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继红;李立;冉江华;王洪林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细胞粘附分子唾液酸化Lewis X (sialyl-LeX)表达状况与肿瘤发生、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微波-LSAB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90例大肠癌和30例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进行sialyl-LeX表达和反应强度定量检测,并对其中53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sialyl-LeX阳性物质在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中阳性率为16.7%(5/30),仅限于一些深部腺腔缘游离面;而大肠癌组织中sialyl-LeX阳性表达率高达92.2%(83/90),主要分布于腺管顶面细胞浆,腺腔内和癌细胞胞浆内以及粘液湖内。图像分析, sialyl-LeX 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在低分化腺癌中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 5年内死亡患者显著高于生存患者(P<0.01)。结论 sialyl-LeX表达阳性率和反应强度对反映大肠癌组织发生、判断恶性程度、预测转移和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尚培中;谷化平;孙印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采用小肠排列术使无法控制的肠粘连变为可控制的肠粘连,以期防止粘连性梗阻的发生。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介绍小肠排列术先后历经的3个阶段,即:①用缝合小肠似手风琴键样排列固定在腹腔内;②用直针粗线将小肠系膜做U字形小肠排列缝合;③用米-阿氏管经小肠腔内排列。结果较牢地固定了小肠位置,使肠袢成弧形环状排列,避免了锐角;充分地进行了肠腔减压。随访45例(2~15年),证实治愈率为91.9%。结论手术操作不复杂,费时短,疗效可靠,有效地降低了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受到外科医师的普遍接受。
作者:胡建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yclin D1、cyclin E和p27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和p27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和p27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7%(25/60)、38.3%(23/60)和36.7%(22/60); cyclin D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Lauren分型相关,cyclin E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肿瘤分期相关,而p27蛋白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相关。另外,cyclin E和p27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检测胃癌组织中cyclin D1、cyclin E和p27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进展程度。
作者:夏加增;杨继昌;张熔熔;朱正纲;尹浩然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十二指肠损伤在腹部闭合性损中占2.5%~5%,诊断处理颇难,多伴有复合伤,病死率高。我院1985~1999年共收治36例,男31例,女5例,年龄18~6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半小时~2天。重物击伤18例,刀刺伤10例,方向盘挤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32例行腹腔穿刺,阳性24例,其中6例抽出淡黄色血性液而疑有十二指肠或胆总管损伤。2例右上腹撞伤伴不全性肠梗阻者,CT检查见胰下缘十二指肠腔变窄、肿胀,周围有密度不均片状影,诊断为十二指肠壁间血肿,后腹膜血肿。2例腹部X线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经造影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瘘。36例中30例为复合伤,合并肝破裂11例,脾破裂14例,胰腺损伤8例,肠损伤13例,胃损伤7例,膈肌破裂3例,腹膜后血肿12例;单纯十二指肠损伤5例。对合并伤做相应处理,行单纯十二指肠修补5例;修补加胃空肠双造瘘减压13例;修补加胃胆总管双造瘘11例; 5例十二指肠壁间血肿者行保守治愈。术中死亡2例,术后死亡8例,为多脏器损伤。
作者:陈忠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并发胰性脑组织损害机理及评价纳屈酮治疗效果。方法应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诱发大鼠AHNP并发脑组织损害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胰性脑组织损害组(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 PE)及纳屈酮(NTX)治疗组,分别于6、12、24小时检测血浆及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磷脂酶A2(PLA2)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脑系数及胰腺和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E组6、12、24小时血浆及脑组织中MDA含量及PLA2活性升高,SOD活性下降;光镜下见PE组6、12及24小时胰腺红细胞渗出、炎性细胞浸润及灶性坏死、脑组织水肿、点状出血和脱髓鞘改变; 6小时电镜下见胰腺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模糊,粗面内质网扩张; 12小时线粒体破损,粗面内质网脱颗粒; 24小时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破裂,次级溶酶体出现。NTX治疗组各时相血浆及脑组织MDA含量及PLA2活性较PE组低,SOD活性却较PE组高;且胰腺及脑组织的损害程度减轻。结论大鼠AHNP模型可引发胰性脑组织损害; NTX可降低血浆及脑组织氧自由基(OFR)含量、PLA2活性,同时增加SOD活性,进而减轻脑组织损害;延长大鼠生存时间及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赵海平;欧阳晓晖;孔广忠;杨成旺;寿乃延;刘淑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四川省医学会 2001年腹腔镜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3~15日在华西医大附一院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市、州以及重庆、湖北等兄弟省市130余位代表和70多位列席代表出席了会议。亚太地区腔镜外科学会秘书长、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外科主任郭宝贤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四川省医学会唐坚副会长及四川省专委会主任委员严律南教授到会致辞。