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原因分析

王燕;马琼;段静娴;孙素姣;陈丽华

关键词:皮肤屏障功能, 受损, 痤疮
摘要:目的:探讨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局部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46例皮肤屏障受损及48例皮肤屏障功能正常的痤疮患者以下因素进行分析:外用药物、外用不正规的祛痘化妆品、皮肤清洁情况、护肤品使用情况及皮损严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外用不正规的祛痘化妆品、外用酒精配制的擦剂、使用过热的水洗脸、使用香皂、洁面乳、频繁去角质护理,不使用化妆水和润肤剂是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受损的危险因素,保湿润肤剂对皮肤屏障有保护作用,而祛痘润肤剂对皮肤屏障保护作用不明显.皮肤屏障受损者Ⅲ度痤疮发生较多.结论:使用不正规的痤疮外用药物和化妆品及不正确护理皮肤会导致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屏障功能受损可加重痤疮炎症的发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材料烤瓷冠桥修复后牙周情况长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材料烤瓷冠桥修复体对牙周组织的远期影响.方法:对72例患者的224颗牙分别经镍铬合金烤瓷、贵金属烤瓷修复3年后复查,对比观察修复前后牙周组织的的变化,并与邻牙牙周变化情况相比较.结果:有21.2%的镍铬合金烤瓷修复后3年牙龈发生变色,贵金属烤瓷牙龈色泽影响很少或没有;镍铬合金烤瓷和贵金属烤瓷修复后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牙龈出血指数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两种烤瓷冠术前、术后牙周探诊深度无明显差异.结论:贵金属全瓷冠桥修复对牙周组织的影响较少.

    作者:丁波;贾莉;卢富;陈思明;邓妍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牙周夹板在牙周病松动牙固定中的应用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一类常见疾病,牙齿松动、移位是其主要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咀嚼不适甚至无力,松牙多自行脱落或被拔除.因此,稳固松动的牙齿已成为众多口腔医师寻求的目标.

    作者:文军;段建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狗眶下神经的影响

    目的: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不同时期狗眶下神经组织学结构的改变,探讨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眶下神经的影响.方法:选12周杂种犬13只为实验对象,实验组12只,随机分入牵引5、10、15天,固定15、30天与恢复期6组,每组各2只,用特制牵引器进行前牵引;对照组1只,未配戴牵引器.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双侧眶下神经,制成透射电镜切片,电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的神经组织形态.结果:随着牵引的进行,面中份骨明显前移,眶下神经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牵引结束时神经损伤严重;固定期神经出现修复性变化,去除牵引架2月后神经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在使面中份骨明显前移的同时,对眶下神经可产生一定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暂时的,可逆的,通过神经自身的适应、修复和再生,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的形态结构可恢复正常.

    作者:金增强;董忠生;马骁;柳春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咀嚼肌功能亢进的咬合板治疗

    咀嚼肌功能亢进是口颌系统肌张力障碍性疾病~([1]),表现为患者不自主的、不规则的、无明确运动方向的下颌移动.由于病因不明,往往造成治疗的困难.本文探讨用咬合板治疗的经验.

    作者:董研;姚家俊;徐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组织缺损修复探讨

    目的:探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和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经验.方法:1991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56例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组织缺损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原位缝合12例、皮片移植8例、局部皮瓣25例,邻位皮瓣9例和远位皮瓣2例修复.结果:本组56例,除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伤口Ⅱ期愈合外,其余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区均Ⅰ期愈合.38例患者获随访1~6年,1例复发;复发病例为植皮治疗的鳞状细胞癌患者于术后1年复发,经再次手术扩大切除后采用皮瓣移位修复,随访3年未再复发;随访患者均存活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彻底切除、及时修复,杜绝复发及取得良好的外观和功能效果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修复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头面部美学单位或亚单位原理遵循由简至繁的原则,尽可能兼顾缺损区域外形和功能的恢复.

    作者:宋维铭;王佳琦;郭鑫;王逢贤;房林;于红敏;刘晓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巨大神经纤维瘤一例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神经纤维瘤主要表现为皮肤多发性牛奶咖啡斑和雀斑、全身单发或多发的软组织肿块、虹膜错构瘤以及视神经胶质瘤,骨发育异常和智力低下等~([1]).

