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croRNA34a/p53信号通路在大鼠肺鳞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全志;杨旸;郭艳风;杨廷桐

关键词:肺癌, 微小RNA, P53, 荧光实时定量PCR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34a/p53信号通路在大鼠肺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模型不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情况;qRT-PCR技术检测正常大鼠肺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原位癌)、浸润癌中microRNA34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对照组0(0/4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45.5%(5/1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原位癌)76.5%(13/17)和浸润性癌组80.0%(16/20)中表达逐渐增高,阳性强度增高。p53蛋白在正常对照组与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癌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RNA34a在正常对照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浸润癌组中平均表达量逐渐降低,分别为0.9890±0.0942、0.8654±0.0356、0.0446±0.0017、0.0091±0.0041,浸润癌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P<0.05)。p53蛋白与microRNA34a在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1)。结论:microRNA34a/p53通路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有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导向下125 I粒子植入治疗鼻咽恶性黑色素瘤腋下淋巴结转移1例

    鼻咽恶性黑色素瘤是较为罕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容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积极有效的治疗是降低局部复发率的关键。现将本院2012年8月收治的1例鼻咽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白帅婷;方文岩;赵成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血小板相关参数对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对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恶性肿瘤118例,其中血栓组58例,非血栓组60例,6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特点。结果:入院时检测血栓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别为(8.7±1.0)fl、(12.6±1.4)%,非血栓组MPV及PDW分别为(8.8±1.3)fl、(12.8±1.4)%,正常对照组MPV及PDW分别为(8.0±1.1)fl、(11.5±1.9)%,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外周血MPV及PDW水平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栓组于血栓检出时检测MPV及PDW分别为(10±1.6)fl、(14.1±1.8)%,同期检测非血栓组MPV及PDW分别为(9.28±1.6)fl、(13.3±1.6)%,血栓组MPV及PDW要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两次检测血栓组外周血MPV及PDW变化的百分比要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结论:血栓组患者外周血MPV、PDW及其变化百分比明显增高,提示这些指标对早期预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

    作者:曾俊韶;韦燕;叶慧芬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循环microRNA在胃癌临床诊断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通过与靶基因mRNA 3'-非编码区相互作用引起靶基因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在转录后水平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功能。有关miR-NA在癌症中的功能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近发现外周血等体液中存在miRNA,并且多种癌症患者的外周血miRNA表达谱发生特异性改变。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循环miRNA可作为一种新颖的分子标志物应用于癌症诊断和预后评估。本文针对循环miRNA在胃癌诊断、评估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金亮亮;刘斌;苏勤军;马迎春;杨艳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GVHD中Treg细胞相关基因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中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变化,为认识aGVH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早期诊断和治疗寻找潜在重要靶标分子。方法:利用GEO数据库下载aGVHD基因芯片数据,通过差异基因的筛选,GO分析,信号通路分析,后获得的重要差异基因,并建立相互作用网络。结果:获得显著表达差异基因533个,功能富集分析及信号通路分析提示主要涉及到细胞周期、免疫反应、凋亡过程、细胞因子介导信号通路、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得到前10个核心节点基因:PIK3R3、IL8、SOCS3、INPP4B、PIP5K1B、CSF2RB、IRS2、MYC、FOS、SOCS2。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aGVHD基因芯片得到参与aGVHD的重要的细胞功能及信号通路,并且寻找到核心节点基因,为认识aGVHD的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付伟;曹洁;王松;李国辉;胡彬;高晓彤;黄斯勇;梁英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DC/CIK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DC/CIK)是新型的异质性免疫效应细胞群,其主要的效应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non-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限制性杀瘤特点。其与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相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可以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存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DC/CIK由于其强大的体外扩增能力和抗肿瘤活性而迅速成为目前过继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陈本超;李高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OGT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OGT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66例ESCC组织标本及其癌旁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测定OGT蛋白的表达。结果:OGT在ESCC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OGT的高表达与TNM分期、病理分级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OGT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增高,提示OGT的异常高表达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马震川;周斌;李少民;姜建涛;马跃峰;乔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PAGE5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前列腺相关基因5(PAGE5)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7例NSCLC及其癌旁组织中PAGE5的表达;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PAGE5 siRNA对A549和H1299细胞生长、凋亡、侵袭以及Bax、Bcl-2和MMP-2表达的影响。结果:在37.84%(14/37)的肺癌组织样本中PAGE5基因表达上调。转染PAGE5 siRNA的A549和H1299细胞生长无明显变化、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5),Bax蛋白表达显著上调,Bcl-2和MMP-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PAGE5可能通过调控Bax、Bcl-2及MMP-2蛋白的表达影响NSCLC细胞的生长、凋亡与侵袭,有望成为肺癌诊断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刘艳琴;刘春红;李娜;史红阳;李维;曹娜娜;黎蒙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体积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辅助化疗后肿瘤体积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肿瘤科确诊并治疗的80例NSCLC患者,使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自带体积测量软件及ImageJ图像处理软件对肿瘤体积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不同新辅助化疗周期后肿瘤体积变化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化疗1周期后,NSCLC患者平均原发灶肿瘤体积由(89.33±29.24)cm3降至(58.36±23.62)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69,P<0.01);化疗2、3、4周期后,肿瘤体积变化不显著(P>0.05);化疗第5周期后,肿瘤体积较第4周期增大(P<0.01);但第6周期较第5周期无明显变化(P>0.05)。对可能影响化疗1周期后肿瘤体积变化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肿瘤体积及T分期对化疗1周期后肿瘤体积变化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类、肿瘤部位以及病理类型与其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肿瘤体积及T分期均是影响化疗1周期后肿瘤退缩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NSCLC新辅助化疗1周期肿瘤体积回缩显著,原发灶肿瘤体积和T分期是影响化疗1周期后疗效的独立因素,建议新辅助化疗1周期后开始介入放疗或同步放化疗。