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冉瑞图教授、肖路加教授、吴言涛教授出席了大会。 香港郭宝贤教授成功地演示了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手术,并在华西医大附一院腹腔镜和肛肠专家的配合下完成了一台难度极大的超低位直肠癌切除盆内吻合术。手术实况采用了腔内与腔外手术操作同步无线微波传送,大屏幕多彩电会场直播,图像清晰、效果良好;周总光教授作了微创外科的发展与21世纪的外科学的大会报告,内容丰富、图像清晰、知识新颖,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参会腹腔镜外科专家们分别介绍了各自在多年临床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华西医大周总光教授介绍了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成都市三医院杨枫主任作了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彭祥玉教授介绍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的经验。专家们的精彩专题报告和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使这次学术盛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会期,代表们还酝酿了成立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分会外科专委会腹腔镜学组的计划;学术委员会就四川省腹腔镜外科发展规划进行了讨论,这对推动四川省腹腔镜外科事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周总光供稿)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rAAV)的制备以及作为肝癌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重组报告基因加强的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至质粒载体pSub201,用双质粒共转染方法制备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颗粒(rAAV/EGFP),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系的感染性。结果用常规的双质粒共转染方法能制备高产量的rAAV(107~108感染单位/10 cm板);当病毒感染多重性(MOI)=100时,rAAV/EGFP对肝癌细胞HepG2的转染效率可达100%。结论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可有效地转导外源基因至肝癌细胞,其作为肝癌的基因治疗载体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
作者:刘自明;严律南;王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以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治疗结果。结果腹部X线透视、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率分别为32.0%和13.3%;腹膜外损伤占85.7%,71.4%的患者合并腹腔其他脏器损伤,术中漏诊率为11.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37.1%和11.4%。结论十二指肠损伤具有术前确诊率低、术中漏诊率高、合并损伤多的特点,因而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及时手术,根据术中损伤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高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动素(MOT)及血管活性肠肽(VIP)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及术后1、3、7天血浆和胆囊组织、胆汁,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MOT和VIP含量。结果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浆MOT水平明显升高;胆囊组织及胆汁中MOT、VI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胆囊组织中MOT与VIP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MOT和VIP可能通过改变胆囊的运动而促进了胆囊结石的形成。
作者:周文;杨进清;文亚渊;王代科;金世龙;徐有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5年至1999年间收治的16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胃肠减压、抗生素、理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中药等治疗治愈,平均治疗时间11天;中转手术治疗1例,无1例肠坏死。结论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点有:①多在手术后7天左右出现梗阻症状,多由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②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较少发生肠绞窄;③治疗应首选非手术疗法。
作者:王荣华;黄秀芝;欧琨;邢雪;陈强谱;裴象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72岁,因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停止24小时,加重2小时急诊入院。查体:一般状态可,急性面容,T 37.8℃,P 94次/分,BP 17/10kPa(130/80mmHg)。腹部膨隆,在中上腹可见肠型,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可闻及气过水声及金属音。WBC 24.0×109/L,N 0.9,L 0.40,RBC 3.90×1012/L,Hb 120g/L,PC 130×109/L。腹部X线透视见多处液气平面;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混浊样液体约20ml。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积聚淡红色混浊样液体约500ml,距回盲部80cm处约8cm长回肠自左膀胱上窝突出进入嵌顿于膀胱后间隙。拉出嵌顿肠管,见肠壁约3.0×3.0大区域已坏死,未穿孔,切除坏死肠管,行端端吻合,缝闭缺损,切除疝囊高位结扎,术后诊断:膀胱上内疝并肠梗阻。
作者:李晓明;王健;孙英杰;刘希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介绍在腹腔镜下联合应用超声刀行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方法在腹腔镜下联合超声刀进行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3例,术中循盆筋膜壁层和脏层的界面,在自主神经干的内侧进行,用超声刀锐性解剖切除直肠系膜,产生一个不间断的整体标本。结果 3例患者恢复良好,术中无脏器损伤,平均出血量100ml。术后均未使用止痛药,肠道功能恢复均在24小时之内,住院时间平均为10.3天。4个月后随访,生存质量良好,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进行TME手术是微创外科运用于直肠癌的新进展,较传统开腹手术有一定的优势,但技术要求高,费用较贵。
