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低管电流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重建CT猪结肠成像质量与辐射剂量

沈合松;梁丹;罗明月;段侪杰;Wen-li Ca;朱珊珊;邱建平;李文儒;Jerome Z Liang

关键词:电流, CT结肠成像, 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摘要:目的 探讨超低管电流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IDR3D)重建CT猪结肠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 制作10段猪结肠息肉模型,每段猪结肠黏膜设有30枚直径1~15 mm的结节样模拟息肉.对所有模型均采用640层CT机进行扫描,管电压120 kVp,电流剂量分别为10、20、30、40、50 mAs.并获得滤波反投影(FBP)和AIDR3D重建图像,不同管电流及重建方法组合10组数据:A组(10 mA,FBP)、B组(10 mAs,AIDR3D)、C组(20 mAs,FBP)、D组(20 mAs,AIDR3D)、E组(30 mAs,FBP)、F组(30 mAs,AIDR3D)、G组(40 mAs,FBP)、H组(40 mAs,AIDR3D)、Ⅰ组(50 mAs,FBP)、J组(50 mAs,AIDR3D).测算图像的噪声、SNR及CNR作为定量指标,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定性评分.以有效辐射剂量为指标比较各组图像的辐射剂量.结果 相同管电流条件下,AIDR3D图像的噪声低于FBP图像,SNC及CNR均高于FBP图像(P均<0.05).D组与1组图像的噪声(P=0.052)、SNR(P=0.129)及CNR(P=0.0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图像的噪声(P=0.002)高于Ⅰ组,SNR及CNR均低于Ⅰ组(P均<0.001).相同管电流条件下,AIDR3D图像的质量评分高于FBP图像(P均<0.05).D组与Ⅰ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B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低于Ⅰ组(P<0.001).与Ⅰ组(50 mAs,FBP)比较,D组(20 mAs,AIDR3D)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5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低管电流(20 mAs)扫描结合AIDR3D重建的猪结肠CT图像质量可媲美常规低管电流(50 mAs)扫描结合FBP重建的图像质量,并有效减低辐射剂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肾脏原发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CT特点

    目的 探讨肾脏原发恶性孤立性纤维瘤(MSFT) 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肾脏MSFT患者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右肾4例,左肾1例;4例来源于肾被膜,1例起自肾实质;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见包膜,长径5.1~18.3 cm.CT平扫均呈低密度,2例见点状钙化灶,1例病灶多发且位于一侧肾脏.5例增强扫描均为皮髓期轻度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持续性不均匀强化,且内部见囊变坏死区.结论 当肾脏CT检查发现类圆形、边界清楚、有包膜、体积较大的肿块,瘤体内出现坏死、囊变、钙化或多发病灶,且平扫及增强扫描肿瘤密度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密度,出现渐进性“地图”样强化时,应考虑肾脏MSFT的可能.

    作者:陈瑾;宋英儒;张少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低管电流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重建CT猪结肠成像质量与辐射剂量

    目的 探讨超低管电流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IDR3D)重建CT猪结肠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 制作10段猪结肠息肉模型,每段猪结肠黏膜设有30枚直径1~15 mm的结节样模拟息肉.对所有模型均采用640层CT机进行扫描,管电压120 kVp,电流剂量分别为10、20、30、40、50 mAs.并获得滤波反投影(FBP)和AIDR3D重建图像,不同管电流及重建方法组合10组数据:A组(10 mA,FBP)、B组(10 mAs,AIDR3D)、C组(20 mAs,FBP)、D组(20 mAs,AIDR3D)、E组(30 mAs,FBP)、F组(30 mAs,AIDR3D)、G组(40 mAs,FBP)、H组(40 mAs,AIDR3D)、Ⅰ组(50 mAs,FBP)、J组(50 mAs,AIDR3D).测算图像的噪声、SNR及CNR作为定量指标,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定性评分.以有效辐射剂量为指标比较各组图像的辐射剂量.结果 相同管电流条件下,AIDR3D图像的噪声低于FBP图像,SNC及CNR均高于FBP图像(P均<0.05).D组与1组图像的噪声(P=0.052)、SNR(P=0.129)及CNR(P=0.0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图像的噪声(P=0.002)高于Ⅰ组,SNR及CNR均低于Ⅰ组(P均<0.001).相同管电流条件下,AIDR3D图像的质量评分高于FBP图像(P均<0.05).D组与Ⅰ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B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低于Ⅰ组(P<0.001).与Ⅰ组(50 mAs,FBP)比较,D组(20 mAs,AIDR3D)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5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低管电流(20 mAs)扫描结合AIDR3D重建的猪结肠CT图像质量可媲美常规低管电流(50 mAs)扫描结合FBP重建的图像质量,并有效减低辐射剂量.

