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仙梅;郑坚;朱莹杰;顾缨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TSH)水平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99例甲状腺结节手术切除患者术前血清TSH、甲状腺B超,手术记录、术后病理诊断报告.根据术后病理报告判定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分析术前血清TSH水平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不同分布.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前血清TSH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2.179 ±2.017vs1.259 ±0.884) μIU/ml,P<0.001;在DTC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较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较Ⅰ、Ⅱ期以及肿瘤直径≥1cm较<1cm的患者术前血清TSH明显升高(均P<0.001).结论:术前血清TSH水平是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秀秀;王芳;王忠超;王颜刚;赵文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中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73例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的肝细胞癌组织切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ASPP蛋白家族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癌旁正常组织中,ASPP1和ASPP2的表达阳性率高于肝细胞癌组织(P=0.000,0.000),但是肝细胞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阳性率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0.00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ASPP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但与病理分级有关(P=0.001);ASPP2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0.000,0.000),与性别、年龄以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iASPP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4),但是与性别、年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ASPP蛋白家族异常表达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机制相关,ASPP1和ASPP2表达水平下调并与肝细胞癌病理分级相关,而iASPP的表达水平上调与癌的淋巴转移相关,iASPP可能是基因治疗肝细胞癌的一个靶点.
作者:刘文康;党小军;李玲;解娟;詹颉;范芸;任健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报告l例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系统文献回顾,对吉非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机理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综合本病例患者特点和国内外文献分析,老年男性、长期吸烟史、吸烟指数高、腺癌、特别是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在服用吉非替尼期间更容易发生间质性肺炎,发生时间多在服药后1-2月,临床表现以胸闷、气短、进行性呼吸困难为特点,伴有严重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影像学检查以双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及蜂窝状间质改变为代表,及时判断病因并停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吸氧、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可缓解.结论:一旦发现吉非替尼所致的间质性肺炎应及时停药,大多数患者病情可缓解,早期可控制的间质性肺炎,不是永久停用吉非替尼的绝对指标,应根据患者的获益和药物治疗相关风险综合考虑.
作者:罗长琴;王丽娜;李雨遥;吕美玲;周小娟;田涛;杨谨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及其受体uPAR和血浆纤溶醇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在结肠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肠癌蜡块标本156例,正常结肠黏膜标本50例作对照.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uPA、uPAR及PAI-1在其中的表达.结果:uPA及uPAR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随病理分级的降低、淋巴转移的产生、临床分期的提高而明显增高(P均<0.05).PAI-1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随分级的降低、淋巴结转移的产生、临床分期的提高而明显增高(P均<0.05).结肠癌中uPA、uPAR及PAI-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uPA、uPAR及PAI-1对结肠癌的侵袭和转移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结肠癌的侵袭和转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关系密切.uPA、uPAR及PAI-1各自都可以成为结肠癌诊断和预后估计的指标,并且有可能成为结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乔雷;陈春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评价采用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平台Cyber Knif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近期毒副反应.方法: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了射波刀治疗,T1期5例,T2期31例,T3期37例,T4期7例.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45例,B级29例,C级6例.50例为首程治疗,30例曾接受过手术、介入治疗、氩氦刀等至少一种治疗手段后失败.GTV为CT和MRI增强影像显示的病灶,PTV为GTV外放3-5mm.肝脏病灶治疗均采用金标追踪与呼吸同步追踪技术(synchrony),CT定位前1周经B超或CT引导下穿刺植入金标2-4粒到肿瘤内或肿瘤旁3cm内.处方剂量:总剂量38-45Gy分割3-5次.处方剂量线范围为70%-82%.结果:完全缓解(CR)15例(18.7%),部分缓解(PR)51例(63.8%),稳定(NC)8例(10.0%),进展(PD)6例(7.5%).随诊2年,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是96.3%(77/80)、82.5% (66/80)和45.0%(36/80),所有患者对治疗耐受良好,毒副作用较轻.结论: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使肿瘤局部得到精准的高剂量照射,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为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建民;梁平;卿超群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能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身体外形,减轻心理压力,恢复自信,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已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本文将从乳房重建的安全,重建手术方式,放疗对乳房重建的影响,时间选择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刘焱;李宝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microRNA (miRNA)作为乳腺癌耐药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可能在药物代谢酶、乳腺癌干细胞、单核苷酸多态性等方面调控乳腺癌化疗敏感性.靶向调节miRNA的异常表达,恢复其正常的调控功能,可能是治疗乳腺癌的新策略.