作者:杨枫;张抒;于澜;蔡俊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 ATRA)诱导分化治疗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6例胃癌患者进行诱导分化治疗,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和血清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水平。结果根治性手术组: 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sIL-2R水平明显降低;经ATRA治疗后,上述指标接近正常对照组;未手术或未根治性手术组:经ATRA治疗后,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也明显增高,sIL-2R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ATRA诱导分化治疗能有效提高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黄承良;刘厚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尤其是乳头旁憩室在并发胆道疾病时的临床诊治问题。方法对我院近5年收治的18例十二指肠憩室进行分析。总结了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的临床问题,尤其是胆囊胆管术后症状不消失,再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回顾了外科手术问题。结果十二指肠憩室18例,17例位于乳头旁。2/3以上病例年龄大于50岁。16例(88.89%)并发胆管结石,7例(38.89%)曾行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仍有症状,经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和/或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6例行不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无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管结石关系密切;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和ERCP检查是确诊本病可靠的方法;当胆道术后仍有症状或反复发生胆总管色素性结石时,应行内镜或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以除外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之可能;当憩室有合并症发生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程南生;熊先泽;彭其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全胃切除已成为治疗胃部肿瘤及胃某些良性病变的主要方法。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达数十种之多,国内外专家各诉其术式优缺点,但目前尚无一种适合所有患者、众所公认的理想术式。全胃切除后,由于食物储器丧失、进食困难与返流性食管炎等后遗症,可造成食物摄取不足。又因为胃消化酶丧失、原发性或继发性胰腺外分泌不足、上段小肠排空过快及胆胰失同步化,上段小肠细菌过度繁殖,引起消化吸收不良。选择重建的方式,首先应考虑一定的储存食物功能,延缓食糜过快注入空肠,防止返流性食管炎,维持食物通过十二指肠正常生理途径,术式简便,手术创伤少。
作者:高枫;黄顺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反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AS-ODN)抑制人肝癌细胞耐药株(SMMC-7721/ADM)MRP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用人工合成互补于MRP基因mRNA特定片断的反义硫代磷酸寡核苷酸,以脂质体Lipofectamine为载体转染SMMC-7721/ADM细胞株,用RT-PCR测定mRNA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膜MRP1蛋白P190表达及MTT法检测细胞对柔红霉素(DNR)和阿霉素(ADM)的敏感性。结果 AS-ODN能抑制MRP mRNA和其蛋白P190表达,提高细胞对DNR和ADM的敏感性。结论①AS-ODN能降低MRP基因表达;②MRP介导的多药耐药(MDR)是SMMC-7721/ADM耐药的重要机理之一。
作者:杨家印;罗华友;林琦远;严律南;林萍;雷松;黄代新;赵永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配合使用胆道镜施行胆总管切开探查105例,并采用镜下缝合和打结技术常规安置T管。结果 2例胆总管探查为阴性,102例结石取净,净石率99.0%(102/103)。结论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措施,可根据条件选择应用。
作者:李根丛;李宏;万世泽;周新华;鲍生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前的研究已证实肝脏肿瘤血供是以肝动脉为主的多血供,但是,肝癌血供是一动态变化过程,本实验通过肝动脉造影和病理对照观察,探讨大鼠肝种植性SMCR-86肿瘤〔1〕发展过程中血供变化的特点。
作者:周群;邓明福;廖丽芳;李开宗;付由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相关文献回顾,总结VEGF研究的进展,介绍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作用。结果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证实。在众多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因素中,VEGF起到基础和关键的作用。针对VEGF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应用VEGF抑制剂、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治疗等。结论 VEGF是主要的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物质,针对VEGF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作者:杨毅军;石景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1983年至1999年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57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21例(36.8%),恶性肿瘤36例(63.2%);行根治性切除46例,局部切除6例,捷径手术加活检5例。手术近期死亡1例,其余56例均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合理的辅助检查,是确诊本病,减少误诊的重要措施。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
作者:崔新民;陈尚蓉;李良志;丁中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