    作者:沈合松;梁丹;罗明月;段侪杰;Wen-li Ca;朱珊珊;邱建平;李文儒;Jerome Z Liang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椎管内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1例

    患者女,49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左下肢麻木,近1年来自觉症状由躯体近端向远端进展加重.MRI表现:L4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偏左侧见不规则形异常信号,大小约3.3 cm×2.5 cm×2.8 cm,T1WI呈等信号(图1A),T2WI呈等、略低混杂信号(图1B),增强扫描后病变明显强化(图1C、1D),强化欠均匀,边缘清晰,L4椎体局部骨质破坏,强化明显.诊断:L4椎体水平椎管内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病变侵犯L4椎体,提示恶性倾向.手术切除L4椎板,见紫红色肿瘤将脊髓(马尾)挤向下方,瘤体侵及椎体,肿瘤与神经根明显粘连.病理:梭形细胞肿瘤,细胞增生活跃,具有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4/10高倍镜视野,考虑为低度恶性.免疫组化:GFAP(-),EMA(-),Syn(-),Ki-67(+10%),CD34(+),bcl-2(+),S-100(-),HMB45(-).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作者:郝丽;邴晶;谭晓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声诊断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

    患者女,40岁,因“发现左上腹肿物1个月”就诊.体格检查:左上腹触及实性肿物,可活动.超声检查:左肾下极见12.3 cm×10.3 cm×5.7 cm囊实混合性肿物,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向肾外突出,内呈囊实混合回声,实性部分呈不均质低回声,囊性部分内伴细小点状回声(图1A);CDFI于实性部分可探及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图1B).超声提示左肾下极肿物.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肾下极,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病理检查:切面见肿物10.0 cm×8.0 cm,灰白质脆,无包膜.镜下见肿瘤细胞呈不规则腺样、筛样或梭形束状排列.免疫组化:CE(+),CD 99(-),EMA(+),WTI(-),Vim(+).病理诊断: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

    作者:刘丽霞;黄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慢性肝病患者剪切波弹性模量值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肝病患者肝实时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模量值的相关因素及其独立预测因子.方法 收集慢性肝病患者142例,对所有病例均行SWE、肝穿刺活检及病理检查,获得肝炎症活动度G分级,肝纤维化S分期.同时记录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变量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分别与SWE肝弹性模量值作Spearman两两相关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评估方程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肝炎症活动度G分级(G)、肝纤维化S分期、年龄(age)、AST、ALT、TB、ALB、GGT、ALP、PLT、PT、PT%,与SWE弹性模量值具有相关性(P均<0.01).拟合的回归模型:SWE=32.71+2.52G+0.18age-0.43ALB+0.01GGT-0.15PT%,方程调整R2 =0.49(P<0.01).结论 肝炎症活动度G分级和肝纤维化S分期与SWE模量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肝炎症活动度G分级是其主要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郭欢仪;杨丽新;郑剑;曾婕;吴涛;黄泽萍;郑荣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fMRI分析非临床抑郁大学生杏仁核及海马静息态功能连接的改变

    目的 分析非临床抑郁症状(nCDSs)被试杏仁核及海马静息态功能连接的特征.方法 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对1105名大学生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对其中17例符合nCDSs的被试(nCDSs组)及20名对照组被试进行静息态fMRI检查.以双侧杏仁核及海马为种子点,分别对全脑进行基于体素的rsFC分析,比较两组间的rsFC差异,并与nCDSs者的BDI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CDSs组以双侧杏仁核为种子点,右侧眶额叶内侧面rsFC均增强;以左侧海马为种子点,右侧枕叶舌回、双侧额叶直回及左侧楔前叶rsFC增强;以右侧海马为种子点,右侧小脑后叶、右侧枕叶舌回、双侧额叶直回、左侧楔前叶及左侧中央旁小叶rsFC增强.nCDSs被试双侧杏仁核及海马rsFC改变与BDI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nCDSs被试杏仁核及海马的rsFC存在异常,可能在nCDSs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任继亮;魏新华;刘文华;徐向东;赖丽莎;郭媛;江新青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食管壁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患者女,49岁,18个月前体检发现食管下段肿物,无异常临床表现.6个月前出现进食哽噎感,伴恶心、呕吐、反酸,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进食后明显,无血性及酸臭味.偶有胸闷、胸痛,疼痛沿肋间隙放射,呈刺痛.超声:距门齿35 cm处见食管隆起,表面光滑,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横截面约2.8 cm×2.0 cm,呈低回声,管腔扩张可.上消化道造影:食管下端见一长约2.5 cm光滑的类圆形充盈缺损,局部黏膜未见破坏,局部食管腔变窄,钡剂通过欠顺畅(图1).CT:后纵隔右心房水平食管左侧壁见一囊性占位性病变,约2.8 cm×4.0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值为40 HU,增强未见明显强化,相应水平食管腔受压变窄(图2).诊断:食管占位,考虑食管囊肿.术中见:后纵隔一约2.8 cm×4.0 cm×2.0 cm囊性肿块,包膜完整,肿块同食管肌层、黏膜粘连紧密.切断下肺韧带,打开纵隔胸膜,钝锐性结合分离肿瘤,完整切除.病理:肿物囊壁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考虑为支气管源性囊肿(图3).

