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强;门小菲;赵杰;侯建文;杨华伟;栾世方;殷敬华;宛尔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自1998年实施以来,本市无偿献血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2006~ 2010年,随着临床医疗用血量的不断增加,本市无偿献血人数增加率平均>20%.为了解本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指标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献血宣传招募策略,保障安全有效的血液供应,降低血液的报废率,我们对2006~2010年的血液检测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世乔;杨春晖;刘建;海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类孟买血型是1种罕见的血型,常常因交叉配血不合而被发现,笔者在临床送检的健康孕妇产前检测标本中发现了1例ABh分泌型类孟买血型,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女,30岁,曾产1、流1,本次为第3次怀孕.
作者:洪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辽宁汉族人群HLA区域的MICA和TNF基因微卫星多态性分布.方法 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方法检测197名正常无关个体的MICA基因第5外显子和TNF基因复合体TNFa微卫星的基因型.应用Arlequin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辽宁汉族人群MICA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5种等位基因,其中以A5.1为常见(34.01%);TNFa位点存在13种等位基因,其中以a6为常见(33.76%).辽宁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汉族人群MICA基因第5外显子和TNFa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MICA基因第5外显子和TNFa位点间存在一定的连锁不平衡,如单体型A5-a6和A5.1-a7(P <0.05).结论 MICA基因第5外显子和TNFa位点微卫星多态性分布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均存在地区差异.
作者:范亚欣;于卫建;段莹;梁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山东地区汉族梅毒患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型和单体型的多态性,探讨其与梅毒发生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对山东汉族梅毒患者190名和健康对照者192名的KIR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共检出KIR基因型25种,其中包括新的基因型11种.25种KIR基因型共由12种单体型和6种未知单体型组成.在健康对照组中,KIR基因型P的频率显著高于梅毒患者组(P<0.05),其OR值为0.304;在梅毒患者组中,基因型AE和AG的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健康对照组中,单体型17的表型频率显著高于梅毒患者组(P<0.05),其OR值为0.321;在梅毒患者组中,单体型1和6的表型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体型A和B在这2组人群的分布频率差异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R基因型AE和AG可能是梅毒的易感基因型,基因型P可能是梅毒的抗性基因型;KIR单体型1和6可能是梅毒的易感单体型,单体型17可能是梅毒的抗性单体型.
作者:庄云龙;张毅;朱传福;宋永红;王大见;聂向民;刘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ALT检测不合格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确定暂时屏蔽的献血者解除屏蔽的时间,为建立高质量的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抗-TP其中1项或1项以上单试剂阳性、或ALT单、双试剂不合格者,6个月后抽血用2个不同厂家试剂进行追踪检测,对仍为单试剂阳性的献血者1年后再检测.结果 6个月后追踪检测各个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HBsAg为37.0%、抗-HCV为43.8%、抗-HIV为47.8%、抗-TP为15.0%,ALT为71.1%,总的合格率为45.4%.追踪检测前、后单试剂阳性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的进口试剂所占比率比国产试剂明显升高(P<0.01).1年后第2次追踪检测各个项目的合格率分别为:HBsAg为37.5%、抗-HCV为47.4%、抗-HIV为40.0%、抗-TP为29.6%,ALT为66.7%,总的合格率为41.6%.结论 通过对暂时屏蔽的不合格献血者的追踪检测,可以减少假阳性筛查结果对献血者流失的影响.
作者:李玉笑;汪传喜;肖韶英;黄伯泉;李仲平;梁浩坚;田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前为止中华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资料库已经建库多年,标本保存是采用低温冰箱全血保存法.对于分子生物学实验有时需要长时间的标本积攒,而长时间的低温保存会对这些全血提取后的DNA的浓度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国内还未见详细的报道.本实验室就-40℃冰箱保存的人全血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将保存时间为年,0~4年的全血提取的DNA浓度进行了比较.
