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滤除白细胞灭活病毒冰冻血浆Ⅷ因子和血浆蛋白检测分析

聂海祺;吕延中;王淑梅;李剑平;刘显智

关键词:新鲜冰冻血浆, 病毒灭活, 白细胞过滤
摘要:目前国内对冰冻血浆的研究报道多见于新鲜冰冻血浆,但对滤除白细胞灭活病毒下称(滤白灭活)后冰冻血浆质量的变化报道尚不多见.本中心于2009年开始推广使用滤白并MBR(亚甲蓝光照法)法进行血浆去除白细胞和病毒灭活,目前已有2 200万ml的滤白灭活冰冻血浆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对血液采集后9、30 h滤白灭活前后制备血浆各12人份进行了质量检测并对其Ⅷ因子和血浆蛋白含量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转化医学与输血医学

    输血医学(transfusion medicine)的发展至今已超过1个世纪,虽然早在17世纪就有将动物血液输给人类的记载,19世纪开始尝试人与人之间输血,但现代意义的输血肇始于1900年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发展到今天,输血已由1种治疗手段成为医学科学中的1门独立学科,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涉及免疫学、遗传学、血液学、传染病学、移植生物学、病毒学以及生物工程学等学科.

    作者:王同显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Am亚型患者的血型检测与家系调查及输血治疗

    目的 为Am亚型患者的输血治疗选择适当的血液.方法 对1名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患者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并做家系调查,并为患者的输血治疗选择方案.结果 患者ABO血型为罕见的Am亚型,其家族中共有4个人ABO血型为Am亚型.结论 对Am亚型患者的输血治疗,为避免输入患者缺乏的血型抗原导致患者输血反应和抗体的产生建议选择O型的洗涤红细胞/红细胞悬液,AB型的新鲜冰冻血浆和O型/A型机采血小板.

    作者:陈剑;朱凯;凤婧;林小能;钟永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使用Taqman PCR技术建立人类血小板抗原-1~5、15分型体系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HPA-1~5、15多态性分布,分析评估新的分型技术.方法 利用TaqMan PCR技术对500份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供者标本进行HPA-1~5、15抗原系统等位基因分型,并随机抽取100份标本使用PCR-SSP技术进行比对.结果 HPA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HPA-1a:0.999,HPA-1b:0.001,HPA-2a:0.953,HPA-2b:0.047,HPA-3a:0.582,HPA-3b:0.418,HPA-4a:0.999,HPA-4b:0.001,HPA-5a:0.988,HPA-5b:0.012,HPA-15a:0.524,HPA-15b:0.476;有1份标本HPA-5等位基因与SSP检测结果产生差异.结论 上海地区HPA各等位基因频率与国内各地区人群分布无明显差异,与中国汉族人群HPA分布情况基本吻合,实验数据经验证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实验结果准确可靠;HPA-5差异经测序验证判断可能由PCR-SSP非特异扩增所致;TaqMan技术在HPA抗原系统分型应用中特异性高,反应时间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现有技术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

    作者:沈彤;赵玉林;刘熔增;刘达庄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从血液保护到血液管理——解读2011版STS和SCA《心脏手术血液保护指南》

    2007年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和心血管麻醉医师学会(SCA)联合制订了《心脏手术血液保护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2个学科共同制订1个专科指南,凸显心脏手术血液保护的重要性.2011年对《指南》做了新的修订[2],吸收了3年来血液保护研究进展和循证医学成果,旨在进一步强化心脏手术的血液保护,减少心脏手术围术期失血和输血.我们现对《指南(2011年版)》新增或对前一版《指南》(2007年版)修订的内容——强调血液管理对血液保护的重要性——做一解读,并将其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2年来开展血液保护所取得的收获共同以飨读者,希望能为推动国内心脏手术血液保护工作尽一份薄力.

    作者:邓硕曾;纪宏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 对2008年4~12月本站采集的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采献血者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结果 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44例,总反应率8.5%,其中轻度10(1.9%),中度3例(0.6%),重度未见;枸盐酸盐中毒占31例(6.0%),不同个体因素的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结论 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可能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造成的低血容量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低体重、初次献血、年龄偏小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作者:杜红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浆与红细胞悬液上清液中抗体效价及血浆蛋白的含量分析

    目的 了解血浆与红细胞悬液上清液中血型抗体效价和血浆蛋白含量.方法 选取无偿献血者162名(A型53例,B型52例,O型57例)制备的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对后者混匀后离心取上清液,抗-A、抗-B效价和血浆蛋白的含量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血浆与红细胞悬液上清液中血型抗体效价比较,A型血浆抗-B效价(30.76±23.28),A型红细胞悬液抗体效价(5.00±3.37);B型血浆抗-A效价(20.08±20.62),B型红细胞悬液抗体效价(2.75 ±2.15);O型血浆抗-A效价(33.54±21.03),红细胞悬液抗体效价(5.33±3.09),血浆抗-B效价(31.37±20.75),细胞胞悬液抗体效价(4.98±2.97).血浆各类蛋白与红细胞悬液上清液中A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抗体效价均数约为红细胞悬液上清液的6倍;血浆各类蛋白约为红细胞悬液上清液的7~8倍.结论 悬浮红细胞中抗体效价低且蛋白含量少,可以在交叉配血时只做主侧配血即可.

