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明;严律南;王忠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8年1月至1993年4月间428例胃癌切除患者中资料完整的343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腹膜转移、Borrmann分型、手术方式、肝转移、肿瘤大小、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年龄等为影响胃癌患者切除术后生存的8个主要因素。结论 Cox模型能准确分析胃癌患者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
作者:胡建昆;陈志新;肖凤鸣;陈佳平;王文静;彭德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胃切除后,理想的重建手术应符合的要求及其代表性手术如下:①控制胃的梯度排空,防止倾倒综合征,其代表性手术为保留幽门(PPG)或人工幽门术;②减少肠胃返流,防止返流性胃炎和残胃癌,其代表性手术为Roux-en-Y吻合术;③保留十二指肠的食物通道,防止消化功能受损,其代表性手术为BⅠ式及各种空肠间位术;④维持正常的食物贮库,防止进食量明显下降。其代表性手术为全胃切除后的各种代胃术。此外,理想的重建手术还应符合手术简便、不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原则。胃的消化、运动、排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非机械过程,涉及神经、体液等因素。严格来说,胃切除术后各种胃的重建术无法替代原有的复杂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现就上述4方面的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前的研究已证实肝脏肿瘤血供是以肝动脉为主的多血供,但是,肝癌血供是一动态变化过程,本实验通过肝动脉造影和病理对照观察,探讨大鼠肝种植性SMCR-86肿瘤〔1〕发展过程中血供变化的特点。
作者:周群;邓明福;廖丽芳;李开宗;付由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大肠癌术后5-Fu、醛氢叶酸(CF)及左旋咪唑(LV)联合化疗的疗效。方法 242例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成3组。Ⅰ组,80例,应用5-Fu+CF化疗;Ⅱ组,80例,应用5-Fu+LV化疗;Ⅲ组,82例,应用5-Fu+CF+LV化疗。结果Ⅰ、Ⅱ、Ⅲ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6.25%、27.50%和12.20%,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7.5%、35.0%和58.5%,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5-Fu、CF、LV三联化疗能有效降低大肠癌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是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较好的方案。
作者:庄潮平;沈文律;吴俊伟;杨少华;郭国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rAAV)的制备以及作为肝癌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重组报告基因加强的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至质粒载体pSub201,用双质粒共转染方法制备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颗粒(rAAV/EGFP),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系的感染性。结果用常规的双质粒共转染方法能制备高产量的rAAV(107~108感染单位/10 cm板);当病毒感染多重性(MOI)=100时,rAAV/EGFP对肝癌细胞HepG2的转染效率可达100%。结论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可有效地转导外源基因至肝癌细胞,其作为肝癌的基因治疗载体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
作者:刘自明;严律南;王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并发胰性脑组织损害机理及评价纳屈酮治疗效果。方法应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诱发大鼠AHNP并发脑组织损害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胰性脑组织损害组(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 PE)及纳屈酮(NTX)治疗组,分别于6、12、24小时检测血浆及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磷脂酶A2(PLA2)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脑系数及胰腺和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E组6、12、24小时血浆及脑组织中MDA含量及PLA2活性升高,SOD活性下降;光镜下见PE组6、12及24小时胰腺红细胞渗出、炎性细胞浸润及灶性坏死、脑组织水肿、点状出血和脱髓鞘改变; 6小时电镜下见胰腺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模糊,粗面内质网扩张; 12小时线粒体破损,粗面内质网脱颗粒; 24小时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破裂,次级溶酶体出现。NTX治疗组各时相血浆及脑组织MDA含量及PLA2活性较PE组低,SOD活性却较PE组高;且胰腺及脑组织的损害程度减轻。结论大鼠AHNP模型可引发胰性脑组织损害; NTX可降低血浆及脑组织氧自由基(OFR)含量、PLA2活性,同时增加SOD活性,进而减轻脑组织损害;延长大鼠生存时间及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赵海平;欧阳晓晖;孔广忠;杨成旺;寿乃延;刘淑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脂代谢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998年1~4月 25例胆囊结石患者和25例自愿者,并应用性别和年龄进行个体配对(1∶1),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并采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C肽以及血脂全套指标,采血后研究对象立即口服75g葡萄糖,2小时后再测定血糖、胰岛素、C肽。结果结石组与对照组的BMI和W/H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空腹血糖、HbA1C及2小时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2、P>0.1)。结石组中糖代谢异常10例,占40%(7例糖尿病,3例糖耐量减低),对照组糖代谢异常4例(1例糖尿病,3例糖耐量减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石组空腹及2小时胰岛素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 P<0.05),结石组空腹C肽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石组中高胰岛素血症14例,对照组2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血脂各项指标(TG、TC、HDL-C、LDL-C、VLDL-C)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糖尿病和胰岛素水平升高在胆囊结石形成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知非;田奇;何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 ATRA)诱导分化治疗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6例胃癌患者进行诱导分化治疗,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和血清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水平。结果根治性手术组: 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sIL-2R水平明显降低;经ATRA治疗后,上述指标接近正常对照组;未手术或未根治性手术组:经ATRA治疗后,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也明显增高,sIL-2R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ATRA诱导分化治疗能有效提高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
