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

张艳艳;冯博;李佩玲;谢秀丽;任玲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摘要: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或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DSCTA和CAG检查资料.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SCTA诊断轻度(管腔狭窄<50%)、中度(管腔狭窄5o%~75%)、重度(管腔狭窄≥75%)冠状动脉狭窄及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41例患者共546个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中535个满足诊断要求,其余11个因钙化斑块遮蔽管腔而无法诊断.DSCT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9.23%(36/52)、96.60%(341/353)、75.00%(36/48)、95.52%(341/357)、93.09%(377/405),68.42%(26/38)、99.42%(341/343)、92.86%(26/28)、96.60%(341/353)、96.33%(367/381),70.67%(53/75)、99.71%(341/342)、98.15%(53/54)、93.94%(341/363)、94.48%(394/417).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4.61%(115/178)、95.52%(341/357)、87.79%(115/131)、84.41%(341/404)、85.23%(456/535).结论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DSCTA对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迭代重建技术的低剂量增强CT评估肝脏肿瘤的可行性

    目的 评价采用iDOSE迭代重建技术低剂量增强CT评估肝脏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临床拟诊肝脏肿瘤患者48例进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门脉期肝脏增强CT扫描,常规剂量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生成图像(A组),低剂量扫描分别采用FBP(B组)及iDOSE重建生成图像(C组),计算噪声(Noise)及CNR;按1~4分评价诊断信息(肿瘤边缘锐利度、肿瘤与正常肝脏组织对比度、图像主观噪声、图像总体质量),并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低剂量扫描序列有效剂量(ED)较常规剂量平均降低49.71%.C组图像噪声较A、B两组降低(Noisec=12.79士2.53,NoiseA=14.27士3.44,NoiseB=19.04士4.03;P均<0.001),CNR升高(CNRc=3.52士1.87,CNRA=2.61士1.77,CNRB=2.56士1.37;P均<0.001).C组图像各项诊断信息评分与A组无差异(P>0.05).结论应用iDOSE迭代重建技术可在扫描剂量减半的情况下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肝脏增强CT图像.

    作者:徐姝;侯阳;郭启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实时虚拟超声引导下冈上肌腱超声弹性成像

    目的 探讨实时虚拟超声(RVS)引导下弹性成像诊断冈上肌腱损伤的价值.方法 24例肩关节疼痛患者,均经常规MR检查明确为一侧慢性冈上肌腱损伤.在RVS下进行MRI与超声图像融合,然后行超声弹性成像,对患侧和健侧相应部位进行弹性成像评分和统计学分析.评分标准:1分:弹性图像90%以上为绿色,可伴有10%以下的紫色或红色;2分:弹性图像50%~90%为绿色,其余以紫色为主,可伴有10%以下的红色;3分:弹性图像50%以上为紫色,其余为绿色与红色相间;或弹性图像90%以上为红色、绿色相间;4分:弹性图像50%~90%为红色,其余以紫色为主,可伴有10%以下的绿色;5分:弹性图像90%以上为红色,可伴有10%以下的紫色或绿色.结果 24例患者中,14例灰阶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对所有患者均可进行有效的实时虚拟导航,通过MRI引导超声定位病变的冈上肌腱.超声弹性成像患侧冈上肌腱3分3例,4分13例,5分8例;健侧冈上肌腱2分5例,3分16例,4分3例;患侧弹性评分高于健侧(P<0.05).结论 借助于RVS,超声弹性成像有助于诊断慢性冈上肌腱损伤.

    作者:柳俊;詹维伟;周明炀;张晓晓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梅干腹综合征

    目的 探讨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梅于腹综合征( PBS)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的11胎疑似PBS胎儿的声像图特征,并与产后外观或病理结果对比,验证超声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11胎均见腹腔内巨大囊性占位,周边可探及脐血流信号(提示为巨膀胱);6胎泌尿系畸形;3胎腹壁菲簿;6胎羊水过少;4胎合并其他异常;2胎胎死宫内.9胎引产(7胎为PBS,1胎为后尿道瓣膜症,1胎为尿道闭锁);2胎出生(1胎为PBS,1胎为单纯腹腔囊肿).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对PBS的检出率为0.17‰(8/47 624),准确率为72.73%(8/11).结论 腹横径/膀胱直径、腹壁厚度作为诊断标准可提高产前诊断PBS准确率,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诊断胎儿PBS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周彩云;罗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乳腺密度与年龄、月经状态及乳腺癌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乳腺密度与女性年龄、月经状态及乳腺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6月-2010年7月数字乳腺X线摄影检查资料,包括确诊乳腺癌患者79例(乳腺癌组)和健康体检人群481名(对照组).DR原始图像经R2工作站Quantra软件处理,计算机自动计算出乳腺密度.比较对照组双侧乳腺密度差异;对照组乳腺密度与年龄及月经状态是否具有相关性.比较乳腺癌组与对照组的乳腺密度差异.结果 对照组双侧乳腺密度[右侧为(24.32士8.56)%;左侧为(24.06士8.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密度与年龄具有相关性(P<0.001),随年龄增长乳腺密度降低;绝经人群的乳腺密度[(20.23士6.20)%]显著低于未绝经人群[(28.62士8.32)%,P<0.001].50岁以下的平均乳腺密度在乳腺癌组高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密度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低,绝经女性乳腺密度低于未绝经女性.