    作者:张雪萍;程敬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周围型肺癌的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

    目的 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在周围型肺癌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CT发现肺部孤立性病变的患者38例,周围型肺癌30例,感染性肉芽肿8例.其中35例经病理证实,3例经临床资料证实.所有患者术前或治疗前均接受IVIM-DWI,b值为0、25、50、75、100、200、400、600、800、1000 s/mm2,分别测量所有病灶的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1例行CD34染色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并将D、D*及f值与MV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周围型肺癌的f值[(29.29±10.89)%]明显低于感染性肉芽肿(46.10±12.92)%,P<0.01)];周围型肺癌D值、D*值与感染性肉芽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周围型肺癌和感染性肉芽肿的D值、D*值、f值与MVD计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f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佳阈值为38.00%,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75.结论 IVIM-DWI技术可用于检查肺部孤立性病变,f值在周围型肺癌及感染性肉芽肿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雷永霞;李新春;万齐;孙翀鹏;邓宇;钟志伟;蒙秋华;彭亚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早期异位妊娠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影响经阴道超声(TVS)诊断早期异位妊娠(EP)准确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600例停经4~6周患者中205例疑似EP的声像图,并与腹腔镜结果对照.结果 TVS诊断早期EP准确率为68.86%(115/167);妊娠位置不确定(PUL)发生率38.54%(79/205);早期妊娠无明显临床症状比例为53.66%(110/205);未破裂型EP包块中输卵管环型居多(110/155,70.97%);年资短的医师较年资长的医师易发生误诊(P<0.05).结论 影响TVS诊断早期EP的主要因素为PUL的存在、缺乏临床症状、未破裂EP超声图像不典型及超声医师的经验和技能.

    作者:梁星新;王保钢;马钢;孟祥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腘肌和腘肌腱损伤的MRI影像特征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骨损伤状态下腘肌及腘肌腱(PMT)损伤后的MRI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的33例PMT损伤患者,对全部病例均行膝关节外旋15°MR检查,28例行X线检查,15例行CT检查.将不同程度骨损伤时PMT的表现分为4型,观察其MRI表现.结果 Ⅰ型单纯腘肌、腘肌腱损伤(不伴有膝关节骨质异常)10例,3例MRI显示单纯性PMT内T2WI高信号改变;7例为PMT内T2WI不均一高信号改变伴PMT部分撕裂.Ⅱ型PMT损伤伴腓骨近端骨折4例,MRI显示为PMT内部T2WI不均一高信号改变,2例显示腘肌斜行撕裂,2例PMT多发撕裂.Ⅲ型PMT损伤伴胫骨近端骨折12例,1例为单纯性T2WI高信号改变,11例显示为T2WI不均一高信号改变,同时伴PMT多节段撕裂.Ⅳ型PMT损伤伴胫腓骨近端多发骨折7例,7例均显示PMT内T2WI高信号改变,同时伴PMT多节段撕裂.结论 PMT损伤的MRI影像特征表现为T2WI不均一高信号改变,同时多伴PMT撕裂.

    作者:王磊;李琦;王丰哲;滕翀;么旺;姜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三维超声图像融合技术对肝脏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图像融合技术的影响因素,以获取佳图像融合效果.方法 纳入1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肝脏三维超声容积图像,采用基于肝脏血管树三维超声图像融合技术,对肝脏右前叶进行图像自动融合.于平静呼气末、平卧位、容积角度90°采集图像,设为对照图像,观察呼吸时相、体位、扫查切面和容积角度对该技术成功率和配准误差的影响.结果 对照图像融合成功率达100%(10/10),中位配准误差为1.22 mm(0.57~1.88 mm);变换呼吸相、容积角度、体位及切面均不同程度降低了图像融合成功率,以体位[40.00%(4/10)]和容积角度[30.00%(3/10)]为著(P均<0.05),变换体位和切面明显提高了中位配准误差[3.01(2.59~4.49)、2.74(1.66~4.30),P均<0.05].结论 于同一呼吸相、同一体位、相同切面及采集大容积角度下,三维超声图像融合技术能够获得佳的融合效果.