作者:黄承良;刘厚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四川省医学会 2001年腹腔镜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3~15日在华西医大附一院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市、州以及重庆、湖北等兄弟省市130余位代表和70多位列席代表出席了会议。亚太地区腔镜外科学会秘书长、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外科主任郭宝贤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四川省医学会唐坚副会长及四川省专委会主任委员严律南教授到会致辞。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冉瑞图教授、肖路加教授、吴言涛教授出席了大会。 香港郭宝贤教授成功地演示了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手术,并在华西医大附一院腹腔镜和肛肠专家的配合下完成了一台难度极大的超低位直肠癌切除盆内吻合术。手术实况采用了腔内与腔外手术操作同步无线微波传送,大屏幕多彩电会场直播,图像清晰、效果良好;周总光教授作了微创外科的发展与21世纪的外科学的大会报告,内容丰富、图像清晰、知识新颖,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参会腹腔镜外科专家们分别介绍了各自在多年临床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华西医大周总光教授介绍了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成都市三医院杨枫主任作了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彭祥玉教授介绍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纤维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的经验。专家们的精彩专题报告和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使这次学术盛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会期,代表们还酝酿了成立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分会外科专委会腹腔镜学组的计划;学术委员会就四川省腹腔镜外科发展规划进行了讨论,这对推动四川省腹腔镜外科事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周总光供稿)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行缩小内环口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94~1999年28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内环口修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5例患者全部于术后5~7天拆线,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有267例获随访,随访率93.7%,随访时间1~5年。术后复发2例,复发率0.7%。结论在对小儿腹股沟斜疝行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基础上加行内环修补术,手术操作简便,能有效提高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聂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科从1993年至1999年收治脾破裂67例,男57例,女10例,年龄3~67岁,平均31.6岁,均为外伤所致脾破裂,其中车祸伤36例,坠落伤13例,撞伤5例,拳击伤11例,锐器伤2例。就诊距受伤时间30分钟~20天。入院时呈失血性休克者24例;行B超检查53例,提示脾损伤37例,另16例为腹盆腔积液。行腹腔穿刺44例,均抽出不凝血液。67例脾破裂中,脾破裂延迟出血15例。治疗方式:行手术50例。术中见脾损伤程度,按Call 和Scheele分类法,属1级(被膜破裂)2例,2级(脾实质撕裂,但不延及脾门)24例,3级(实质破裂已涉及脾门或脾已部分离断)16例,4级(脾动脉主干离断或严重广泛碎裂)8例,行全脾切除术22例,其中自体脾移植13例;脾部分切除10例,脾修补18例。行非手术治疗17例,主要为损伤较轻的脾包膜下血肿或小裂伤且出血停止者。本组病例中同时伴有颅脑损伤9例,左胸部损伤17例,左肾损伤5例,左侧上肢或下肢骨折8例。本组病例均痊愈出院。
作者:张永川;舒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总结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IVC)型及肝静脉(hepatic veins, HV)开口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根治术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1997年11月至1999年9月对12例BCS患者用自体血回收、球囊阻断IVC的方法施行根治性血管内直视成形术。结果术中回收并回输自体血1 500~2 580ml不等,除1例第二次开胸止血外,其余患者未输库血。术后随访3~36个月,IVC保持通畅。结论直视下对BCS施行根治性手术,疗效确切,控制出血及延长术野明视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健;杨晓涵;徐宏耀;贾奎;纪宗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动素(MOT)及血管活性肠肽(VIP)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及术后1、3、7天血浆和胆囊组织、胆汁,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MOT和VIP含量。结果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浆MOT水平明显升高;胆囊组织及胆汁中MOT、VI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胆囊组织中MOT与VIP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MOT和VIP可能通过改变胆囊的运动而促进了胆囊结石的形成。
