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注射钆类对比剂及预饱和带对肾脏3.0T质子磁共振波谱匀场和抑水的影响

徐莉;谭绍恒;梁长虹;张忠林;萧远球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 单体素, 对比剂
摘要:目的 探讨对感兴趣区周围施加预饱和带及静脉注入钆类对比剂是否会影响在体肾脏3.0T单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MRS)的匀场与抑水效果.方法 对21名肾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的受检者,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 超导MR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线圈采集肾脏单体素PRESS序列波谱.保持感兴趣区位置不变,在静脉注射Gd-DTPA前后感兴趣区周围分别施加及不施加预饱和带行MRS自动预扫描程序.结果 ①非增强施加预饱和带组较非增强未施加预饱和带组匀场效果(Z=-2.801,P=0.005)和水抑制效果(Z=-2.880,P=0.004)均变好.②增强施加预饱和带组较增强未施加预饱和带组匀场效果(Z=-4.434,P<0.0001)和水抑制效果(Z=-4.709,P<0.0001)均变好.③施加预饱和带组静脉注入钆类对比剂后较非增强时匀场(Z=-4.785,P<0.0001)和抑水(Z=-4.788,P<0.0001)均变差.结论 感兴趣区周围施加预饱和带在静脉注入钆类对比剂前后均有利于获得有效地匀场和水抑制.肾脏实质MRS匀场和抑水受静脉注入钆类对比剂的影响,推荐施加预饱和带后、注入Gd-DTPA对比剂前行波谱采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孤独症患儿胼胝体磁共振形态及扩散张量成像

    目的 通过胼胝体磁共振形态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孤独症患儿胼胝体形态及细微结构异常,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13例男性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及15名正常男童(正常对照组)进行胼胝体结构磁共振形态及DTI观察,测量胼胝体正中矢状面前部、体部、后部及总面积,大脑总体积及各相异性分数(FA),并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孤独症组胼胝体前部面积及总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0.05),体部和后部面积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总体积较对照组增大(P<0.05).孤独症组患者胼胝体前部和体部的F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后部的FA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患儿胼胝体前部面积较正常发育儿童明显减小,胼胝体前部及体部FA值明显降低,提示胼胝体局部白质纤维束可能存在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白芝兰;戚威;张晓娜;李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前瞻性观察甲状腺结节的SonoVue超声造影增强模式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实时灰阶超声造影(CEUS)的增强模式及其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检测出的95例患者104个甲状腺结节行CEUS检查,其中良性病灶53个,恶性病灶51个;囊性结节1个,囊实性结节41个,实性结节62个.采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脉冲反相谐波成像,静脉团注SonoVue 1.2 ml,观察时间≥3 min(MI 0.05~0.08).观察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灰阶内部回声结构和CEUS增强模式.结果 注入造影剂后,甲状腺结节呈现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环状增强和无增强4种表现.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增强模式总体上有差别(P<0.01).环状增强提示良性可能性大,敏感度83.02%,特异度94.12%,阳性预测值93.62%,阴性预测值84.21%,准确率88.46%.不均匀增强提示恶性可能大,敏感度88.24%,特异度92.45%,阳性预测值91.84%,阴性预测值89.09%,准确率90.38%.1个囊性结节为良性结节,表现为环状增强.对于囊实性结节和实性结节,环状增强诊断良性结节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10%和94.12%,不均匀增强诊断恶性结节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和92.50%.结论 CEUS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张波;姜玉新;戴晴;杨萌;高嫔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常被误诊为其他肿瘤.笔者收集本院2003年-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8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

    作者:陈杰云;林晓莹;陈向荣;杨子江;张少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胎儿腹膜后不成熟性畸胎瘤1例

    孕妇39岁,孕3产2,孕期未定期行产前检查,孕38周来我院行产前彩超检查.超声检查见胎儿头位,双顶径9.2 cm,头围33.7 cm,腹围34.2 cm,股骨长径7.4 cm,胎儿左肾前上方与脾脏下方之间可见一大小约6.3 cm×4.4 cm×4.3 cm囊实性包块,左肾及脾脏受压移位,包块形态欠规则,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壁薄厚不均,囊内见团状高回声及不规则无回声区,间有强回声斑块,后方伴声影.

