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孙智勇;杨健祥;殷国前

关键词:体表血管瘤, 血管畸形, 皮下组织, 口腔粘膜, 常见疾病, 头颈部, 发病率, 四肢, 躯干, 皮肤, 肌肉
摘要: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一组常见疾病,以往统称为血管瘤,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其次为口腔粘膜和肌肉,发病率为0.3%~1%,常发生在头颈部,其次是躯干和四肢[1-2].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烤瓷贴面修复前牙牙体缺损临床效果观察

    近年来瓷贴面修复技术由于其美观,耐磨,抗着色,以及组织相容性好和磨牙量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牙齿的美容修复[1],众多临床报道显示,瓷贴面用于修复各种原因引起的变色牙、畸形牙和过小牙;以及用于修复前牙间隙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修复效果.尤其是在变色牙的美容修复方面更是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研究对瓷贴面的另一类适应证,即前牙牙体缺损的临床修复效果进行观察研究,选择不同类型前牙牙体缺损65例,其临床修复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尹宝平;张翔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体表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一组常见疾病,以往统称为血管瘤,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其次为口腔粘膜和肌肉,发病率为0.3%~1%,常发生在头颈部,其次是躯干和四肢[1-2].

    作者:孙智勇;杨健祥;殷国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强脉冲光(540nm)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59例

    毛细血管扩张是影响面部美容的常见问题,也是皮肤光老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临床观察发现激光或强脉冲光治疗面部血管性病变有效且副作用较少[1].目前,常用于治疗毛细血管扩张所选择的波长包括560nm、570nm、590nm的强脉冲光和532nm、585nm、595nm的激光等[2-4],均取得一定疗效,但尚未见540nm强脉冲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报道.近,我们采用飞顿Ⅱ号多功能治疗仪540nm强脉冲光对59例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丽红;刘崇;樊昕;岳丹霞;杨蓉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去表皮瘢痕组织瓣重建患侧人中嵴修复单侧唇裂继发畸形

    目的:采用仿MillardⅡ术式矫正单侧唇裂继发畸形的同时利用上唇去表皮瘢痕组织瓣重建患侧人中嵴.方法:2005年2月~2008年4月,对10例单侧唇裂继发畸形患者应用仿MillardⅡ术式矫正唇鼻畸形,同时利用C瓣携带的上唇去表皮瘢痕组织瓣重建患侧人中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C瓣全部存活,未出现瘢痕组织瓣坏死.随访3~12个月,患侧鼻小柱得到明显延长,两侧鼻孔基本对称.再造的人中嵴稍隆起、两侧对称、人中显现.唇弓形态改善,唇峰基本对称,红唇厚薄一致,术区瘢痕不明显.畸形矫治效果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应用仿MillardⅡ术式矫正单侧唇裂继发畸形的同时利用以C瓣供血的去表皮瘢痕组织瓣重建患侧人中嵴,使得以前需切除遗弃的组织得到充分利用,重建的人中嵴可使整复的上唇外形更为逼真、生动.临床实践证明此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新庆;夏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地塞米松防治皮瓣缺血坏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皮瓣的转移和移植在组织缺损修复和功能重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修复重建外科和整形再造外科常运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多年来尽管皮瓣的设计和手术技巧在不断改善,但皮瓣缺血乃至坏死始终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

    作者:蔺洁;仇树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和抗生素糊剂对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对控制慢性根尖周炎顽固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反复疼痛、无急性渗出的根尖周炎患者92例(125颗).采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65颗,抗生素糊剂60颗作治疗性根管封药.观察随访3个月~2年,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后近期、6个月及12个月疗效成功率氢氧化钙碘仿糊剂分别为76.9%、89.5%和91%,抗生素糊剂为48.3%、87%和88.9%,氢氧化钙碘仿糊剂的近期治愈率明显高于抗生素糊剂(P<0.05).6个月后两组差异不显著.结论:对疼痛性难治性根尖周炎用氢氧化钙碘仿糊剂作暂时充填,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景彬;董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体表血管畸形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检查在体表血管畸形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3例临床初步诊断血管畸形且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行3D-CTA检查,并以结果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结果:33例患者3D-CTA诊断为静脉畸形,其中2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所得影像显示清楚.其中28例由于病变范围较大采用铜针治疗,治疗后局部肿块缩小或消失、变硬,有效率100%.结论:3D-CTA是一种微创、分辨率高的血管造影技术,可显示病灶的层次及与毗邻组织的关系,在体表血管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并能指导治疗的制定和实施.

