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王长利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为罕见低度恶性肿瘤,全身各处均可发病,但以肝、肺、皮肤、软组织多见,也见于骨骼、颅内.有关其病理学诊断与鉴别及临床治疗,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报道,且大多为成人肝脏与肺等部位的病例.我们收治一例12岁的皮肤EH患者,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许峰;张斌豪;何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多药耐药(MDR)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找高效、低毒的肝癌逆转剂已成为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现就中医药在逆转肝癌MDR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蒋吉英;丁洁;李进;于树娜;魏德全;王宝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颅内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例外科手术病例进行观察.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占位性病变.组织病理学改变例1为精原细胞瘤、低分化肉瘤与腺癌成分混合,瘤细胞Vimentin(+)、部分CD99(+)、LCA(-)、GFAP(-)、 Syn(-),瘤组织富含网状纤维.例2为腺泡样生殖瘤细胞与软骨肉瘤、鳞状细胞癌成分混合.2例肿瘤细胞少部分表达ALPA、AFP,腺癌、鳞癌部分细胞表达EMA、CKl、CKh,软骨肉瘤细胞部分表达S-100、Vimentin.结论:颅内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非常罕见,肿瘤组织表现双相和多相分化,病理诊断依据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判定,肿瘤伴有癌成分时预后不良.
作者:邢传平;哈英娣;钱震;苏勤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报告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腹腔镜姑息性手术治疗经验,并回顾总结近年相关文献.方法:收集2004年5月至2008年4月入院行姑息性腹腔镜手术治疗的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检索并回顾总结近年相关文献.结果: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中,壶腹部癌3例,胰头癌2例,胆管癌4 例;2例中转开腹,1例为难以控制的出血,1例为高碳酸血症;腹腔镜下完成的术式包括胆囊空肠吻合术4例,胆肠吻合口手工缝合2例,机械缝合2例,平均手术时间115min;平均失血量56.3ml,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8天;围手术期死亡率0.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胆肠吻合口手工缝合1例,机械缝合2例,平均手术时间180min;平均失血量150ml;术后并发症: 自限性胆汁瘘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天;围手术期死亡率0.结论:腹腔镜胆肠内引流术创伤小、恢复快,是不能根治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治疗的安全、有效和可行的选择.
作者:田雨;吴硕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KS)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了解病人生存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KS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肿瘤特征、治疗方式、疗效和生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5例均为少数民族,维族24例,哈族1例.经典型KS主要累及四肢,较少发生远处转移.艾滋病相关型KS病变广泛,除皮肤病变外,常多系统器官受累.7例经典型KS采用放疗,平均剂量为3771cGy,近期疗效完全缓解率71.4%(5/7);部分缓解率28.6%(2/7),有效率100%,放疗7例均存活.余11例经典型KS采用化疗,生物免疫等治疗,部分缓解率36.4%(4/11),无完全缓解率,6例存活.7例艾滋病相关型KS患者,以高效的抗逆转录治疗(HAART)以及免疫治疗、生物治疗,其中4例死亡.结论:新疆地区KS以少数民族常见,汉族罕见.放射治疗对K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剂量以40Gy左右为宜,同时加生物治疗和化疗可能提高疗效.艾滋病相关的KS治疗疗效和预后差.
作者:张莉;裴园丽;艾力·吐尔逊;玛依努尔·艾力;张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分子干扰RNA (siRNA)与人工半合成多西紫杉醇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耐药细胞系(A549/CDDP)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手型多西紫杉醇,设计针对多药耐药基因1(MDR1)序列的siRNA,克隆入psiRNA中(psiRNA-MDR).用半合成多西紫杉醇和转染psiRNA-MDR两种方法对培养的A549/CDDP细胞和荷瘤小鼠瘤体进行处理,观察其对A549/CDDP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siRNA/MDR1明显抑制A549/CDDP细胞MDR1表达;半合成多西紫杉醇可增加A549细胞凋亡,对A549组细胞、A549/CDDP组细胞和A549/CDDP-psiRNA/MDR组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75%、39%和87%;后两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分别为(7814±1005)mm3、(6632±1203)mm3和(540±121.4)mm3,均有显著差异.结论:siRNA与人工半合成手型多西紫杉醇对多药耐药肺癌细胞有明确的协同抑制作用.
