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太平;徐和平;李志刚;苏晓利;张杰
目的:研究中药活性成分茶多酚单体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黄芩苷对紫外线辐射损伤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增殖活性及产生IL-6、TNF-α的影响,探讨其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mJ/cm2、60mJ/cm2、90mJ/cm2剂量UVB照射体外培养的原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以中药单体EGCG和黄芩苷进行干预处理,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受损程度,以甲唑盐比色试验(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TNF-α、IL-6分泌量.结果:UVB照射引起皮肤成纤维细胞形态受损,其损伤程度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增殖活性下降28%-44%,其下降程度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P<0.05),UVB照射后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加入中药单体处理后细胞活性有不同程度恢复(4%~22%),IL-6、TNF-α分泌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GCG、黄芩苷具有光保护性能,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分泌可能是其减轻紫外线辐射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明亚玲;骆丹;徐晶;吉玺;朱洁;林向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髁突中、低位骨折开放复位手术入路.方法:采用颌后切口入路解剖复位、小型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结果:本组21例(23侧)经5~52个月随访,并发症发病率低,切口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颌后切口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
作者:李东润;姜虎泉;李克义;牛怀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种整形外科手术方法治疗皮肤黑色素细胞痣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痣的部位及大小,分别采用直接切除缝合法、切削术、植皮术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切除106例患者的144处皮损.结果:切削法术后外观基本接近正常,其余噜141个黑色素细胞痣终全部切除,痣面积小为2.0mm×2.5mm,大为200mm×350mm.通过1~5年随访,切口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整形外科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皮肤黑色素细胞痣较为实用可行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于丽;王佳琦;栾杰;张志宏;杨宇;赵莉;胡守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0岁.自出生后即发现鼻畸形,因家庭条件所限,一直未治,家族中无遗传病史.专科检查:头部发育正常,双眶距略宽,鼻背宽大,鼻下部正中可见一纵行凹陷,致使鼻头缺如,双鼻孔分开约2cm(图1,见中插9).鼻背正中处可见一直径为3mm、深约1cm的圆形凹陷,内有黑色毛发,同鼻腔不交通.呼吸通畅,X线片示各鼻窦发育良好.人中沟较宽,约15mm,唇珠正中凹陷,深约2mm.入院后诊断:先天性鼻上唇正中裂伴副鼻畸形.
作者:李琳;赵辑;孟祥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先天性上睑下垂依据患者提上睑肌的肌力或上睑遮盖角膜程度分轻、中、重三度.本组病人均为重度上睑下垂,我们采用单一重睑切口行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54例,效果较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石桂梅;许宏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一种既能使埋藏缝线法重睑成形术疗效持久,又尽可能简化手术操作的术式.方法:采用改良埋藏缝线法实施重睑成形术1 225例.结果:术后随访2~14年,一次手术达到满意1 204例(98%).结论:此手术方法能使手术后重睑接近自然重睑的形态.
作者:关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以聚羟基丁酸酯(PHB)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使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后接种于PHB支架上,植入兔下颌角骨缺损中,以单纯缺损、单纯植入材料、植入新鲜骨髓加材料作为对照.4、8、1 2、24周分别处死各组家兔2只,行大体标本、X线摄片、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新骨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24周大部分材料被骨性组织取代,修复骨缺损效率较对照组高.结论:PHB可以作为组织工程材料中的一种来修复骨缺损.
作者:伍锦华;艾玉峰;刘丽萍;艾卫兵;杨清芳;董兆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蓝色LED光源在治疗轻、中度炎性痤疮中的疗效.方法:用415nm蓝色LED光源治疗轻、中度炎性痤疮105例,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4、8周丘疹和脓疱(炎性损害)的数目变化,进行评估并统计结果.结果:使用415nm蓝色LED光源可以明显降低痤疮的炎性损害,且在治疗结束后炎性损害仍可继续减少.结论:应用415nm蓝色LED光源是治疗轻、中度炎性痤疮的良好方法.
作者:胡雪慧;孙林潮;赵荣;李承新;张海龙;高天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皮下乳腺切除后同时行乳房美容手术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共为7例(1 3只乳房)患者按常规行皮下乳腺切除术,酌情应用内窥镜辅助,于胸大肌下植入乳房假体,行乳房重建手术.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术后外观良好,医患双方均感满意.结论:对某些患有乳腺疾病需行皮下乳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同时行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手术,具有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痛苦小等诸多优点,值得推荐.但皮下乳腺切除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何俭;陆肖玮;丁云;毛锦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头皮撕脱伤临床上较为常见,撕脱头皮可根据与头部是否相连分为全部撕脱与部分撕脱.笔者自1994~2004年利用撕脱头皮进行创面修复37例.报道如下.