    作者:殷国前;杨健祥;孙智勇;王刚;李伟雄;梁志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结膜入路下睑袋整形术197例分析

    下睑袋是由于下睑皮肤松弛,眶内脂肪膨出,眼轮匝肌肥厚或松弛导致的下睑局部膨隆下垂.目前,下睑袋整形术分为三种:即眼轮匝肌皮瓣法、皮下分离法、结膜入路法.自2005年7月~2008年1月,我们对于下睑袋隆起位于中下1/3无需切除皮肤的中青年就医者,采用结膜入路法下睑袋整形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和平;王斌;付时章;黄林玲;萧庆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附23例报道

    目的:探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的解剖特点与临床应用疗效.方法:2005年7月~2007年5月共应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了23倒病人应用24个皮辩,修复髋关节周围及骶尾部皮肤缺损.皮瓣大面积20cm×10cm.结果:本组皮瓣24例全部成活.经7~24个月随访,皮瓣感觉、外形、质地良好.结论:此类皮瓣动脉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探作简单,能重建局部感觉,可顺、逆行移位,损伤较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是一种修复骶尾部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作者:王磊;李超;陈富国;郝纵彬;戴传昌;祁佐良;王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前牙隐形义齿修复满意度调查及研究

    目的:了解患者对前牙隐形义齿修复效果的主观评价,为临床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前牙隐形义齿修复患者130例,设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分别在初戴和6个月后对前牙隐形义齿修复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大多数患者对隐形义齿满意;其中,初戴时美观程度、舒适性、语音功能及固位功能方面满意度比咀嚼功能高,6个月后患者对各方面满意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隐形义齿应用于前牙区修复,无论从美容效果还是从功能恢复方面看,都不失为一种新的较好的前牙修复方法.

    作者:陈少武;吴敏;王亚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横切加内眦韧带固定法内眦赘皮矫正术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有效且能减轻切口瘢痕增生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方法:采用横切口,将内眦韧带固定于鼻背筋膜,切除上下方多余皮肤后缝合.结果:本组受术者共30例,28例受术者经6~36个月随访,睑裂变长,内眦间距缩短、眼型自然美观,切口瘢痕不明显,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效果确切,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

    作者:李欢诚;黎冻;韦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高分子聚合材料表面润湿性对成纤维细胞贴附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分子聚合体表面润湿性对成纤维细胞初期贴附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薄膜等离子体聚合法在圆形盖玻片表面生成六甲基二硅氧烷(Hexamethyldisiloxane,HMDSO)薄膜聚合体,然后用低温氧等离子体轰击聚合体表面,根据轰击时间的不同形成一系列的不同润湿性表面,将成纤维细胞系L929接种于不同润湿性表面,现察6h,12h时细胞的贴附率,并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果:随着氧等离子体轰击时间的增加,HMDSO聚合体表面接触角从106°下降为0°,显示表面由高度憎水变为高度亲水.成纤维细胞在亲水表面较憎水表面有更高的早期贴附率,细胞伸展更充分.结论:高分子聚合体的表面润湿性对成纤维细胞的早期贴附和伸展有显著的影响.亲水性表面更有利于细胞的早期贴附和伸展.

    作者:魏建华;封兴华;张浚睿;刘宝林;Masao YOSHINARI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大鼠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的体外研究

    目的:探讨建立幼年SD大鼠颅骨器官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外源性张力对颅骨矢状缝成骨活动的影响.方法:取19日龄的SD大鼠颅顶骨矢状缝组织块,试验组加0.4 g力,对照组不加力.经器官培养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检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等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细骨缝内成骨细胞活跃,IGF-1阳性染色位于颅缝内成骨细胞,实验组IGF-1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 结论:大鼠颅骨骨缝器官可在体外培养中成功存活并生长.外源机械张力可以扩宽骨缝,刺激成骨活动,可显著增加IGF-1的合成.

    作者:吴镝;王新刚;赵振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恶性黑素瘤的新动态(七)

    1 少见的恶性黑素瘤1.1 葡萄膜MM[1-2]:葡萄膜MM很少见,每年每一百万人群中可新发现5~7个患者.白色人种发生几率多于黑色人种,除家族史有眼部黑素细胞增多者与发病有关外、其他与发病相关的因素还不甚了解.除葡萄膜MM外,眼部的色素细胞还可引发虹膜异色性、脉络膜异色性和青光眼.葡萄膜MM有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个类型.睫状体MM与脉络膜删相似,而虹膜MM的病理改变与之不同,它趋于发生转移.虹膜MM在葡萄膜MM中占396~5%.