    作者:秦乃姗;王丹丹;王霄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慢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处理

    胰腺假性囊肿是急、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外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慢性胰腺炎后假性囊肿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CT、MRI、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超声、内镜超声等检查技术的发展,临床对胰腺假性囊肿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主要就慢性胰腺炎后假性囊肿的形成机制、影像表现和治疗原则进行综述.

    作者:闫媛媛;靳二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MRI诊断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

    目的 探讨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的MRI表现.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8例DFSP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8例DFSP中,病灶位于躯干3例,四肢5例,均位于皮肤及皮肤下层,肿瘤大径1.8~11.6 cm.TI WI示8例肿瘤呈等或略低于肌肉信号,T2WI示肿瘤呈明亮高信号,2例病灶内部见斑点状低信号;脂肪抑制(STIR)序列示6例肿瘤呈高信号;1例对比剂动力学时间分辨成像(TRICKS)动态增强MRA示肿瘤的供血血管为腓动脉.6例接受增强扫描者病灶均明显强化,2例病灶内见斑点状无强化出血区.结论 DFSP好发于四肢、躯干及头颈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作者:罗振东;陈卫国;郑彤;贾铭;黄婵桃;廖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基于FAIR-FIESTA的3.0T MR肾脏灌注成像技术开发

    目的 在3.0T MR上采用流动敏感交互反转恢复(FAIR)灌注准备和稳态自由进动序列(FIESTA)的方法实现肾脏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方法 采用FAIR准备的单激发FIESTA,分别采用屏气法和非屏气法对5名健康受试者进行肾脏ASL成像,并评价其成像可行性、质量及肾血流量.结果 屏气序列扫描时间20 s,非屏气序列扫描时间55 s.5名受试者均成功进行成像,图像质量能够接受,获得的肾脏血流量(RBF)分别为:屏气法全肾(220士41)ml/(100 g· min),皮质(303士65)ml/(100 g·min),髓质(103士11)ml/(100 g·min);非屏气法(221士52)ml/(100 g·min),皮质(302士67)ml/(100 g·min),髓质(107士17)ml/(100 g·min).结论 在3.0T MR上可用FAIR-FI-ESTA法进行肾脏ASL成像,推荐使用屏气法.

    作者:杨学东;王晶;刘冬冬;党祎;王霄英;张珏;方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巨大气管支气管症的低剂量多层CT表现

    目的 应用MSCT低剂量扫描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巨大气管支气管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巨大气管支气管症患者的64层CT扫描资料.扫描覆盖整个胸腔,于深吸气末屏气扫描,参数120 kV,40 mA,记录X线有效剂量.后处理包括双侧主支气管轴位重建、MPR、MinIP、VR及CT仿真支气管镜(CTVB).测量气管、双侧主支气管的矢状径、冠状径及横截面积.结果 4例患者中,大管腔平面气管矢状径为20.2~37.8 mm、冠状径30.1~42.4 mm、横截面积445.1~1241.0 mm2 ;右主支气管大管腔平面的矢状径为13.1~18.9 mm、冠状径为14.5~28.4 mm、横截面积209.6~396.9mm2;左主支气管大管腔平面的矢状径为10.7~19.6 mm、冠状径为14.3~22.3mm、横截面积125.8~324.4mm2;多发气管憩室2例.低剂量扫描的有效剂量为每次0.59~0.70 mSv(平均0.68 mSv),与常规胸部CT比较降低93.33%.结论 多层CT低剂量扫描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巨大气管支气管症的形态学改变,并大大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张奇瑾;陈起航;吴国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41岁,于2个月前出现右侧腰部疼痛,近1个月来进行性加重,伴尿频、尿急、腹胀、乏力、纳差,无发热、呕吐.CT平扫于肝脏与右肾间见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影,约12.6 cm×8.7 cm×18.3 cm,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区、斑片索条状软组织密度影及钙化影;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斑片索条状影强化明显(CT值由41 HU强化为108 HU),片状低密度区无强化(CT值约为13 HU);肿物推挤肝脏、右肾及右侧肾上腺,与周围组织边界尚清,下腔静脉受压向左移位,内可见小的充盈缺损(图1、2).