作者:谷仲平;张涛;李小飞;周勇安;王小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肺结节病拟诊为肺癌行手术治疗的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1999年7月到2007年6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术前拟诊肺癌的肺结节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断、CT表现与病理结果. 结果: 7例肺结节病占同期肺切除手术的0.22%;临床表现主要有气短、咳嗽、痰中带血、低热等;术前胸部CT征象包括肺内团块影、多发结节影、纵隔淋巴结肿大、毛刺、分叶、增强等;手术术式为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术,6例行纵隔淋巴结清扫.结论: 肺结节病少见,以肺内单发团块影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者易误诊为肺癌,且误诊者多具有肺癌的CT征象.
作者:张捷;王长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我院抗肿瘤用药结构,掌握用药动态,提高药品使用价值.方法:根据我院微机系统数据分类统计2006年-2007年用药情况汇总分析.结果:抗肿瘤用药明显增加,增强免疫力的药品有所下降,其它用药比率较小,属专科用药偏差.结论:医院加强了住院患者的院内治疗,抗肿瘤用药量明显增加.
作者:梁素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报道1 例肝脏恶性黑色素瘤,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检测,并回顾文献.结果:肉眼观察见椭圆形肿物,有明显包膜,局部与肝组织黏连,但二者分界清楚;光镜下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与肝组织分界处有纤维组织分割,但局部瘤细胞突破包膜侵及肝组织;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圆形、多角形或梭形,胞界清,胞质丰富.部分区域瘤细胞胞浆中可见灰黑色颗粒;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嗜酸或弱嗜碱性,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显示Vimentin、Melanoma-pan、HMB45和S-100阳性;不表达AFP、CK高、CK18、CEA、CK19、CD34、CD117、NSE、LCA、CK、CHA、HCG、EMA、SCLC、Desmin、SM-actin、SC-actin、myoglobin和Syn等.结论:肝脏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肿瘤,且组织学形态又复杂多样,如遇到诊断有困难的肝脏肿瘤时,应考虑到恶性黑色素瘤之可能.
作者:巩丽;赵建业;赵华栋;朱少君;韩秀娟;兰淼;张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单药一线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临床受益反应(CBR)及不良反应.方法:24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60岁),应用多西他赛30-37.5mg/m2,静脉滴注,第1、8天给药,每21天为1周期;对照组31例给予佳支持治疗(BSC).结果:多西他赛治疗组有效率(RR)为25.0%,中位缓解时间为6.5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5.6个月,中位生存期(OS)为11.4个月,1年生存率为38.2%;对照组有效率(RR)为0%,TTP为2.3个月,OS为4.8个月,1年生存率为9.7%.治疗组临床受益反应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无因不良反应需停药者.结论:多西他赛单药一线治疗老年晚期NSCLC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
作者:姜宏宁;史崑;余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90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行术前麻醉,Ⅰ组:手助式喷雾麻醉组,Ⅱ组:氧气雾化吸入组,Ⅲ组:超声雾化吸入组.结果表明:手助式喷雾麻醉和氧气雾化吸入麻醉的效果均优于超声雾化吸入组.