    作者:陆萌;何红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不同类型皮瓣(小腿主干血管逆行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57例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清创后,应用不同类型的皮瓣进行修复,并比较其成活面积、观察其疗效.其中,小腿主干血管逆行皮瓣14例,面积:7~9cm × 11~20cm,平均:8cm×16cm,采用胫后动脉逆行皮瓣3例,腓动脉逆行皮瓣11例;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26例,面积:7~9 cm×9~15cm,平均:8cm×11cm,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23例,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3例;游离皮瓣17例,面积:9.5~15 cm×12~28cm,平均:120m×25cm,采用股前外侧皮瓣13例,隐动脉皮瓣3例,胸背动脉皮瓣1例.结果:57例皮瓣中,完全坏死2例,部分坏死7例,其余全部成活.坏死者全部涉及前足皮肤缺损,其中,主干血管逆行皮瓣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2例;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5例:游离皮瓣完全坏死1例.统计学分析:皮瓣面积按类型比较(ANOVA),P=0.00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皮瓣成活率按类型比较(Kruskal-Walli s Test),P=0.45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3~18个月随访,所有成活皮瓣血运,外形、质地、功能均满意.结论:大部分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可选用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进行修复,但如果涉及前足,特别是缺损较大时,选择游离皮瓣更为适宜.

    作者:杨运发;张光明;徐中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手术室心理干预对局麻整形美容患者的影响

    目的:分析手术室心理干预对局麻整形美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局麻整形美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与对照组(只是常规护理)各100例,测量两组血压、心率、疼痛程度及焦虑值,并对其差异做出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压、心率、疼痛程度及焦虑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减轻整形美容局麻患者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周建玲;梁伟中;魏世东;王淑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96例临床疗效分析

    下颌骨是颌面部骨折的好发部位,以往均采取颌间结扎或经口外切口施术,用不锈钢丝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颌间结扎,疗程长,影响进食,不锈钢丝固定不稳定,疗效往往较差,经常留有咬合关系不良及瘢痕明显等后遗症.2001年以来,笔者采用小型钛板对下颌骨角部经口内入路,髁突骨折经颌后切口入路行坚固内固定96例,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江涛;张文格;张治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TGF-β1对UVA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MMP-1和MMP-3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ansforming gowth fctor-beta 1,TGF-β1)对长波紫外线(ultrayiolet A,OVA)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v-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 ase-3,MMP-3)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TGF-β1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光保护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TGF-β1(0.1、1、10ng/m1)预处理细胞后UVA15J/cm2照射诱导细胞光老化,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MMP-1、MMP-3mRNA表达. 结果:UVA15J/cm2照射前给予不同剂量TGF-β1预处理,随TGF-β1剂量增加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提高,MMP-1、MMP-3mRNA表达随着TGF-β1剂量增加而降低.结论:TGF-β1可提高UVA照射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减少UVA照射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MMP-1、MMP-3 mRNA表达,减少其对胶原的降解,对UVA照射皮肤成纤维细胞起保护作用.

    作者:何永静;刘垠;王继华;赵亚南;杨云;李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儿童颌面部犬咬伤的美容外科修复

    目的:探讨美容外科原则在儿童颌面部犬咬伤临床处理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2005年3月~2008年3月烧伤与修复重建外科对21例儿童颌面部犬咬伤伤口早期清创处理及整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狂犬病.伤口Ⅰ期Ⅱ/甲级愈合19例;Ⅱ期愈合2例.Ⅰ期愈合病例,伤口瘢痕达到良好的整复效果.结论:在儿童颌面部犬咬伤伤口早期处理过程中应用美容外科原则进行整复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孔晓;崔正军;李广帅;邹仕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耳垂型小耳畸形再造耳廓的细节性修整

    目的:探讨耳垂型小耳畸形再造耳廓的细节性修整方法. 方法:再造耳廓的细节性修整包括耳屏成形,耳轮脚构建和耳甲腔加深;如果需要进行再造耳廓和对侧正常耳廓高度的对称性调整,则进行残耳软骨筋膜瓣的肋软骨支架下的牢固填充.结果:2004年1月~2008年12月共完成耳垂型小耳畸形耳廓再造细节性修整1427只,其中应用残耳软骨筋膜瓣行再造耳廓高度增加396只.157例患者随访1~3年,耳屏、耳轮脚结构形态逼真、残耳软骨能牢固支撑肋软骨支架,耳廓立体感强.结论:耳垂型小耳畸形再造耳廓细节性修整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再造耳廓形态自然、对称性良好.

    作者:王淑杰;潘博;蒋海越;庄洪兴;杨庆华;赵延勇;何乐人;韩娟;林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矫治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双(牙合)垫矫治器)在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8年8月来我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并伴下颌后缩的患者9例,年龄8.5~11.5岁,根据矫治前侧位片颈椎形态判断为生长发育加速期或前期.重建咬合关系,制作Twin-Block矫治器,24h戴用矫治器,矫治后拍摄头颅例位片,比较矫治前后的测量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经过7~12个月的矫治后9例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磨牙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治疗后面型明显改善.SNB角从75.6°增加至79.8°,平均增加4.2°(P<0.05);ANB角由6.5°减小到3.1°,平均减小3.4°(P<0.001);1/NA角平均增加15.5°(P<0.001);1/SN平均增加了17.8°(P<0.001);1/1平均减小了15.5°(P<0.05);MP/FH平均增加了3.0°(P<0.05).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2分类具有矫形作用,可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协调上下颌关系,改善面型.