作者:段莹;于卫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四川地区供血浆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情况,分析现行标准下原料血浆的HBV残余风险.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和ELISA法,对四川地区10个单采血浆站2007年7月~2009年7月筛查合格的56 620名次供浆者的135 542份原料血浆标本作HBV NAT和HBsAg同步筛查,对筛查阳性的标本以进口试剂复核、作中和试验及HBV DNA定量测定,并对阳性血浆的供血浆者追踪分析,确认OBI标本.结果 共检出HBV DNA阳性12份(9人),四川地区原料血浆HBV DNA检出率为0.008 9%(12/135 542);HBV DNA载量均<1 000 IU/ml;采用国产ELISA试剂检测该12份标本HBsAg均为阴性,而用进口试剂检测并经中和试验确认了其中5份(3人)为HBsAg阳性,其余7份(6人)为OBI血浆,血清学模式均为HBsAg-/HBeAg-/HBcAb+;对供血浆者2~9个月的追踪分析显示ELISA和NAT检测结果无变化,与筛查结果一致.结论 HBsAg阴性供血浆人群中存在OBI感染者,四川供浆人群中OBI感染率为0.010 6%(6/56 620),低于现有报道的我国无偿献血者的OBI感染率;按照现行要求采用ELISA法检测原料血浆,灵敏度较低的国产试剂检测HBsAg的残余风险(0.0089%)高于进口试剂(0.005 2%).增加HBV NAT能有效降低原料血浆OBI的漏检风险.
作者:张燕;曾飞翔;何学新;何培德;刘丽;程皓;马异云;杨汇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血站职业暴露一般是指血站工作人员在血液采集、运输、制备、检验等工作中因操作意外接触到感染性病原体.成分制备人员在工作中与血液密切接触,这些血液大部分是未经检验的待检血,少部分为检验合格的成品血,其职业暴露有着自身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做好重点防护可以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现结合本站实际工作情况谈谈成分制备人员防护职业暴露的一点体会.
作者:宋毅;张永征;丛培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6岁,汉族,临床诊断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MDS),2009年12月入院化疗,治疗期间Hb进行性下降需输血治疗,输血前检查时抗体筛选阳性,遂送本室进行抗体鉴定和交叉配血.本室血型血清学检查结果为:患者血型为A型RhD阳性、抗体鉴定为抗-Lea、Lewis血型为Le(a-b-).选择交叉配血相合且无Lea抗原的A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输注,患者血色素升高,无不良输血反应.此后患者多次(1次/月)到本室配血,与无Lea抗原的悬浮红细胞配血均相合,至2011年2月患者来本室配血,其血清与无Lea抗原的红细胞卡式配血相合、盐水配血不相合,提示该患者体内有新的抗体产生,经抗体鉴定为抗-Lea+ Leb.
作者:刘亚庆;闫芳;范道旺;许志远;刘凯;刘素芳;王颖;苗天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对2004年以来,本中心在采血量、献血者队伍的构成、献血者流失的原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深圳市血液中心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的现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 自2004年以来,采血人次和采血量在逐年攀升;多次献血者(资料库数据显示有2次或以上献血记录的献血者)的比例以2004年高,而在2005年大幅回落,随后逐年有所增加,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多次献血者比例有明显减少,但是,多次献血者的总人次仍比2009年有所增加;献血者以20 ~45岁的青壮年为主;12%以上的献血者因为献血前筛查不合格而被淘汰.结论 本中心在献血者招募和保留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改革和创新是应对未来发展的需要.
作者:肖忠;钟福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前,国内采供血系统检测ALT的方法有酮体粉法、赖氏法、速率法[1],但均不适用于街头流动采血点的初筛ALT[2].2010年我们引进德国Reflotron快速全血生化仪和试纸条[3],进行无偿献血者ALT的初筛,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高均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为Am亚型患者的输血治疗选择适当的血液.方法 对1名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患者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并做家系调查,并为患者的输血治疗选择方案.结果 患者ABO血型为罕见的Am亚型,其家族中共有4个人ABO血型为Am亚型.结论 对Am亚型患者的输血治疗,为避免输入患者缺乏的血型抗原导致患者输血反应和抗体的产生建议选择O型的洗涤红细胞/红细胞悬液,AB型的新鲜冰冻血浆和O型/A型机采血小板.
作者:陈剑;朱凯;凤婧;林小能;钟永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系统评价国内文献报道的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1)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 ~ 2010年公开发表的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中文文献,同时通过与同事、专家和厂家联系获得同期未发表的同类中文文献资料(即灰色文献,包括学术报告、会议论文、毕业论文等);2)文献评价: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评价文献质量;3)统计学处理: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做Meta分析.结果 10篇文献评价均为B或C级,为低质量研究;Meta分析显示:10项研究具有同质性[早期:chi2=3.01,df =9(P =0.96),I2=0%;中期:chi2=3.23,df =9(P =0.95),I2=0%;晚期:chi2=2.54,df =9(P =0.98),I2=0%];早、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固定效应模型的合并比值比分别为:早期OR =4.06,95% CI为(2.60,6.35),Z=6.16(P <0.000 01);中期OR =3.04,95%CI为(2.18,4.24),Z=6.56(P <0.000 01);晚期OR =1.71,95% CI为(0.96,3.03),Z=1.83(P =0.07).血浆置换治疗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 <0.000 01),晚期不明显(P =0.07 >0.05).结论 与常规内科治疗相比,血浆置换能够有效提高早、中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而对晚期不明显.
