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海;王超奇;王明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人体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细胞中 miRNA 在碘、TSH 影响下的表达变化。方法:体外培养 PTC 细胞,Western blot 法半定量分析 p27 kip1、AKT、AP -1的表达,RT - PCR 法定量分析miRNA -21、miRNA -221、miRNA -222的表达。结果:经不同浓度碘和 TSH 分别处理 PTC 细胞,3种 mi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上调;所对应的蛋白 p27kip1表达均减少,AP -1及 AKT 表达较对照组均增加,增加程度与处理因素的浓度未见明显关联。结论:碘、TSH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 PI3K/ AKT 信号通路起到上调作用,从而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且其作用程度与处理浓度无关。
作者:金明月;关海霞;单忠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条件复制性腺病毒(ZD55)携带白介素24(ZD55- IL -24)单独与联合放射治疗对宫颈癌Hela 细胞的治疗效果。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 Hela 细胞,分成 PBS 组、放射治疗组、ZD55- IL -24组、ZD55-IL -24联合放射治疗组。采用 MTT 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Annexin V - FITC/ PI 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 ROS 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凋亡蛋白 Bax、Bcl -2表达。结果:MTT 法显示 PBS 组、放射治疗组、ZD55- IL -24组、ZD55- IL -24联合放射治疗组抑制率分别为(7.28±1.99)%、(45.16±4.12)%、(33.23±2.63)%、(85.27±2.03)%,ZD55- IL -24联合放射治疗组细胞抑制率大于其他三组(P
作者:陈亚平;姜晓晓;冯守信;蒋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86个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行常规超声(conventional ultrasound,CUS)及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und elastography,UE)检查,以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术后病例检查结果为标准,将超声结果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结果:CUS + UE 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 CUS 或 UE 诊断腋窝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有较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对腋窝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联合应用 UE,对于常规超声形态改变不明显的淋巴结性质判断有较大帮助。
作者:郑晓芳;付赵虎;于晶晶;孙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清中 CA125、CA199、CEA 和 AFP 联合诊断卵巢癌的临床应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54例卵巢癌患者、45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以及30例妇科良性疾病组患者。检测指标为 CA125、CA199、CEA 和 AFP。比较三组患者 CA125、CA199、CEA 和 AFP 单项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卵巢癌不同分期 CA125、CA199、CEA 和 AFP 单项及联合检测阳性率。结果:卵巢癌组患者的血清中 CA125、CA199、CEA 和 AFP 检测水平均显著性高于良性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 <0.05),卵巢良性肿瘤组患者血浆中 CA125、CA199、CEA 和 AFP 检测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各标志物中CA125诊断卵巢癌的阳性率高,肿瘤4项标志物联合检测的阳性率要显著性高于单项 CA125、CA199、CEA和 AFP 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卵巢癌不同分期中单项检测阳性率高的标志物为CA125,肿瘤4项标志物联合检测阳性率要显著性高于单项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随着卵巢癌分期的增加各单项及联合检测阳性率都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CA125、CA199、CEA 和 AFP 联合检测是诊断卵巢癌比较理想的组合,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卵巢癌的准确率,对于早期卵巢癌的发现、及早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翟婷婷;李翠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食管鳞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结转移是食管鳞癌常见的转移途径,也是影响食管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既往研究已证实,食管鳞癌的淋巴道转移与肿瘤淋巴管生成调节因子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C,VEGF - C)在恶性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 VEGF - C 与食管鳞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食管鳞癌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尽可能为食管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建平;张永恒;付茂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厚朴排气合剂对于胃癌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7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方法处理基础上加用厚朴排气合剂,观察术后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排气排便时间、恶心呕吐及腹胀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的规律肠鸣音出现时间、第一次排便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恶心呕吐及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厚朴排气合剂不但可以恢复胃肠功能,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心武;张迪;杨屹;段艳霞;陈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MicroRNA(miRNA,miRNAs)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中,长度约为20-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微小RNA 分子。目前研究发现,miRNA 与肿瘤的发生、进展有紧密联系,且逐渐成为癌症研究的热点。近年来, miRNA 在乳腺癌发生与进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渐被揭示,已迅速发展为乳腺癌等癌症的重要生物标记物。本综述将就微小 RNA 在乳腺癌的发生、进展、远处转移、早期诊断以及化学治疗耐药性方面的作用进行论述。