    作者:肖瑞卿;隆晓秋;王泽蓉;王世春;刁荣华;易中梅;赵树铭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IgM与IgG型抗-D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例

    1病例简介患儿,男,2d,在某医院出生后当日皮肤出现黄染.患儿母亲无输血史,第1、2胎分别孕4月、2月自愿流产,第3胎产后发生不明原因黄疸而死亡,该患儿为第4胎.医院怀疑该患儿系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遂将母子标本送本血站血型室相关检测,经检测产妇血清中含有效价较高的IgG与IgM抗-D.临床经对症治疗,输注ABO同型的Rh(D)阴性红细胞后,症状明显好转,14 d后出院.

    作者:夏伟;耿微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国内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国内文献报道的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1)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 ~ 2010年公开发表的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中文文献,同时通过与同事、专家和厂家联系获得同期未发表的同类中文文献资料(即灰色文献,包括学术报告、会议论文、毕业论文等);2)文献评价: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评价文献质量;3)统计学处理: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做Meta分析.结果 10篇文献评价均为B或C级,为低质量研究;Meta分析显示:10项研究具有同质性[早期:chi2=3.01,df =9(P =0.96),I2=0%;中期:chi2=3.23,df =9(P =0.95),I2=0%;晚期:chi2=2.54,df =9(P =0.98),I2=0%];早、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固定效应模型的合并比值比分别为:早期OR =4.06,95% CI为(2.60,6.35),Z=6.16(P <0.000 01);中期OR =3.04,95%CI为(2.18,4.24),Z=6.56(P <0.000 01);晚期OR =1.71,95% CI为(0.96,3.03),Z=1.83(P =0.07).血浆置换治疗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 <0.000 01),晚期不明显(P =0.07 >0.05).结论 与常规内科治疗相比,血浆置换能够有效提高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而对晚期不明显.

    作者:张洪为;李代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暂时屏蔽的5项血清学指标不合格献血者追踪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ALT检测不合格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确定暂时屏蔽的献血者解除屏蔽的时间,为建立高质量的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抗-TP其中1项或1项以上单试剂阳性、或ALT单、双试剂不合格者,6个月后抽血用2个不同厂家试剂进行追踪检测,对仍为单试剂阳性的献血者1年后再检测.结果 6个月后追踪检测各个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HBsAg为37.0%、抗-HCV为43.8%、抗-HIV为47.8%、抗-TP为15.0%,ALT为71.1%,总的合格率为45.4%.追踪检测前、后单试剂阳性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的进口试剂所占比率比国产试剂明显升高(P<0.01).1年后第2次追踪检测各个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HBsAg为37.5%、抗-HCV为47.4%、抗-HIV为40.0%、抗-TP为29.6%,ALT为66.7%,总的合格率为41.6%.结论 通过对暂时屏蔽的不合格献血者的追踪检测,可以减少假阳性筛查结果对献血者流失的影响.

    作者:李玉笑;汪传喜;肖韶英;黄伯泉;李仲平;梁浩坚;田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31766名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分析

    目的 检测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评估不规则抗体在患者的性别、输血史/妊娠史上的发生频率,并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及孕妇产前检查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盐水法及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对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31 766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并对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病例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在被检标本中共发现217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阳性率为0.68%,其中男84例,占被调查男性的0.51%,女133例,占被调查女性的0.86%,女性高于男性(x2=14.34,P<0.01).其中有204例曾经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x2=230.29,P<0.01).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中自身抗体17例,有抗体特异性未能确认者66例,确认抗体特异性134例,其中Rh系统抗体79例(36.40%),MNS系统29例(13.36%),Lewis系统17例(7.83%),其他系统:抗-K 2例、抗-Kpa1例、抗-Fya1例、抗-Jka 2例、抗-P1 2例、抗-e联合抗-P1 1例.免疫球蛋白类别IgG抗体152例(70.04%);IgM抗体26例(11.98%);IgM+ IgG抗体39例(17.97%).结论 患者在输血前及孕妇在产前进行抗体筛查,并对出现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进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意义重大.

    作者:王谦;燕备战;于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银川地区2006~2010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下降原因分析

    采供血机构在无偿献血者血液采集、检验、制备、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质量不合格的血液报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液报废,减少血液资源浪费,一直是采供血机构研究的课题.近些年来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情况明显下降,我们对相关资料分项、分类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金栓;李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方法的比较

    输血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持手段,不断提高输血疗效是近代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冷沉淀凝血因子作为一种血液制品,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治疗甲型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产妇大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方面获得明显疗效[1].本站于2010年采用Pool方法和虹吸法2种方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发现虹吸法较Pool方法,制备时间短,纤维蛋白原和FⅧ因子回收率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柏则蓉;梁启忠;贾红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005~2010年高邮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 统计2005~2010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结果 6年来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2.36%,其中ALT不合格率1.06%,TP不合格率0.72%,ALT和TP为主要不合格项.结论 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招募固定无偿献血队伍,加强献血前征询工作以淘汰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HBsAg、TP快速初筛,合格后再献血可大大降低不合格率,以降低血液报废率.

