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波动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邓辉

关键词:糖尿病, 动态血糖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 血糖波动系数
摘要:目的:通过监测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lc)、糖化血清蛋白(GSP)与各时间段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在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心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并予72h动态血糖监测.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各时同段血糖中以03:00至06:00低,餐后2、3h血糖高.HbAlc、GSP与三餐前1h、三餐后1、2、3h、晚上22:00至24:00、00:00至03:00、03:00至06:00段平均血糖均显著相关,与全天血糖平均水平、血糖波动系数、高血糖时间显著相关,HbAlc、GSP与三餐后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时间无关.血糖波动系数与全天血糖平均水平呈显著相关.结论:HbAlc、GSP能反映糖尿病患者全天各时间段平均血糖水平、全天血糖水平和全天高血糖时间,血糖波动系数与HbAlc、GSP和全天血糖水平密切相关.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乙肝患者肝脏Fibroscan测量值与影像学检查之间关系的分析

    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对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硬度测量值与肝脏影像学检查之间的相关性.在31例影像学正常组患者中,肝脏硬度测量值为7.895±4.007,21例光点增粗组中硬度测量值为10.357±4.602,16例肝硬化组为18.342±4.347,正常组与光点增粗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正常组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但光点增粗组与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

    作者:张俊芳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骨髓瘤一例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是一种以外周血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肝脾肿大,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升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本病较为少见,一部分患者可合并其它血液肿瘤.近我们发现一例CNL并发骨髓瘤(MM)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波;史敏;胡蕊;杨洪乐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欣可聆用于腹腔镜术后预防粘连

    目的:观察欣可聆注射液预防腹腔镜术后预防粘连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80例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关腹前于腹盆腔内注入欣可聆注射液50ml,前瞻性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应用欣可聆注射波腹、盆腔粘连的情况明显减轻.结论:欣可聆注射液是预防术后粘连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君侠;张建新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脊柱侧凸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矫形加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侧凸的护理要点.方法:30例脊柱侧凸患者行该手术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加强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功能指导、出院康复护理.结果:30例患者行脊柱后路矫形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保证获得和维持良好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莉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

    目的:为全面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现状,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临床病人的现场调查和病历资料检查相结合,选取24小时为调查时间,对全院966名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现患率为5.41%,实查率为96.49%,ICU感染率高,下呼吸道感染构成比高,抗生素使用率50.36%,侵入性操作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根据现患率调查结果对医院感染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丽萍;程凤文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45例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和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和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为防治下呼吸道感染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45例的痰液分泌物中共分离到病原菌60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45株,占75.0%,其中前5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氏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10株,占16.7%,真菌5株,占8.3%.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体温下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50.1±21.2/67.9±20.3h)、症状体征缓解时间(3.2±0.9/5.2±3.2d)、失败例数(3/8)、住院天数(8.3±3.2/12.6±6.2d),治疗组上述指标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始初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考虑覆盖非典型病原体.应及时加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以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作者:贾凯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妇科单孔腹腔镜术后饮食改进的护理

    目的:探讨妇科单孔腹腔镜术后饮食改进的护理.方法:将100例妇科单孔腹腔镜患者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度改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饮食改进护理.结果:对照组患者病情恢复明显高于观察组.体会:饮食改进护理能促进病情恢复.

    作者:卞红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办公班护士提高病人满意度的体会

    提高病人满意度是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需要,也是创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提高病人满意度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形下,如何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作者:张朝阳;王正梅;王爱凤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补钾的监护与探讨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易发生电解质失衡,以低钾血症尤为突出,严重低钾易诱发心律失常,传统的补钾浓度0.3%不适合心脏术后需严格控制液体的病人.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钾需要经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陈平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氯胺酮和七氟醚用于小儿疝气的比较

    目的:比较静注氯胺酮与吸入七氟醚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期行疝气修补术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七氟醚组,每组各40例.氟胺酮组鼻导管供氧后静注咪唑安定0.1mg/kg和氯胺酮2mg/kg;七氟醚组面罩吸入6%的七氟醚,氧流量为4L/min.观察两组诱导和苏醒时间,诱导时是否合作,以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术中体动和知晓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与氯胺酮组组相比,七氟醚组能较好接受诱导,诱导、苏醒时间较短,术中体动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低(P<0.05);两组呕吐等不良反应和术中知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入七氟醚麻醉具有诱导快速、平稳、呼吸系统并发症少、小儿乐于接受的特点,可替代目前小儿疝气手术中常用的静注氯胺酮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平超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能级对应、动态调整的排班模式探索

    目的:通过能级对应、动态调整的排班模式的探索,探讨按能级上岗的排班方式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护士按能级标准分为四级,根据不同能级分配不同岗位,改变过去功能制的排班方式为按病人分岗位,护士按能级高低分管不同教量和质量的病人,病房无不管病人的护士,使护士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合理化;结果;能级管理的排班模式对增加护士的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创造良好的团队精神、培养护理梯队等方面都起到良好的作用.结论:能级管理的排班模式有效应用护理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徐霜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Toll样受体与痤疮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因此也称为“青春痘”.临床表现为面部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等多种形式损害,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痤疮丙酸杆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痤疮炎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对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炎症机制尚不明了.近研究证实痤疮丙酸杆菌通过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2,TLR2)依赖途径激活单核细胞,进而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炎症[1].