    作者:宋曼;洪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尿路造影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尿路造影(CTU)在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腹部加压方式对5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行平扫和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对所有数据进行MPR、CPR等处理.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 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回顾性分析50例经常规CTU检查患者的辐射剂量,并与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接受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的患者中,泌尿系统完整显示34例;16例因单侧或双侧输尿管显示不佳而接受延迟期追加扫描,其中7例通过延迟扫描完整显示双侧肾盂、输尿管及膀胱,4例患侧较静脉期显示有所改善,5例患侧肾盂对比剂稍增多,而输尿管、膀胱无显著变化.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平均有效剂量为19.57 mSv,常规CTU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1.50 mSv,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加压双期增强CTU对尿路和病变显示效果较好,且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作者:赵波;王振常;牛延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声诊断小肠结石性肠梗阻1例

    患者女,74岁,因“腹痛、呕吐3天”入院.腹部平片示不全性肠梗阻;CT示小肠套叠合并不全性机械性肠梗阻(图1).超声探及大量内容物于胃内蠕动,左中下腹探及小肠肠管扩张回声,宽径约3.6 cm,其内肠黏膜丰富,呈“琴键征”;远端肠管内见多个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大者约5.1 cm×3.5 cm(图2).超声提示:小肠内强回声团(考虑肠结石)伴肠梗阻、胃潴留.术中见空肠远段充血水肿,管壁上有4个巨大憩室,其内均有结石,大约5.0 cm×4.0 cm,位于小肠中段,并阻塞肠管;切除憩室,行空肠端端吻合.术后诊断:小肠多发性憩室伴结石性肠梗阻.

    作者:姚延峰;高红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声造影监测兔肾缺血再灌注前后肾皮质、髓质血流灌注

    目的 探讨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前后肾皮质、髓质血流灌注变化的CEUS特征.方法 建立12只兔肾IRI模型,分别于缺血前及再灌注24 h后行CEUS检查,并对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肾皮质缺血前TIC上升支斜率(Grad)明显高于再灌注24 h后(P<0.05),开始增强时间(AT)、灌注峰值时间(TTP)、曲线下面积(AUC)明显低于再灌注24 h后(P<0.05),肾皮质灌注峰值强度变化(A)值在缺血前及再灌注24 h后无明显改变(P>0.05);肾髓质TTP、AT值在再灌注24 h后较缺血前明显增高(P<0.05),A、AUC、Gra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能够观察兔肾IRI前后肾皮质的血流灌注变化,可为临床无创评价肾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罗志建;李明星;陈晓梅;宣吉晴;张敏;叶帆;王荔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64排128层共轭采集技术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64排螺旋CT以宽体探测器、扫描时间短、空间分辨力高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使其在全身各部位的血管成像中得到广泛应用[1].空间(z轴)分辨力的高低决定着三维重组图像质量的优劣.本文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共轭技术提高图像z轴分辨力、显示细微结构的能力.

    作者:吕仁锋;姜殿威;徐哲;闵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多发性肾周脂肪肉瘤1例

    患者男,40岁,以“右上腹隐痛、低热1个月”入院,无腰痛及血尿等症状.查体:体温38.5℃,腹平软,双肾区无隆起、无压痛,右肾叩击痛阳性.WBC 13.77×109/L.彩超:右肾背侧及下方探及两个低回声肿块,内回声不均匀,其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诊断为后腹腔实性占位.静脉肾盂造影:右肾下极肾盏及肾盂可见弧形压迹,右输尿管未见明显狭窄及扩张.CT:右肾背侧及下方见两个不规则混合密度肿块,大小分别为7.0 cm×10.0 cm、6.9 cm×6.0 cm,密度不均匀,平扫实性部分CT值为25~38 HU,其内可见脂肪密度影,CT值为-17~56 HU;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CT值为42~76 HU;右肾受压前移,肾盂受压、变形,肿块与右侧腰大肌相邻,右肾周筋膜增厚(图1、2);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术中见与右肾融为一体的质硬肿块,与腰大肌、下腔静脉及腹膜广泛粘连,侵犯右肾皮质.术后病理:肿物切面呈灰黄色,浸润被膜,输尿管断端及肾周围组织未见肿瘤细胞;免疫组化:S-100(+),CD68(一),SMA(一),Desmin(一).病理:右肾周多发多形性脂肪肉瘤,浸润肾皮质.

