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保留幽门的胃大部切除术

秦新裕

关键词:胃切除术, 保留幽门
摘要:近年在日本等地〔1〕报道了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PPG),也因此引起一些争论。事实上PPG并不是一种新手术,只是在手术适应证上有一些变化。以前它主要用于胃溃疡的手术治疗,近年来报道将其用于病变位于近端胃乃至胃窦的早期胃癌病例。与传统的远端胃大部切除术(Conventional distal gastrectomy, CDG)相比,PPG手术的主要优点是患者术后避免了由于幽门切除造成的慢性症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粘连患者腹腔镜术闭合法建立气腹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粘连患者腹腔镜术闭合法建立气腹的方法,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及内脏损伤的教训。方法对我院1991年9月至1999年9月8年间6 600例腹腔镜术中1 046例腹腔粘连患者闭合法建立气腹的经验进行回顾分析。把建立气腹困难分为真性困难及假性困难两种。因气腹针穿入腹腔脏器或因腹腔广泛粘连导致气体弥散障碍者为真性建立气腹困难,需中转开腹;因气腹针位置错误如位于腹膜外脂肪层、肝圆韧带或网膜内引起者为假性建立气腹困难,经调整气腹针位置均能满意建立气腹。结果1 046例患者中1 028例成功用闭合法建立气腹(98.3%)。6例因真性建立气腹困难,12例因假性建立气腹困难而中转开腹。除2例内脏损伤经剖腹探查治愈外,无其它与闭合法建立气腹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粘连患者闭合法建立气腹安全可行。缺乏自信、经验不足、误把假性建立气腹困难当作真性建立气腹困难而中转开腹是腹腔镜术中腹腔粘连患者闭合法建立气腹失败的主要原因。

    作者:巴明臣;陈积圣;陈训如;毛静熙;周正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反义寡核苷酸降低细胞株SMMC-7721/ADM之MRP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反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AS-ODN)抑制人肝癌细胞耐药株(SMMC-7721/ADM)MRP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用人工合成互补于MRP基因mRNA特定片断的反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为载体转染SMMC-7721/ADM细胞株,用RT-PCR测定mRNA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膜MRP1蛋白P190表达及MTT法检测细胞对柔红霉素(DNR)和阿霉素(ADM)的敏感性。结果 AS-ODN能抑制MRP mRNA和其蛋白P190表达,提高细胞对DNR和ADM的敏感性。结论①AS-ODN能降低MRP基因表达;②MRP介导的多药耐药(MDR)是SMMC-7721/ADM耐药的重要机理之一。

    作者:杨家印;罗华友;林琦远;严律南;林萍;雷松;黄代新;赵永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胆囊结石患者血浆、胆汁及胆囊组织中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胃动素(MOT)及血管活性肠肽(VIP)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及术后1、3、7天血浆和胆囊组织、胆汁,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MOT和VIP含量。结果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浆MOT水平明显升高;胆囊组织及胆汁中MOT、VI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胆囊组织中MOT与VIP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MOT和VIP可能通过改变胆囊的运动而促进了胆囊结石的形成。

    作者:周文;杨进清;文亚渊;王代科;金世龙;徐有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8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缩小内环口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行缩小内环口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94~1999年28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内环口修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5例患者全部于术后5~7天拆线,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有267例获随访,随访率93.7%,随访时间1~5年。术后复发2例,复发率0.7%。结论在对小儿腹股沟斜疝行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基础上加行内环修补术,手术操作简便,能有效提高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聂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阿霉素乙基纤维素微球肝动脉栓塞化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阿霉素乙基纤维素(ADM-EC)微球经大鼠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肿瘤生长及自然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ADM-EC经肝动脉插管注射治疗Wistar大鼠W256移植性肝癌,实验共分5组:Ⅰ组(对照组)、Ⅱ组(注射生理盐水组)、Ⅲ组(注射盐酸阿霉素组)、Ⅳ组〔注射空白乙基纤维素(EC)微球组〕及Ⅴ组(注射ADM-EC微球组)。结果 ADM-EC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程度、坏死程度及荷瘤自然生存期显著优于其它各组。结论经肝动脉注射ADM-EC微球可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坏死,延长生存期,从而大大提高肿瘤化疗的疗效。

    作者:彭方兴;严律南;林琦远;白绍槐;张旋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肠癌术后5-Fu、醛氢叶酸、左旋咪唑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大肠癌术后5-Fu、醛氢叶酸(CF)及左旋咪唑(LV)联合化疗的疗效。方法 242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成3组。Ⅰ组,80例,应用5-Fu+CF化疗;Ⅱ组,80例,应用5-Fu+LV化疗;Ⅲ组,82例,应用5-Fu+CF+LV化疗。结果Ⅰ、Ⅱ、Ⅲ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6.25%、27.50%和12.20%,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7.5%、35.0%和58.5%,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5-Fu、CF、LV三联化疗能有效降低大肠癌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是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较好的方案。