    作者:李柳军;贺需旗;李凯;谭雷;鞠金秀;王珏;郑荣琴;苏中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孤立性鼻骨发育异常预测21-三体胎儿

    目的 评估孤立性鼻骨发育异常预测21-三体胎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前诊断发现的32胎鼻骨发育异常胎儿,孕11~32周.将32胎鼻骨异常胎儿分为两组,孤立性鼻骨发育异常组(21胎)和非孤立性鼻骨发育异常组(即同时合并其他系统异常,11胎).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间21-三体的发生率.结果 孤立性鼻骨发育异常组21胎染色体结果均正常;非孤立性鼻骨发育异常组11胎中6胎染色体正常,5胎21-三体胎儿,二者21-三体胎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鼻骨发育异常、且同时合并其他系统异常的胎儿为21-三体的风险较高;而孤立性鼻骨发育异常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较小.

    作者:刘彦英;陈青;赵晓虹;吴丽桑;许少兰;丛淑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MaZda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性

    目的 采用MaZda软件对粥样硬化斑块B型超声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实现低回声斑块与混合回声斑块的分类.方法 收集218个斑块样本,采用交叉验证法.首先利用MaZda从直方图、绝对梯度、游程矩阵、共生矩阵、自回归模型、小波变换中提取斑块的纹理特征值.然后根据费希尔参数法(Fisher)、小分类误差与小平均相关系数法(POE+ACC)、相关信息测度法(MI)分别选择10个优特征值,并融合3组特征获得交集特征组和并集特征组.后分别根据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和非线性判别分析法(NDA)分析纹理特征值,并利用K邻近分类器和神经网络进分类.结果 利用LDA分析交集特征组和并集特征组时,分类获得准确率分别为87.5%和89.0%.结论 利用MaZda对低回声和混合回声斑块图像分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性的新工具.

    作者:黄小伟;张艳玲;牛丽丽;郑海荣;钱明;郑荣琴;卢广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MSCT诊断先天性单纯双孔二尖瓣畸形1例

    患者男,62岁,因胸闷来院就诊.查体:发育正常,无紫绀,心界正常,心率71次/分,心律不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无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CT冠状动脉成像:舒张期轴位图像示二尖瓣被纤维膜性结构分成两个大小不等的瓣口(图1A);MPR示平行于室间隔左心室长轴面(两腔心)呈双“V”型血流征,在左心室二尖瓣环短轴面呈二尖瓣双孔样改变(图1B);CT虚拟内镜伪彩图示二尖瓣两个瓣孔口呈独立的椭圆形,左右并列(图1C);左、右冠状动脉未见有意义狭窄,未见其他心血管畸形.CT诊断为先天性单纯双孔二尖瓣(double orifice mitral valve,DOMV)畸形.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二尖瓣口水平左心室短轴切面示二尖瓣口呈分离的两个大小不一致的椭圆形瓣口,呈“眼镜样”双孔改变(图2),二尖瓣开放及关闭尚可,未见跨瓣血流速度显著增快,超声诊断为DOMV畸形.

    作者:安攀;杨志强;王照谦;贾崇富;刘欣;李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影像学评估肝癌消融边界的研究进展

    消融边界是肝癌消融术后局部肿瘤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准确评估消融边界尤为重要.本文对消融边界评估方式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嘉欣;郑荣琴;李凯;苏中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声造影评价大鼠肝纤维化分期与肾血流灌注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CEUS技术评价大鼠肝纤维化分期与肾血流灌注的相关性.方法 健康雄性Wistor大鼠50只,随机选取44只,经硫代乙酰胺诱导为肝纤维化模型(肝纤维化组),6只作为对照组.于造模后第4、8、12周分别选取12只肝纤维化组大鼠及2只对照组大鼠行CEUS检查.比较各期(S0~S4)肝纤维化大鼠肾血流灌注情况及时间-强度曲线检测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其他各期和对照组比较,S4期大鼠肾皮质血流时间-强度曲线峰值强度减低、达峰时间延长、曲线下面积减小(P均<0.05).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与肝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P均<0.01);达峰时间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P<0.01).结论 CEUS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可定量分析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大鼠肾血流灌注情况.肾皮质CEUS参数变化与大鼠肝纤维化分期密切相关.

