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保留甲床的指脱套伤修复

韦善;陈宇斐

关键词:指脱套伤, 甲床, 真皮下血管网皮管
摘要:目的:报道一种保留甲床的指脱套伤的修复方法.方法:2 000年2月~2004年6月,应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管修复指脱套伤,保留甲床8例,均为机器绞拉引起的撕脱伤,伤后1~5h急诊手术,于下腹部切取皮瓣后将远端2/3处修薄,皮下脂肪保留2~4mm,然后制成皮管状,将伤指套入缝合创缘.结果:术后8例皮管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至18个月,修复皮管质地柔软、平整,断蒂后不需要再修整,所保留的甲床生长正常,伤指外形接近正常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管修复指脱套伤具有疗程短,可保留指末节及甲床,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佳,是较理想的一种修复方法.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添加载银抗菌剂的藻酸盐印模材料抗菌性能及物理性能研究

    目的:对添加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的藻酸盐印模材料抗菌性能及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为口腔抗菌印模材料的研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以1%添加比将磷酸锆载银抗菌剂加入到藻酸盐印模材料,采用薄膜密着法,测试添加抗菌剂后印模材料的抗菌活性,并参照相关标准对材料的结固时间,压应变等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结果:添加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的藻酸盐印模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分别为99.8 5%和99.8 3%.添加抗菌剂对藻酸盐印模材料主要物理性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以1%的比例添加磷酸锆载银抗菌剂可赋予藻酸盐印模材料强抗菌性能.添加抗菌剂对藻酸盐印模材料的主要物理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可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作者:刘奕;陈吉华;方明;沈丽娟;徐修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755nm激光治疗局部多毛症675例

    多毛症为毛发的过度生长和增多,虽然大多不会影响健康,但有碍美观,故要求脱毛者甚多.2002年10月~2005年8月,笔者应用755nm激光治疗仪对患者不同部位进行脱毛,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关斌;孙志文;杨坤;玛丽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改良Fankel-Ⅲ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13例疗效对比观察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13例(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9.5岁,两侧磨牙关系完全近中者8例,偏近中者3例,一侧近中关系另一侧中性关系者2例,前牙关系:反(牙合)11例,对刃(牙合)2例,均能后退至对刃关系.给患儿配戴改良Fankel-Ⅲ矫治器,反(牙合)关系解除短4个月,长8个月,反(牙合)解除后逐渐磨改两侧咬合垫以建立良好后牙咬(牙合)关系.总疗程平均10个月.

    作者:李有海;陈永贤;席戈;张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两种不同材料嵌体用于后牙修复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Solidex硬质树脂嵌体及IPS Impress2铸瓷嵌体用于修复后牙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临床完成Solidex嵌体72个,IPS Impress2嵌体83个,随访观察6个月、1年、2年,参考美国公共健康会(USPHS)标准,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2种嵌体在边缘着色、边缘密合度及继发龋发生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olidex硬质树脂嵌体适用于咬合力大的患者,IPS Impress2铸瓷嵌体适用于美观要求高的患者.

    作者:闫大钧;辛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白癜风患者血清IgG及IgG1、IgG2亚类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检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IgG及其亚类抗体,分析其与疾病活动期间的关系.方法:用活细胞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35 0例不同病期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IgG及IgG1、IgG2亚类抗体.结果:白癜风患者IgG1、IgG2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其中尤以进展期患者IgG1血清水平增高为显著.结论:白癜风患者体内广泛存在的抗黑素细胞膜抗原自身抗体主要为IgG1亚类抗体,与疾病活动度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玲;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预防隆鼻术后假体外露的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隆鼻术后假体外露的可能原因及预防措施,提高隆鼻术的手术成功率.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12月,75例隆鼻术患者,根据患者鞍鼻程度及自身鼻部解剖结构特点,进行假体适当雕塑和防止假体外露的手术操作.结果: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假体外露的并发症,隆鼻效果满意.结论:通过假体的雕塑和防止假体外露的手术操作,隆鼻术后假体外露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贾万新;沈尊理;黄一雄;侯明钟;张兆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颌面部软组织开放性创伤的治疗

    目的:正确处理开放性伤口,预防瘢痕过度生长或瘢痕疙瘩的形成.方法:对¨8例颌面部软组织开放性伤口采用清创、技巧性缝合、药物消肿等措施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的伤口均为Ⅰ期愈合.结论:正确把握开放性伤口治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即能大限度的预防瘢痕过度生长或瘢痕疙瘩的形成.