作者:孟琳;王天一;李晓曦;马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前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以外的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AL)疗效堪忧,急需研发新的治疗药物。采用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制备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能同时结合两个特异性抗原,与其他抗体药物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是一种有很好临床应用前景的免疫治疗药物,本文对双特异性单链抗体靶向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崔鹤;张王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应用 miRNA 芯片技术建立大鼠腹部手术应激后血清 miRNA 差异表达谱,从中发现与早期手术创伤后应激相关的 miRNAs。方法:建立大鼠部分肝切除手术模型。检测手术前后大鼠血清中 ALT、AST 和CRP 浓度水平及肝脏病理改变,评估腹部创伤后大鼠应激情况。采用 miRNA 表达谱芯片筛选手术前后大鼠血清中差异表达的 miRNAs,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 - PCR(real - time RT - PCR)进行验证。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iRand 和 TargetScan)预测候选 miRNA 的靶基因。结果:血清 miRNA 表达谱出现明显改变,24个miRNAs 在2/3部分肝切除术(PH)后24h 大鼠血清中表达明显升高,特别是 miR -9,其在2/3PH 术后24h 大鼠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为术前的50多倍,real - time RT - PCR 检测 miR -9的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CDH1、E - cadherin、MTHFD2、PDYN、MCPIP1、BCL2L11、CMA1、Map3k1等可能是 miR -9的靶基因。结论:腹部手术创伤后,大鼠血清表达谱发生明显变化,提示 miRNA 可能参与调控创伤后应激反应。
作者:千年松;杨凡;印凡;赵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作为二线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与单纯使用培美曲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晚期胃癌患者19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单纯使用培美曲塞治疗;观察组97例,使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进行治疗。于治疗3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生存率进行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对照组患者 PR、SD、PD 以及 RR分别为39.58%、28.13%、32.29%和39.58%;观察组分别为44.33%、27.84%、27.84%和44.33%,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对照组患者生存率为43.75%,观察组为72.1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脱发以及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63.54%、56.25%、12.50%、12.50%、67.71%和60.42%,观察组分别为68.04%、55.67%、15.46%、12.37%、68.04%和59.79%,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抑郁、焦虑以及总分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培美曲塞单药治疗相比,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化疗方案。
作者:缪敏;田广玉;陈为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 TOPⅡa 基因扩增对蒽环类药物在 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对于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7-2010年间216例 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均给予 TAC(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进行化疗。依据 TOPⅡa 基因扩增状态将患者分为扩增组与非扩增组,对比组间客观有效率及病理完全缓解率差异。结果:HER2为3+者的客观有效率及病理完全缓解率优于2+/1+者。TOPⅡa 基因扩增患者的 ORR 及 pCR%显著优于非扩增组(74.6% vs.21.5%,38.8% vs.2.7%,P <0.001)。亚组分析中发现,在 HER2表达一定时,TOPⅡa 基因扩增情况对以蒽环类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仍具有预测作用。结论:HER2阳性乳腺癌对蒽环类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能归因于肿瘤组织中 TOPⅡa 基因的扩增。
作者:闫晓红;赵新汉;刘尧;耿熠;崔翠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冷刀宫颈锥形切除术中创面缝合止血与直接电凝止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微创妇科住院行冷刀宫颈锥形切除术且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6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37例采用直接电凝止血(研究组),对照组29例采用缝合成形止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HPV 清除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 HPV 清除率(73.3%、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行冷刀宫颈锥形切除术使用两种不同止血方式,电凝止血的临床疗效优于缝合止血。
作者:王宏羽;刘贵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检测磷酸化小窝蛋白-1(PY14caveolin -1,PY14cav -1)在不同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Y14cav -1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和检测 PY14cav -1在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PY14cav -1表达水平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PY14cav -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食管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Y14cav -1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性,随着肿瘤临床分期的升高表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淋巴结转移组中 PY14cav -1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Y14cav -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性(P =0.034)。结论:PY14cav -1的表达与食管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的侵袭和转移,在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及判断食管癌预后有价值的肿瘤标记物。
作者:汤盛新;陈素钻;俞晶;吴瑞暖;刘朝晖;蔡晓曼;郭光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颈部低位领式切口进路切除纵隔甲状腺肿对于减少副损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2012年20例纵隔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放弃手术治疗,其余18例患者全部采用颈部低位领式切口进路行纵隔甲状腺肿切除术,均完整切除肿物,术后无1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窒息或出血等并发症。结论:颈部低位领式切口进路切除纵隔甲状腺肿,在完整切除肿物的同时,能极大的减少手术副损伤。