    作者:李喜;金光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声评价双胎输血综合征“供血儿”的心功能改变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供血儿”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7例TTTS孕妇及19名正常单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孕妇,测量脐动脉、脐静脉、静脉导管等血流频谱参数,计算胎儿心胸面积比值及心肌做功指数,重点分析“供血儿”的心功能改变.结果 TTTS“供血儿”中,7胎出现脐动脉舒张期血流缺失或反向,1胎发现心脏明显扩大并合并心包积液.“供血儿”静脉导管搏动指数明显高于正常胎儿.结论 TTTS“供血儿”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心功能异常,动态监测心功能状况有助于判断TTTS严重程度,评价干预治疗的疗效.

    作者:赵胜;邓又斌;陈欣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1.5T MR兔坐骨神经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b值优化

    目的 探讨1.5T MR兔坐骨神经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的优b值.方法 采用400~1400 s/mm2之间的6个不同b值对10只新西兰兔在1.5T MR上行32方向DTI,并进行纤维束示踪重建,测量并评价不同b值下纤维束数量、平均长度、FA、ADC、SNR,并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对总体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b=1000 s/mm2时纤维束数量和平均长度均高于其他b值,成像质量在6个不同b值图像中为佳,与其他b值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b值下纤维束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和SNR随b值升高而下降.结论 1.5T MR兔坐骨神经DTI纤维束示踪成像的优b值为1000 s/mm2.

    作者:孙翀鹏;许乙凯;陈妙玲;陈顺;李新春;朱巧洪;伍筱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全胰腺CT灌注成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64排容积CT全胰腺灌注扫描成像技术定量分析不同患病时间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灌注参数,初步探讨其在反映糖尿病患者胰腺微循环中的作用.方法 将5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患病时间分为3组,A组13例,病程1~5年,B组16例,病程6~10年,C组25例,病程>10年,行64排容积CT全胰腺灌注检查,测量胰腺头、颈、体和尾部实质的径线和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流容积(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各组内胰腺不同部位(头、颈、体和尾部)比较,灌注参数(BV、BF、MTT、PS和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A组与B、C组比较,胰腺头、体部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比较,胰腺颈部MTT、BF及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A组与C组比较,胰腺体、尾部径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C组比较,胰腺尾部径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胰腺CT灌注成像对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微循环情况有一定价值.

    作者:崔斌;赵长伶;贺建新;张晓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或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DSCTA和CAG检查资料.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SCTA诊断轻度(管腔狭窄<50%)、中度(管腔狭窄5o%~75%)、重度(管腔狭窄≥75%)冠状动脉狭窄及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41例患者共546个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中535个满足诊断要求,其余11个因钙化斑块遮蔽管腔而无法诊断.DSCT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9.23%(36/52)、96.60%(341/353)、75.00%(36/48)、95.52%(341/357)、93.09%(377/405),68.42%(26/38)、99.42%(341/343)、92.86%(26/28)、96.60%(341/353)、96.33%(367/381),70.67%(53/75)、99.71%(341/342)、98.15%(53/54)、93.94%(341/363)、94.48%(394/417).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4.61%(115/178)、95.52%(341/357)、87.79%(115/131)、84.41%(341/404)、85.23%(456/535).结论 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DSCTA对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张艳艳;冯博;李佩玲;谢秀丽;任玲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高血压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伴有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93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分为高血压组(HP组,38例)和血压正常组(NBP组,55例),术前、术后分别采集过二尖瓣的舒张早期(E)和舒张晚期(A)峰速及二尖瓣侧壁瓣环的收缩期(Sm)、舒张早期(Em)和舒张晚期(Am)峰速.结果 HP组术前室壁运动积分(WMI)及肺动脉收缩压低于NBP组(P<0.05);NBP组患者的术前E/A和E/Em值显著高于HP组(P<0.05),术后1个月E/Em值即可降至接近正常范围,而HP组患者的E/Em值术后3个月才接近正常;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均降低,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HP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分级较集中于1级和2级,共33例(33/38,86.84%),而NBP组患者各级所占比重较分散,多为3级,20例(20/55,36.36%),其次为2级,17例(17/55,30.91%).结论 NBP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程度较HP组严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恢复较慢,长期、稳定降压治疗是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术预后的有效措施.

    作者:金岩;王辉山;姜辉;陶登顺;于岩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结果 57例肺内支气管囊肿,48例发生于单叶肺,3例累及一侧多叶肺,6例累及双肺多叶.21例CT表现为球灶型,19例呈空腔型,8例呈肿块样型,9例呈蜂窝型.13例含有曲菌球,5例囊壁发生钙化.15例见囊肿周围透亮度增高影,24例见周围条状实变影,4例见邻近肺组织节段性压缩不张,9例见近端引流支气管扩张积液.结论 大部分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作者:尤小芳;侯准;肖湘生;孙希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