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管内假性动脉瘤1例报道

金世龙;谭智明

关键词:
摘要:病例资料 患者,男,24岁.入院前4年半开始出现反复呕血,量300~1000mL,发作1~2次/年,经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无腹部外伤、手术和胰腺炎病史.入院前2年半因再发大量呕血行胃镜检查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急诊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术后仍反复发生消化道大出血,胃镜检查发现胃肠吻合口多发小溃疡,故以“吻合口溃疡出血”再次施行胃部分切除手术,切除原吻合口,改行胃空肠Roax-en-Y吻合术.术后1年多再次大量呕血而收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查血清胃泌素和血尿淀粉酶正常;CT扫描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胆管无扩张,胆总管轻度扩张,胆囊不大;胰腺形态大小及增强扫描未见异常,脾大,脾静脉明显增粗迂曲(图1).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IGFBP基因与胰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基因与胰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复习近年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从胰腺癌的相关基因、IGFBP相关的肿瘤及IGFBP与胰腺癌相关性的研究等方面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果 大多数研究提示IGFBP能通过IGF依赖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功能,但目前对IGFBP基因缺失或突变以及调控机理尚不清楚.结论 IGFBP与肿瘤密切相关,但其对胰腺癌的具体影响及其机理尚无定论,要想通过内源性的IGFBP基因水平改变来影响细胞的分化程度、调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概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谭志辉;张先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处理策略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1],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其增长率位居全身实体肿瘤中的第一位[2].而甲状腺癌的增长主要归因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直径≤10 mm)的增长[2].伴随着PTMC爆发式增长,对其的诊疗争议也日益加剧[3-4],而对PTMC是否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其清扫范围一直是争议的热点.笔者参考近年发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并结合其所在中心的临床实践经验,探讨PTMC的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特点及处理策略.

    作者:朱精强;雷建勇;姜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策略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次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策略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是否能有效减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再次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因PTC复发(淋巴结转移)再次行单侧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包括颈侧区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次手术是否行策略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分为移植组和未移植组.统计及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血Ca2+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首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前是否存在声带麻痹、再次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74例PTC再次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移植组35例,未移植组39例.术后ld血Ca2+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移植组明显高于未移植组(P<0.05);移植组2例患者新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未移植组5例新出现喉返神经损伤(5.7%比12.8%,P>0.05);移植组和未移植组分别有4例和12例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和4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2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3%比41.0%,P<0.05).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2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1±1.3)枚和(1.4±0.7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策略性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可有效减少PTC再次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从而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及彻底性.

    作者:苏安平;朱精强;龚日祥;李志辉;魏涛;刘枫;龚艳萍;马宇;邹秀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细针穿刺及手术时机的把握

    近年来,甲状腺癌尤其是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发病率及其相应的手术量在全球范围内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作为肿瘤性疾病,PTMC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切合于“疾病三级预防”原则.然而,临床上也发现部分病例惰性进展,患者可长期带瘤存活甚至终身处于亚临床状态.因此,近年来学界及社会均出现新的思潮——PTMC是否存在过度诊治?如何规范化处理PTMC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这其中的关键实质是如何合理把握诊断及治疗时机.

    作者:孙辉;周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腹腔镜手术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和切口感染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和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08年9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有128例纳入研究,采用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2组各64例.检测2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3d的免疫功能指标,并统计切口感染率.结果 术前1d,2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及CD4十/CD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开腹手术组的CD3+及CD4+/CD8+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3d的CD3+及CD4+/CD8+下降不明显,并高于开腹手术组(P<0.05).开腹手术组术后3d血清IgG、IgA、IgM及IgE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3d血清IgG、IgA、IgM及IgE水平与术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且均高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开腹手术组为17.2%(11/64),腹腔镜手术组为7.8% (5/64),后者低于前者(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小,切口感染率低.