    作者:于莉;于新凯;孙建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显示管壁局限增厚探测肝外胆管结石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显示管壁局限性增厚对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价值.方法 66例肝外胆管结石病例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平扫时的结石密度、大小、部位和数目.根据静脉期增强扫描,以肝外胆管壁≥2 mm为增厚标准,分别评价结石密度、大小、数目及部位的构成比及其与管壁增厚的关系.结果 CT共发现不同密度结石57例,9例等密度结石未能识别.66例胆管结石患者中出现管壁增厚的构成比为84.85%(56/66),平均增厚(2.88±0.56)mm.其中等密度结石、非等密度结石出现管壁增厚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壁增厚与结石密度、部位和数目无相关性(P均>0.05),但与结石大小有相关性(P=0.001).56例管壁增厚者中,呈同心圆者87.50%(49/56),偏心圆者12.50%(7/56).管壁增厚出现在结石下方占62.50%(35/56);位于结石平面或上下方占17.86%(10/56),位于结石上方为8.93%(5/56),6例(6/56,10.71%)呈广泛管壁增厚,均为多枚结石所致.结论 肝外胆管结石时,多数在结石平面或其下方出现局限性同心圆样管壁增厚.CT平扫未见明确胆管结石而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出现此征象时,应考虑到有结石存在的可能.

    作者:张追阳;龚镭;王东;吴文娟;马建勇;高煜;费锡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频超声评价膝关节骨关节炎半月板突出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半月板突出与骨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0例临床诊断骨关节炎患者,共71个有症状膝关节(骨关节炎组).另选择年龄匹配的10名无膝关节症状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共15个膝关节.骨关节炎组与对照组均接受高频超声及X线平片检查,超声观察内侧半月板突出的程度;同时对所有膝关节平片进行KL评分,并将内侧半月板突出程度同KL评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骨关节炎组71个膝关节中,高频超声检出52个膝关节存在内侧半月板突出,其中轻度突出17个,中度突出24个,重度突出11个.骨关节炎组所有X线检查均有异常,其中12个膝关节KL评分为1;26个为2;21个为3,12个为4.对照组中,高频超声检出3个膝关节有内侧半月板突出,均为轻度突出;其中2个KL评分为1,其余X线表现正常.内侧半月板突出的发生率骨关节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5.23,P<0.001).内侧半月板突出程度同KL评分存在线性相关(χ2=27.01,P<0.001).结论 内侧半月板突出是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超声表现中的一个重要征象,并与骨关节炎的平片分级相关.

    作者:朱瑾;赵建;张文云;李石玲;郭智萍;马晓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静脉注射钆类对比剂及预饱和带对肾脏3.0T质子磁共振波谱匀场和抑水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感兴趣区周围施加预饱和带及静脉注入钆类对比剂是否会影响在体肾脏3.0T单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MRS)的匀场与抑水效果.方法 对21名肾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的受检者,使用GE Signa Excite HD 3.0T 超导MR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线圈采集肾脏单体素PRESS序列波谱.保持感兴趣区位置不变,在静脉注射Gd-DTPA前后感兴趣区周围分别施加及不施加预饱和带行MRS自动预扫描程序.结果 ①非增强施加预饱和带组较非增强未施加预饱和带组匀场效果(Z=-2.801,P=0.005)和水抑制效果(Z=-2.880,P=0.004)均变好.②增强施加预饱和带组较增强未施加预饱和带组匀场效果(Z=-4.434,P<0.0001)和水抑制效果(Z=-4.709,P<0.0001)均变好.③施加预饱和带组静脉注入钆类对比剂后较非增强时匀场(Z=-4.785,P<0.0001)和抑水(Z=-4.788,P<0.0001)均变差.结论 感兴趣区周围施加预饱和带在静脉注入钆类对比剂前后均有利于获得有效地匀场和水抑制.肾脏实质MRS匀场和抑水受静脉注入钆类对比剂的影响,推荐施加预饱和带后、注入Gd-DTPA对比剂前行波谱采集.

    作者:徐莉;谭绍恒;梁长虹;张忠林;萧远球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血管环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先天性血管环患者的CT资料,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图像融合技术,评价图像质量能否满足诊断要求以及图像重组的可行性.结果 32例患者的扫描图像均能够进行三维重组,重组图像能够很好地显示心血管解剖.MPR、VR重建图像直观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空间关系,MinIP及气管VR重建图像清晰显示气道形态及发育状况,图像融合技术可直观显示血管环与气管、食管的空间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轴位扫描结合多种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清晰显示血管环的组成及与气管、食管间的毗邻关系,是检查血管环的有效手段.

