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冯春

关键词: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人数统计, 处理措施
摘要:目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献血工作,我站对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并统计发生次数总结采血经验.方法 统计献血总人次和各型不良反应人次,并就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 不良反应之中,各类比率均逐年下降,但仍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1.17%),中度(0.52%)和重度(0.08%)不良反应并存,精神紧张和空腹饥饿是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分别占总人次的68%和12.7%.结论 献血不良反应与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为不良反应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具备识别特征表现并积极应对处理的能力,同时血站应该加强献血知识宣教,从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Uranus AE200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分析性能的确认

    根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试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血站试验室必须对新的或者有变化的检测方法、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进行确认.完整的设备确认包括设备的设计确认、环境确认、开箱验收、运行确认、性能确认、计量检定[1],而对设备分析性能的确认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参考《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讨论稿)(下称规程讨论稿)中关于血液检测方法的确认内容,对新购置的Uranus AE200全自动酶免分析仪ELISA检测的分析性能进行了确认,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鹏;聂心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山东地区汉族人群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型P、AE、AG和单体型1、6、17与梅毒的关系

    目的 分析山东地区汉族梅毒患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型和单体型的多态性,探讨其与梅毒发生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对山东汉族梅毒患者190名和健康对照者192名的KIR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共检出KIR基因型25种,其中包括新的基因型11种.25种KIR基因型共由12种单体型和6种未知单体型组成.在健康对照组中,KIR基因型P的频率显著高于梅毒患者组(P<0.05),其OR值为0.304;在梅毒患者组中,基因型AE和AG的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健康对照组中,单体型17的表型频率显著高于梅毒患者组(P<0.05),其OR值为0.321;在梅毒患者组中,单体型1和6的表型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体型A和B在这2组人群的分布频率差异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R基因型AE和AG可能是梅毒的易感基因型,基因型P可能是梅毒的抗性基因型;KIR单体型1和6可能是梅毒的易感单体型,单体型17可能是梅毒的抗性单体型.

    作者:庄云龙;张毅;朱传福;宋永红;王大见;聂向民;刘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细胞诱导iPSC的研究进展及在输血医学上的应用

    自2007年日本[1]和美国[2]科学家分别宣布用4个转录因子将人成纤维细胞诱导成具有和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类似功能的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后,关于它的研究迅猛发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用于重新编程的转录因子从4个(Oct 4/Sox 2/Klf 4/c-Myc或Oct 4/Sox 2/Nanog/Lin 28)逐渐减少为2个(Oct4/Sox2)[3]甚至1个(Oct4)[4].将转录因子导入受体细胞的载体也由整合型的病毒载体逐渐向安全性高的非整合型载体发展.用于诱导人iPSC的细胞来源也越来越广泛,如神经干/祖细胞[4]、精原干细胞[5]、头发角质细胞[6]和血细胞[7,8 ]等.在众多细胞来源中,血细胞因资源丰富且采集方便、所需前培养时间短、iPSC诱导效率高而越来越受关注.我们就血细胞向iPSC诱导的研究进展及iPSC在输血医学上的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作者:林凤秋;李剑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方法的比较

    输血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持手段,不断提高输血疗效是近代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冷沉淀凝血因子作为一种血液制品,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治疗甲型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产妇大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方面获得明显疗效[1].本站于2010年采用Pool方法和虹吸法2种方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发现虹吸法较Pool方法,制备时间短,纤维蛋白原和FⅧ因子回收率高,现报道如下.

    作者:柏则蓉;梁启忠;贾红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全血室温过夜制备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分析

    目的 探讨全血室温过夜后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制剂(PC)的质量.方法 对12份400ml新鲜全血采用无菌接驳机平均分为2份,采用白膜法制备PC,1份当天制备(对照组),1份室温过夜后制备(实验组),分析该2组所制PC剂的数量和功能.结果 对PC质量体外评估发现,2组Plt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均符合国家标准(≥2.0×1010个/U),对照组为(2.78±1.49)×1010个/U,实验组为(3.49±1.19)×1010个/U,实验组血小板数明显高出对照组20.3%.实验组CD62表达、乳酸产生、pH、PCO2和K+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PO2含量则低于对照组,其他检测指标在2组间无明显变化.结论 全血置室温过夜有望成为手工制备PC优选模式.