    作者:侯建华;陈林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罕见的同种抗-Lea+Leb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6岁,汉族,临床诊断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2009年12月入院化疗,治疗期间Hb进行性下降需输血治疗,输血前检查时抗体筛选阳性,遂送本室进行抗体鉴定和交叉配血.本室血型血清学检查结果为:患者血型为A型RhD阳性、抗体鉴定为抗-Lea、Lewis血型为Le(a-b-).选择交叉配血相合且无Lea抗原的A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输注,患者血色素升高,无不良输血反应.此后患者多次(1次/月)到本室配血,与无Lea抗原的悬浮红细胞配血均相合,至2011年2月患者来本室配血,其血清与无Lea抗原的红细胞卡式配血相合、盐水配血不相合,提示该患者体内有新的抗体产生,经抗体鉴定为抗-Lea+ Leb.

    作者:刘亚庆;闫芳;范道旺;许志远;刘凯;刘素芳;王颖;苗天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Uranus AE200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分析性能的确认

    根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试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血站试验室必须对新的或者有变化的检测方法、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进行确认.完整的设备确认包括设备的设计确认、环境确认、开箱验收、运行确认、性能确认、计量检定[1],而对设备分析性能的确认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参考《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讨论稿)(下称规程讨论稿)中关于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内容,对新购置的Uranus AE200全自动酶免分析仪ELISA检测的分析性能进行了确认,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鹏;聂心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DNA序列分析鉴定HLA新等位基因B*58∶01∶04

    目的 确认中国人群中的1个新HLA等位基因.方法 使用PCR-SSO、PCR-SSP和测序为基础的分型技术,分析确认HLA-B位点新等位基因与B*58∶01∶01的差异.结果 先证者HLA-B位点的2个等位基因为纯合子(均为HLA-B*58∶ 01∶04),不同于(已)知的HLA-B等位基因序列,与其同源性高的B*58∶01∶01相比,在第4外显子处有1个碱基发生了改变,为785位G>A,但编码的氨基酸并未发生变化,仍然为Gln.结论 该等位基因于2009年10月由WHO 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58∶ 01∶04.

    作者:刘嬿;季云;杨剑豪;孙瑛;谢军华;郑皆炜;杜可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004~2010年深圳市无偿献血情况分析

    目的 对2004年以来,本中心在采血量、献血者队伍的构成、献血者流失的原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深圳市血液中心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的现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 自2004年以来,采血人次和采血量在逐年攀升;多次献血者(资料库数据显示有2次或以上献血记录的献血者)的比例以2004年高,而在2005年大幅回落,随后逐年有所增加,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多次献血者比例有明显减少,但是,多次献血者的总人次仍比2009年有所增加;献血者以20 ~45岁的青壮年为主;12%以上的献血者因为献血前筛查不合格而被淘汰.结论 本中心在献血者招募和保留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改革和创新是应对未来发展的需要.

    作者:肖忠;钟福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全血室温过夜制备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分析

    目的 探讨全血室温过夜后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制剂(PC)的质量.方法 对12份400ml新鲜全血采用无菌接驳机平均分为2份,采用白膜法制备PC,1份当天制备(对照组),1份室温过夜后制备(实验组),分析该2组所制PC剂的数量和功能.结果 对PC质量体外评估发现,2组Plt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均符合国家标准(≥2.0×1010个/U),对照组为(2.78±1.49)×1010个/U,实验组为(3.49±1.19)×1010个/U,实验组血小板数明显高出对照组20.3%.实验组CD62表达、乳酸产生、pH、PCO2和K+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PO2含量则低于对照组,其他检测指标在2组间无明显变化.结论 全血置室温过夜有望成为手工制备PC优选模式.

    作者:刁荣华;王泽蓉;黄朴;夏代全;王世春;王甜甜;林放;黎儒青;郭辉;赵树铭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虹吸法制备冷沉淀的容量控制探讨

    冷沉淀由新鲜冰冻血浆(FFP)经6℃融化后,具有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Fg)和vW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的冷不溶解成分.冷沉淀在我国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被用于HA、Fg缺乏、大量输血和DIC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特别适用于难以给予大量的FFP(防止发生循环超负荷)来提供足量的凝血因子的患者,更多的是配合性输注[1].单袋冷沉淀FⅧ、Fg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输注效果.本文针对虹吸法制备冷沉淀控制不同的容量范围,分析FⅧ、Fg含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峰;王丽;周华平;孙韵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站成分制备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血站职业暴露一般是指血站工作人员在血液采集、运输、制备、检验等工作中因操作意外接触到感染性病原体.成分制备人员在工作中与血液密切接触,这些血液大部分是未经检验的待检血,少部分为检验合格的成品血,其职业暴露有着自身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做好重点防护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现结合本站实际工作情况谈谈成分制备人员防护职业暴露的一点体会.

    作者:宋毅;张永征;丛培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