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疗药物对胰腺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戴月娣;袁苏徐;张德祥

关键词:胰腺癌, 抗肿瘤药,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接受抗肿瘤药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分析其机理.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住本院的胰腺癌患者81例化疗前后的血清ALT、AET检验报告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化疗后ALT、ALT/AST比值显著增高(P=0.0074,0.0001).年老患者的ALT、AST化疗后升高幅度更大(P《0.05);多次化疗ALT、ASl及ALlI/AST升高幅度较首次大(P《0.05);胰体尾癌化疗后血清AST水平较胰头癌高;化疗前有总胆红素(TB)或ALT升高者化疗后ALT、AST下降(P《0.05).未发现某种化疗药较其他药更易导致肝损害(P》0.05).结论:大多数化疗所致的肝损为轻中度损害.多次化疗较首次化疗易发生重度肝损害.胰体尾癌较胰头癌易出现重度肝损.原有黄疸和轻度肝损患者化疗后不会加重,同时保肝治疗下甚至可能改善.胰腺癌的临床分期、是否发生转移以及肝脏有无转移对化疗引起的肝损影响不大.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二次手术经验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再手术的适应证和再手术效果及其手术后复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胃癌术后复发病人进行再次手术治疗50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术后生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生存5年以上6例,3年以上10例,2年以上12例,1年以上6例,1年内死亡者14例.手术死亡1例,死于其他疾病1例.单纯探查空肠造瘘者9例分别于3~11个月内死亡.结论:对胃癌术后复发者,再手术能争取一定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凡证实吻合口或残胃复发者,即使侵及邻近脏器,无远处转移,均应再次手术.

    作者:杨智斌;周敏杰;杜宁;刘德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根治性手术和全量放疗对食管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目的:了解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放疗两种方法对食管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食管癌生命质量评分问卷EORTC QES-24(V3.0)中文版调查了80例治疗后一年存活且无复发及转移的食管癌患者的生命质量,分析采用根治性手术(手术组,50人)和根治量放疗(放疗组,30人)治疗的中期食管癌患者术后1年内的生命质量.结果:与放疗组相比,手术组出院时的生命质量降低,但是在3个月内恢复.在出院后1年时,手术组与放疗组相比,在整体健康状况、身体功能、情绪功能方面优于放疗组,而且在疲劳、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等方面也优于放疗组.结论:根治性手术治疗比根治量放疗对于食管癌患者治疗后的生命质量更有好处.

    作者:付民;雷光焰;孙晓茹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甲状腺癌细胞NIS基因表达及吸碘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甲状腺癌细胞株钠/碘同向转运体(NIS)基因表达、吸碘能力的影响,为ATRA用于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10-7mol/L、10-6mol/L、10-5mol/L、10-4mol/L)的ATRA处理体外培养的甲状腺癌细胞株(FFC-133),48h后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细胞NIS mRNA表达,γ-计数仪检测细胞吸碘能力.结果:ARTA浓度在(0~10-5)mol/L范围内,细胞NIS基因表达及吸碘能力随ARTA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当ARTA浓度达10-4mol/L时,增加与前-浓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可上调甲状腺癌FTC-133细胞NIS基因表达,增强其吸碘能力,而且这种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张兰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指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15例慢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肠梗阻行肠切除术,6例肠瘘中有4例一期行肠瘘切除,2例行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2例肠穿孔行一期肠造瘘,二期肠切除,1例肠出血行Miles手术.均获成功,所有患者肠功能,营养状态改善,随访6个月至1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慢性放射性肠炎出现严重并发症应积极手术治疗,肠切除和肠造瘘术配合营养支持是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贾蓬勃;王康;李徐奇;魏光兵;杨晓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丁酸钠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丁酸钠对人胃癌细胞系生长的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进行处理,应用MTT法检测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对凋亡相关基因P21WAF1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丁酸钠均可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且抑制率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21WAF1在丁酸钠作用的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未进行处理的细胞.结论:丁酸钠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生长,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裴凤华;崔路佳;高善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乳腺癌3种剂量密集化疗方案毒副作用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3种剂量密集化疗方案其药物的血液和非血液毒副作用.方法:对62例乳腺癌患者分别采用紫杉醇+表阿霉素;环磷酰胺+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表阿霉素-紫杉醇的方案剂量密集化疗.结果:3种剂量密集化疗均预防性或保护性使用G-CSF,化疗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大部分为Ⅱ~Ⅲ级;其余的副作Ⅰ用多在Ⅰ~Ⅱ级之间,可耐受.结论:3种密集化疗方案临床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均在可接受范围以内.

