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对其化疗的影响

梁彩霞;吴家园;江丹贤;陈满瑜;庞雅君;胡利人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营养状况, 营养支持, 化疗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均采用 TP 方案进行化疗。在化疗前应用 NRS -2002量表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在化疗过程中对营养支持组的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而对照组则不给予任何营养指导和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化疗前、后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61.7%。和对照组比较,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前白蛋白(PA)等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营养支持组患者的 BMI、ALB、Hb 和 PA 等营养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患者仅有 ALB 有所改善;并且,治疗后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营养支持可明显地改善晚期非小细胞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其化疗毒副反应,提高化疗耐受性。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姜黄素在光动力与声动力治疗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姜黄素作为一种中药在亚洲一些国家的使用已经有上千年。近年来发现姜黄素还是一种具有光敏活性的物质,可以用于光、声动力治疗恶性肿瘤。光动力疗法和声动力疗法作为无创的治疗手段,通过激活靶细胞内的增敏剂,与周围的氧反应产生活性氧,诱导细胞凋亡、坏死。本文就近年来姜黄素在光动力与声动力治疗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文婷;许桐瑛;谢蕊;李燕京;魏孝礼;白玉贤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对其化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均采用 TP 方案进行化疗。在化疗前应用 NRS -2002量表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在化疗过程中对营养支持组的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而对照组则不给予任何营养指导和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化疗前、后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61.7%。和对照组比较,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前白蛋白(PA)等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营养支持组患者的 BMI、ALB、Hb 和 PA 等营养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患者仅有 ALB 有所改善;并且,治疗后营养支持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营养支持可明显地改善晚期非小细胞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其化疗毒副反应,提高化疗耐受性。

    作者:梁彩霞;吴家园;江丹贤;陈满瑜;庞雅君;胡利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IL -17调控 DLBCL 小鼠 VEGF 表达对肿瘤生长的作用

    目的:建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小鼠模型并接种体外培养的 Th17细胞,对比接种组与对照组 IL -17及 VEGF 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 IL -17水平与 VEGF 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Mini MACS 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分离纯化 BALB/c 小鼠脾来源的 CD4+CD62L + nave T 细胞,加入 anti -CD3、anti -CD28、TGF -β、IL -6进行 Th17细胞体外培养,SUDHL -4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后接种于 SCID 小鼠建立 DLBCL 小鼠模型,对荷瘤小鼠进行 Th17细胞接种,ELISA 法检测 DLBCL 小鼠肿瘤组织中 IL -1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接种 Th17细胞后 DLBCL 小鼠 IL -17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VEGF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随着肿瘤病程进展 IL -17表达水平降低,VEGF 表达水平升高。IL -17与 VEGF 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IL -17可下调 VEGF 的表达从而影响 DLBCL 的疾病进程,联合检测 IL -17和VEGF 表达水平对判断 DLBCL 疾病状态及进程更有参考价值。

    作者:许昕;李庆山;钟伟杰;朱国栋;余碧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大肠癌细胞 HCT -15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分离及成瘤性比较

    目的:依据人大肠癌细胞 HCT -15的表面标志物,分离其中的干细胞亚群。建立裸鼠体内原代大肠癌荷瘤模型,比较各亚群肿瘤体积和质量。方法: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离其中 CD133/CD44干细胞亚群。分选得到 CD133+CD44+、CD133+CD44-亚群分别接种于裸鼠体内,并观察肿瘤大小和质量。结果:CD133+CD44+和 CD133+CD44-细胞亚群成功的从 HCT -15细胞中分离出来。接种 CD133+CD44+细胞的裸鼠形成的肿瘤体积[(2.76±0.22)cm3]和质量[(5.2±0.21)g]明显高于接种 CD133+CD44-细胞裸鼠的肿瘤体积与质量[(1.56±0.34)cm3,(3.4±0.18)g](P <0.05)。结论:CD44阳性的大肠癌肿瘤干细胞成瘤能力明显高于 CD44阴性的大肠癌肿瘤干细胞。

    作者:邢亚楠;邓鹏;徐惠绵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现代肿瘤医学》关于知情同意和伦理学声明