    作者:李莹;王鑫;罗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岛素促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年轻的生理学家班廷发现胰岛素后,糖尿病的治疗有了很好的控制.之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科研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胰岛素除了调节物质代谢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及促修复细胞增殖、分化等作用.国内外诸多学者将胰岛素外用于创面,惊奇地发现胰岛素治疗组(与不治疗组比较)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愈合速度加快.本文就胰岛素促创伤愈合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周雪雪;曾抗;周冼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痤疮丙酸杆菌培养滤液对THP-1细胞增殖和吞噬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痤疮丙酸杆菌培养滤液对单核巨噬细胞株THP-1细胞增殖、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DAF比色法观察比较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与从本病患者皮损分离菌株在相同浓度培养滤液及相同菌株不同浓度的培养滤液对THP-1细胞增殖、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1、痤疮丙酸杆菌培养滤液作用于THP-1细胞,可见细胞在12h时增殖明显,48h增殖达到高峰,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标准株较患者分离株培养滤液的刺激增殖作用强(P<0.05);2、培养滤液均能促进THP-1细胞的吞噬功能,并且促进作用的强弱与滤液浓度有关.标准株在20%浓度时刺激作用强,分离株均表现为1 00%浓度时刺激作用强.但各菌株滤液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病致病菌及标准株培养滤液对THP-1细胞均有明显促进增殖的作用;对THP-1细胞有促吞噬作用且与浓度有关.

    作者:林琨;齐显龙;孙东杰;徐修礼;李春英;孙林潮;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保留甲床的指脱套伤修复

    目的:报道一种保留甲床的指脱套伤的修复方法.方法:2 000年2月~2004年6月,应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管修复指脱套伤,保留甲床8例,均为机器绞拉引起的撕脱伤,伤后1~5h急诊手术,于下腹部切取皮瓣后将远端2/3处修薄,皮下脂肪保留2~4mm,然后制成皮管状,将伤指套入缝合创缘.结果:术后8例皮管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至18个月,修复皮管质地柔软、平整,断蒂后不需要再修整,所保留的甲床生长正常,伤指外形接近正常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管修复指脱套伤具有疗程短,可保留指末节及甲床,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佳,是较理想的一种修复方法.

    作者:韦善;陈宇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肿胀技术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肿胀技术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Ⅰ期手术时,在扩张器置入的区域,根据置入的部位和置入的层次注射0.06%肿胀液,然后切开皮肤皮下,按术前标记的剥离范围剥离,缝合切口,拆线后注水;在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Ⅱ期手术时,取出扩张器后,将皮瓣旋转或推进,切除病变,在扩张包膜基底注射0.06%肿胀液,将扩张包膜切除,缝合切口.结果:自2000年1月~2005年1月,共治疗了50个病例100个扩张器,均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肿胀技术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Ⅰ、Ⅱ期手术中,具有便于腔隙的剥离和减少副损伤,以及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减轻患者术后术区疼痛等优点.

    作者:刘志飞;乔群;王晓军;张海林;闫迎军;曾昂;白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用改进的MillardⅡ式法修复隐性唇裂10例

    目的:探讨一种修复隐性唇裂的新方法.方法:按改进的Millard法设计切口,沿白唇切迹全层切开皮肤,应用患侧唇上端形成一组织瓣插入健侧下降后形成的鼻小柱下方的缺损内;将口轮匝肌解剖复位,再造人中嵴;游离并悬吊固定患侧鼻翼软骨.结果:本组共10例病人,6例获随访,长1年.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改进的MillardⅡ式法是修复隐性唇裂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成铤;刘坤;赵振民;黄晨煜;赵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改良的拇外翻畸形矫治术

    目的:探讨骨磨削替代Keller手术的骨切除治疗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特制不锈钢螺旋骨磨头,磨削显露突向内侧的跖骨头和增生骨赘代替Keller手术的骨切除;同时与Mcbride手术相结合治疗拇外翻畸形.结果:采用此手术方法为38例患者行拇外翻畸形整复,并进行一年的随访,总优良率86%,效果满意.结论:Mcbride手术和骨磨削手术相结合矫正拇外翻畸形,创伤小、恢复快、疗效肯定.