    作者:庄潮平;沈文律;吴俊伟;杨少华;郭国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腹股沟疝514例诊治体会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之一。我院1993年5月至2000年11月共收治腹股沟疝514例,男447例,女67例,男女之比67∶1。年龄3个月~85岁,平均39.97岁。右侧腹股沟疝300例,左侧191例,双侧23例。斜疝454例,直疝33例,股疝27例。其中嵌顿疝68例,并发肠坏死10例,肠梗阻7例,肠穿孔2例,大网膜坏死1例。514例中行疝囊高位结扎58例,Halsted手术39例,Bassini手术94例,Mcvay手术158例,Fergson手术156例,无张力疝修补29例,股环修补3例。行坏死肠切除吻合10例,肠修补2例,坏死大网膜切除1例。术后并发阴囊血肿2例,阴囊积液1例,切口感染5例。随访498例,失访16例,随访率为96.89%。术后5年、3年、半年各复发2例,2年、1年各复发4例,5个月、4个月各复发1例。复发率为3.11%。

    作者:陈玉祥;黄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配合使用胆道镜施行胆总管切开探查105例,并采用镜下缝合和打结技术常规安置T管。结果 2例胆总管探查为阴性,102例结石取净,净石率99.0%(102/103)。结论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措施,可根据条件选择应用。

    作者:李根丛;李宏;万世泽;周新华;鲍生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布-加氏综合征血管内直视成型术的应用

    目的总结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IVC)型及肝静脉(hepatic veins, HV)开口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根治术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1997年11月至1999年9月对12例BCS患者用自体血回收、球囊阻断IVC的方法施行根治性血管内直视成形术。结果术中回收并回输自体血1 500~2 580ml不等,除1例第二次开胸止血外,其余患者未输库血。术后随访3~36个月,IVC保持通畅。结论直视下对BCS施行根治性手术,疗效确切,控制出血及延长术野明视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健;杨晓涵;徐宏耀;贾奎;纪宗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唾液酸化Lewis X 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细胞粘附分子唾液酸化Lewis X (sialyl-LeX)表达状况与肿瘤发生、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微波-LSAB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90例大肠癌和30例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进行sialyl-LeX表达和反应强度定量检测,并对其中53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sialyl-LeX阳性物质在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中阳性率为16.7%(5/30),仅限于一些深部腺腔缘游离面;而大肠癌组织中sialyl-LeX阳性表达率高达92.2%(83/90),主要分布于腺管顶面细胞浆,腺腔内和癌细胞胞浆内以及粘液湖内。图像分析, sialyl-LeX 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在低分化腺癌中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 5年内死亡患者显著高于生存患者(P<0.01)。结论 sialyl-LeX表达阳性率和反应强度对反映大肠癌组织发生、判断恶性程度、预测转移和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尚培中;谷化平;孙印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血管生成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相关文献回顾,总结VEGF研究的进展,介绍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作用。结果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证实。在众多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因素中,VEGF起到基础和关键的作用。针对VEGF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应用VEGF抑制剂、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等。结论 VEGF是主要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物质,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作者:杨毅军;石景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脾脏肿瘤24例报告

    脾脏肿瘤是临床少见疾病,仅占全部肿瘤的0.03%。我院自1990年3月到2000年10月收治脾脏肿瘤24例,男17 例,女7例,平均年龄36(21~64岁)岁。病程1周至3年不等。临床表现为左上腹隐痛不适4例,胀痛6例,伴低热或中等度发热3例,伴黄疸、消瘦4例。无症状行B超检查发现者14例。其中7例体检触及轻到中度脾肿大。本组病例行B超、CT或MRI检查发现脾占位病变呈囊性(10例)、实性(11例)或囊实混杂密度(3例)。其中病变单发者19例,2个及4个者各1例,散在多发者3例;病灶直径小于5者11例,大于5者13例; 8例伴脾肿大;行选择性血管造影(DSA)检查12例,诊断为脾恶性肿瘤4例,血管瘤5例,血管淋巴管瘤3例。

    作者:唐继红;李立;冉江华;王洪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双叶胆囊合并腺肌瘤病1例报告