作者:吴韬;李艳琳;何苗;魏敏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透明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3月间我院收治并诊断的16例囊性肾透明细胞癌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男性14例,女性2例,发生于左右肾各8例.临床无明显症状,大部分为体检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而入院,部分有腰酸腰部胀痛表现.术后病理诊断为囊性肾细胞癌.结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临床上单靠影像学不易被确诊,确诊需依赖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常规石蜡病理和免疫表型结果.需与透明细胞癌囊性变,单纯性肾囊肿,先天性多囊肾,多房囊肿性肾瘤,肾混合性上皮间质瘤相鉴别.
作者:张丽霞;黄海建;余英豪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报告1例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患者,女,61岁,主诉为全程无痛肉眼血尿并急性尿潴留1天.B超示右肾下极可见大小约5.5cm ×6.7cm实质低同声,内回声欠均匀;CT示右肾下极可见约5.8cm×6.5cm团状等密度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IVU示左肾正常,右肾盏、肾盂、输尿管未显影.行根治性右肾切除.病理:肉眼见肾脏大小约13.0cm ×8.0cm ×7.0cm,切开后可见肾盂及肾实质内直径约6.0cm肿物一枚,切面灰白质软.镜下见肾组织内大片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体积大,核型不规则,核仁显著,染色质粗颗粒状,核分裂多见,并累及肾周脂肪组织;输尿管壁组织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20(+),CD3(+),CD68(+),CD34(+),CK(+),Vimentin(+),S-100(-),HMB45(-),Actin(-).病理诊断:右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术后行CHOP方案化疗4疗程,随访1年,患者无瘤存活.结论:肾脏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罕见,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困难,常在肾切除术后病理得到确诊,治疗采取联合化疗及手术.
作者:熊思清;陈丽平;杨绍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行根治性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10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EGFR、VEGF和HER-2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 蛋白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有无浆膜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HER-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EGFR与VEGF蛋白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γ=0.264,P<0.05).结论:HER-2、VEGF参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EGFR与VEGF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表达具有相关性.
作者:王文闻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恶性胸腔积液患者31例,良性胸腔积液3例,(ROC)曲线计算上述指标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并对VEGF及Ang-2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胸腔积液中的VEGF及Ang-2含量(1106±555 vs 527±229,19.26 ±6.39 vs 12.25 ±7.1)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P <0.05);VEGF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是:82%和90%,Ang-2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是:65%和71%;恶性胸腔积液中Ang-2的含量与VEGF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VEGF及Ang-2可作为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良好指标,可指导选择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侵入性检查.
作者:张海涛;方申存;张映铭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放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治疗输尿管癌合并膀胱混合癌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例单侧输尿管癌并浸润性膀胱混合癌,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开放尿流改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术前经B超、CT、膀胱镜、输尿管镜和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证实为左输尿管癌并浸润性多发膀胱癌,行腹腔镜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开放尿道切除术和右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手术时间480min,术中出血量约560ml,无输血.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d,下床活动时间4d.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为膀胱高级别泌尿上皮癌伴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侵及全层.左输尿管癌高级别泌尿上皮癌侵及全层.输尿管癌分期分级为T2N0M0,膀胱癌为T2 N0 M0.术后随访10月,患者无瘤生存至今.结论:单侧输尿管癌合并膀胱混合癌可行一期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腹腔镜下行该手术是可行及安全的.较开放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膀胱混合癌很难早期确诊,为了使膀胱混合癌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行膀胱镜检查时,应多位点取材.