    作者:刁荣华;王泽蓉;黄朴;夏代全;王世春;王甜甜;林放;黎儒青;郭辉;赵树铭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DNA序列分析鉴定HLA新等位基因B*58∶01∶04

    目的 确认中国人群中的1个新HLA等位基因.方法 使用PCR-SSO、PCR-SSP和测序为基础的分型技术,分析确认HLA-B位点新等位基因与B*58∶01∶01的差异.结果 先证者HLA-B位点的2个等位基因为纯合子(均为HLA-B*58∶ 01∶04),不同于(已)知的HLA-B等位基因序列,与其同源性高的B*58∶01∶01相比,在第4外显子处有1个碱基发生了改变,为785位G>A,但编码的氨基酸并未发生变化,仍然为Gln.结论 该等位基因于2009年10月由WHO 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58∶ 01∶04.

    作者:刘嬿;季云;杨剑豪;孙瑛;谢军华;郑皆炜;杜可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在无偿献血者中发现的神经官能症2例

    神经官能症是1组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功能性心理障碍,其较常见,包括: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病、疑难症和神经衰弱等[1].若此类人员参加无偿献血,因其症状具有隐蔽性,体检征询时工作人员容易疏忽,错误地将其判定为健康献血者,给献血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工作中曾遇到2例神经官能症患者献血,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王磊;侯哲萍;王晓辉;狄建设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使用Taqman PCR技术建立人类血小板抗原-1~5、15分型体系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HPA-1~5、15多态性分布,分析评估新的分型技术.方法 利用TaqMan PCR技术对500份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供者标本进行HPA-1~5、15抗原系统等位基因分型,并随机抽取100份标本使用PCR-SSP技术进行比对.结果 HPA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HPA-1a:0.999,HPA-1b:0.001,HPA-2a:0.953,HPA-2b:0.047,HPA-3a:0.582,HPA-3b:0.418,HPA-4a:0.999,HPA-4b:0.001,HPA-5a:0.988,HPA-5b:0.012,HPA-15a:0.524,HPA-15b:0.476;有1份标本HPA-5等位基因与SSP检测结果产生差异.结论 上海地区HPA各等位基因频率与国内各地区人群分布无明显差异,与中国汉族人群HPA分布情况基本吻合,实验数据经验证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实验结果准确可靠;HPA-5差异经测序验证判断可能由PCR-SSP非特异扩增所致;TaqMan技术在HPA抗原系统分型应用中特异性高,反应时间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现有技术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

    作者:沈彤;赵玉林;刘熔增;刘达庄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银川地区2006~2010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下降原因分析

    采供血机构在无偿献血者血液采集、检验、制备、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质量不合格的血液报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液报废,减少血液资源浪费,一直是采供血机构研究的课题.近些年来本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情况明显下降,我们对相关资料分项、分类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金栓;李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004~2010年深圳市无偿献血情况分析

    目的 对2004年以来,本中心在采血量、献血者队伍的构成、献血者流失的原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深圳市血液中心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的现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 自2004年以来,采血人次和采血量在逐年攀升;多次献血者(资料库数据显示有2次或以上献血记录的献血者)的比例以2004年高,而在2005年大幅回落,随后逐年有所增加,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多次献血者比例有明显减少,但是,多次献血者的总人次仍比2009年有所增加;献血者以20 ~45岁的青壮年为主;12%以上的献血者因为献血前筛查不合格而被淘汰.结论 本中心在献血者招募和保留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改革和创新是应对未来发展的需要.

    作者:肖忠;钟福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 对2008年4~12月本站采集的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采献血者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结果 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44例,总反应率8.5%,其中轻度10(1.9%),中度3例(0.6%),重度未见;枸盐酸盐中毒占31例(6.0%),不同个体因素的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结论 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可能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造成的低血容量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低体重、初次献血、年龄偏小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作者:杜红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用于血液存储与输注的聚丙烯材料的制备

    目的 研发血夜存储与输注的聚丙烯材科.方法 采用预辐照(15 kGy)与反应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将2种分子量分别为300和475的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接枝到聚丙烯的分子链上,予以接枝产物通过红外光谱表征,接枝产物力学性能通过拉伸试验予以表征,材料的亲水性通过静态水接触角予以表征,血液相容性通过蛋白质吸附和血小板吸附予以表征.结果 聚丙烯接枝产物的低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2 MPa和780%,仅略低于纯聚丙烯材料的拉伸强度(39 Mpa)和断裂伸长率(900%).与纯聚丙烯材料相比,接枝聚丙烯材料表面形成了亲水性膜,牛血清蛋白吸附量和血小板粘附量分别降低70%和80%,有效提高了聚丙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结论 聚丙烯材料的表面结构经过调控,能有效提高其血液相容性,用做聚烯烃类血液存储与输注的材料.