    作者:高雅军;何湘萍;马祥君;汪洁;高海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肺腺鳞癌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目的:肺腺鳞癌是肺癌的一种少见病理类型,其镜下特征为:鳞癌、腺癌的组织学特征交错出现,其所占比例多少不等,往往容易造成误诊漏诊.为提高肺腺鳞癌的诊治水平,对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将1995年1月~2006年1月我院诊治的1367例肺癌中的36例肺腺鳞癌患者的病理、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肺腺鳞癌年轻化趋势较明显;病变部位以周围型为主,上叶后段和下叶背段是肺腺鳞癌好发部位;术后标本病理检查是确诊病理类型可靠的方法;肺腺鳞癌预后差,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11.1%.结论:健康体检可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从而延长肺腺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袁勇;梁爱玲;刘宁娜;左天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RUNX3、Bcl-2和Bax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RUNX3、: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探讨它们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基因的表达.结果:RUNX3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23%,明显低于在乳腺纤维腺瘤(85%)及乳腺增生病(87.5%)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el-2和Bax蛋白在良恶性乳腺病组织中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UNX3和Bcl-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Bcl-2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Bax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乳腺癌中RUNX3与Bcl-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Bax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三种蛋白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在乳腺癌发展中RUNX3与Bcl-2起协同作用,检测乳腺癌组织中RUNX3、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对于评价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姜影;佟丹丹;张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胸腔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障碍调查与心理干预效果

    目的:调查分析择期手术的胸部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障碍以及心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198例择期手术的胸部肿瘤患者入院后3天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并针对有情绪障碍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至手术前1天,比较心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变化.结果:人院后45.84%患者有焦虑症状,27.87%患者有抑郁症状,12.17%患者同时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焦虑(11.12%)、抑郁(15.93%)症状以及两者均有者(4.35%)明显降低(P《0.01).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障碍.

    作者:陈德凤;郎红娟;姚艳玲;貟俊茹;房雅君;张卫宁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维生素B12混合液治疗乳腺癌术后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04年10月~2005年12月我院86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出现Ⅰ级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滤泡样暗色红斑/出汗减少时(一般DT30GY/3W)即进行配对分组治疗,实验组用维生素B12混合液(VitBl2 5001μg×20支+0.9%生理盐水250ml +庆大霉素48万u+地塞米松20rag)纱布浸湿外敷,15~20分钟/次,2~3次/日,7天为l疗程,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单用康复新液湿敷,用法疗程同上.结果:放射治疗结束时皮肤损伤实验组:I级62.79%(2,7/43);Ⅱ级27.91%(12/43);Ⅲ级9.30%(4/43);IV级0(0/43).对照组皮肤损伤:I级18.60%(8/43);Ⅱ级55.81%(24/43);Ⅲ级20.93%(9/43);IV级4.65%(2/43).两组差异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重在早期预防和治疗,维生素B12混合液湿敷是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

    作者:鞠云鹤;杨毅;吴星娆;侯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sVEG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sVEGF水平检测,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68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良性病变患者及健康女性sVEGF水平进行测定.分析术前及术后sVEGF水平变化与患者年龄、分期、腋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状况及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患者术前sVEGF水平中位数为306.51pg/ml,(四分位间距190.44pg/ml~442.04 pg/m1);乳腺良性病变组sVEGF水平中位数为150.82pg/ml(四分位间距82.36pg/ml~212.34 pc/m1);健康女性组sVEGF水平中位数为105.93pg/ml,(四分位间距78.54pg/ml~157.77 pg/m1).乳腺癌术后sVEGF水平中位数为200.89pg/ml(四分位间距164.36 pg/ml~276.33 pg/m1)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04);Ⅲ期乳腺癌sVEGF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有显著性差异(P=0.003).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sVEGF水平较无腋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增高(P=0.004),且与腋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P=0.043).sVEGF水平与年龄、病理类型、EP、PR、Her-2以及月经状态均无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sVEGF水平较乳腺良性病变和健康女性明显增高;局部晚期(Ⅲ期)乳腺癌患者术前sVEGF水平较高.乳腺癌术后第10天时sVEGF水平较手术前明显下降.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往往伴随着sVEGF的增高,sVEGF水平与乳腺癌疾病的进展、浸润、转移相关.

    作者:吴胤瑛;李恩孝;施璠;吴媛;郭俊俊;董丹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乳腺癌中survivin表达的预后价值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乳腺癌中表达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0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survivin表达情况,并对survivin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表达、月经状况、腋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无病生存时间以及总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1%,survivin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月经状况、腋淋巴结是否转移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urvivin表达与乳腺癌病人的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显著相关,survivin表达阳性病人的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survivin表达阴性的病人;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urvivin的表达状况是决定乳腺癌病人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而与总生存时间无关.结论:Survivin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独立生物学指标,阳性表达病人的预后较阴性表达病人差.

