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足口病合并腹型过敏性紫癜1例患儿的护理

王静静

关键词:手足口病, 腹型过敏性紫癜, 护理
摘要:总结1例手足口病合并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护理措施.实施精心治疗和护理,包括隔离,饮食,皮肤,腹痛等护理,同时注重患儿的心理护理及对家长的健康宣教,通过全面、科学、有效的整体护理,减轻痛苦,促进手足口病合并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全面康复.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七氟醚吸入麻醉在颞颌关节强直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旨在评价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经鼻盲探气管插管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盲探气管插管时镇静、镇痛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选择性手术的颞颌关节强直患者20例,予瑞芬太尼0.5μg/kg单次推注后0.25μg/(kg.min)静脉维持,经环甲膜穿刺行表面麻醉,面罩诱导,开启七氟醚挥发罐浓度4%,以1%增量逐渐递增,速度为每隔5次呼吸,氧流量为6L/min,设定OAA/S镇静评分2分为插管状态.放置食管气管引导管,经光索引导再更换为气管导管.监测插管过程各时间点MAP、HR、SpO2的变化,记录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和术后患者遗忘率的情况.结果:20例患者气管插管均成功,插管用时5.7±1.9min.用药后以及插管过程中,MAP和HR变化较为平稳,T1时两者下降(P<0.01),T2时MAP和HR增高,但与T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躁动,但均未影响插管操作.气体诱导过程中无咳嗽、窒息和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的患者对麻醉技术满意,遗忘率100%.结论: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盲探气管插管技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作者:付会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目的:探讨在儿科护理中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科2011年1月~ 2011年12月发生的护患纠纷,从护理工作人员、患儿及家属、其他三个方面分析其纠纷发生的原因,并针对产生的原因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结果: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困难性,应注意护患纠纷的预防,并采取相应措施.结论: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强理论及操作技能培训,加强护患沟通,可有效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吴雪梨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探讨C反应蛋白检测在儿童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检测在儿童肺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 00例支原体肺炎,10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和100例健康儿童的血清CRP进行对比.结果:支原体肺炎组CRP阳性2 5例,阳性率为25.0%;100细菌性肺炎患儿中,CRP阳性97例,阳性率为97.0%; 100例健康对照儿童中,CRP阳性2例,阳性率为2.0%.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CRP稍高,细菌性肺炎增高明显,CRP可作为鉴别支原体肺炎或细菌性肺炎的重要辅助指标.

    作者:孔丽清;唱丽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糖尿病足溃疡的护理进展

    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调查结果显示,至2011年全球估计有3.66亿糖尿病患者,每年有超过100万有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截肢,给医疗系统和各地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据报道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率为60.8%,70%合并感染,糖尿病足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5.70±19.7)天;平均住院费用为(14906±7072)元.糖尿病足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采取以预防为主、加强患者及医护人员教育、足溃疡的多因素治疗和严密监测等策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使糖尿病足截肢率下降到49%~85%.新的治疗手段的应用,为做好糖尿病足溃疡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作者:辛立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养老机构老年人肺部感染分析及防范

    目的:分析养老机构发生老年人肺部感染的原因及防范.方法:随机抽取入住养老机构的218名老年人进行观察,对其中发生肺部感染的34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易患肺部感染多与高龄、有基础疾病及症状隐匿、易被漏诊有关.结论:养老机构老年人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应当予以关注,并做好肺部感染的防范.

    作者:廉金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多层螺旋CT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1 6层螺旋CT对64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扫描检查,分析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MSCT对结直肠癌的检出率为97.9%.结论:直肠癌术前CT检查对病变的严重程度的判断,手术计划以及预后的估计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康志毅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脂肪来源干细胞在皮肤组织损伤修复中的表型和功能变化

    目的:通过模拟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局部微环境的变化,了解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stem cell,ASC)的表型改变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由手术废弃皮肤和脂肪组织获取实验所需细胞,并培养扩增.对不同传代数的ASC细胞进行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了解细胞的可诱导分化性能;构建ASC细胞-胶原凝胶,贴壁或悬浮培养,对ASC凝胶进行α-SMA免疫组化染色;培养基中添加TGF-β1,观察TGF-β1对ASC细胞表型和可诱导分化能力的影响;收集培养上清液,Elisa法测定比较成纤维细胞和ASC细胞的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水平,以及经TGF-β1作用,ASC细胞表型发生变化后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ASC细胞可以多次传代,仍保持较好的可诱导分化特性;在培养过程中,张力和TGF-β1可以使ASC获得α-SMA阳性表型;ASC细胞相比成纤维细胞,有较高的VEGF和KGF分泌水平,但TGF-β1分泌水平极低(未测到),获得α-SMA阳性表型的ASC细胞的VEGF分泌水平继续大幅上升,而且也分泌了较高水平的TGF-β1.结论:ASC细胞在创伤局部环境的刺激下或经体外人工诱导,可以产生更有利于创伤愈合的表型.对ASC细胞特性的了解和调控,将有利于ASC细胞在组织修复再生方面的应用.

    作者:郭亚东;张明君;孙要文;张振信;杨旅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赖氨酰氧化酶与恶性肿瘤浸润转移性的研究

    赖氨酰氧化酶(LOX)是一个具有铜结合部位的单胺氧化酶,通过氧化胶原和弹性蛋白的赖氨酸残基来起始这些纤维蛋白的共价交联,从而稳定细胞外基质(ECM),在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和修复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证实LOX能促进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本文就LOX在肿瘤中的这种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张绪良;田夫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脱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片修复皮瓣供区创面

    目的:研究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表皮复合移植修复皮瓣供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例皮瓣供区的脱细胞异体真加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手术效果.结果:复合皮成活良好,成活率95%以上,外观及功能接近正常皮肤,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在供瓣区修复过程中,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可有效保证移植部位外观及功能,减少供皮区瘢痕.