作者:李国成;屈卫星;程永毅;季晶;刘全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组织及33例良性甲状腺疾病组织标本中CXCL12的表达.结果:在癌旁甲状腺组织中,CXCL12表达阴性.在癌组织中,CXCL12高水平阳性表达于癌细胞胞浆,阳性表达率为69.6%.在良性甲状腺疾病中CXCL12阳性表达率为12.1%.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良性甲状腺疾病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P<0.05).CXCL12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CXCL12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许维雪;孙达欣;张小薄;刘臻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生中占据第一,细胞间隙蛋白家族被视为抑癌基因,在乳腺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及化疗耐药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细胞间隙蛋白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而寻找细胞间隙蛋白与信号通路间的共通点,为乳腺癌的治疗打开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傅韵;庄志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模拟体内环境,探索恶性胸水肿瘤细胞分离的合适方法,建立肺腺癌肿瘤细胞抗脱落凋亡模型.方法:取经病理诊断已确诊的30例肺腺癌胸水1000ml,离心沉淀重悬后,分为2份,分别为A、B两组,A组采用40%/20% percoll液(配置为下层为40% percoll液,上层为20% percoll液等梯度密度分离液,比重为1.056、1.031)一次性分离;B组:首先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比重为1.077)进行初次分离,采用含2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悬浮培养2天,待肿瘤细胞聚集成团块样生长,再用40%/20% percoll液进行二次分离.结果:A组中肿瘤细胞获得率较低,30例肺腺癌患者样本中,17例未收集到肿瘤细胞,7例肿瘤细胞收集数量极少,仅6例肿瘤细胞获得数量较为满意.B组的二次分离法的肿瘤细胞获得率及获得数量明显高于A组的一次分离法,其中7例未发现肿瘤细胞,其余23例均获得满意的肿瘤细胞数量.经10次重复检测肺癌胸水肿瘤细胞的比重为1.050左右.利用含2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悬浮培养约30天,成功建立了肺腺癌肿瘤细胞抗脱落凋亡模型.结论:对肺癌恶性胸水的二次分离可有效的分离并纯化胸水中的肿瘤细胞.利用2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可加快肿瘤细胞的生长,提高肿瘤细胞的获得数量,并能够保证分离后的肿瘤细胞在悬浮状态下继续生长.
作者:颜秉阳;殷国强;张志培;赵亚超;李小飞;王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甘氨双唑钠(CMNa)对局部复发鼻咽癌再程放疗的增敏作用以及不良反应.方法:78例病理确诊为鼻咽癌首程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放疗)、观察组(放疗+甘氨双唑钠),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1年生存率和1年无瘤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黏膜、皮肤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甘氨双唑钠可增强鼻咽癌局部复发灶放射治疗敏感性,提高复发性鼻咽癌近期疗效,同时不增加放疗的毒副反应.
作者:李秋梅;杨洪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报道1例原发于胸腺的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原发性胸腺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排列密集,弥漫分布,核深染,圆形或卵圆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LCA、CD3、CD45RO、TdT及Vimentin,不表达CD79α、CD20、CD99、CD3、CD30、CD15、CD68、NSE、Syn、CgA、SCLC、CK、CK7及EMA.基因受体重排显示TCR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结论:原发性胸腺淋巴瘤极为罕见,临床诊断应排除白血病或其他部位淋巴瘤的转移.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如遇到胸腺肿瘤,除胸腺较常见的肿瘤外,还应考虑淋巴瘤.
作者:韩秀娟;李艳红;巩丽;朱少君;姚丽;刘小艳;兰淼;赵建业;张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单药多西他赛作为二线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3例经病理和(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曾用含有铂类方案化疗,治疗后复发或进展接受多西他赛75mg/m2静滴1小时,第一天,每3周重复.结果:可评价疗效33例中,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12.1% (4/33),稳定(SD)51.5%(17/33),进展(PD)36.4% (12/33),有效率12.1%(4/33),中位生存期8.5个月,1年生存率33.3%(11/33).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可以耐受.结论:多西他赛单药用于二线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耐受性较好.
作者:曾建昌;戈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表型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学显示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肿瘤细胞多呈分支小管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呈立方形、短梭形或低柱状,核圆形,大小相对一致.其他组织学表现: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典型的透明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pan)、CK7、EMA、S-100、Vimentin阳性,SMA、Desmin、HCK(34βE12)阴性.结论:MTSCCa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肿瘤,组织学谱系在不断扩大.须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鉴别.
作者:姚华宁;延文;邹积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亚砷酸钠( NaAsO2)对人肺癌Spc-A1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hTERT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癌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亚砷酸钠对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端粒酶活性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测定;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 mRNA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测定.结果:亚砷酸钠对人肺癌细胞株Spc-A1的增殖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12h、24h和48h三个时间段均可见Spc-A1细胞端粒酶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并且,hTERT mRNA表达下调与端粒酶活性下降一致.结论:亚砷酸钠对Spc-A1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下调癌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来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中一种机制.
作者:施睿;梁标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