作者:朱芳;陈小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组织中Egfl7的表达对肾细胞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SP 法对82 例肾癌及6例正常肾组织标本进行Egfl7和CD34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Egfl7表达和CD34 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值,分析Egfl7表达和MVD之间,及其与肾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82 例肾癌病例中,57 例Egfl7表达阳性,总阳性率为69.5%.Egfl7表达与肾癌组织学分类、分期、分级和静脉浸润有关(P<0.05).Egfl7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组织中MVD 值分别为127.3±31.3和79.4±27.2, 差别有显著性(P=0.001),且MVD 和Egfl7的表达呈正相关(r=0.875,P<0.05).结论:Egfl7可能在促进肾细胞癌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许韩峰;刘学锋;殷晓鸣;刘先东;吴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HLFO方案(HCPT+CF+替加氟+L-OHP)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 36例羟基喜树碱10mg,亚叶酸钙100mg,替加氟700mg,d1-5静滴;艾恒130mg/m2,静滴 ,d1;每3周为1个周期,2-3 个周期评价疗效.对照组24例采用HLFP方案化疗:顺氨氯铂25mg/m2,静滴,d1-3,羟基喜树碱6mg/m2,静滴,d1-5;甲酰四氢叶酸钙100mg,静滴2小时,d1-5;5-氟尿嘧啶400mg/m2静滴,d1-5;每21日为1周期,完成3周期后判定疗效,有效病例4周后确认.结果:治疗组36例患者,总有效率(CR+PR)为58.3%(21/3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4.2%(13/ 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的血液学毒性、恶心呕吐和外周感觉神经异常.治疗组的周围神经毒性较对照组高 (P<0.05),对照组的恶心呕吐反应较治疗组高(P<0.05),其余不良反应均相似.结论:HLFO方案是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确切且毒性较小的联合化疗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姜立喜;靳庆燕;肖军;任海华;栾丽娟;王小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肿瘤干细胞的残存是恶性肿瘤复发的根源.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者:郑璐玉;张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17岁,以胸闷、胸痛、进食梗咽4年,加重半年为主述入院.患者4年前出现胸闷、胸痛、进食梗咽,2年前于当地医院行胸CT检查,显示右肺下叶巨大的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侵犯胸壁、心脏、食管,考虑为恶性肿瘤.于上级医院会诊,仍考虑为恶性肿瘤,因肿瘤侵犯较重未行手术治疗.今年患者来我院就诊,再次行胸CT检查(图1,2)发现肿瘤有所增长,明显侵犯胸壁、心脏及食管,与右肺静脉关系紧密且肿块密度不均一,边缘不规整,纵隔内可见肿大的淋巴结仍考虑为恶性肿瘤.建议患者行超声定位下取病理活检,病理回报为炎性假瘤.患者以炎性假瘤为诊断收入院(不排除肺癌的可能),拟行手术治疗.
作者:黄波;王晓东;刘志良;郎贤平;肖旭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3月至2003年4月,我院收治上皮性卵巢癌90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后,再行系统性腹膜后淋巴结切除.观察所切除淋巴结数量、转移数目、转移部位与分期、组织分化及病理类型的关系 .结果:随着临床分期增加和组织分化差,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病理类型间淋巴结转移总体差异无显著性(P=0.79).结论:卵巢癌随着分期增加,其淋巴结转移率升高,淋巴结受累范围也增大.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卵巢癌分期的一个重要指标,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卵巢癌患者只有切除淋巴结,才有可能治愈.
作者:冯继良;姚焕玲;彭素蓉;马传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6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TEN 阳性率为53.3% (32/60),显著低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100%(60/60).在各组织学类型中,高分化腺癌PTEN 蛋白阳性表达率高73.3% (22/30)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27.3%(6/22).PFEN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PTEN基因的异常改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大肠癌进一步恶化的标志之一,可作为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为大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杨怡;吴博;宋爱玲;付强;刘文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沙利度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已经日渐明确,临床研究证实,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子宫肿瘤、前列腺癌等有一定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而对其它肿瘤的作用也在进一步研究中.本文对沙利度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林云华;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比较MRI、PET/CT检查对N0期鼻咽癌肿瘤靶区(GTV) 的影响.探讨18F-FDG PET/CT 检查对于确定鼻咽癌GTV的意义.方法:已确诊的N0期鼻咽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一周内在同一固定体位完成MRI、 PET/CT扫描并分别阅片判定鼻咽癌GTV.结果:MRI、PET/CT对鼻咽腔、口咽、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颞下窝、翼腭窝、颅底骨质的检查无明显差异;对海绵窦、鼻窦、咽后淋巴结侵犯MRI优于 PET/CT.结论:对于N0期鼻咽癌放疗GTV的确定,PET/CT较MRI无明显优势.
作者:杨凤姣;吴湘纬;谢爱民;胡炳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2 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皮下注射rhTPO,15000u/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 治疗组使用rhTPO 6天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 ),血小板恢复至75×109/L需4.15d±1.05d,较对照组7.80d±0.99d明显缩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对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促进增生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鞠艳芳;李方;赵宏;杨俊兰;焦顺昌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