作者:张洪为;李代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贮存式自体输血在Rh(D)阴性孕妇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Rh(D)阴性孕妇42名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比较贮存式自体输血组孕妇采血前后及分娩前后3 dRBC、Hb、Hct、Plt数量,并观察妊娠结局及母婴预后.结果 42名妊娠晚期Rh(D)阴性孕妇采血前后及分娩前后3d血常规主要指标RBC、Hb、Hct、Plt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产(术)后母婴情况良好,新生儿结局无不良反应,Apgar评分为9~10分;自体血液回输时无任何输血不良反应,也未输异体血.结论 妊娠晚期贮存式自体输血对Rh(D)阴性孕妇的血液主要指标RBC、Hb、Hct、Plt数量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且母婴预后良好,认为是可行且有效的.
作者:裘晓乐;戴佩佩;林甲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随着经济发展,上海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流动人口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输血传染病传播风险也不断提高.现有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黑名单的方式对高危人群献血进行筛选[1,2].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上海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如何融入基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平台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的1个选择.在具体实施和建设中会面临筛选数据来源,统一交换标准,选择交换平台,建立信息安全策略,包括机制建立后维护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张喆;高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全血室温过夜后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制剂(PC)的质量.方法 对12份400ml新鲜全血采用无菌接驳机平均分为2份,采用白膜法制备PC,1份当天制备(对照组),1份室温过夜后制备(实验组),分析该2组所制PC剂的数量和功能.结果 对PC质量体外评估发现,2组Plt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均符合国家标准(≥2.0×1010个/U),对照组为(2.78±1.49)×1010个/U,实验组为(3.49±1.19)×1010个/U,实验组血小板数明显高出对照组20.3%.实验组CD62表达、乳酸产生、pH、PCO2和K+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PO2含量则低于对照组,其他检测指标在2组间无明显变化.结论 全血置室温过夜有望成为手工制备PC优选模式.
作者:刁荣华;王泽蓉;黄朴;夏代全;王世春;王甜甜;林放;黎儒青;郭辉;赵树铭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个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 对2008年4~12月本站采集的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单采献血者发生不良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结果 51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44例,总反应率8.5%,其中轻度10(1.9%),中度3例(0.6%),重度未见;枸盐酸盐中毒占31例(6.0%),不同个体因素的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结论 性别、体重、血液体外循环量可能是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造成的低血容量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低体重、初次献血、年龄偏小的女性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作者:杜红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血小板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通过行使粘附、聚集和释放等功能形成白色血栓参与初期止血.机采血小板的原理是利用血液成分不同的密度梯度,通过离心的办法来分离和收集血小板.其中1个关键的环节就是阻止采集过程中血小板体外被激活,我们在工作中发现1例机采过程中血小板被意外激活,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义柱;黄晓华;周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湖北土家族人群HLA-DRB1基因多态性,了解其分布特征,为开展群体遗传学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流武细胞技术对342份无血缘关系健康的湖北恩施土家族人群样本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检测,分析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并与其他地区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共检出13种等位基因,其中以DRB1 *09(0.174 0)、DRB1* 04(0.136 0)、DRB1* 12(0.125 7)、DRB1 *15(0.118 4)、DRB1* 08(0.109 6)为常见,未检出DRB1' 03(18).湖北土家族人群HLA-DRB1等位基因总体分布分别与湖南苗族人群比较P>0.05;分别与昆明汉族、云南纳西族比较P<0.05;分别与湖北汉族、内蒙古鄂温克族、宁夏回族、内蒙古蒙古族、西藏珞巴族、昆明彝族、新疆克尔克孜族比较,P<0.01.结论 了解湖北恩施土家族人群的HLA-DRB1的遗传多态性,对于追溯土家族起源和民族间的血缘遗传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远雁;沈钢;刘光箭;邹洁;李王霞;强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1病例简介患者,男,85岁,浙江长兴县人,无输血史.因头晕、乏力入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人院后因贫血症状加重,急需输血.交叉配血主、次侧均凝集,导致配血困难,将标本送致本站进行抗体鉴定及交叉配血.
作者:周建华;查荣宝;陈义柱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