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VP 中“骨水泥推进器外套管”改良后在椎体骨质破坏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

牛宁奎;王学伟;施建党;丁惠强;师志云

关键词:骨水泥推进器外套管, 椎体骨破坏, 穿刺活检
摘要:目的:评价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的骨水泥推进器外套管改良后在椎体骨破坏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脊柱椎体骨破坏患者,采用改良后的 PVP“骨水泥推进器外套管”进行经皮穿刺活检,比较该方法的穿刺病理结果和术后病理结果。结果:30例穿刺全部获得成功,穿刺活检阳性27例,穿刺活检阳性率90.0%(27/30)。8例患者选择放化疗或放弃治疗。在行手术治疗获得大体标本病理诊断者22例,19例穿刺活检结果与终手术病理结果相符,准确率86.4%(19/22)。其中溶骨性骨破坏12例,穿刺结果的阳性率91.7%(11/12),准确率83.3%(10/12);硬化性骨破坏7例,穿刺结果的阳性率85.7%(6/7),准确率85.7%(6/7);囊性病变3例,穿刺结果的阳性率66.7%(2/3),准确率66.7%(2/3)。恶性肿瘤总例数11例,穿刺活检敏感性81.8%(9/11),特异性90.9%(10/11)。结论:PVP 中“骨水泥推进器外套管”改良后在椎体骨破坏穿刺活检中安全、阳性率高、准确率高,并可获得较多肿瘤组织,对术前诊断有较大价值。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皮间质转化在胰腺癌中的作用

    胰腺癌是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它的特点是早期浸润和转移。上皮间质转化的发展过程对肿瘤的迅速进展有潜在的意义。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肿瘤细胞失去上皮特征并获得间质细胞的特性,如增强的运动和侵袭能力。本篇综述将讨论胰腺癌中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新研究成果,重点讲述上皮间质转化存在于胰腺癌中的证据和它的分子特性,以及 EMT 与肿瘤干细胞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作者:张晶;丁军利;刘超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和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和子宫肌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8月我院产科妊娠合并卵巢肿瘤59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肌瘤直径大于4cm)患者265例临床资料,分析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时间、治疗等。结果: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平均孕次以及无临床自觉症状百分率显著高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P <0.05);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彩超诊断准确率89.8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彩超诊断准确率为85.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59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中,53例行剖宫产,剖宫产术中同时实施手术患者53例,占剖宫产人数的100.00%,实施卵巢肿瘤剥除加卵巢成形术患者43例(81.13%)、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患者10例(18.87%);在265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中,164例行剖宫产,剖宫产术中同时行肌瘤剔除术患者135例,占剖宫产人数的82.32%。结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彩超诊断对与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严格控制患者病情、掌握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剖宫产同时行手术治疗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式。

    作者:吴秀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改良 DCF 方案与 XELOX 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 DCF 方案与 XELOX 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0至2013年7月收治的65例初治晚期胃癌患者,其中41例应用改良 DCF 方案和24例应用 XELOX 方案。改良 DCF 方案为多西他赛60mg/m2静滴,d1;顺铂15mg/m2静滴,d1~5;氟尿嘧啶375mg/m2静滴,d1~5,21天为1周期。XELOX 方案为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d1;卡培他滨1250mg/m2,分2次口服,d1~14,21天为1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按照 RECIST 1.1标准评价疗效,按 NCI CTC 3.0版评价毒副反应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改良 DCF 方案和 XELOX 方案的有效率(RR)分别为34.1%和33.3%,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5.6%和70.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6个月和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分别为11.9个月和11.5个月,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乏力、消化道反应,以 I -II 级为主,III -IV 级较少;但 DCF 组白细胞下降和乏力发生率高于XELOX 组(P <0.05),XELOX 组周围神经毒性和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于 DCF 组(P <0.05)。结论:改良 DCF方案与 XELOX 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近,毒副反应可耐受,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年龄、体力状况及其他因素个体化选择化疗方案。

    作者:张从军;孙国平;熊福星;彭万仁;李笑秋;范璐璐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真空垫和热塑体网在放疗精确摆位中的临床比较

