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冰松;黄发明;黄晓环;张庆华;宗建华
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组织缺损和发育不良,已有较长的历史,早Neuber(1893年)和Lexer(1910年)就有报道,1950年Peer的研究发现移植的脂肪颗粒,在体积和重量上大多减少50%以上[1],坏死的脂肪颗粒往往引起纤维囊性化和假性囊肿.
作者:李青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以葡萄糖转移实验检测肿胀液灌注压、注射针管内径,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庆大霉素对脂肪颗粒活性的确切影响,为脂肪移植术中如何控制这些因素提供参考.方法:于同一患者下腹部左右侧分别灌注1:1和1:3的肿胀液,同条件抽取,获两组样本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t检验比较2组样本的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有无差异.用侧孔为2.0mm×5mm的吸管抽取的脂肪颗粒分3组,分别经注射器乳头(内径2mm)、16号针头(内径1.5mm)、12号针头(内径1.1mm)注射于培养皿中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差分析检验比较3组样本的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有无差异.将同条件获取的脂肪颗粒分4组,分别置于含0.08%利多卡因、0.0002%(1/50万)肾上腺素、1kU/ml庆大霉素及常规DMEM(对照组)中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前3组样本的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与对照组有无差异.结果:1:1和1:3灌注压下获取的2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颗粒的葡萄糖转移量随注射时所经注射器乳头或针管的内径变小而依次降低,差异显著(P<0.05);在含0.08%利多卡因、0.0002%(1/50万)肾上腺素、1kU/m1庆大霉素的DMEM中进行孵育的脂肪颗粒的葡萄糖转移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临床应用范围内的肿胀液灌注压对脂肪颗粒活性无明显影响;用小于脂肪颗粒直径的针管注射脂肪直接损伤其活性,内径越小活性损伤越严重;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庆大霉素均明显抑制脂肪颗粒的活性.
作者:李发成;雷华;李青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拜读贵刊2004年6月第13卷第3期<应用自体免疫疗法治疗顽固性扁平疣>一文后,结合本人应用此术式的经验,笔者认为该文中所述的治疗方法存在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现提出与作者商榷:
作者:陈立;刘朝华;张冀满;曹莉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笔者使用IPL-Queen多功能光子嫩肤仪行体毛脱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尚瑜;洪伟;蒋彪;邓典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提高颗粒脂肪注射隆乳移植成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以肿胀法抽吸不同部位脂肪颗粒,经过分离纯化后,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多层次扇形线状注射.结果:自2003年7月以来,应用脂肪抽吸,颗粒脂肪注射移植隆乳术48例,均获得良好效果,无一例出现感染、液化、硬结等并发症.结论:控制颗粒脂肪注射量、分离纯化、应用细胞生长因子、采用多层次多点注射以增加脂肪颗粒与受区组织的接触面积,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栾杰;穆大力;穆兰花;范飞;刘晨;尤建军;王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脂肪抽吸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脂肪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主要措施为对重要脏器的保护、纠正缺氧和酸中毒.在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应用酒精治疗.结果:经治疗3例脂肪栓塞的患者均治愈.结论:脂肪栓塞应早期诊断并积极组织抢救,酒精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许冬生;孔生生;徐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根据整形外科学原则对包皮环切术进行改进.方法:包皮环切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包皮系带的损伤,将包皮系带处的外板尖端修剪成圆钝弧形,缝合内外板时直接将出血点缝扎.结果:112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术后无出血,系带处水肿消除明显加快,系带感觉良好,包皮外形美观自然,部分病例随访3~6个月,性生活满意.结论:根据整形外科学原则对包皮环切术进行改进是非常必要且效果良好的.
作者:康安;蒙喜永;雷涛;张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吸脂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改进,要求通过吸脂达到减肥、形体塑造目的的人越来越多,因其比较安全、效果肯定,也日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自1999年以来,我科对55例年龄在50岁以上、局限性脂肪堆积伴皮肤松垂的大龄患者进行了皮下脂肪抽吸术,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相对年青人吸脂而言,大龄患者吸脂有其特殊性,其中良好的护理配合,对保证手术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严爱群;朱正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医学网络资源的一般获取技巧,以及医学整形与美容外科资源的获取途径.方法:应用因特网等关键词,采用医学专业检索引擎PubMed,并在此基础上链接其他医学检索引擎,获得有关整形与美容外科文献的网址和相关网页.结果:整形与美容外科的大型网站较少,但相关的学会、协会等研究机构的网站较多.结论:本文具体阐述了整形与美容外科资源的获取途径和技巧.