    作者:王银中;韩朝阳;张艳萍;付艳忠;唐照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异位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为56岁中年男性,因“发现右颈包块3个月”入院.甲状腺彩超示:右叶下份见一7 mmx6 mmx6 mm大稍强回声结节;右颈见3个弱回声团,大约40 mmx40 mmx25 mm,位于右锁骨上窝.右颈包块穿刺病检示: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血清降钙素(hCT)>1 051 pg/mL(测量极限),癌胚抗原(CEA)326.2 ng/mL;甲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正常.完善检查后行甲状腺全切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右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王彬;雷建勇;苏安平;朱精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稳定的甲状腺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全甲状旁腺损伤组(n=10)和下甲状旁腺损伤组(n=10).下甲状旁腺损伤组结扎双侧下甲状旁腺血管;全甲状旁腺损伤组行甲状腺全切除(含上甲状旁腺切除),然后行双侧下甲状旁腺血管结扎.记录术中甲状旁腺显露情况.测定造模术前以及造模术后1d、2d、3d、5d、1周、2周、3周及4周的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统计造模成功率及动物死亡情况.结果 兔有4枚甲状旁腺,双侧下甲状旁腺位于颈总动脉、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包绕形成的筋膜间隙内,而上甲状旁腺并不能常规显露,病理证实位于甲状腺内.2组造模术前血钙及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1d、2d及3d血钙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全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1d、2d、3d及5d的血钙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以造模术后1d低.2组造模术后1d、2d、3d、5d、1周、2周及3周时血PTH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4周时血PTH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术后1d低.全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1d、2d及3d时血PTH水平显著低于下甲状旁腺损伤组(P<0.05),造模术后5d、1周、2周、3周及4周时全甲状旁腺损伤组的血PTH水平低于下甲状旁腺损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术后血钙及PTH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r=0.771,P=0.000).全甲状旁腺损伤组造模术后3d及5d时成模率高于下甲状旁腺损伤组(P<0.05).结论 采用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下甲状旁腺血管结扎可建立稳定的甲状腺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动物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苏艳军;钱军;张建明;刁畅;杨婷婷;刘彬;程若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规范化诊疗:争议突起,结论尚早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在全部甲状腺癌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在部分大医院已经占全部甲状腺癌的75%左右.这类患者的不断增多,使得社会大众和医学业界对于PTMC的诊疗高度关注,也使得原本相对已经达成共识的诊疗原则不断被质疑,围绕PTMC的诊断和治疗,近几年争议突起.现就主要的争议话题和相关临床证据进行讨论,以期将争议引入到更为客观、科学、理性的轨道上来.

    作者:黄韬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低前综合征评分

    目的 低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评分是针对低位直肠保肛手术功能的简洁、直观的评估工具.本研究拟通过与低前切除术的对比,探讨用LARS评分来评估低位直肠癌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后肛门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对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了保肛手术,其中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23例为ISR组,行低前切除术的53例为LAR组.功能评估分别采用LARS评分、Saito功能问卷和Wexner评分,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开发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QLQ-C30和QLQ-CR29问卷.结果 研究病例中48例(63.2%)出现重度LARS,21例(27.6%)出现轻度LARS,7例(9.2%)无LARS,其中ISR组与LAR组LARS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但单项评分中的“稀便的遗粪现象”ISR组更为严重(P=0.009).Saito功能问卷、Wexner评分和EORTC QLQ-C30评分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R组的EORTC QLQ-CR29量表中排便失禁和皮肤灼痛2个单项得分要高于LAR组(P<0.05),其余各项评分2组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低位直肠癌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肛门功能虽然并不劣于低前切除术,但是都容易出现重度的低前切除综合征.

    作者:马明星;丛进春;陈春生;夏志秀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精准医疗时代胰腺癌个体化类器官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目的 总结精准医疗时代背景下胰腺癌个体化类器官(organoids)研究现状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获取相关资料,就胰腺癌个体化类器官特征及其在促进胰腺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结果 胰腺癌患者个体化类器官模型系统作为测试肿瘤药物和个体化肿瘤疗法的新型平台,利于致癌基因建模、靶基因发现和个体化药物敏感性检测,可用于肿瘤精准治疗.结论 个体化肿瘤类器官可用于指导胰腺癌的精准治疗.