    目的:比较真空垫和热塑体网两种定位技术的复位通过率,讨论两种定位技术的特点和适应性。方法:各组选择20例病人,在疗程中期和定位时的中心点层面 CT 图像上,比较两组病人的中心点在 z 方向(头脚方向)的误差Δz 和 y 方向(前后方向)的误差Δy,以同时满足Δz≤5mm 和Δy≤3mm 为复位通过,统计两种定位方式的复位总通过率。以体质指数(BMI)是否大于25为界,统计两种定位方式的复位通过率。结果:真空垫组和热塑体网组的总通过率分别为60%和80%,BMI <25和 BMI≥25的真空垫组复位通过率为40%和20%,热塑体网组为80%和0。结论:热塑体网定位技术更适用于体型适中,放疗方案趋向于根治性放疗的病人。真空垫定位技术适用于体型较胖,布野方案为单野或者其他简单布野方式的病人。

    作者:杨庆龙;孙小杨;杨波;庞皓文;吴敬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评价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8例 ASAⅠ-Ⅲ级的喉气管狭窄择期手术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喉罩组(A 组)和局麻气管切开组(B 组),每组24例。A 组:快速麻醉诱导后置入双管型喉罩,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待气管切开后台上置入气管导管,拔除喉罩,通过气管导管行控制呼吸后继续手术。B组:先在局部麻醉下行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继续手术。观察两组在麻醉诱导前(T0)、置入喉罩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即刻(T1)、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10min(T2)和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30min(T3)的 MAP、HR、SpO2变化。记录两组气管切开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所需时间、误吸和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观察麻醉前(T4)、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即刻(T5)、喉气管裂开成形术术毕即刻(T6)和术后30min(T7)4个时点的应激激素水平。结果:B 组患者在 T1时点的 MAP、HR 明显高于 T0时点(P <0.01),T2、T3时点与 T0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与 A 组比较,T1时点的 MAP、HR 明显升高(P <0.01)。与 B 组病人相比,A 组病人气管切开术的出血量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术时间缩短,未发生误吸及气管痉挛,不良事件少(P <0.05)。B 组自插管后各时间点的血糖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 <0.05),A 组在手术结束时血糖上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组在 T6和 T7时点的血糖上升明显高于 A 组(P <0.05)。两组血皮质醇在 T6时点均高于 T4时点(P <0.05);T7时点的血皮质醇 A 组下降,而 B 组继续上升,B 组与 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局部麻醉下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通气相比,双管型喉罩通气应用于喉气管裂开成形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干扰小,不良反应少,引起的应激反应轻,同时能保证有效地通气,为喉气管狭窄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作者:王彬荣;田丽颖;苏小花;孙绪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乳腺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良性微小病灶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 Encor 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良性小病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4年6月,379例女性患者,在彩超实时引导下,应用 Encor 微创旋切系统,完整切除801个乳腺微小病灶,术后病理示:796个为良性病灶,5个为乳腺癌。结果:3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手术,术中疼痛可忍,VAS 评分均在3分以下;在≤3个肿块的157例患者中,术中出血、术后血肿、皮下瘀斑发生率分别为4.46%、8.92%和17.20%;在>3个肿块的222例患者中,术中出血、术后血肿、皮下瘀斑发生率分别为10.36%、17.12%和21.1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血肿、皮下瘀斑随访3个月均自行吸收消失。术中所有患者无皮肤误切,术后均无感染发生、乳房变形和明显瘢痕形成,患者满意,术后3个月复查彩超,无1例肿物残留。结论:彩超引导下乳腺微小肿块 Encor 微创旋切术,具有定位准确、切除完整、出血少、瘢痕小、乳房无变形等优点,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姚成才;蒋丽;陈燕燕;闻爱娟;孙德良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二甲双胍调控 AKT/MDR -1增强人结肠癌细胞 HT -29对5-FU 药物敏感性机制探讨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增强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对人结肠癌细胞株 HT -29细胞毒的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 HT -29,以5-FU 联合或不联合二甲双胍干预细胞,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Lipofectmin 2000转染 AKT 质粒;RT -PCR 法检测 AKT、MDR -1核酸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 AKT、p -AKT、MDR -1蛋白表达。结果:二甲双胍能够增强5-FU 对 HT -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单用5-FU 与5-FU 联合二甲双胍干预的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率分别为(50.12±5.96)%和(78.00±3.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甲双胍可以在核酸及蛋白的水平上下调 AKT、p -AKT 及 MDR -1水平;过表达 AKT 单独5-FU 处理较空白质粒组凋亡率降低(19.72±2.23)%,过表达联合用药组凋亡率较空白质粒组降低(20.30±3.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二甲双胍通过调节 AKT/MDR -1增强人结肠癌细胞 HT -29对5-FU 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孙英明;谢敏;孙丽娟;朱国方;王若雨;刘庆平;秦建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基于3T3-L1细胞株的人类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模型的构建