    作者:李荟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伴严重组织增生的罕见幼儿巨痣一例报道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nevus)是一种较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分布广泛、范围巨大的色素沉着病灶,其中极少数病例除表现为巨痣的一般特征外,还伴有严重的病变组织增生,其症状极易与神经纤维瘤病混淆.近我科收治此类病患1名,现报道如下.

    作者:范新宇;滕利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临床观察

    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至2008年初,我科采用额肌瓣悬吊于提上睑肌腱膜上的方法,治疗重度上睑下垂1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继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客观测量正常皮肤和紫外线照射后皮肤颜色的变化——比较Chromamter CM2500d和Maxmeter BX18的异同

    目的:比较两种仪器Chromamcter CM2500d和Maxmeter MX18在客观测量正常皮肤颜色及紫外线照射后皮肤颜色时的异同.方法:Chromameter CM2500d的输出结果为L*a*,Maxmeter MX18的输出结果为M和E.其中L*和M反映皮肤黑素的变化,而a*和E则反映皮肤红斑的变化.测量正常皮肤曝光和非曝光部位的皮肤颜色,比较两种仪器的异同;分别以小红斑剂量(MED)、即时黑化量(IPD)和小持续黑化量(MPPD)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及反复多次紫外线照射皮肤,比较种仪器在测量不同形式紫外线照射后皮肤颜色变化的异同.结果:在测量正常皮肤颜色时,两种仪器的检测指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当紫外线照射后,反映色素变化的指标L*比M更易受皮肤红斑的影响;在测量IPD和MPPD产生的色素以及色素变化规律时两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a*与E作为反映红斑的指标,在测量MED诱导的红斑时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反复紫外线照射红斑产生过强时,两者的相关性却明显的下降.在记录红斑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中,两者始终保持较好的相关性.结论:两种仪器在不同情况下测量皮肤颜色时相关性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检测结果.

    作者:田燕;刘玮;信许亚;张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改良阴茎延长加增粗术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索一种理想的阴茎延长术,同期增粗术式.方法:对10例阴茎短小症患者进行改良的阴茎延长加增粗术式即松解阴茎浅悬韧带,2个交错皮瓣加小阴囊皮瓣减张推进缝合方法;同期PTFE充填,阴茎增粗. 结果:10例阴茎短小症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阴茎平均延长3.5~4.5cm,平均增粗2.0~2.5cm,外观改善满意,随访性生活满意.结论:该术式松解延长了阴茎皮肤,较经典的阴茎延长术式术后效果好,手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作者:王传家;陈茵;关魁;丁伟佳;马陈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正畸修复联合牵引成年患者龈下折裂牙

    目的:观察透明软托临时义齿配合改良Nance弓牵引龈下折裂牙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Nance弓牵引6颗已做完善根管治疗的成年患者龈下折裂牙,整个牵引过程避免在其它牙齿上粘结托槽;整个牵引和保持过程同时配合使用透明软托临时义齿,很好的解决了前牙缺失和邻牙粘贴矫治器带来的美观问题.结果:6颗断根牙经过平均8~10周牵引和12周的保持后,经修复科医师会诊判断均达到桩冠修复的要求.结论:透明软托义齿配合改良Nance弓牵引龈下折裂牙不仅可以保存自然牙根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而且很好的解决了长达几个月的正畸牵引和保持过程中成年患者对美观的要求.

    作者:吕琦;伊松;陈伟挺;胡荣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锯齿线在面颈部除皱术中的应用

    皮肤衰老是人体衰老的外部表现与遗传、年龄及紫外线照射密切相关.面颈部的皮肤及深层软组织发生进行性的萎缩松弛和皱纹形成.颊部的鼻唇沟变的明显,颏下和颈部下垂的皮肤与颈阔肌松垂羊腮样改变[1].40~60岁面部明显有眼睑皮肤松弛加重,鼻唇沟明显,眉间和前额开始出现皱纹并渐渐加重.面颊、颏、颈部皮肤呈现松弛下垂,鼻尖渐变扁平,颈颊区皮肤和皮下组织明显变薄,各部位皮肤松垂皱纹更趋明显[3].自2003~2007年笔者根据面颈部不同组织衰老的解剖学特点,采用面颈除皱术与锯齿线结合的方法、矫正颧、颊部、下睑和颈部的松垂与皱纹、鱼尾纹和鼻唇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艳文;秦鹏;许丽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