    患者,男,62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2个月,加重1周入院。无寒战、发热、黄疸史。查体:右上腹压痛,Murphy氏征阳性,B超检查示胆囊肿大约10.5cm×5.0cm×2.0cm大,壁厚,毛糙欠光滑,囊内探及多枚结石,胆总管内径0.8cm,未探及结石,故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约11cm×6cm×5cm大,茄形、壁厚,内扪及多枚结石,胆囊底部外后方有一2.5cm×2.0cm×2.0cm局限性半球形隆起。三角区肥厚粘连,自胆囊底逆行剥离,发现是双胆囊畸形且前后重叠,由共同浆膜层包裹,底部隆起处为后方胆囊的底,中间分隔,形成2个完整的胆囊,两条胆囊管在距胆总管0.8cm处合并为一支汇入胆总管,探查肝总管及右肝管无异常管道开口。前方胆囊约11cm×7cm×5cm大,后方胆囊约9cm×4cm×3cm大。术中诊断:双叶胆囊,结石性胆囊炎。完整切除胆囊。术后剖开前方胆囊,其内有白胆汁,颈部0.5cm结石嵌顿,体部囊壁肥厚约1cm形成环状狭窄,底部扩张继发1cm大结石2枚。后方胆囊胆汁呈棕黑色,粘稠状,底部壁厚0.8cm,内有0.4大结石3枚。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检查:双胆囊,部分粘膜增粗,罗-阿氏窦深达肌层,开口于胆囊腔,腺体周围大量平滑肌及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腺腔扩大。病理诊断:①双叶胆囊、胆囊腺肌瘤病;②多发结石性慢性胆囊炎。

    作者:张晖;王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癌D1和D2术式的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进展期胃癌D1和D2术式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1996年6月至2000年5月60例可切除性远侧胃癌,将患者随机分为D1组30例和D2组30例,分别由两组年资相当的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结果两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经统计,术后转移复发率1年D1组40.0%、D2组3.3%; 2年D1组53.3%、D2组10.0%; 3年D1组56.6%、D2组13.3%; 4年D1组60.0%、D2组16.7%。提示D2与D1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生存率1年D1组73.3%、D2组96.7%; 2年D1组59.3%、D2组96.5%; 3年D1组53.6%、D2组83.3%; 4年D1组44.5%、D2组80.0%(P<0.05)。结论 D2术式在减少胃癌术后转移复发率及提高生存率方面,效果明显优于D1术式,可作为进展期胃癌的首选术式。

    作者:刘金炎;许国平;庄丹;谢昭雄;洪建文;林建群;黄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16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5年至1999年间收治的16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胃肠减压、抗生素、理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中药等治疗治愈,平均治疗时间11天;中转手术治疗1例,无1例肠坏死。结论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点有:①多在手术后7天左右出现梗阻症状,多由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②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较少发生肠绞窄;③治疗应首选非手术疗法。

    作者:王荣华;黄秀芝;欧琨;邢雪;陈强谱;裴象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癌中cyclin D1、cyclin E和p27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cyclin D1、cyclin E和p27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和p27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和p27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7%(25/60)、38.3%(23/60)和36.7%(22/60); cyclin D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Lauren分型相关,cyclin E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肿瘤分期相关,而p2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相关。另外,cyclin E和p27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检测胃癌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和p27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进展程度。

    作者:夏加增;杨继昌;张熔熔;朱正纲;尹浩然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Cox模型分析胃癌患者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8年1月至1993年4月间428例胃癌切除患者中资料完整的343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腹膜转移、Borrmann分型、手术方式、肝转移、肿瘤大小、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年龄等为影响胃癌患者切除术后生存的8个主要因素。结论 Cox模型能准确分析胃癌患者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

    作者:胡建昆;陈志新;肖凤鸣;陈佳平;王文静;彭德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发性小肠肿瘤(附57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1983年至1999年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57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21例(36.8%),恶性肿瘤36例(63.2%);行根治性切除46例,局部切除6例,捷径手术加活检5例。手术近期死亡1例,其余56例均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合理的辅助检查,是确诊本病,减少误诊的重要措施。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作者:崔新民;陈尚蓉;李良志;丁中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切除后重建术式的现状及展望

    胃切除后,理想的重建手术应符合的要求及其代表性手术如下:①控制胃的梯度排空,防止倾倒综合征,其代表性手术为保留幽门(PPG)或人工幽门术;②减少肠胃返流,防止返流性胃炎和残胃癌,其代表性手术为Roux-en-Y吻合术;③保留十二指肠的食物通道,防止消化功能受损,其代表性手术为BⅠ式及各种空肠间位术;④维持正常的食物贮库,防止进食量明显下降。其代表性手术为全胃切除后的各种代胃术。此外,理想的重建手术还应符合手术简便、不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原则。胃的消化、运动、排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非机械过程,涉及神经、体液等因素。严格来说,胃切除术后各种胃的重建术无法替代原有的复杂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现就上述4方面的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索安全、有效、快捷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新方法。方法 1995~2000年,我科采用双侧甲状腺上动脉介入栓塞法治疗甲亢38例。结果全组病例无异位栓塞和死亡,2例发生甲亢危象。38例随访0.5~5年,平均2年2个月,除1例复发需服药治疗外,余均治愈,疗效满意。结论介入治疗甲亢具有损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合理而安全治疗甲亢的新方法。

    作者:王东;乔天凤;刘启榆;唐华;赵平武;罗华;杨培;方向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