    作者:张海余;张铁良;张石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腋臭失败手术采用负压吸引方法再次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腋臭术后复发者再次进行微创负压抽吸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曾经实施微创手术疗效不佳的患者32例(女性21例,男性11例),采用负压抽吸术再次治疗,记录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和医生对手术评估等,与首次实施负压抽吸术的腋臭患者382例(女性253例,男性129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满意率再次手术组和首次手术组分别为91% vs 93%(P>0.05);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再次手术组有5例(16%)因真皮和皮下脂肪瘢痕粘连导致操作困难.结论:微创负压抽吸术治疗腋臭及术后复发者同样有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泽;郭永刚;孙智;李文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双微型骨锚重建伸指肌腱终腱止点的临床应用

    锤状指是由于末节指骨基底背侧虿中央腱束止点间伸肌健断裂或撕脱部分指骨所致.若处理不当锤状指畸形长期存在,影响手部功能及外观.针对当前骨锚在手部肌腱损伤重建的应用逐渐广泛的现状,及我科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分别采用单、双骨锚进行止点重建.2007年7月~2009年1月随访患者8例,笔者发现采用双微型骨锚重建修复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者疗效优于采用单微型骨锚重建修复指伸肌腱终腱止点撕脱伤者.

    作者:刘宏君;顾加祥;张乃臣;潘俊博;田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白藜芦醇对自然衰老小鼠H2O2含量和ATP酶活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是否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老化具有延缓作用.方法:健康4月龄昆明种小鼠12只,作为青年组对照组(A);健康18月龄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五组:老年空白对照组(B),老年阳性对照组(C),老年绞股蓝皂苷对照组(D),老年白藜芦醇高剂量组(E),老年白藜芦醇低剂量组(F),以灌胃方式给药,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酶活力.结果:与青年对照组比较,其余五个老年组小鼠血清中H2O2含量均增高,皮肤组织中ATP酶的活力均明显减弱.结论:白藜芦醇对自然衰老小鼠的老化具有延缓作用.

    作者:王培;吴景东;张惠淑;李东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针刺足三里对小鼠皮肤光老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无毛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皮肤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方法:实验选取2月龄健康昆明种无毛小鼠32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每组8只.用紫外线灯管模拟紫外线照射,造成无毛小鼠皮肤光老化,造模同时针刺小鼠足三里,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无毛小鼠皮肤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对SOD活性有提高作用(P<0.05),并可降低MDA含量(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无毛小鼠皮肤光老化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一方面足三里本身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SOD活力来达到抗氧化的目的,从而达到抗皮肤光老化的目的.

    作者:金晓哲;吴景东;闫海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微创整形美容外科系列讲座(一)——概念、现状及进展

    [编者按]微创并非一门专业,也不是孤立于其他专业之外的单一学科,而是外科的一个基本观念,和无菌观念一样,贯穿于整个临床外科的实践当中.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对于整形外科领域更是大势所趋.外科理论的进步,操作技术的提高和辅助器械的更新换代促进了整形外科技术微创化的实现.

    作者:侯典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鼻侧腱膜固定法在先天性小眼症内眦赘皮矫正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鼻侧腱膜固定法在先天性小眼症内眦赘皮矫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鼻侧腱膜固定法矫正内眦赘皮联合上睑下垂矫正术,矫治先天性小眼症16例.16例均行鼻侧腱膜固定法矫正内眦赘皮,以及上睑提肌悬吊术或额肌悬吊术矫正上睑下垂,其中5例联合行外眦开大成形术.结果:术后内眦赘皮消失,睑裂横径、纵径和内眦间距增大,重睑线自然美观.术后获随访3月~2年,效果良好.结论:进行鼻侧腱膜固定法矫正先天性小眼症中的反向内眦赘皮,术后瘢痕少恢复好,效果确切.

    作者:付思祺;宋建星;陈江萍;赵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现代人头骨颧骨区测量性状的人类学美学研究

    目的:描述汉族人群现代人头骨颧骨复合体区的几项测量性状.方法:利用人类学测量方法,对108个颅骨样本的颧骨复合体区进行人类学测量.结果:颧骨的相对突度(mp-po)和颧骨下缘的相对突度(zm-ms),男性比女性突出更明显.颧弓对于维持面中份的宽度、高度和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男女各项结果除颧上颌角P>0.05外,其余各项测量角度均是P<0.05,有显著性差异;鼻颧角反映颧骨相对额骨的突度,男性小于女性(P<0.05),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颧骨外形高点相对位置男女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颧弓向前外突出,面宽明显大于女性.颧骨的相对突度(mp-po)和颧骨下缘的相对突度(zm-ms),男性比女性突出更明显.女性颧骨的上半部分比男性突出:男性上颌部分比女性突出.

    作者:张清彬;张天太;刘亚蕊;东耀峻;李祖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