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097.自我信任排除方案对当前的影响

关键词:信任
摘要: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大剂量放、化疗结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虽然可明显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缓解率,延长其缓解期,但终仍有40%~70%的患者复发.CD20单克隆抗体(CD20mAb)通过独特的机理可以有效地清除移植物中污染的肿瘤细胞以及移植后残存的少量肿瘤细胞而明显提高了ASCT的疗效.本文就CD20mAb在ASCT治疗NHL中的移植前化疗、体内外净化、预处理及移植后巩固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桥川;孙洪波;李云涛;邱录贵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16.重组血型糖蛋白C和D作为研究Gerbich血型抗原的工具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15.使用快速标准定量PCR定型输血后Kidd血型的临床研究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02.脐血的液态保存、运输和低温保存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CML发病是由具有异常增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所致.当前对CML的治疗存在种种问题,如缓解的持久性、是否延长存活期、能否根除恶性克隆、耐药等,为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降低治疗费用,联合用药成为国外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印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06.脐血移植的活CD34+干细胞数量:移植之前哪种指标有代表性?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小板功能测定

    1 简介血小板在止血和血栓中的作用当血管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粘附到损伤处,聚集形成由纤维蛋白固定的止血块.在微血管损伤处及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也会发生类似的过程,终形成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引发动脉硬化症的血栓性并发症.

    作者:Rand ML;Leung R;Packham MA;金蕾;朱发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09.保存前去白细胞血浆的补体激活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Smac--一种新的促凋亡蛋白

    Smac(DIABLO)是一种新发现的线粒体蛋白,在细胞发生凋亡时与细胞色素c一同释放入胞浆,在细胞色素c/Apaf-1/Caspase-9凋亡途径中促进Caspase的激活.Smac通过解除凋亡抑制蛋白对Caspase 3,-7,-9的抑制作用而诱导凋亡.Smac高表达可增加细胞对凋亡刺激的敏感性.Smac可促进化疗药物、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诱导的凋亡,对肿瘤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静;林凤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095.英国国家卫生中心血液制品未来供应和需求评估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08.用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的VW因子抗原,VW因子裂解蛋白酶和S蛋白的比较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具有表达CD3和CD4的单克隆增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随着免疫分型和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近来对其病因、病理及治疗方面的认识有所深入,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叶海格;金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系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变异型,具有恶性肿瘤的表型特征.研究发现HES的发病机制包括:①异常克隆性T细胞增殖,该类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5、IL-2、IL-15)可促使嗜酸性粒细胞增殖;②染色体异常与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形成有助于嗜酸性粒细胞增殖.由于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治疗HES,至少50%以上的病例可获完全缓解.

    作者:李睿娟;张广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094.尼日利亚首都拉多斯的供血者中献血知识、态度、信任和动机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现状

    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通过抑制蛋白酶体及NF-κB等机制使肿瘤细胞凋亡,在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PS-341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刘凯奇;王建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机制及调节

    骨质破坏是多发性骨髓瘤(MM)一大特征,据统计70%~80%患者有骨的累及.骨质破坏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如破骨细胞活化因子(OAFs)、黏附分子、瘤细胞与基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通过上调破骨细胞活性,使成骨与破骨之间平衡失调而出现溶骨.在这些因素中哪种因素起主要作用,目前尚不明确.本文对MM骨病机制及其调节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董丽华;申建凯;张广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用氟达拉滨治疗后引发输血相关的GVHD

    输血相关GVHD是一种发病率低但却致命的输血并发症,它以存在于血液制品中含有免疫能力的异体淋巴细胞所介导,在受者体内植活、增殖,进而引起严重攻击和破坏宿主体内细胞和组织的免疫反应.发展成TA-GVHD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严重免疫缺陷,或者是由白血病、淋巴瘤、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新生儿,或者是作为造血干细胞预处理程序中的细胞毒或免疫抑制剂所引起的强烈作用,给1例具有免疫能力的杂合子受血者(如一名家庭成员)输入HLA抗原单倍体相合的血液,也可能引发该反应.

    作者:Leitman SF;Tisdale JF;Bolan CD;杨晓芬;赵凤绵;彭慧花;刘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胎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产前处理

    胎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AIT)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引起颅内出血而导致死亡或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残疾,因而对患病胎儿的产前处理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就这一领域向各位专家提出如下问题并请专家们发表意见.

    作者:国际专题讨论会;Engelfriet CP;Reesink HW;曹锁春;田兆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单克隆抗体可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及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杀伤靶细胞,利用单抗的融合蛋白递送细胞毒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杀伤靶细胞.针对CD33和CD45的抗体,尤其CMA 676和[3]I-抗CD45在AML的治疗中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陈泽;王建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13.根据血红蛋白量输血的规程成功减少红细胞输注单位数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