    作者:李程;陈拥华;麦刚;刘续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成人膈疝致急性肠梗阻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女,52岁,因“腹部胀痛、恶心、呕吐”7d以“腹痛待查、急性肠梗阻”收入笔者所在医院.患者于入院前7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及恶心、呕吐,呕吐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无发热.患者既往无手术史及外伤史.查体:患者急性面容,一般状态差,呼吸急促.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包块.全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亢进.

    作者:段鹏羽;曲凤智;王刚;曹成亮;武林枫;孙备;李泮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癌再次手术时纳米碳引导下的精准淋巴结清扫

    目的 探讨纳米碳染色在甲状腺癌复发再次手术淋巴结清扫中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5年7~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外科诊断为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再次手术之前行超声引导下纳米碳注射淋巴结染色,并对染色情况及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2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患者,手术时间(60.45±12.91) min.总共清扫淋巴结405枚,7~34枚/例,平均18.4枚/例;黑染率为71.9%(291/405).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纳米碳黑染淋巴结阳性率为45.0%(131/291),非黑染淋巴结阳性率为5.3%(6/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目标淋巴结中,纳米碳黑染和未被黑染的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30.2%(62/205)和5.3% (6/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纳米碳引导下淋巴结精准清扫”可有效提高对不可触及淋巴结转移灶的清除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赵婉君;罗晗;苟泽辉;魏涛;李志辉;龚日祥;朱精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硬皮病所致严重胃食管反流病的个体化治疗:病例及文献分析

    目的 探讨继发于硬皮病的严重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个体化治疗,特别是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用于治疗本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继发于硬皮病的严重GERD住院患者6例.入院后行胃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24 h反流检测等胃食管反流评估.2例药物疗效良好者维持保守治疗,4例合并食管外症状且药物控制不佳者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2.2年(1~4年),并复查胃镜.结果 随访期间,6例患者的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食管内症状和咳嗽、喘息等食管外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抗反流药物减量或停药.4例手术患者中1例部分复发,无吞咽困难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继发于硬皮病的严重GERD的治疗可采取控制原发病、生活调理、抗反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腹腔镜下Toupet胃底折叠术对于药物控制不佳者可能是安全并且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作者:胡志伟;吴继敏;汪忠镐;张玉;纪涛;燕超;杜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木脂素1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体外抗肿瘤作用

    目的 研究木脂素1抑制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的机理.方法 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的木脂素1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木脂素1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木脂素1对SGC-7901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分析木脂素1对SGC-790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形态学结果显示,木脂素1对SGC-7901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杀伤作用,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不同浓度范围内(2.5~20 μg/mL),木脂素1对SGC-7901细胞存活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呈现出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P<0.05),其IC50为4.19μg/mL;木脂素1干预SGC-7901细胞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凋亡细胞比率、G2/M期细胞比率以及Caspase3和Bax的表达增高(P<0.05),而G0/G1期细胞比率和Bcl-2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木脂素1显著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并通过阻滞其于细胞周期的G2/M期而诱导细胞凋亡,其机理可能与活化该细胞中的Caspase3及Bax蛋白以及抑制Bcl-2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祁英文;彭超;夏亚穆;徐堃;汪志伟;柴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荧光示踪法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荧光法在示踪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前哨淋巴结(SL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cT1~ 3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40例,用吲哚菁绿(ICG)作为荧光示踪剂,通过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及术后石蜡病理学检查,观察并检出SLN,分析ICG示踪SLN的作用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导作用.结果 40例甲状腺癌患者均行SLNB后再做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有37例检出SLN,其检出率为92.5% (37/40),共检出SLN 98枚,1~5枚/例,平均2.65枚/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示28例患者SLN有癌转移,9例患者SLN无癌转移,其中有l例术中检测SLN无癌转移的患者,术后石蜡病理学检查检测出微转移,其余8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中央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3例未检出SLN者中央区淋巴结无癌转移.ICG荧光示踪法行SLNB的灵敏度为96.6% (28/29),假阴性率为3.45% (1/29).结论 荧光示踪法检测甲状腺癌的SLN,具有检出率高及灵敏度高的优势,能较为准确地对cN0期甲状腺癌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进行指导.