    本刊遵循的国际医学期刊委员会(ICMJE)对生物医学类稿件的统一要求。要求所有作者在提交稿件时说明,文章内容是否已经知情同意和经过了伦理学审查。未经同意,不得侵犯患者的隐私权。若确因科学目的需要,必须获得患者(或其父母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方可刊登可辨认患者身份(包括患者姓名、姓名首字母或病案号)的文字描述、照片和家谱。否则应删去可辨认患者身份的细节。若为了保护患者需更改其特征性资料,如遗传家谱,则作者应确保这种变更不会歪曲研究的科学意义。论文作者应承担一切违反义务和侵权的责任。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脂异常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血脂代谢异常发病情况并探讨血脂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4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未经过放疗及化疗的且经病理确诊为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的病例81例。另以子宫内膜正常组,子宫内膜增生组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56例,收集患者和对照者一般资料,既往史,月经史,婚育史,用药史,家族史(包括家族肿瘤史),生化血脂结果,病理结果。结果:子宫内膜正常组、子宫内膜增生组、子宫内膜癌组三组在发病年龄、月经状态、孕产情况、糖尿病发病情况、肿瘤家族史、PCOS /甲减发病率、HRT/TAM使用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内膜癌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血压发病率均高于子宫内膜正常组、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内膜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低于子宫内膜正常组、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 BMI、TG、TC、HDL 及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子宫内膜癌患者,血脂异常很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键因素,有望高血脂将可能作为尽早识别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的预警指标。

    作者:郭桂林;古丽比也·沙比尔;阿依佐热姆·穆太力普;阿比达·阿布都卡德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沉默 S100A4基因对人膀胱癌 T-24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应用 siRNA 技术沉默 S100A4基因表达后,对人膀胱癌细胞系 T -24增殖、凋亡及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 S100A4基因特异性的 siRNA 序列,转染人膀胱癌细胞系 T -24,48h 后应用 RT -PCR 和 Western blot 法检测在 mRNA 和蛋白水平 siRNA 对 S100A4的影响,MTT 法检测 T -24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 S100A4 siRNA 后 T -24细胞凋亡率,Transwell 法观察 siRNA 抑制 S100A4后对人膀胱癌细胞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S100A4 siRNA 转染组 T -24细胞的 S100A4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P <0.05)。MTT 法检测发现 S100A4 siRNA 转染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 siRNA 转染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发现 T -24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 <0.05)。结论:膀胱癌细胞中 S100A4表达与癌细胞侵袭、增殖和凋亡能力有关。S100A4 siRNA 能够抑制 T -24细胞 S100A4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S100A4基因和蛋白表达与膀胱癌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预测其发生转移和复发,以期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

    作者:孙明;赵文嫣;詹运洪;吴斌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重组人 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 p53腺病毒注射液(商品名:今又生)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6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两组介入治疗:对照组:碘油+化疗药(5-FU +EPI +DDP);治疗组:碘油+化疗药(5-FU +EPI +DDP)+重组人 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每4周一次,连用3次。结果:不论是对照组还是治疗组,毒副反应不大,耐受性良好,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提高;治疗后两组均能使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 AFP 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明显;治疗组的有效率(82.76%)明显高于对照组(59.38%),统计学检验差异显著。结论:今又生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李东辉;王海鹏;孙华;李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关于变更刊期及优先数字出版的通知

    根据期刊发展需要,本刊从2015年23卷1期开始,刊期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出版时间为每月的5日,20日,每期144页码,国际标准 A4开本,定价10元,全年240元(境外订户每期5美元,全年120美元),欢迎广大读者在当地邮局订购(邮发代码52-297)或直接向编辑部邮购。本刊从2014年5期起,刊发的所有文章在纸质版出版前一月左右,均已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上优先数字出版,详情请登陆中国知网查询。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p16基因与口腔颌面肿瘤

    p16基因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多肿瘤抑制基因,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CDK4的活性,阻止细胞从 G1进入 S 期,直接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p16基因失活原因多样,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明确 p16基因与口腔恶性肿瘤的关系对口腔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鹤;李春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手术切除与介入栓塞治疗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手术切除与介入栓塞治疗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手术肿瘤剜除治疗,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治疗,两组手术时间进行对比,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P >0.05),然而在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术后止痛剂用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治疗组都比对照组少(P <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86.7%,都在85.0%以上,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随访期间患者有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血尿、低热等并发症的人数方面,治疗组均比对照组少(P <0.05)。结论:肾错构瘤破裂出血通过栓塞进行治疗能在保持成功率与近远期疗效的基础上,比手术切除更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汉雄;汪曾荣;夏昕晖;赵济全;姜海洋;吴炜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及其药对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fusa,OD)、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ra,SB)分别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和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的干燥全草。二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常以药对的形式出现,均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之功效[1-2],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二者以药对的形式用于治疗癌症、炎症等疗效明确,且优于单味药的使用,本文总结了近7~8年的文献,探讨 OD 和 SB 以及药对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以期待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帮助肿瘤患者。

    作者:闫辉;吕青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多排螺旋 CT 技术在诊断和鉴别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 CT 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96例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均予多排螺旋 CT 进行扫描,观察其在影像学表现情况。结果:在 CT 上,病灶主要集中在左肺上,病灶大小以8~15mm 为主结节内部主要表现为毛玻璃样密度小泡征和密度不均匀呈小颗粒堆积状,病灶边缘分叶较深,病灶周围14例可见胸膜边缘呈现磨玻璃样晕影,30例见有线影,胸膜凹陷征40例,支气管血管聚集征9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匀强化29例,不均匀强化67例,病灶时间密度曲线呈缓慢升高型。结论:多排螺旋 CT 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作者:郑海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贲门癌前纵隔胸骨旁淋巴结转移-附5例报道

