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目的:观察镁离子浓度分别为0.5 mmol/L及1.0 mmol/L的两种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镁复常率及血压的影响。方法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84例,分别使用镁离子浓度为0.5 mmol/L ( A组)及1.0 mmol/L( B组)的两种透析液进行透析。透析前后均进行血镁检查及血压测量,比较血压及血镁复常率。结果A组患者透析后血镁显著低于B组( P<0.05),血镁复常率明显优于B组( P<0.05)。两组透析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各发生透析后低血压事件1例。结论镁离子浓度为0.5 mmol/L的透析液透析后患者的血镁复常率更优,血镁水平更低,无明显不良反应,其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明确。
作者:邓菲;洪大情;蒲蕾;何强;李贵森;王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科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603例,通过问卷调查及实验室检查搜集数据资料。结果603例调查对象中,374例(62.02%)诊断为CKD,205例(34.00%)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60 ml/(min?1.73m2)。 CKD分期主要集中在CKD 3期,各年龄组间CKD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317例(52.57%)出现白蛋白尿,不同年龄组间白蛋白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元Logo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婚姻、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住院患者中CKD的发生率高,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多。临床医生需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早期CKD的筛查,采取相应措施延缓CKD进展,减少其终点事件的发生,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作者:王玉霞;吴红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患者,男,60岁。近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及体重减轻,于2014年1月3日入院。患者生活习惯良好,无心、脑、肺等系统严重基础疾病,无遗传病史。入院血液生化检查:总胆红素( TB )255.1μmmol/L,直接胆红素( DB)173.6μmmol/L;肿瘤标志物 CA19-9:378.9 U/ml;肝炎病毒指标阴性;IgG 24.3 g/L。 B超检查示胰头明显增大,约6.5 cm×3.6 cm大小,未见确切占位,胆总管上端扩张1.2 cm;增强磁共振检查提示胰腺肿胀僵硬,平扫信号异常;增强扫描强化基本均匀,考虑胰腺炎可能大(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胰头上方肝内外胆管扩张,主胰管轻度扩张(见图1)。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 AIP)。给予甲泼尼龙30 mg/d口服治疗。2周内胆道感染逐步得到控制,复查血液生化检查示 TB 81.2μmmol/L, DB 65.3μmmol/L;肿瘤标志物CA19-9:113.4 U /ml;IgG 19 g/L。磁共振检查提示胰腺肿胀明显好转。缓解后每1~2周减量5 mg直至5 mg/d维持剂量进人维持治疗期。经激素治疗后4周,复查血液生化检查示: TB 42.4μmmol/L,DB 31μmmol/L。肿瘤标志物 CA19-9:91.8 U/ml;IgG 14.9 g/L。磁共振检查提示胰腺体积明显缩小(见图2)。经随访1年患者无梗阻性黄疽发作。
作者:徐均;李琅;邓绍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皮肤CT在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临床诊断为基底细胞癌的患者20例,应用皮肤CT对病损及其边界进行检测并指导手术切除范围,手术切除组织送术中冰冻及行病理切片检查,评估皮肤CT指导手术切除范围的可行性。结果应用皮肤CT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其中18例患者,术中冰冻组织切片报告显示标车四周边缘未见肿瘤组织累及。结论皮肤CT能正确指导基底细胞癌的手术切除范围。
作者:吴冬梅;任冬梅;戴耕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甲状腺癌现已成为发病率上升快的一种实体癌,其治疗方式多以手术为主。由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往往先转移到中央区,所以在手术中如何处理中央区淋巴结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对于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未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单侧分化型甲状腺癌,是否需要常规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至今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就单侧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中央区淋巴结的处理方式进行综述。
作者:张红梅(综述);尹乐平(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4例,其中42例(64耳)给予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双孔穿刺组),42例(56耳)给予鼓膜单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单孔穿刺组)。比较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双孔穿刺组治疗后的听阈较单孔穿刺的降低幅度更大( P<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P<0.01)。结论双孔鼓膜穿刺结合鼓室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好,并有效减少并发症。
作者:何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现代医疗机构已经不断朝着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格局发展,特别是科研,对于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增强医院的发展后劲非常重要。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的现实要求我们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也要同步跟进。本文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和经费验收要求,提出日常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况景勤;郭文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儿童乳房发育的临床特点。方法详细询问789例以乳房发育为主诉的患儿第二性征出现的时间、生长速率及外源性激素接触情况,分析其乳房发育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比较≥7岁患儿GnRH依赖组及非GnRH依赖组的子宫、卵巢、卵泡及LH基础值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儿童病因分别为:0~3岁患儿中,主要乳房早发育(93.72%)、误服避孕药(4.6%);4~6岁患儿中主要乳房早发育(80.56%)、部分性性早熟(8.33%)、中枢性性早熟(5.56%);≥7岁患儿中乳房早发育(58.87%)、中枢性性早熟(13.79%)、正常乳房发育(22.91%)。 GnRH依赖组与非GnRH依赖组的子宫、卵巢及卵泡大小、LH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子宫均值均小于3.5 cm,卵巢容积均大于1 ml,卵泡均小于4 mm。结论不同年龄组患儿乳房发育的病因不同,除单纯乳房早发育外,婴幼儿以接触外源性激素如误服避孕药较多,而中枢性性早熟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及学龄期的儿童,特别是学龄期。了解不同年龄组病因不同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思路提供了参考。
作者:魏艳;程昕然;鄢力;唐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时罗库溴铵与七氟烷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耳部手术的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组和罗库溴铵组各32例,分别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和罗库溴铵,然后行气管插管。比较两组麻醉时间、气管插管时的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气管拔管时的BIS、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Mallampati 气道分级、Cor-mack 分级、BURP手法( backward、upward、right pressure )、插管时间、拔管条件、四肢活动状态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七氟烷组麻醉时间明显短于罗库溴铵组( P =0.032),诱导后和插管后两组患者的HR、MAP均明显低于诱导前( P<0.05)。七氟烷组除声带红肿发生例数高于罗库溴铵组外,其他不良反应如水肿、肉芽肿、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血氧饱和度<90%和寒战与罗库溴铵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罗库溴铵总体插管条件优于七氟烷,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七氟烷组低。