    作者:吴炜;费哲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评估中央组淋巴结清扫前后对喉返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患者是否应常规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CLND的必要性及CLND过程中的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损伤风险,分析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rve monitoring,IONM)在CLND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①常规行CLND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降低二次手术难度以及精确分期;②CLND增加RLN损伤风险;③应用IONM可降低RLN损伤率.结论 IONM下常规行CLND既能有效降低外科医生,尤其是低年资外科医生CLND中RLN损伤风险,又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这种结合必将推进甲状腺癌患者常规CLND治疗手段的实施.

    作者:李长霖;刘晓莉;孙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肿瘤大小对各T分期胃癌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

    目的 探讨肿瘤大小对各T分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535例行根治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取截断点,根据肿瘤直径分为<4.5 cm组和≥4.5 cm组.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相同T分期中不同肿瘤大小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肿瘤直径<4.5 cm组和≥4.5 cm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9%和28.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期患者中,肿瘤直径≥4.5 cm组与<4.5 cm组之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及T3期患者中,肿瘤直径≥4.5 cm组和<4.5 cm组之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期患者中,肿瘤直径≥4.5 cm组和<4.5 cm组之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大小是影响T2及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小宝;姬乐;曹波;黄江;刘勇峰;白铁成;梅乐园;车向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手术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PTMC患者的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予以总结.结果 110例PTMC患者中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包括Ⅱ~Ⅵ区)76例(69.09%),多灶性癌34例(30.91%),肿瘤突破包膜者(cT3-4)12例(10.91%).结论 PTMC依然具备一定的侵袭性,应重视术前诊断和术中快速冰冻活检,掌握PTMC的临床特点,及时手术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作者:杞灵斌;詹想想;尹哲;程若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耐药机理的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耐药机理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及CNKI中检索与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治疗耐药的机理有关的新研究,并对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研究发现,HER2基因扩增及蛋白高表达、HER2结合位点受损、HER2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交互作用、HER2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其他酪氨酸酶受体(RTKs)及膜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周期及凋亡机理的改变和乳腺癌细胞多基因突变均与曲妥珠单抗耐药相关.结论 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耐药的机理较为复杂,通过对现有的可能耐药机理的综合分析发现,适当的多靶点联合治疗有望减少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发生,提高HER2阳性乳腺癌的疗效.

    作者:周宇婷;谭秋雯;吕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PTEN在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基因及蛋白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脓毒血症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分离AOSC患者(n=25)治疗前及治愈后l周时PBMC和血清,以及同期健康自愿者(正常对照组,n=15)外周血PBMC和血清,分别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PBMC中PTEN、核因子κB p65 (nuclear fator κB p65,NF-κB p65)和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NF-κB,IκB)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以及磷酸化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10 (interleukin 10,IL-10)的含量.结果 AOSC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LPS、TNF-α和IL-10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愈后1周时,上述指标则明显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AOSC组患者治疗前PBMC中PTEN和IκB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愈后1周时,两者的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两者治疗前的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愈后1周时恢复正常;而NF-κB p65基因及蛋白在AOSC组患者治疗前其表达增高,治愈后1周时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脓毒血症的发生可能与肠道LPS的移位有关,并引起机体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失衡;PTEN在脓毒血症发生过程中可能通过磷酸化降解IκB或直接激活NF-κB,在脓毒血症发生初期可作为治疗靶点之一.

    作者:成正军;何中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