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薛榜;李东辉;李明众
晚期胃癌肿瘤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相当严重且广泛,根治术后复发者5年生存率也很低,治疗较为困难.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我们采用国产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提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86例,其中具有明确的客观测量指标可供评价疗效者54例,现将治疗结果和毒副反应总结如下:
作者:王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T1、T2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医院133例T1、T2No舌活动部鳞癌病例,根据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分布探讨早期舌鳞癌的转移规律;分析选择性全颈淋巴结清扫术和区域性颈淋巴清扫术的预后.结果 133例早期舌鳞癌中32例发生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是24.1%;隐匿性颈淋巴结主要分布在levelⅡ(52.6%)、其次是levelⅠ(36.8%)、再次是levelⅢ(7.9%)、以及对侧levelⅠ(2.6%),levelⅣ和Ⅴ无隐匿性转移淋巴结存在.本组选择性全颈清扫组、区域性颈清扫组(levelⅠ~Ⅲ)和未颈清扫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83.5%、76.9%和71.0%,三组两两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1舌鳞癌中颈淋巴结清扫组与未行颈淋巴结清扫组的生存率分别为87.6%和8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2舌鳞癌全颈清扫组、区域性清扫组和未行颈清扫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0.6%、74.1%和61.1%,全颈清扫和区域性清扫组间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的5年生存率是78.2%.结论 T1、T2No舌鳞癌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levelⅠ、Ⅱ和Ⅲ;T1舌鳞癌颈部以观察为主,T2宜施行levelⅠ、Ⅱ和Ⅲ(上半颈)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作者:赵华;曾宗渊;陈福进;许光普;郭朱明;张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0岁,以左颞部包块进行性增大3月之主诉入院.入院前3月,患者左颞部被硬物击伤,当时无明显不适,数天后局部出现一包块,逐渐增大,无疼痛感,外院头颅CT提示:左蝶骨嵴脑膜瘤,体积较大.查体:意识清楚,左额颞交界处包块,质韧无压痛,双瞳孔等圆,光反应灵敏,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8,眼球突出度左19mm,右12mm,左眼巩膜充血、外展受限,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
作者:徐涛;张胡金;丁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对伴有口腔粘膜慢性病变的24例口腔鳞癌术后放疗病例进行观察,了解60钴(γ-射线)对口腔粘膜白斑和扁平苔癣是否具有抑制发展和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放疗室1994年3月到1999年3月间进行放疗的24例伴有慢性口腔粘膜疾病的口腔鳞癌病例,分放疗、放疗后、康复期3个阶段进行观察(其中粘膜白斑16例、扁平苔癣8例),另选24例口腔鳞癌病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放疗阶段两组病例相比,观察组放射耐受性比对照组差,表现在口腔粘膜溃疡出现早持续时间长;放疗结束后两组相比,对照组口腔粘膜修复过程快,观察组内相比口腔粘膜白斑比扁平苔癣恢复快(包括全身和口腔内粘膜反应);康复期内观察口腔粘膜白斑比扁平苔癣复发率高.结论 60钴(γ-射线)对口腔粘膜白斑和扁平苔癣具有一定的抑制和减缓发展的作用.
作者:陆顺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寻求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3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采用卡介苗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术后膀胱腔内灌注,预防复发.结果随访8-32个月,满2年者36例,复发率13.9%.结论采用此法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安全有效.
作者:上官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计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内镜活检、病理诊断及手术切除证实的11例胃恶性淋巴瘤.结果本组占同期胃恶性肿瘤0.98%,平均发病年龄43.9岁,发病部位胃体占81.8%,术前明确诊断45.5%.结论本病临床少见,病变发生于粘膜下层,各种病变形态并存较多,极易误诊.内镜下活检是诊断的主要手段,不断提高术前诊断率,对治疗起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李崇沧;马社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文总结了浙江省肿瘤医院1963年10月~2000年12月所收治的40例儿童期甲状腺癌,占同期本院收治的甲状腺癌的1.42%.本病的发病率较低,但手术的并发症相对较高.本组40例患者中有1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占30%,其中术后喉梗阻而行气管切开术的7例(占12.5%),4例发生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暂时性低下(占10%),而引起四肢抽搐(低血钙症).乳糜瘘1例,但全部并发症经处理后均获得好转及痊愈.儿童期甲状腺癌的预后较好,即使晚期病人经治疗后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故临床上应采取积极态度治疗.
作者:刘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几年,有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家族与肿瘤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多,其中IGF-IR(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receptor)成为众多研究的焦点,相关实验及临床研究得到不少新的发现.本文就IGF-IR的信号转导,与肿瘤的关系,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赵俊杰;徐永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中西药联用介入治疗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并辅以中药扶正培本,清热解毒等治疗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用岩舒注射液20ml及2~3种化疗药物经导管局部灌注,并辅以中药扶正培本,清热解毒等治疗,共治上消化道恶性肿瘤20例,与同期单纯用化疗药物局部灌注的2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CR2例,PR13例,总有效率75%,化疗组CR1例,PR13例,总有效率7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两组相似,但治疗组无明显骨髓抑制现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药联用局部灌注并辅以中药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治则治疗中晚期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其骨髓抑制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灌注.