    目的:报道5例贲门癌前纵隔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方法: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5例,4例经 CT 检查发现有腹腔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骨旁淋巴结肿大,1例超声检查发现有胸骨旁淋巴结肿大,全部患者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行胸骨旁肿大淋巴结穿刺病理活检。结果: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全部发现癌组织,提示腺癌。结论:贲门癌发生纵隔淋巴转移时有可能通过隔上淋巴结转移至胸骨旁淋巴结。

    作者:王永鸽;常立功;杨静;郑薇薇;张秀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黏蛋白在胆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胆管癌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的疾病过程,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低、预后差,本篇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回顾分析,对黏蛋白在胆管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段海章;李凡;孙岩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胸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后动态心电图变化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肿瘤、不同治疗方法下调强放疗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95例胸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类型分成肺癌组35例,乳腺癌组29例,食管癌组31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单纯放疗组26例,同步放化组34例,序贯放化组35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结束6个月后观察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在偶发室(房)性心律失常、ST -T 段改变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结束6个月后和治疗前在偶发室(房)性心律失常、ST -T 段改变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法和不同肿瘤类型上治疗前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后胸部肿瘤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变多在早期出现,且为可逆性。调强放射治疗精确性保证了不同类型胸部肿瘤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无显著差异性。

    作者:刘孟春;汪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膀胱癌细胞系 T24侧群细胞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目的:检测和分选人类膀胱癌细胞系 T24中的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并初步鉴定其癌干细胞特性,为癌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技术,分选得到 T24细胞中的侧群细胞,并检测其比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检测侧群细胞中 ABCG2的表达情况;继而将侧群细胞培养于无血清培养基中,观察形成悬浮肿瘤细胞球的能力。结果:流式细胞分选结果显示:T24细胞中侧群细胞的比例约为3.6%。和对应的母系 T24细胞相比,T24侧群细胞的 ABCG2表达增高。培养于无血清培养基中的侧群细胞成簇生长,并形成肿瘤细胞球。结论:人类膀胱癌细胞系 T24中存在具有癌干细胞特性的侧群细胞。

    作者:殷波;张露丹;刘岗;王鹏;张超;田宝勇;宋永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CD147和 MMP -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 -9)在胃癌中的表达,两者的关系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63例胃癌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组织 CD147、MMP -9蛋白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进行对比。结果:胃癌组织中 CD147和 MMP -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8%和81.0%,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25.0%和25.0%)(P 均<0.05)。CD147和 MMP-9的表达都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 Ki -67增殖指数相关(P <0.05)。CD147和 MMP -9的表达呈正相关(r =0.907,P =0.00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CD147和 MMP -9表达阳性的胃癌患者生存率低于表达阴性组。结论:CD147和 MMP -9与胃癌侵袭和转移有关,CD147与 MMP -9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可作为胃癌判断临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萍;付勇;高文华;卢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YAP 和 TAZ 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究 YAP 和 TAZ 在人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7例骨肉瘤组织及20例骨软骨瘤组织中的 YAP 和 TAZ 进行检测。结果:YAP 在骨肉瘤和骨软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5%和30%。TAZ 在骨肉瘤和骨软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6%和15%。YAP 与骨肉瘤的大小(P <0.05)有关;而 TAZ 则与骨肉瘤的远处转移及 Ennecking 分期有关(P<0.05)。结论:YAP 和 TAZ 在恶性骨肉瘤中的高表达,预示着 YAP 和 TAZ 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骨肉瘤的远处转移,为治疗骨肉瘤及骨肉瘤肺部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研制治疗骨肉瘤药物提供新靶点。

    作者:贾楠;张迎龙;刘涛;艳华;聂娜;马琼;范清宇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MYC 和 MUC1 mRNA 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检测乳腺癌核内原癌基因(nuclear oncogene,MYC)和黏蛋白1(Mucin1,MUC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建立 RT -PCR 反应,并以β2-微球蛋白为内对照测定30例健康女性体检者、52例良性乳腺肿瘤和103例乳腺癌外周血中 MYC 和 MUC1的表达量。结果:外周血中 MYC 和 MUC1在乳腺癌组表达率显著高于良性乳腺疾病组及健康体检组,而良性乳腺疾病组和健康体检组的表达率无差异。MUC1和 MYC 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显著高于单一基因。结论:RT -PCR 联合检测外周血 MUC1和 MYC 基因表达,可提高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具有标本来源容易、操作简便和价格便宜等优点,可有效辅助诊断乳腺癌。

    作者:李引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