    作者:郑东风;谭谦;吴杰;周宏衽;王淑琴;许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老年患者气囊导尿管拔管困难的护理体会

    目的:为解决老年患者排尿障碍,对老年患者气囊导尿管拔出困难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总结经验.方法:针对我科10例长期留置尿管的老年患者拔管困难的原因,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成功拔管.结论:熟悉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给予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减少拔管困难发生的有利保障.

    作者:郭立茹;尹君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心绞痛患者76例的护理体会

    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心前区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1].若治疗不及时或者生活中不注意预防,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及患者生命.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除做好治疗护理外,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以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笔者现将我科76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阚淑婷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亚甲蓝做指示剂在腹腔镜下治疗肾盂旁囊肿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应用亚甲蓝作指示剂在肾盂旁囊肿去顶术安全性、优越性.方法:均于术前予输尿管逆行插管留置输尿管导管,输尿管导管连接混合好的亚甲蓝冲洗液3000ml(3000ml冲洗液+亚甲蓝4ml)持续灌注,在术中可以明确观察囊肿与肾盂集合系统相通,手术并发症、中转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后腹腔镜途径:平均手术时间52 min,平均术中出血12 ml,平均引流时间2天,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天;均无中转开放手术.结论:应用亚甲蓝作指示剂对肾盂源性囊肿的去顶术有良好的识别作用,对术后恢复有指导作用.

    作者:白杰;杨珂;潘来辉;白栩博;刘庆辉;关伟;李馨蔚;李朝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先天性偏侧增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偏侧增生综合征(congenital Hemihyperplasia Syndromes),早由Beck于1836年提出,是一组以半侧肢体过度增生或发育不对称为特点的综合征,同时可能伴随内脏的不对称发育.本病可以是独立发生的偏侧增生,也可能为某些复杂畸形综合征的一部分临床表现,如威德曼综合征(BWS)、Proteus综合征等[1-4].现将近年关于先天性偏侧增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琨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对急诊留观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急诊留观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的需求程度.方法:对830位患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急诊留观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程度依次为: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心理护理、饮食及生活方式的指导,治疗费用.结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显著性差异(P值).急诊护士应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作者:管佳慧;金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唇腭裂修复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唇腭裂修复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为患者提安全有效的手术麻醉方式.方法:选取我2011年3月~ 2012年3月间,在我院就诊的38例唇腭裂修复手术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静吸复合组(n=19)和静注复合组(n=19).术前6h禁食、禁饮,静吸复合组:面罩吸入氧气,氧流量为2 ~5L/min,同时采用4%~7%体积浓度的七氟烷诱导麻醉,手术操作中采用1.5% ~2%体积浓度的七氟烷维持麻醉;静脉复合组:肌肉注射氯胺酮行基础麻醉,而后采用静脉注射氯胺酮根据患儿体重,每2 ~ 3mg/kg进行麻醉诱导,手术操作中同样按照每2~3mg/kg以氯胺酮维持麻醉.两组患儿麻醉前均进行1%利多卡因和1:100000的肾上腺素分别对唇裂和腭裂患儿进行眶下神经和口腔内麻醉,术中均采用芬太尼诱导并维持.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麻醉前后血压、心率以及术后记录苏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麻醉前、麻醉后10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吸复合组术后苏醒时间、并发生的发生率均低于静注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麻醉效果良好,术后苏醒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唇腭裂修复术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远龙;杨晓铭;方幼平;彭嵘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脑出血并发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 36例脑出血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对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脑出血并发便秘、坠积性肺炎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向世明;任冬云;陈群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 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104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角膜缘于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3~12月.结果:104眼翼状胬肉真性复发率为0.96%.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效果良好.

    作者:谢阳;卢国华;毛平安;李朝伟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脊柱后路手术合并脑脊液漏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后脑脊液漏(CSFL)18例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 2012年8月脊柱后路手术合并CSFL的护理过程,总结护理经验.结果:采用心理护理、体位护理、伤口的处理及预防颅内压升高的措施,使所有患者均能治愈出院.结论:脊柱后路手术合并CSFL比较常见,处理和预防都非常重要.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均能促进患者的治愈,无后遗症.

    作者:姜华萍;王红霞;余奕雯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精细管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目的:加强手术室感染控制,预防手术感染发生.方法:对医院手术室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整改和总结.加强手术室组织管理、环境管理、物品管理,定期进行各项监测,强化各级人员的无菌观念,严格各项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落实科学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结果: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使手术室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得到落实,使各项监控指标在正常范围,降低了医院感染率.结论: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必须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

    作者:刘秀琴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青霉素皮肤点刺试验与皮内试验方法对照研究

    目的:对照皮肤点刺试验(SPT)与皮内试验(IST)两种方法在青霉素皮肤试验中阳性率、疼痛程度及所需时间情况.方法:随机选择86例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左臂采用点刺法、右臂皮内注射法进行皮肤试验,对比其阳性率、疼痛程度及所需时间.结果: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为3.5%,假阳性率2.3%,疼痛率16.3%,平均用时4分5 0秒;皮内试验阳性率为3.5%,假阳性率9.3%,疼痛率98.8%,平均用时7分36秒;点剌试验与皮内试验两种青霉素皮肤试验方法阳性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点刺试验与皮内试验法阳性率完全相符,且点刺试验具有痛苦小、操作简便、用时短、安全副反应小的特点,更适应小儿.

    作者:刘月梅;陈俊丽;王永凤;袁学臣;田艳红;霍利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