    作者:崔燕海;杨向太;黄美萍;梁长虹;刘辉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在兔VX2 肝癌模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CT成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制备液态氟碳纳米粒,于肿瘤种植后18天对荷瘤兔进行CT平扫及在不同时间(即刻、1 h、3 h、6 h、24 h、48 h)进行液态氟碳纳米粒增强扫描.取兔肝实质及肿瘤组织进行Kupffer 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及冰冻切片.结果 液态氟碳纳米粒对比剂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肝实质均明显强化,肝实质与瘤灶的相对影像密度比显著增加.病理检测显示正常肝实质内 Kupffer 细胞吞噬大量液态氟碳纳米粒,而瘤灶内因缺乏Kupffer细胞无纳米粒的聚集.结论 液态氟碳纳米粒可以作为肝网状内皮系统特异性对比剂,实现肝实质的被动靶向强化,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奥;王志刚;余进洪;杨扬;赵建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MRI诊断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

    目的 分析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特征,提高对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合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以星形细胞瘤(14例)为主,其次为室管膜瘤(4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1WI均呈稍低信号,中枢神经细胞瘤呈等信号,少突-星形细胞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等及稍低信号;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瘤、脉络丛乳头状瘤T2WI均呈稍高信号,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稍高及高信号;增强扫描室管膜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中度至明显强化,少突-星形细胞瘤中度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轻至中度强化,室管膜下瘤轻度强化.结论 不同组织类型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在侧脑室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丽艳;钱银锋;刘斌;余永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3.0T MR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疗效

    目的 评价3.0T MR表观弥散系数(ADC)检测射频消融治疗后肝细胞癌(HCC)变化的价值,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检测HCC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病理改变的价值.方法 40例HCC患者在射频消融治疗后3~7天、2个月、6个月接受3.0T MR DWI检查,b值为600 s/mm2,测量、分析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ADC值.结果 射频消融治疗后3~7天、2个月、6个月坏死区ADC值明显降低,2个月、6个月时射频消融中心坏死区ADC值高于治疗后3~7天;3~7天与2个月、6个月时坏死组织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个月与6个月时坏死组织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天、2个月、6个月时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组织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可用于鉴别射频消融治疗HCC后坏死组织与复发或残留肿瘤组织.

    作者:刘于宝;梁长虹;张忠林;王秋实;谢淑飞;余元新;刘再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儿童肝脏门静脉血流灌注对MR表观弥散系数的影响

    目的 观察门静脉血流量变化对正常儿童肝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影响.方法 对15名健康儿童,在空腹及餐后60 min时,用1.5T磁共振扫描仪重复进行肝脏扫描,对扫描后处理得到的肝右前叶及右后叶的ADC图进行ROI分析.对受试儿童在空腹状态及餐后的门静脉流量值及其在不同b值下空腹状态、餐后的肝脏各相应ROI平均ADC值,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餐后门静脉血流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加102.27%.b=750 s/mm2时,空腹状态、餐后肝右叶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250 s/mm2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500 s/mm2 时,空腹状态、餐后肝右后叶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前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较高b值有可能减轻血流灌注对儿童肝脏ADC值的影响.

    作者:白若冰;郭启勇;杨京川;石喻;孙宝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长效循环顺磁性脂质体对比剂的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成像

    目的 制备长效循环顺磁性脂质体,观察其理化特性并对健康大鼠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 制备长效循环顺磁性脂质体对比剂,观察其理化特性.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静脉注射长效循环脂质体对比剂,对照组静脉注射Gd-DTPA.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前后即刻、15、30、45、60、75、90、120、180 min对实验动物进行MR对比增强血管造影.选择原始图像中腹主动脉主干作为感兴趣区,测定增强扫描前后各个时间点的血管信号强度,计算信号增强百分比、对比度噪声比(CNR),绘制时间-强化曲线,并比较两组CNR的差异.结果 长效循环顺磁性脂质体的R1弛豫率2.12/(mM·s)、平均粒径为123 nm、多分散系数为0.29、克摩尔渗透系数280~305 mOsm/kg 水、Gd包封率约为41.37%.注射长效循环顺磁性循环脂质体后,血管表现为缓慢持久的强化,在注射对比剂后30 min,信号强度达到高,强化率约为116.29%,3 h后强化率约为67.84%.对照组静注Gd-DTPA后即刻,腹主动脉的信号强度达到峰值,强化率约为185.90%,60 min强化率仅为18.90%.在45~180 min各时间点内,实验组的CNR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 长效循环顺磁性脂质体可克服小分子对比剂快速弥散的缺点,具有优良的血池特性.