作者:翟晓梅;刘林嶓;秦垦;王喜梅;张建文;陈旻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自2003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颧弓肥大要求整形的病人29例,其中口内入路颧弓整形10例,冠状入路颧弓整形19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特报道如下.
作者:王磊;李超;张兆伟;刘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尿道下裂是男性下尿路及外生殖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据统计,在出生男婴中占0.4%~0.8%,组织胚胎学认为该病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发育过程中尿生殖褶合并不良所致,尿道外口在阴茎下方形成尿道下裂.尿道下裂的解剖学特征主要有:①尿道外口异位;②阴茎下弯;③系带缺如.
作者:潘勇;郭树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雀斑以往多采用液氮冷冻、皮肤磨削术、多功能电离子及激光等方法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可避免地遗留有色素沉着或瘢痕形成等不足.自2003年2月~2004年12月笔者应用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雀斑12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维芳;郑丽娜;樊彦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科自2001年以来,采用以单纯耳软骨缝合法(Mustarde法)和软骨前外侧面划痕法(Stentrom法)为基础的改良手术方法治疗招风耳,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袁冰峰;陈伟中;马文熙;王俊华;俞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豚鼠激素依赖性皮炎模型并对该组豚鼠的皮肤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将80只豚鼠按弱、中、强及超强度激素随机分为4组,按时间梯度外用激素,观察停药后皮肤的外观及病理改变.结果:使用强效或超强效激素15天后停药,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用药10天后,外用任何强度的激素都可能使皮肤萎缩.用药1个月未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沉着.结论:对于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预防,连续使用同一种强效激素不应该超过15天.
作者:潘炜华;温海;刘晓刚;李玉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采用无创性皮肤颜色测量技术,研究汉族人肤色特征与部位、年龄及性别的关系.方法:用分光测色仪CM-2600d测量200名健康自愿者额部、颊部、侧胸、前臂伸侧、前臂屈侧及手背皮肤颜色.结果:所测部位间皮肤颜色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额部、颊部、前臂屈侧、手背L*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颊部a*值和b*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男性L*值小于女性(P<0.05),a*值大于女性(P<0.05).颊部、侧胸、前臂屈侧,男性b*值大于女性(P<0.05).结论:无创性皮肤颜色测量能比较准确、客观地反映汉族人不同部位、年龄、性别的肤色变化规律.
作者:李艳;李利;蒋小月;李咏;邓次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病例资料某女,年龄22岁,出生后即发现左侧下眼睑区域有直径约2cm大小片状黑褐色斑,10~15岁时,色斑逐渐增大且颜色加深.1997年8月患者来我院皮肤科激光美容中心就诊,体检发现:左侧上、下眼睑呈片状黑褐色斑,颧部、面颊部见黑褐色斑点,约米粒至黄豆大,境界清楚,皮损总面积约20cm2,眼睛巩膜、上腭、鼻粘膜未见色素斑(图1见中插11),诊断为左侧面部太田痣.
作者:林孝华;邵笑红;杨毅;蔡剑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IPL对面部色斑、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衰老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IPL-Queen皇后光子嫩肤仪治疗面部色斑、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衰老108例.结果:IPL-Queen皇后光子嫩肤仪可以有效地去除面部色斑、毛细血管扩张,改善皮肤衰老状态,总有效率98%.结论:IPL治疗面部色斑、毛细血管扩张及改善皮肤衰老状态有效、安全,且能量、脉宽、脉冲、脉冲间隔的应用影响治疗效果.
作者:王志刚;荣美玉;杨海江;熊立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治疗面部寻常型痤疮的疗效.方法:应用光子痤疮治疗仪治疗31例面部寻常型痤疮患者,病情Ⅱ~Ⅲ级(炎性和非炎性皮损总数分别为31~50个和51~100个),治疗波长415nm,每周2次,治疗4~6周,观察记录临床反应,每周拍摄皮损图像.结果:31例患者总有效率61%,皮脂溢出减少率55.7%.治疗期间,未发现刺激、皮炎等不良反应.结论:强脉冲光(415nm)照射治疗痤疮疗效较好,疗程较短,治疗过程安全,可以作为治疗Ⅱ~Ⅲ级炎性痤疮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不能耐受内服或外用药物治疗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薛筑云;骆丹;陈斌;吴迪;时素英;曹筱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三苯氧胺(Tamoxifen,TAM)又名他莫昔芬,是非甾体激素拮抗剂,雌激素受体竞争性抑制剂.1971年由Cole先报道其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此后临床证实在治疗晚期复发性乳腺癌、乳腺增生症、卵巢癌、宫体癌等方面均有良好的疗效.近年来,随着对该药物药理作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又发现其具有多项临床治疗作用,其中抗纤维化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现将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赵京玉;仇树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