作者:李虹;闫悦;石胜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渗出液细胞学及血液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第18、19、21外显子基因突变频率和类型以及与肿瘤组织学标本的关系。方法:收集肺癌患者渗出液细胞学标本53例及血液标本24例,提取 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EGFR 外显子18、19、21序列,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基因序列,分析 EGFR基因突变频率和类型以及与肿瘤组织学标本的关系。结果:53例细胞学标本检测到15例 EGFR 基因突变(28.3%,15/53),18外显子突变1例,19外显子突变5例,21外显子突变9例,细胞学标本与肺腺癌组织学标本突变率(32.2%)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 =0.624)。24例血液标本中检测到1例突变(4.2%,1/24),位于21外显子,血液标本与肿瘤组织学标本突变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06)。结论:肺癌患者渗出液细胞学标本适用于直接测序法检测 EGFR 突变,血液标本不适于用直接测序法检测肿瘤 EGFR 基因突变状态。
作者:申龙树;郑燕影;孙怡;陈劼;谢玲;朱长乐;赖仁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索 AGGF1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80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 AGGF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对其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AGGF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比癌旁组织高(P <0.001),Kaplan - Meier 曲线分析发现 AGGF1表达高的患者生存较差(P =0.002)。COX 回归模型分析发现 AGGF1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指标预测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结论:肝癌患者AGGF1高表达预示着较差预后,并且 AGGF1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因素来预测肝癌患者术后生存。
作者:马志元;杨哲锋;毕文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放射治疗对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TACE 联合放疗治疗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组),单纯 TACE 治疗原发性肝癌27例(对照组)。TACE 选择肝脏肿瘤供血血管,注入氟尿苷500-1000mg 和/或顺铂40-60mg,吡柔比星20-40mg +碘化油5-20ml 混悬剂,大肝癌合用明胶海绵1/3条,剪成碎末栓塞血管。研究组 TACE 1-2次后2-3周,行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 DT 30-60Gy/15-30f,1.8-2Gy/(f·d),5次/周。结果:治疗组25例共计 TACE 术60次,平均2.4(1-6)次,完成总剂量 DT 30-60Gy/15-30f,2例患者的远处转移灶同时放疗;对照组27例共计 TACE 术83次,平均3.07(1-8)次。52名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8.0%和25.9%,中位生存时间为22和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4.62±1.86)和(7.47±1.29)个月,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 =0.0024)。6、12、18、24个月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5)。52例患者栓塞化疗并发症有呕吐8例,腹痛16例,发热18例,3例出现Ⅳ度白细胞抑制,无肝肾功能损害,放疗期间未观察到毒副反应。结论:TACE 联合放射治疗较单纯 TACE 对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好,毒副反应未增加。
作者:刘合代;丁罡;张明;姜峰;袁翠堂;梁洪享;徐菊娣;倪裕丰;廖志军;黄骞;黄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全甲状腺切除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并发症的防治,评价全甲状腺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9-2014年间686例全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中采用精细化被膜操作,全组至少原位保留甲状旁腺一枚。每例均至少合并一侧Ⅵ区淋巴清扫。全组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225例(32.8%),出现低钙血症症状者132例(19.2%),2例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者18例(2.6%)。结论:全甲状腺切除是安全的手术方式,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通过术中精细的被膜操作,可有效保护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孟昭忠;张松涛;李闯;王超;秦建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检测肝癌细胞中转录因子 KLF6的表达水平,确定 KLF6对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Basigin -2的转录调控机制,并探讨其对 Basigin -2介导的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调控作用。方法:培养肝癌细胞及正常肝细胞,提取总 RNA,real - time RT - PCR 方法确定 KLF6和 Basigin -2的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KLF6对 Basigin -2的转录调控作用。过表达或干涉 KLF6基因,观察 Basigin -2表达水平的变化,并用 Tran-swell 方法检测 KLF6对肝癌细胞体外侵袭力的影响。结果:相对于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中 Basigin -2在mRNA 水平表达上调,而 KLF6表达水平下调。KLF6可以与 Basigin -2启动子区结合,抑制 Basigin -2的转录活性。肝癌细胞中过表达 KLF6可以在 mRNA 水平上抑制 Basigin -2的转录表达,而干涉 KLF6则表现为Basigin -2的表达上调。过表达 KLF6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体外侵袭力,相反干涉 KLF6促进了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结论:转录因子 KLF6抑制 Basigin -2的转录激活,KLF6可以抑制 Basigin -2介导的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作者:王勇强;孙燕;廖成功;黄建国;单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日趋成熟,这种探索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科研方法深入到了各个疾病领域。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以高死亡率为特征的常见癌症,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充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并在寻找诊断标记物和药物靶向治疗方面产生价值。如今,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运用不同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原发性肝癌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相应进展。
作者:安黎;周红光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