    作者:贾春梅;曹旭峰;郭小海;陈敏;常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合血清MMP-9及APN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血清脂联素(APN)、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诊断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OCT检查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27例(ACS组),并选取同期来诊的急性胸闷、胸痛而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APN及MMP-9,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CIMT、APN、MMP-9和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分析两组指标的差异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薄纤维帽斑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ACS患者CIMT、MMP-9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AP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与CIMT及MMP-9呈负相关(r=-0.357,P<0.05;r=-0.477,P<0.01),与APN呈正相关(r=0.468,P<0.05);CIMT、MMP-9、APN联合检测诊断冠状动脉薄纤维帽斑块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单个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688、0.772、0.739).结论 CIMT值及MMP-9水平升高、APN水平降低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且三者联合对ACS更具诊断价值.

    作者:徐华;陈东风;王少春;马洪振;李清贤;王彦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灰阶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灰阶超声恶性征象,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378个甲状腺微小结节(其中良性137个,恶性241个)的灰阶超声表现,通过Logistc回归分析筛选微小结节的恶性征象,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进入回归模型的是微小结节的纵横比、内部结构、形态、边界、与甲状腺被膜关系、声晕及钙化类型.Logistic模型以预测概率P=0.50作为阈值,准确率达84.40%,ROC曲线下面积为0.91.结论 以甲状腺微小结节的纵横比、内部结构、形态、边界、与甲状腺被膜关系、声晕及钙化类型7个诊断参数变量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助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李裕生;薛恩生;梁荣喜;林文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前评价肾癌肾动脉解剖及肿瘤供血动脉

    目的采 用256层MSCTA观察肾癌患者肾动脉解剖及肿瘤供血动脉情况,为肾癌患者术前评估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肾癌患者(肾癌组)及300例非肾癌患者(对照组)肾动脉CTA资料,采用VR及MPR技术重建肾动脉图像,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形态改变、肿瘤与肾动脉空间解剖关系及肿瘤肾外迷走供血动脉情况;比较肾癌组及对照组肾动脉解剖及变异差异.结果 肾癌组肿瘤位于左肾者31例、位于右肾者24例、双肾癌1例,肿瘤大径(5.86±2.48) cm;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肾盂、肾静脉呈各种受压、受侵改变;患侧肾动脉直径分别为左侧(7.14±0.72)mm、右侧(7.04±0.70)mm,较对照组[左侧:(5.98±0.58)mm,右侧:(5.92±0.54)]明显增粗(P<0.05);共发现肿瘤肾外迷走供血动脉27支,分别来自脾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膈下动脉、肾包膜动脉、肝动脉、腰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肾癌组肾动脉变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64%(25/56) vs 41.67%(125/300),P>0.05).结论 肾癌患者肿瘤供血动脉形态表现复杂,肿瘤肾外迷走供血动脉来源多样,256层MSCTA可对其准确评估.

    作者:牟焕晨;杨絮;张武;刘健;徐鹏;许传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肝脏黏液性囊腺癌1例

    患者男,61岁,因间断畏寒1月余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伴出汗,多发生于午后3时至凌晨3时,无发热、寒战,无咳嗽、咳痰,当地CT检查考虑不典型肝脓肿、胰腺萎缩.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基转移酶169.5 U/L,肿瘤标记物均为阴性.给予抗感染、抑酸治疗20日余,复查病灶无明显吸收.入院后超声:肝左外叶不均质混合回声区.腹部MR平扫+增强(图1):肝左叶胆管囊柱状及串珠状异常改变,伴肝右静脉及下腔静脉栓子;右侧腹壁占位性病变,考虑脂肪瘤.于全身麻醉下行左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胃部分切除术.术中:肝左叶可触及肿瘤,弥漫分布,形态不规则,质硬,与壁层腹膜、膈肌、胃体小弯侧、网膜粘连严重.肿瘤大体无明显包膜,色灰白,质硬,切开为囊实性,囊内见淡黄色黏液性物质,大小约11.0 cm×11.0 cm×5.5 cm;免疫组化:HBsAg(-),HBcAg(-),Hepa(+),CD10(+),CK8(++),CD117(-),EMA(++),Vim(-),Ki-67 (70%+),VEGFR(+),SyN(+),CgA(-);术后病理:①(左半肝)肝内黏液性囊腺癌(图2);②(肝十二指肠韧带组织)淋巴结黏液腺癌转移(1/1);③慢性胆囊炎;④(大网膜)纤维脂肪组织炎性坏死性结节.

    作者:刘渊;董景辉;安维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