    目的:构建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的细胞模型。方法:将 ADRB1 cDNA 克隆片段和慢病毒载体连接;将重组载体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 细胞,收集上清液感染3T3-L1前脂肪细胞,利用 GFP 流式分选法筛选稳转细胞株。结果:Western blot 检测证明,ADRB1过表达组的 ADRB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 mock 组。结论:基于3T3-L1细胞株的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模型构建成功,为研究 ADRB1在肿瘤恶病质脂肪消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冬兴;钟鸣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ER、PR、Her2/neu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 ER、PR 和 Her2/neu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 ER、PR 和 Her2/neu 的表达与 PTC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 两步法检测108例 PTC、2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中 ER、PR、Her2/neu 的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Her2/neu 基因的表达。结果:ER、PR 在 PTC 组高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各组均未见 Her2/neu 表达;ER、PR、Her2/neu 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是否转移及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结论:ER、PR 在 PTC 中表达敏感性较高,可以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指标。Her2/neu 在 PTC 中无表达,其与 PTC 患者预后无关,与 Her2/neu 相关的靶向治疗药物不可应用于 PTC 的治疗。

    作者:董丽儒;彭涛;刘楠;李双;宋旭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长链非编码 RNA 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起初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的“噪音”或“转录垃圾”。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 lncRNA 被发现,虽然 lncRNA 不编码蛋白质,但可在多层面、通过多途径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尤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一直是泌尿外科医生和膀胱癌患者的困扰,且病因尚不十分明确。lncRNA 与膀胱癌的关系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以几个 lncRNA(H19,UCA1/UCA1a,MALAT -1, HOTAIR,ncRAN,MEG3)为代表,阐述了 lncRNA 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与复发的密切关系,并预测通过 ln-cRNA 诊断和治疗膀胱癌的临床前景。

    作者:郑文雯;张淑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放射性粒子及氟尿嘧啶粒子植入治疗食管下段癌1例

    125 I 放射性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已取得明显疗效,氟尿嘧啶粒子也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现将1例放射性粒子与氟尿嘧啶粒子共同植入治疗食管下段癌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武变荣;王绍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BC -819与肿瘤治疗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肿瘤患者的死亡率一直处于前列。对于肿瘤的治疗通常是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对于无法通过外科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放射治疗、药物化疗、免疫疗法及基因治疗等。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肿瘤基因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BC -819是一种双链 DNA 质粒,可表达白喉毒素 A,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目前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的研究日益增多,现就其在肿瘤治疗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露露;姜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阿苯达唑对胃癌细胞 MKN -45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是一种苯并咪唑类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已在多种癌细胞中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但其对胃癌细胞的作用鲜有报道。本文探讨其对人胃癌细胞 MKN -45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 ABZ 处理人胃癌 MKN -45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 法检测 MKN -45细胞中 E -cadherin 和 MMP -9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 法检测细胞 VEGF 分泌水平。结果:阿苯达唑作用于人胃癌细胞 MKN -45后,细胞划痕愈合的程度及 Transwell 穿膜细胞数随浓度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改变,0.25、0.5μmol/L ABZ 可显著抑制细胞迁移率(F =39.311,P <0.01),减少迁移细胞数(F =11.331,P <0.01)及侵袭细胞数(F =7.671,P <0.01);经ABZ 处理的 MKN -45细胞 E -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而 MMP -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VEGF 分泌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苯达唑可能通过上调 E -cadherin 及下调 MMP -9表达水平来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并能抑制胃癌细胞 VEGF 的分泌。

    作者:张玄;赵晶;高向阳;高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恶性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恶性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组)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对照组)各30例。放疗采用6MV X 线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0Gy/次,1次/d,5次/周,DT 56~60Gy。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放疗第一天开始口服三苯氧胺60mg/m2每日3次或替莫唑胺75mg/m2每日1次,至放疗结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3.3%、30.0%、23.0%和70.0%、33.3%、26.7%(χ2=0.01、0.23、0.09,P >0.05),无统计学差异。三苯氧胺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栓栓塞,发生率为6.7%。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术后患者生存率较好,且价格便宜,并未增加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绍兵;刘阳晨;尹小祥;郭信伟;古亮;丁文秀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不同国家和组织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指南的差异

