因无影响(P>0.05).黄芩苷对树突Rac和Rho基因均无影响(P>0.05).结论 蛇床子素通过激活Rac基因促进树突的生成.黄芩苷对对树突生成无影响.

    作者:罗增香;项蕾红;刘国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浅表播散型汗孔角化症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5岁.全身起疹5年,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皮疹数目增多,未予诊治.体检:发育及营养良好,系统体检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面、颈、躯干、四肢可见大量米粒至黄豆大小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片,边缘堤状隆起,中央萎缩凹陷,局部融合成片,掌跖及口腔黏膜无类似皮损(图1~2).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轻度角化过度,角质层可见角化不全细胞构成的狭窄柱状物,其下方颗粒层消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图3).诊断:汗孔角化症.治疗:予外用0.025%维A酸乳膏.失访.

    作者:李珊珊;张万义;晏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ARIMA模型在预测甘肃省梅毒月发病情况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在预测梅毒发病趋势中的作用,为各地制定梅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甘肃省2004-2013年梅毒发病数资料,用SPSS软件拟合ARIMA模型并预测2014年梅毒月发病情况.结果 拟合ARIMA(1,1,2)(0,1,1)12模型为甘肃省梅毒月发病率预测的佳模型,残差为白噪声的短期预测,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相对误差值很低,且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范围,即预测结果可靠.结论 ARIMA模型能较好的预测梅毒发病的短期变化趋势,可供制定梅毒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参考.

    作者:李莉;孟蕾;王斌;杨明宇;苟伟斌;郁华;石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肉芽肿性酒渣鼻并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

    患者女,75岁,面部起丘疹及结节2个月.见以前额及双颊部为著的米粒至绿豆大小红色丘疹及结节,散在分布脓疱,皮疹呈蝶形分布.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基本正常,真皮内毛囊周围见大量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组成的肉芽肿,无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阴性.诊断:肉芽肿性酒渣鼻.

    作者:来学民;李灵匀;陈晴燕;刘越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药疹患者中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及TGF-β1的检测

    目的 探讨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及TGF-β1在药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62例药疹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者,采用ELISA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HHV-6 IgG,HHV-6 IgM和TGF-β1水平.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HHV-6 IgG阳性率为85.48%和7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HHV-6 IgM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TGF-β1分别为22.23±4.73ng/mL和11.57±3.01 ng/mL,有或无HHV-6活动性感染组TGF-β1值分别为30.51 ±3.66 ng/mL和17.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药疹患者HHV-6潜伏感染率较健康者高,且有HHV-6活动性感染的药疹患者临床表现严重.TGF-β1的升高与药疹患者HHV-6活动性感染有关.HHV-6感染率和TGF-β1均在药疹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贾秀娟;木其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