    作者:管海涛;薛锋杰;王西京;薛兴欢;刘小旭;代志军;闵卫利;宋玲琴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多发性骨髓瘤中血清β2-MG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β2-MG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定量检测血清β2-MG的含量,比较多发性骨髓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及多发性骨髓瘤组不同分期之间的血清β2-MG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组I期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多发性骨髓瘤组Ⅱ、Ⅲ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发性骨髓瘤各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B:-MG水平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作者:姜乃可;韦国桢;陈涛;杨建和;周民;肖溶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草酸铂联合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治疗晚期大肠癌5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草酸铂联合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治疗晚期大肠癌的客观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草酸铂(L-OHP)100mg/m2静滴h0-h2,d1;甲酰四氢叶酸钙(CF)200mg/m2静滴h0~h2,d1~2;5-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冲h2,d1~2;5-Fu 600mg/m2持续灌注12~h24,d1~2.该方案每2周为1周期,2周期为1疗程.用足2疗程者给予疗效评定,所有病人均接受4个周期以上化疗.结果:经该方案治疗的52例晚期大肠癌患者中,CR4例,PR 21例,SD 19例,PD 8例,总有效率48.1%,中位缓解期为6.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5个月,1年生存率38.2%.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黏膜炎、外周神经炎等.不良反应多为I-Ⅱ度,病人耐受良好.结论:应用该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程梅莲;顾汉刚;朱小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手术时机和入路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治疗的15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例多发神经纤维瘤病患儿颈胸交界处多个肿瘤被切除,术后局部压迫症状消失,homer.征较术前加重,左臂活动受限无改善,并发脑脊液胸漏,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左锁骨下动脉壁上残留少量肿瘤组织,术后进一步行放、化疗;其余病人的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结论:术前充分估计术中的特殊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入路,是提高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刘文;苏旅明;李勃;刘凯;张涛;陈宁君;杨秋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p34 cyclinB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34 cyclinB1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评价是否可以作为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不同组织标本中p34及cyclin B1水平.结果:p34,cyelinB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9.4%和75.5%,与癌旁粘膜和正常膀胱粘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级和分期呈正相关.结论:p34,cyclinBl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检测p34,cyclin B1可能对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有帮助.

    作者:叶木石;柳建军;曹军;林红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PP方案治疗妇科肿瘤的护理

    PP方案普遍已被临床用于治疗妇科肿瘤.但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严重的破坏了体内的正常免疫功能,现将PP方案化疗的10例妇科肿瘤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马敏;朱格红;米晓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低亲和力CTL表位肽在治疗性肿瘤疫苗中应用的研究

    因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在肿瘤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基于CTL表位(epitope)的治疗性肿瘤多肽疫苗已经成为当前肿瘤综合生物治疗中一个倍受瞩目的策略.传统的免疫治疗策略通常选择与.MHC-I类分子具有高亲和力的CTL表位肽作为治疗工具,但部分高亲和力的CTL表位肽在体内往往有免疫耐受或者副反应.近来研究表明:低亲和力的CTL表位肽及其改构体能很好地克服这些问题.本文就低亲和力CTL表位肽及其改构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曌;王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大肠癌中APC、β-catenin和cyclin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APC、β-catenin和cyclinD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10例大肠腺瘤恶变及50例大肠癌组织中APC、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恶变APC阳性率分别为44.0%,40.0%,显著低于大肠腺瘤(86.7%)和正常大肠黏膜(100%)(P《0.01).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和大肠腺瘤β-catenin胞浆和/或胞核异位表达率分别为:62.0%,50.0%,30.O%,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β-catenin异位表达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大肠癌中B-catenin膜表达缺失率为:46.0%,显著高于大肠腺瘤(10.0%)和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大肠腺瘤恶变、大肠腺瘤cyclinD1阳性率分别为:66.0%,60.0%,30.O%,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P《0.01),大肠癌cyclinD1阳性率显著高于大肠腺瘤(P《0.01).β-catenin膜表达缺失和cyclinD1高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有关.APC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大肠癌中β-catenin异位表达与cyclinD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7,P《0.01),而与APC阳性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39,P《0.05).结论:APC失表达和/或β-catenin异位表达,可能是原癌基因cyclinD1激活的重要原因,并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β-catenin膜表达缺失和cyclinD1高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戴文斌;任占平;陈蔚麟;杜娟;石喆;唐德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bFGF基因与头颈部肿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就bFGF的结构、功能、信号传导和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在头颈部肿瘤表达作一综述.

    作者:陈婕;周佳青;王家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