    作者:石强;门小菲;赵杰;侯建文;杨华伟;栾世方;殷敬华;宛尔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细胞分离机在机采血小板采集中常见报警故障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是新一代血细胞分离机,可为临床提供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以满足日益提高的临床治疗需求.2005年3月~2010年4月,我们对本中心使用的Ami-cus机器采集血小板46 733例进行研究,对采集过程中常见报警故障[1]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方法及技巧,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爱萍;赵晓芳;白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暂时屏蔽的5项血清学指标不合格献血者追踪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ALT检测不合格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确定暂时屏蔽的献血者解除屏蔽的时间,为建立高质量的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抗-TP其中1项或1项以上单试剂阳性、或ALT单、双试剂不合格者,6个月后抽血用2个不同厂家试剂进行追踪检测,对仍为单试剂阳性的献血者1年后再检测.结果 6个月后追踪检测各个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HBsAg为37.0%、抗-HCV为43.8%、抗-HIV为47.8%、抗-TP为15.0%,ALT为71.1%,总的合格率为45.4%.追踪检测前、后单试剂阳性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的进口试剂所占比率比国产试剂明显升高(P<0.01).1年后第2次追踪检测各个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HBsAg为37.5%、抗-HCV为47.4%、抗-HIV为40.0%、抗-TP为29.6%,ALT为66.7%,总的合格率为41.6%.结论 通过对暂时屏蔽的不合格献血者的追踪检测,可以减少假阳性筛查结果对献血者流失的影响.

    作者:李玉笑;汪传喜;肖韶英;黄伯泉;李仲平;梁浩坚;田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机采过程中出现血小板体外聚集1例

    血小板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通过行使粘附、聚集和释放等功能形成白色血栓参与初期止血.机采血小板的原理是利用血液成分不同的密度梯度,通过离心的办法来分离和收集血小板.其中1个关键的环节就是阻止采集过程中血小板体外被激活,我们在工作中发现1例机采过程中血小板被意外激活,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义柱;黄晓华;周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Rh(D)阴性孕妇妊娠晚期预存自体输血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贮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孕妇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Rh(D)阴性孕妇42名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比较贮存式自体输血组孕妇采血前后及分娩前后3 dRBC、Hb、Hct、Plt数量,并观察妊娠结局及母婴预后.结果 42名妊娠晚期Rh(D)阴性孕妇采血前后及分娩前后3d血常规主要指标RBC、Hb、Hct、Plt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产(术)后母婴情况良好,新生儿结局无不良反应,Apgar评分为9~10分;自体血液回输时无任何输血不良反应,也未输异体血.结论 妊娠晚期贮存式自体输血对Rh(D)阴性孕妇的血液主要指标RBC、Hb、Hct、Plt数量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且母婴预后良好,认为是可行且有效的.

    作者:裘晓乐;戴佩佩;林甲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转化医学与输血医学

    输血医学(transfusion medicine)的发展至今已超过1个世纪,虽然早在17世纪就有将动物血液输给人类的记载,19世纪开始尝试人与人之间输血,但现代意义的输血肇始于1900年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发展到今天,输血已由1种治疗手段成为医学科学中的1门独立学科,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涉及免疫学、遗传学、血液学、传染病学、移植生物学、病毒学以及生物工程学等学科.

    作者:王同显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目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献血工作,我站对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并统计发生次数总结采血经验.方法 统计献血总人次和各型不良反应人次,并就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 不良反应之中,各类比率均逐年下降,但仍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1.17%),中度(0.52%)和重度(0.08%)不良反应并存,精神紧张和空腹饥饿是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分别占总人次的68%和12.7%.结论 献血不良反应与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为不良反应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具备识别特征表现并积极应对处理的能力,同时血站应该加强献血知识宣教,从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冯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上海地区高危人群献血屏蔽机制初步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上海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流动人口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输血传染病传播风险也不断提高.现有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黑名单的方式对高危人群献血进行筛选[1,2].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上海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如何融入基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平台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的1个选择.在具体实施和建设中会面临筛选数据来源,统一交换标准,选择交换平台,建立信息安全策略,包括机制建立后维护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张喆;高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干化学法在无偿献血者ALT初筛中的应用分析

    目前,国内采供血系统检测ALT的方法有酮体粉法、赖氏法、速率法[1],但均不适用于街头流动采血点的初筛ALT[2].2010年我们引进德国Reflotron快速全血生化仪和试纸条[3],进行无偿献血者ALT的初筛,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高均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