作者:胡泽民;邓有峰;张梅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甲状腺手术是外科常见的手术,术后易渗血,需要包扎牢固。现介绍一种甲状腺手术切口的包扎方法。
作者:袁旭;孙冰清;庞永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术中喉返神经医源性损伤的预防.方法对我院1986年3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091例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2.9%,其中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1%.其中以恶性肿瘤占多数(78%),特别是在外院已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或剜除术的甲状腺癌发生率高.结论甲状腺肿瘤手术中预防喉返神经损伤,术后辅以神经营养药对症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唐亿华;刘学明;罗文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手术加胸腔内温热灌注(IPHC)联合化疗治疗15例伴胸膜转移及胸腔积液的晚期肺癌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温热灌注联合化疗治疗的晚期肺癌,首先采取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及术侧淋巴结和部分胸膜,再用顺铂200mg/m2和43℃温盐水,进行连续灌注1小时.结果两组分期、性别和年龄有可比性.术后随访IPHC组病人,6个月生存率13/15,1年生存率10/15,2年生存率8/15.对照组6个月生存率11/15,1年生存率7/15,2年生存率5/15.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热化疗治疗晚期肺部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徐志龙;刘中民;卢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急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特点.方法对113例恶性肿瘤急症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恶性肿瘤急症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发热、颅内高压症及低血糖昏迷等.结论采取迅速的诊治抢救措施,可缓解或稳定患者病情,延长其生命.
作者:朱小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KLT)联合介入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 方法分组比较单用介入化疗栓塞(对照组25例)与康莱特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组31例)对症状改善、血生化指标及近期疗效的差异. 结果在临床症状改善、抑制瘤体生长、减轻介入化疗后毒副作用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康莱特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症状,降低介入化疗栓塞的毒副作用.
作者:胡建兵;翁洁;刘颂莲;管丽莉;周江;李勇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自1996年至2001年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微创治疗肺中心型肿物37例,并以放疗加化疗的同期同类患者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建章;任宝柱;吴德泰;周鹏;高鲁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淋巴道转移是恶性肿瘤主要的生物学行为之一.50%以上的肿瘤细胞经淋巴道途径转移,淋巴结受累与否,是许多类型肿瘤分期和直接针对肿瘤区淋巴结治疗的依据,也是肿瘤复发和预后的重要指标.VEG F-C是近年来发现的VEGF家族新成员,由于其可以特异性地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VEGFR-3结合,是目前所知唯一具有淋巴管生成作用的因子.近年来国外VEGF-C与淋巴转移的相关研究的报道日益增多,但国内的有关报道仍甚为罕见,本文现就VEGF-C与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转移研究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薛榜;李东辉;李明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验证平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 12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应用平消胶囊治疗;对照组52例,口服乳康片.结果治疗组肿块缩小和乳腺疼痛总有效率为91.2%和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2%和67.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平消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显著、疗程短、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素琼;马玉英;张宇卉;袁葆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因p16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特别是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ABC法检测本院1991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的152例胃癌的p16表达状况,分析p16的表达与胃癌分期、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病灶部位、肿瘤大小及生存率的关系.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在152例胃癌中,p16的表达率为72.4%,p16阴性及阳性胃癌在5年生存率、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肿瘤TNM分期及p16的表达状况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p16的表达状况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马煜;宋益锋;张建锋;金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食管癌腔内后装治疗是现代放射治疗的重要方法,是体外照射的重要补充,也可单独使用.它与体外照射有所不同,治疗前需要一系列特殊准备.因此护士应熟悉肿瘤的基础护理知识,掌握食管癌后装治疗技术的配合与护理.
作者:亓芳迎;张珲聘;李文艳;谭丽;陈广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溃疡边缘组织病理变化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初步探讨溃疡癌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期对溃疡癌变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方法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溃疡边缘PCNA阳性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胃角溃疡边缘组织表现为CSG、CAG、IM、DYS、GC,胃角溃疡边缘组织PCNALI%随着病变发展而升高,自CSG的(23.93±14.30)%升至癌变时的79.8%.而十二指肠溃疡边缘组虽有明显的炎症,但增殖并没有明显的上调.也未发现异常增生.结论胃溃疡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其边缘组织不同的炎症及病理变化,使细胞增殖不断上调,超常的细胞增殖导致癌变的发生.因此可通过对溃疡边缘背景病变的认识,选择高危癌变者定期随访以期发现早期胃癌.十二指肠溃疡边缘组织,虽有明显的炎症,但无过度增殖及恶变情况.
作者:王淑英;吴玉娥;周秦蜀;吕其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