    作者:张春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STMN 1m 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紫杉醇类药物化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目的:RT-PCR法检测STMN1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石蜡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紫杉醇治疗疗效以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135例非小细胞肺癌及20例正常肺组织中STMN1 mRNA的表达,探讨STMN1 mRNA表达水平与紫杉醇类药物化疗效果的关系。通过随访STMN1 mRNA不同表达水平的患者,探讨STMN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STMN1 mRNA表达水平在肺癌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21)。STMN1 mRNA低表达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13.0个月,而高表达者为8.0个月(P=0.037)。紫杉醇类化疗方案在STMN1 mRNA 高表达组中的疗效显著低于 STMN 1 mRNA 低表达组(P=0.028),而在无紫杉醇类化疗患者中,两组之间疗效评价差异没有显著性(P=0.912)。结论:STMN1 mR-NA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STMN1 mRNA高表达与较短的生存期相关,STMN1 mRNA表达水平与紫杉醇类药物化疗效果有关。mRNA高表达组的患者化疗疗效较差,提示STMN1 mRNA高表达对紫杉醇耐药。

    作者:刘佳;任宏;吕卫东;刘志刚;雷光焰;苏智祥;蔡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ADAM17基因沉默对肝癌细胞HepG2的VEGFR2自分泌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ADAM17基因沉默对于肝癌细胞HepG2的VEGFR2自分泌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采用siRNA的方法靶向沉默 HepG2的 ADAM17基因,用逆转录 PCR和实时定量PCR分析VEGFR2基因水平的变化,用细胞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观察VEGFR2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HepG2的VEGFR2蛋白表达在ADAM17基因沉默后72小时受到明显抑制(P<0.05),但是在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ADAM17基因对于肝癌细胞HepG2的VEGFR2自分泌表达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干扰ADAM17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HepG2的VEGFR2的蛋白表达水平。ADAM17可以作为肝癌基因治疗的一个靶点。

    作者:刘永存;伍丽萍;李锋;王作仁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沙利度胺对放射性肺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并观察其量效关系。方法:以不同剂量沙利度胺对放疗(6MV-X线20Gy 一次肺部照射)后的125只SD大鼠进行治疗,照射后第7、15、30、45、60d各组随机取5只大鼠处死,观察外周血白细胞(WBC)、IL-1、IL-4、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及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物(SOD)、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P)含量的改变。结果:单纯照光组外周血WBC、中性粒细胞(PMN)数、炎症因子IFN-γ、IL-6和TNF-α均呈明显上升,后期肺组织大量胶原纤维增生,SOD明显下降,MDA、HP明显上升;沙利度胺治疗组WBC、PMN细胞数、炎症因子IFN-γ、IL-6和TNF-α均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小,后期肺组织沙利度胺小剂量组少量胶原纤维增生,沙利度胺大剂量、中剂量组未见胶原纤维增生。从30d、60d时间点比较,沙利度胺大、中剂量组在WBC、PMN、IFN-γ、IL-6、TNF-α、SOD、MDA、HP的改善与沙利度胺小剂量组、单纯照光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沙利度胺大、中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沙利度胺大剂量组嗜睡时间长。结论:沙利度胺通过抗氧化、抑制炎症因子的机制,发挥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来减少放射性肺损伤。沙利度胺中剂量组毒副反应小,安全、有效、性价比高。