    作者:刘岘;林爱华;刘国清;刘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观察原发性胰腺癌引流区转移淋巴结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胰腺癌引流区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21例,均经增强CT、手术或病理诊断有胰腺周围淋巴结转移,以患者胰腺引流区淋巴结的短径≥1.0 cm为可疑淋巴结转移,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将原发灶分为胰头癌和胰体尾癌两类,分别统计其可疑转移淋巴结出现的部位,并观察大小、数目、形态、血供特点等.结果 本组21例胰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中,共计43个部位观察到转移淋巴结;随原发部位不同,引流区淋巴结转移灶的超声显示率也有差别;彩色多普勒超声较易显示腹腔干、肝十二指肠韧带、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灶;转移淋巴结多呈圆形及类圆形低回声包块,融合多见,边界欠清,皮质回声偏高不均质,淋巴门偏心或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分布不规则,非淋巴门处可见穿支血管.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准确地发现原发性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孙志英;梁会泽;贾化平;周环宇;于新凯;许永杰;魏相东;高东;张葛;王海江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鉴别诊断孕期子宫不完全纵隔与宫腔粘连带

    目的 探讨超声对孕期子宫不完全纵隔与宫腔粘连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62例经临床证实的子宫不完全纵隔和46例宫腔粘连带的超声声像图,比较孕期两种病变的声像图差异.结果 超声能识别孕期子宫不完全纵隔与宫腔粘连带,两种病变发生部位、基底部厚径以及病变对胎位、胎盘及胎儿的影响方面均存在差异.结论 超声对孕期子宫不完全纵隔与宫腔粘连带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并能很好地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为产科选择生产方式提供依据.

    作者:林倩;汪龙霞;王军燕;崔秋丽;袁志仙;徐虹;高学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应用超声造影剂介导体内基因治疗

    超声结合微泡可以促进质粒向目标组织转移和释放,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 .基因治疗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癌症、遗传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本文就超声波结合微泡造影剂介导基因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其他体内疾病中治疗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喜君;李开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利用散斑追踪原理检测高强度聚焦超声所致凝固性坏死

    目的 探讨利用散斑追踪法检测凝固性坏死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散斑追踪原理选择相关系数作为评估参数,对比治疗前后靶区声像图的相似程度,并检测凝固性坏死的情况.结果 共进行辐射180个点,利用灰度处理软件判断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的正确率为65.60%,错误率为34.40%.以90 W为例,辐照后有凝固性坏死发生且有明显灰度变化时,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58,辐照后有凝固性坏死发生且无明显灰度变化时,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75.结论 散斑追踪法较利用强回声判断凝固性坏死的方法更敏感,且当图像采集条件保持一致时有很高的稳定性,可能会成为检测凝固性坏死的一种新手段.

    作者:钟珊珊;向军;李雁;冯玉洁;王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椎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评价椎基底动脉扩张纡曲症(VBD)影像学佳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64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BD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均接受MR平扫,59例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5例接受螺旋CT扫描,其中31例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重建(MIP、SSD、MPR),6例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各种影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颅神经受扩张和纡曲的椎基底动脉推压,以Ⅷ、Ⅵ及Ⅴ对颅神经受累为主.39例CT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血管壁钙化斑,22例合并小脑和(或)脑干的梗死.结论 MR及MRA对VBD的检出明显优于CT,可作为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作者:杨天和;张云亭;周乃珍;林建忠;康泰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CT与SPECT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与SPECT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ADPKD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各期患者术前CT表现特点及术前、术后SPECT肾动态显像的变化.结果 患者术前CT显示双肾体积增大,肾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肾盂与囊肿对比明显.SPECT肾动态显像结果显示Ⅰ、Ⅱ、Ⅲ期患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GFR)分别为(49.47±9.93)ml/min、(30.59±8.16)ml/min、(14.84±6.22)ml/min,术后分别为(52.14±8.67)ml/min、(43.77±9.33)ml/min、(14.65±5.61)ml/min.Ⅱ期患者术后GFR显著高于术前(P<0.05),Ⅰ、Ⅲ期患者术后GFR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CT及SPECT有利于掌握肾脏形态及功能的综合信息,选择佳手术时机及合理治疗方案.

    作者:韩乐天;丁克家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机制

    目的 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E)检测二尖瓣乳头肌(MVPM)的同步性,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二尖瓣反流(MR)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伴MR接受CRT治疗的25例心力衰竭患者,术前3天和术后7天在CRT开启和关闭状态下进行超声检查,测量MR大面积与左心房面积的比值(MRA/LAA)、左心室整体重构参数、局部重构参数及二尖瓣形态参数;STE测量左心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所在心肌节段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差(TAPM-PPM),并探讨以上参数与MR的关系.结果 术后MRA/LAA显著减小,左心室整体和局部重构参数及二尖瓣形态参数均改善,TAPM-PPM缩短;而CRT关闭后这些作用消失.TAPM-PPM是MR减少的有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RT可即刻减少MR,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二尖瓣乳头肌同步性有关.STE能准确检测MVPM同步性.

    作者:马春燕;任卫东;刘爽;于波;李秀云;姜小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