作者:刘延;时惠平;原振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隆乳术是一种常见的美容手术,不仅可以改变受术者的体形,而且还可以改变受术者的心理.因此,受术者表现出的许多心理状态,应予以关注.笔者近两年来实施该类手术126例,对受术者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心理异常者进行了必要的心理疏导,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李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生肌散中化瘀药丹参素对肉芽创面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素,采用CCK-8、台盼蓝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丹参素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丹参素对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肌散中的单方丹参素对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可防止创面的过度愈合.
作者:郝剑;陈长安;张琳西;易成刚;张旭东;茹战锋;郭树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基底细胞癌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了32例基底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结果:基底细胞癌患者CD4细胞百分率下降,CD8细胞百分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基底细胞癌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作者:孙乐栋;曾抗;刁友涛;周再高;贺凤姣;江丽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比较常见,直接手术切除,出血多,风险大.有时止血比较费时且棘手,甚至影响完整切除.笔者自1998年3月~2003年6月,应用肿胀技术共切除海绵状血管瘤31例,出血少,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诗宾;唐有建;高建智;殷玲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全国名老中医陈彤云以擅长治疗损容性皮肤病闻名,其辨证论治黄褐斑的经验独到,疗效显著.我们随其抄方学习,遂将她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思想总结如下:
作者:陈勇;曲剑华;陈彤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一种实用、简便的矫正乳头内陷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新月形乳晕瓣行组织移植充填于空虚的乳头下方,术后采用自制外固定架持续牵引乳头1~3月.结果:1996年1月至2003年11月应用此方法矫正62例82只内陷乳头,术后随访6~36月,除2只乳头有部分回缩外,矫正的乳头均挺拔,瘢痕不明显,感觉正常,6例妊娠分娩哺乳正常.结论:采用新月形瓣充填加自制外固定架持续牵引矫正乳头内陷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作者:刘长山;金钟奎;谢德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有活性细胞成分的组织工程皮肤在修复猪糖尿病体表溃疡中的效果.方法:体外构建有活性细胞成分的组织工程皮肤;采用6只2.5~3月龄约克猪建立糖尿病溃疡模型;彻底清创形成48个创面(直径50mm),随机分为三组:A(组织工程皮肤)组,B(自体皮肤)组,C(空白)组;术后1、2、3、4、6、8、12周观察皮片存活率、创面收缩率及组织学变化.结果:A、B组移植后皮片与创面紧密贴合、生长良好;A、B组皮片存活率无明显差别(P=0.667);A、B组收缩率与C组有明显差别(P<0.01);A组皮片可见表皮和真皮两种成分,且两种成分不断改建,12周时其组织学表现接近正常皮肤.结论:全层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糖尿病体表溃疡是可行的.
作者:宋绍华;何黎升;金岩;邓天政;刘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笔者以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对17例成人前牙排列不齐的病例进行了治疗分析,以期获得对此类疾病的佳美容修复效果.方法:对患牙及基牙进行制备处理,通过烤瓷熔附金属全冠的修复方法,恢复患者前牙整齐排列等美观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前牙的色泽及排列等问题都获得了较大的改善.结论:该方法治疗时间短,效果良好,适于成年人前牙美容治疗的永久修复.
作者:何欣;李焕云;李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笔者自2000年1月~2003年1月采用地塞米松与曲安奈德联合注射治疗瘢痕增生,并与单一药物治疗进行比较,所有病例随访一年,均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启凤;仝润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妇康宁对面部炎症性色素斑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面部炎症性色素斑108例,妇康宁3丸/次,日服三次.对照组:面部炎症性色素斑51例,维生素C0.2g/次,日服三次.两组均外涂曲酸霜于色斑处,早晚各一次.两组疗程均一个月,连用三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2.2%,对照组17.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口.结论:妇康宁治疗面部炎症性色素斑疗效良好.
作者:陈智勇;陆新;张琦;马卫平;郑兴宝;葛明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色素脱失性疾病,已经有大量资料表明,白癜风患者表皮皮损处黑素细胞缺失.尽管有很多学说从不同角度力图解释黑素细胞被破坏的机制,但这一谜团至今仍尚未揭开.有学者[1]提出一种明确病因的简单方法,即要首先明确黑素细胞是如何被破坏的?众所周知,细胞破坏的机制有两种:坏死和凋亡.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回顾已有的文献,探讨这两种机制哪一种可能在白癜风的黑素细胞破坏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作者:李春英;高天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