    作者:尹卫华;聂春华;夏红梅;钱小军;曾佳;徐荣;江健;余晚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CA153、CA125联合HER-2检测在乳腺癌各临床分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A153、CA125与HER-2联合检测在不同病理分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检测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均有明确病理诊断的乳腺癌患者168例(按临床分期标准分Ⅰ-Ⅱ期86例、Ⅲ期50例、Ⅳ期32例),92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66例健康女性间血清CA153、CA125和HER-2。分析其在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各临床分期乳腺癌患者的血清CA153、CA125和HER-2水平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增高,均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A153、CA125及HER-2虽属于不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但与乳腺癌均具有相关性,在乳腺癌不同分期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三者联合检测诊断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南永刚;许建林;李楠;平焕霞;袁彬;施常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病理及JAK2-V617 F突变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的骨髓病理及JAK2-V617F突变特点。方法:回顾109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econdary thrombocythemia,ST)进行比较。结果:ET骨髓病理巨核细胞体积明显增大,核多分叶、多核易见,成簇、成片状分布,ST巨核细胞体积未见明显增大及异常分布。ET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57.83%,ST患者JAK2-V617F突变均为阴性。JAK2-V617F突变阳性组WBC、Hb、骨髓纤维化、初诊血栓事件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组年龄、Plt、骨髓粒系、红系百分比及巨核细胞计数与阴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组无血栓生存率较阴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的骨髓病理特征明显,骨髓活检与JAK2-V617F基因检查相结合对ET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娣娣;韩秀蕊;赵园;王九菊;李艳春;张丽洁;赵乔佳杰;魏绪仓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N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高迁移率族蛋白N2(high mobility group N2,HMGN2)是高迁移率族蛋白N(high mobility group N,HMGN)家族成员,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质内的非组蛋白。研究发现,HMGN2可抑制人口腔鳞状细胞癌、子宫肌瘤、肺癌、骨肉瘤等肿瘤细胞的增殖,而在慢性白血病肿瘤细胞中,HMGN2却异常高表达,说明HMGN2在不同肿瘤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总结了HMGN2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情况与意义,并探讨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作者:于承仟;沈帅;王雪;邹玉婷;于建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非小细胞肺癌血清miR-197和miR-20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外周血清miR-197、miR-203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80例正常人和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miR-197、miR-203的表达量,绘制ROC曲线分析其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价值。结果:miR-197和miR-203在NSCLC血清中均高表达,miR-197在两组中表达有差异[(4.23±0.38)vs (1.25±0.24),P<0.05],miR-203在两组中表达有差异[(3.32±0.21)vs (1.32±0.42),P<0.05]。miR-197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AUC值为0.83(95%CI:0.68~0.93),而miR-203则为0.76(95%CI:0.60~0.87)。联合miR-197与miR-203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AUC值提高至0.93(95%CI:0.70~0.98)。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中miR-197、miR-203呈高表达,与NSCLC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检测miR-197、miR-203特异度及灵敏度均可达90%,有望作为诊断NSCLC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作者:张振华;张伟;刘伟良;王勇;王辉;张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FOLFIRI化疗后肠道黏膜功能变化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治疗后发生肝转移患者采用FOLFIRI方案(5-氟尿嘧啶+四氢叶酸钙+伊立替康)化疗对患者肠道黏膜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观察我院肿瘤科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收集的55例直肠癌术后发生肝转移患者采用FOLFIRI化疗方案前后肠道黏膜功能的变化情况,检测化疗前与化疗后不同时间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浆D-乳酸、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L/M)值、血浆内毒素值的水平。结果:55例患者血清白蛋白化疗前为(37.62±1.72)g/L、前白蛋白为(367.4±7.3)mg/L,均显著高于化疗后第1、3、7、9天(P<0.05),化疗后第9天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化疗后第7天有所升高(P<0.05)。化疗后第1、3、7、9天的血浆D-乳酸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0.05)。与化疗前相比,化疗后第1、3、7、9天的L/M值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化疗后第9天的L/M值显著高于化疗前(P<0.05)。化疗前本组患者均无腹痛、腹泻发生,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化疗患者的腹痛、腹泻率逐渐增高,在化疗第7天达到高值(腹痛率87.27%、腹泻率34.55%),在化疗后第9天有所降低(腹痛率83.64%、腹泻率27.27%)。结论: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采用FOLFIRI方案治疗会引起肠道黏膜功能障碍,肠道通透性增加。