    作者:田治国;张勇;卢宗耀;李刚;姚建明;周慧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医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

    2001年2月~2004年9月,我们采用针刺体穴、穴位埋线及耳穴贴压综合治疗124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湘;黄泽春;李细珍;彭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新型玻璃渗透氧化锆基底与Vitadur A1pha饰瓷颜色匹配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饰瓷厚度对新型玻璃渗透氧化锆全瓷修复体颜色的影响规律,探寻基底与饰瓷颜色匹配的方案.方法:采用Vitadur Alpha饰瓷系统,在氧化锆基底上烧结厚度为0.2mm的遮色瓷,根据体瓷厚度(0.6mm、0.8mm、1.0mm、1.2mm、1.4mm)分为5个实验组;以Vitadur Alpha体瓷制作的无基底的全层瓷片为对照组,采用CIE 1976 L*a*b*标准色度系统比较各实验组颜色再现的效果.结果:随饰瓷厚度的增加,样本的L*值逐渐降低,a*值和b*值逐渐增高;0.6mm、0.8mm、1.0mm、1.2mm、1.4mm实验组与对照组色差值分别为:2.409±0.477,1.795±0.299,1.205±0.248,0.801±0.214,0.624±0.1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玻璃渗透氧化锆基底与Vitadur Alpha瓷粉配合使用,在遮色瓷厚度为0.2mm、体瓷厚度达到1.0mm时即可实现良好的颜色匹配,全瓷修复体能较理想地再现选定的颜色.

    作者:张翔;孙延;李江;何惠明;王忠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2%水杨酸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2%水杨酸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有效药物(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象为轻、中度痤疮患者,每天涂药2次,连续治疗6周.结果:2%水杨酸凝胶组在2、4、6周时的有效率分别为5%、30%、60%,无明显不良反应,与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别.结论:2%水杨酸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安全、有效.

    作者:车敦发;管海宏;曹扬;张敏;倪容之;冯传新;叶楠;傅有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功能性敷料促进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功能性敷料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对48例患者行大腿外取皮,将供皮区创面分为治疗组即用功能性敷料覆盖及对照组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供皮区创面的愈合时间.结果:创面愈合的平均时间,治疗组为(9.2±1.2)天,对照组为(13.3±2.6)天,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功能性敷料能促进供皮区创面的愈合.

    作者:王大太;郭树忠;张旭东;倪云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隆鼻隆下颌联合去颊脂垫瘦脸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对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总结对于鼻梁低平无明显下颌骨骨性肥大的胖圆脸,采用隆鼻,隆下颌联合颊脂垫去除瘦脸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玲;林静;张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刨面修复中的应用

    创伤修复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而干细胞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掀起一股研究热潮,并对创伤修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干细胞由于其多向分化潜能而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从发育学的角度可将其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由于取材及伦理学等方面的原因,在研究及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而成体多能干细胞无伦理学方面的困扰,且广泛存在,使其在损伤修复和组织再生中显示出很好的研究前景.作为成体多能干细胞的一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焦点.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金丽娟;张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芦荟凝胶治疗放射性皮炎的机理研究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芦荟凝胶治疗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的机制.方法:首先建立SD大鼠裸露背部10%Ⅱ度放射性皮炎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为自然愈合组,实验组为芦荟外涂组,实验组每日进行鲜芦荟凝胶对辐射伤口区的外涂,每日两次.辐射伤后2,6,10,18,24,34天各活杀大鼠10只,每组各5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分别记录肉芽组织均数,创面愈合率及伤口局部EGF的表达量.结果:实验组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总体均数高于对照组的表达,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以中期明显.实验组肉芽组织均数,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芦荟凝胶对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有治疗作用,机理与EGF分泌的促进相关.

    作者:卢金利;刘小平;杨芳;李明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