作者:王毅;罗刚;吴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Toll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s,TLR4)可迅速识别鲍曼不动杆菌释放的脂多糖(LPS),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炎症反应的启动闸门,当其过度表达时则可引起相关的瀑布级联的炎症性疾病,从而增加病死率。抑制TLR4能应用于治疗鲍曼不动杆菌肺炎。
作者:王艳梅;冯璇璘;邓磊;常莉;章晓红;梁宗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在护士急救药物培训中的效果。方法设计标准病例,首先由护理部对临床科室的护士长和护理骨干进行急救药物的情景模拟培训,对护士长及骨干培训合格后,由护士长及骨干按相同方案对所在科室的护士进行急救药物的情景模拟培训。培训前后均进行急救药物相关知识考核。结果护士长及骨干和科室普通护士在培训后急救药物知识的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科室护士对急救药物培训前后得分差异与工作年限呈负相关( r=-0.199,P =0.016),即工作年限越短,培训前后得分差异越大,效果越好。结论情景模拟培训能加深护士对急救药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其掌握能力,是一种理想的在职培训方法。
作者:黄燕;黄红玉;雷岸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s ,HIS)对门急诊处方实时点评效果。方法应用HIS系统中的药物使用监控系统对门急诊处方实行实时点评,对比分析医院实施门急诊处方实时点评前后处方质量、评价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施门急诊处方实时点评后,不规范处方数明显减少( P<0.05),处方合格率明显提高( P<0.01)。结论利用医院HIS系统开展处方实时点评对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效果明显,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袁承军;张晓芬;周祖宏;兰思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激光治疗原发性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揿针疗法联合激光治疗,对照组仅以激光治疗。5天为1疗程,观察患者1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1月后的疗效。结果1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显效率90.0%,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显效率58.0%,总有效率86.0%;随访治疗结束1月后治疗组显效率88.0%,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显效率48.0%,总有效率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揿针疗法联合激光治疗原发性肋间神经痛疗效显著,且安全、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雯琪;廖堂宇;赵泳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外用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效果。方法18只日本大耳白兔,耳腹侧制作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创口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生理盐水组( A组)、0.1 mg/ml丝裂霉素C组( B组)、0.05 mg/ml丝裂霉素C组(C组)、1 mg/ml曲安奈德组(D组),用相应溶液外用兔耳新鲜创面,局部保留,彩色多普勒观察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厚度,并切除瘢痕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微镜(×200倍)下计数单个视野下的成纤维细胞数。结果 A组瘢痕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均高于B、C、D组,C组瘢痕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C组切口未见明显坏死和延迟愈合。结论外用丝裂霉素C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兔耳瘢痕增生,并且不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邹杰;潘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A型夹层)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多需外科手术治疗,而术中主动脉弓部的处理则是手术的难点和成功的关键[1]。在A型夹层术中置入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血管重建弓部,可以简化弓部操作,明显缩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影响,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临床效果良好[2]。我院心脏外科中心自2009年12月起在17例A型夹层患者术中使用这种方法,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手术方法及其护理配合体会如下。
作者:杨爱娣;白晓霞;刘胜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应用替罗非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无复流及慢血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69例,通过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28例(未接受替罗非班治疗)、治疗1组25例(静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和治疗2组16例(静脉内和冠状动脉内均推注替罗非班)。比较三组TIMI血流、校正的TIMI帧数( 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 ,CTFC)、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TIMI血流3级获得率高于对照组,CTFC帧数及MACE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2组PCI后末次CTFC帧数低于对照组及治疗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应用替罗非班对PCI中无复流及慢血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磊;杨天和;张云东;裴东;张明静;黄青;曹光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TREM-1)是2000年新发现的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主要表达于成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它可以应答内源和外源性危险信号,从而协同和放大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诱导致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加强炎症反应。终,TREM-1介导的信号放大会引起急性失控性炎症反应,如急性肺损伤、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等。本文就TREM-1及其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魏晓丽(综述);李运璧(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方法对胚胎停育的绒毛组织进行分析,明确胚胎停育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情况。方法选择针对13、16、18、21、22、X、Y染色体特异性荧光探针,应用 FISH 方法,对154例胚胎停育的绒毛组织中的染色体数目进行分析,并了解胚胎停育患者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情况及其与患者年龄及流产次数的差异。结果①154例胚胎停育患者染色体数目异常56例(36.4%),其中,常染色体三体40例(71.4%),多倍体4例(7.1%),45,XO 12例(21.4%)。②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患者的年龄[(32.14±5.21)岁]与染色体数目正常患者的年龄[(29.49±4.07)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145, P <0.05)。③流产次数2次及以上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44.8%)高于流产次数为1次的发生率(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P<0.05)。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胚胎停育的重要发病因素,其中常染色体三体多见;对2次及以上的流产患者,更应关注是否有染色体异常的发生。
作者:马涛;岳军;林鹤;谢兰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