    作者:彭拥军;姚彦;郭顺;王和生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酒精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了解体内酒精及局部消毒酒精对破伤风抗毒素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分A、B、C三组,A、B为实验组,C为对照组,均以相同的方法在前臂掌侧中下1/3处做破伤风抗毒素皮内试验,20分钟后看皮试结果作比较,实验组结果为阳性者再做对照试验.结果:酒精可致破伤风抗毒素试验结果假阳性较多.结论:饮酒病人8小时之内不做皮试,饮酒及未饮酒病人均用生理盐水清洁局部皮肤而不用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减少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的阳性率.

    作者:杨彩英;张晓军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与护理进展

    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包括:彻底清除毒物,合理使用解毒药物,对症支持治疗,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马世蓉;李春燕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赛肤润治疗水胶体敷料所致皮肤过敏1例分析

    1病历摘要男,58岁.以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伴饮水呛咳两个半月为主诉,门诊以“脑梗塞”为诊断收入我科进行康复治疗.患者人院时骶尾部皮肤可见5cm×5cm瘀血红润期压疮.入院后给予Braden压疮危险因索评估,评估得分为11分,属高危人群.使用波动式气垫床,骶尾部压疮处于水胶体敷料覆盖.24小时后患者诉骶尾部皮肤有瘙痒感,立即去除水胶体敷料,观察局部皮肤红肿并有10cm× 10 cm皮疹,考虑为使用水胶体敷料过敏所致.护士给予局部皮肤涂抹赛肤润,每4小时一次重复使用.12小时后骶尾皮肤皮疹较前减少,24小时后骶尾部皮肤红肿及皮疹消退,患者无不适主诉.

    作者:巨洋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间歇性足跖部加压结合低分子肝素注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

    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常规预防方法的同时,将间歇性足跖部加压结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其效果.结果:本组3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常规方法与间歇性足跖部加压结合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张兵;郭里春;候光前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护理干预对肺结核病人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肺结核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40例肺结核患者按其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的全程护理干预.于患者出院后10个月,通过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形式,分别对两组病人在规律用药、全程用药、定期复查、规律生活几个方面的遵医率进行调查.结果:干预组的遵医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痰菌阴转率、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干预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遵医率,提高肺结核病人的疗效,对控制结核病蔓延起重要作用.

    作者:丁珺;田雅文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心血管疾病病人的急救护理及其注意点

    探讨心血管疾病病人的急救护理及注意点.方法:从2010年1~12月对冠状动脉疾病病人进行三方面研究:1.冠状动脉疾病的急救管理;2.冠状动脉疾病的确诊;3.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时间.结果:心血管疾病病人在急诊科就诊,按4Ds方法对危重病人的紧急求救、检查评估以及治疗护理或住院治疗护理.在275名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有87.7%的治愈、康复出院;少数病人不治死亡.结论:对危重心血管疾病病人按4Ds制度,实行非常早期的紧急评估、抢救、治疗、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并获得了非常明显的治愈效果.

    作者:朱庆玲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和评价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17例.取平阳霉素1mg/cm2,2%利多卡因0.5ml,生理盐水适量配成混合液于瘤体内多点注射,隔用1次,3次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不能愈合者,间隔40天后行第2个疗程.记录病变转归进程及不良反应,并追踪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治愈,5例基本治愈,10个月后复诊:局部皮肤略成红色片状.随访2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平阳霉素治疗耍幼儿颌面部血管瘤疗效确切,不形成明显癜痕,是可取的临床治疗方式,对早期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万江;程黎 刊期: 2011年第z5期

  • 浅析开展艾滋病病毒感染育龄妇女健康教育 培训的效果评价

    目的: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育龄妇女及其配偶提供有关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风险、阳性预防的信息,提供相应的避孕咨询及医疗健康和转介服务等,帮助其选择安全的性行为,制订相宜的家庭生养计划,为发生意外妊娠的妇女提供安全终止妊娠服务信息,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育龄妇女的非意愿妊娠[1].方法:对随访中的19名HIV感染育龄妇女及其配偶共33人进行“生殖健康”和“阳性预防”的培训,并填写自制培训效果评价表.结果:33人(其中包括3名未婚妇女,9对双阳夫扫和5对单阳夫妇)均对培训内容和形式表示欢迎,并对做好阳性预防表示赞同和支持.结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构成部分,阳性预防就是要为HIV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必要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信息,鼓励他/她们积极主动地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他/她们获得交叉感染、重复感染和机会性感染的风险[2].

    作者:张华;吴军宁;莫云 刊期: 2011年第z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