    目的:探讨不同国家和组织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指南的差异。方法:选择2001年-2014年不同国家和组织发布的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的指南进行分析。结果:各个指南基本同意对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的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患者属于建议放疗的指征,T3 N0期以及切缘近或切缘阳性的术后放疗存在争议。胸壁和锁骨上下区是常见的照射靶区,对于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患者锁骨上区照射存在争议,内乳区淋巴结照射亦存在争议。结论:目前关于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的指征及靶区仍存在较多争议,对于国人的放疗指征及靶区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以规范乳腺癌的辅助治疗选择。

    作者:陈坚贤;黄广优;黄升武;蒙以良;吴三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肺切除术后心脏疝1例并文献复习

    肺切除术后心脏疝于1948年由 Bettman 首次报道,是指心脏组织经心包缺损处疝出心包外所发生的紧急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会危及生命。我院于2012年5月成功诊治了1例肺切除术后心脏疝的患者,现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赖小刚;王宪东;刘大治;周恩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 B 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NHL)的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2009年12月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78例 B 细胞性 NHL 患者为治疗组,交替应用 CHOP、TAOP 和 MEOP 方案各2个疗程化疗后,以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TBI +VEMAC 方案实施预处理,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后每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00WU /d ×10天为1个疗程的过继免疫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以1995年1月-1999年12月的52例 B 细胞性 NHL 患者为对照组,化疗及移植方法同上,未给予过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5年。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3个月、2个月时分别因肝功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随访1年时,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率分别为96.2%、90.4%(P >0.05)。随访3、5年时,两组患者的 DFS 分别为93.6%、88.5%和73.1%、65.4%(P <0.01)。随访1年时,两组中 III /IV 期患者的 DFS 分别为95.2%和88.1%(P >0.05)。随访3、5年时,两组中 III /IV 期患者的 DFS 分别为92.1%、87.3%和69.0%、59.5%(P <0.01)。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 B 细胞性 NHL 疗效显著,尤其 III /VI 期患者获益明显。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吴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1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镜组78例,行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开放组236例,行传统开放性甲状腺手术。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使用止痛药物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为(82.0±23.5)min,长于开放组(57.7±1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3.9±7.6)ml 低于开放组(33.9±1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第一天出血量(22.3±8.7)ml 少于开放组(36.0±17.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0.9)天和(3.6±1.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腔镜组患者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小于开放组;腔镜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组无差异且均较低,术后随访半年,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复发。结论: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和颈部无疤痕等优势。

    作者:张轶;李正凯;李洪涛;韩晓鹏;苏琳;刘宏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三次曝光技术在后颈电子线补量中的应用

    目的:IP 板与自制十字板合用,采用三次曝光照相技术拍摄射野证实片,用于后颈电子线补量照射范围的确定。方法:将自制十字补板和 IP 板放置在相应位置,分三次曝光拍摄射野证实片,确定电子线后颈量的照射范围,然后在模拟机下同体位拍摄复合定位片,评价照射范围是否符合治疗要求。结果:8例需要后颈电子线补量的病人使用三次曝光方法拍摄射野证实片,经模拟定位机同治疗体位拍摄复合定位片证实,经主管医生确认电子线后颈补量照射野范围均符合治疗要求,PTW 2D -ARRAY729矩阵验证剂量误差符合要求。结论:采用三次曝光技术确定电子线照射野的方法,可用于鼻咽癌及其他口咽部肿瘤治疗时对后颈电子线补量,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作者:谷晓华;杨留勤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89例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 A 组(肾功能正常)57例,B 组(肾功能损害)32例,各因素首先采取单因素分析,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取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 Hgb、血 Ca、血 P、血 URIC、血清β2-MG、尿本周氏蛋白、轻链类型、感染以及肾毒性药物九个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上述单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八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血 Ca、轻链类型以及 Hgb 三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P <0.05)。结论:肾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主要表现,高血钙、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类型以及贫血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相关性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俸桃;黄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