    作者:张浩中;熊启香;芦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宝石能谱CT成像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疗价值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共有病灶47个。由两位从事乳腺影像工作的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盲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的影像特点及能谱特征。以软件自动生成的KeV-CT值曲线作为观察指标,分析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同正常腺体的差异。按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以淋巴结的KeV-CT值曲线斜率、碘基值以及淋巴结CT值与主动脉CT值的比值为评价指标,比较转移组淋巴结和非转移组淋巴结上述数值的差异。结果:GSI共检出44个病灶,病灶的佳单能量图像KeV值在66~68KeV之间。碘/水(Iodine/Water)基物质图、水/脂(Water/Fat)基物质图对病灶范围、毛刺(40/44)、分叶(36/44)、钙化(11/44)、胸壁侵犯(7/44)有更清晰的显示。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CT值增加(20±6) HU。佳单能量40KeV CTA能清晰显示肿瘤血管,以胸廓内动脉及胸外侧动脉为主(29/44)。浸润性导管癌病灶KeV-CT值曲线,与正常腺体差异明显。腋窝转移淋巴结同非转移淋巴结 KeV -CT 值曲线斜率在40~70KeV间差异明显,P<0.01(t=-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KeV下转移组同非转移组HU淋巴结/HU主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碘基值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1)。结论:GS I能提高小病灶及多发病灶的检出率。可以较准确地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位置、范围、胸壁侵犯、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血供情况,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疗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作者:何川东;黄丹;刘启榆;周莹;林华;郭仲杰;管彬;王晋秋;廖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microRNA34a/p53信号通路在大鼠肺鳞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microRNA34a/p53信号通路在大鼠肺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模型不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情况;qRT-PCR技术检测正常大鼠肺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原位癌)、浸润癌中microRNA34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对照组0(0/4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45.5%(5/1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原位癌)76.5%(13/17)和浸润性癌组80.0%(16/20)中表达逐渐增高,阳性强度增高。p53蛋白在正常对照组与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癌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RNA34a在正常对照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浸润癌组中平均表达量逐渐降低,分别为0.9890±0.0942、0.8654±0.0356、0.0446±0.0017、0.0091±0.0041,浸润癌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P<0.05)。p53蛋白与microRNA34a在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1)。结论:microRNA34a/p53通路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有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王全志;杨旸;郭艳风;杨廷桐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p15和WIF-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15和WIF-1在人脑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神经胶质瘤和20例正常脑组织中p15和WIF-1蛋白的表达,结合病例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p15及WIF-1蛋白在神经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5及WIF-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神经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和瘤周脑水肿具有相关性(P<0.05),但与性别和年龄不相关(P>0.05)。p15和WIF-1蛋白在神经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有明显差异(P<0.05)。p15与WIF-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96,P<0.01)。结论:p15、WIF-1的表达与人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及进展相关;p15、WIF -1低表达患者预后较差。联合检测p15、WIF-1蛋白的表达对神经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有参考价值。

    作者:李旭祥;黄柳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CHOP与CHOP-L方案治疗4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其预后分析

    目的:评价应用CHOP与CHOP-L方案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12年1月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的45例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CHOP与CHOP-L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8例应用CHOP方案治疗,总有效率(OR)为50%,其中完全缓解率(CR)5例(27.8%),部分缓解率(PR)4例(22.2%);1、2、3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66.7%、44.4%及33.3%,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33.3%、22.2%、22.2%。27例应用CHOP-L方案化疗,OR为74%,其中CR 9例(33.3%),PR 11例(40.7%);1、2、3年的OS分别为81.4%、62.9%及37%,DFS分别为40.7%、33.3%、25.9%。应用CHOP-L方案化疗、Ann Arbor分期I-II期、结外侵犯0~1个、Ki-67≤50%、无巨大包块、无皮疹的患者疗效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 Arbor分期I-II期、ECOG评分0~1分、Ki-67≤50%、无巨大包块(>10cm)、结外侵犯0~1个及应用CHOP-L方案化疗的患者均较对照组有较高的3年OS与DF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及无B症状患者生存期优于男性及合并B症状患者(P<0.05),但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是影响本组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AITL以老年、晚期患者多见,预后较差,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联合CHOP方案化疗提高了其治疗的有效率、3年生存率及DFS,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可耐受。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Ki-67≤50%、巨大包块、皮疹及化疗方案是影响近期疗效的重要因素。患者的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Ki-67、巨大包块、结外侵犯的程度及化疗方案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燕玮;何晓薇;石雪;苗苗;胡荣;王慧涵;杨威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