作者:周文;杨进清;文亚渊;王代科;金世龙;徐有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进展期胃癌D1和D2术式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1996年6月至2000年5月60例可切除性远侧胃癌,将患者随机分为D1组30例和D2组30例,分别由两组年资相当的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结果两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经统计,术后转移复发率1年D1组40.0%、D2组3.3%; 2年D1组53.3%、D2组10.0%; 3年D1组56.6%、D2组13.3%; 4年D1组60.0%、D2组16.7%。提示D2与D1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生存率1年D1组73.3%、D2组96.7%; 2年D1组59.3%、D2组96.5%; 3年D1组53.6%、D2组83.3%; 4年D1组44.5%、D2组80.0%(P<0.05)。结论 D2术式在减少胃癌术后转移复发率及提高生存率方面,效果明显优于D1术式,可作为进展期胃癌的首选术式。
作者:刘金炎;许国平;庄丹;谢昭雄;洪建文;林建群;黄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72岁,因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停止24小时,加重2小时急诊入院。查体:一般状态可,急性面容,T 37.8℃,P 94次/分,BP 17/10kPa(130/80mmHg)。腹部膨隆,在中上腹可见肠型,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可闻及气过水声及金属音。WBC 24.0×109/L,N 0.9,L 0.40,RBC 3.90×1012/L,Hb 120g/L,PC 130×109/L。腹部X线透视见多处液气平面;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混浊样液体约20ml。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积聚淡红色混浊样液体约500ml,距回盲部80cm处约8cm长回肠自左膀胱上窝突出进入嵌顿于膀胱后间隙。拉出嵌顿肠管,见肠壁约3.0×3.0大区域已坏死,未穿孔,切除坏死肠管,行端端吻合,缝闭缺损,切除疝囊高位结扎,术后诊断:膀胱上内疝并肠梗阻。
作者:李晓明;王健;孙英杰;刘希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明确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中胃肠道缺血性损害的作用。方法复习近年来的有关文献。结果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等导致的胃肠道血流量减少,粘膜内pH降低,以及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等可引起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缺血还可使胃肠道粘膜产生TNF、IL-6等细胞因子,导致胃、小肠和结肠动力障碍,并激活中性粒细胞导致局部和远隔脏器损伤。结论通过补液扩容、早期肠道营养、促进胃肠道动力等方法积极纠正胃肠道缺血,改善肠屏障功能,有助于防治MODS。
作者:张连阳;王正国;朱佩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细胞粘附分子唾液酸化Lewis X (sialyl-LeX)表达状况与肿瘤发生、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微波-LSAB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90例大肠癌和30例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进行sialyl-LeX表达和反应强度定量检测,并对其中53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sialyl-LeX阳性物质在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中阳性率为16.7%(5/30),仅限于一些深部腺腔缘游离面;而大肠癌组织中sialyl-LeX阳性表达率高达92.2%(83/90),主要分布于腺管顶面细胞浆,腺腔内和癌细胞胞浆内以及粘液湖内。图像分析, sialyl-LeX 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在低分化腺癌中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 5年内死亡患者显著高于生存患者(P<0.01)。结论 sialyl-LeX表达阳性率和反应强度对反映大肠癌组织发生、判断恶性程度、预测转移和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尚培中;谷化平;孙印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62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2个月,加重1周入院。无寒战、发热、黄疸史。查体:右上腹压痛,Murphy氏征阳性,B超检查示胆囊肿大约10.5cm×5.0cm×2.0cm大,壁厚,毛糙欠光滑,囊内探及多枚结石,胆总管内径0.8cm,未探及结石,故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约11cm×6cm×5cm大,茄形、壁厚,内扪及多枚结石,胆囊底部外后方有一2.5cm×2.0cm×2.0cm局限性半球形隆起。三角区肥厚粘连,自胆囊底逆行剥离,发现是双胆囊畸形且前后重叠,由共同浆膜层包裹,底部隆起处为后方胆囊的底,中间分隔,形成2个完整的胆囊,两条胆囊管在距胆总管0.8cm处合并为一支汇入胆总管,探查肝总管及右肝管无异常管道开口。前方胆囊约11cm×7cm×5cm大,后方胆囊约9cm×4cm×3cm大。术中诊断:双叶胆囊,结石性胆囊炎。完整切除胆囊。术后剖开前方胆囊,其内有白胆汁,颈部0.5cm结石嵌顿,体部囊壁肥厚约1cm形成环状狭窄,底部扩张继发1cm大结石2枚。后方胆囊胆汁呈棕黑色,粘稠状,底部壁厚0.8cm,内有0.4大结石3枚。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检查:双胆囊,部分粘膜增粗,罗-阿氏窦深达肌层,开口于胆囊腔,腺体周围大量平滑肌及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腺腔扩大。病理诊断:①双叶胆囊、胆囊腺肌瘤病;②多发结石性慢性胆囊炎。
作者:张晖;王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尤其是乳头旁憩室在并发胆道疾病时的临床诊治问题。方法对我院近5年收治的18例十二指肠憩室进行分析。总结了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的临床问题,尤其是胆囊胆管术后症状不消失,再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回顾了外科手术问题。结果十二指肠憩室18例,17例位于乳头旁。2/3以上病例年龄大于50岁。16例(88.89%)并发胆管结石,7例(38.89%)曾行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仍有症状,经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和/或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6例行不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无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管结石关系密切;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和ERCP检查是确诊本病可靠的方法;当胆道术后仍有症状或反复发生胆总管色素性结石时,应行内镜或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以除外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之可能;当憩室有合并症发生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程南生;熊先泽;彭其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之一。我院1993年5月至2000年11月共收治腹股沟疝514例,男447例,女67例,男女之比67∶1。年龄3个月~85岁,平均39.97岁。右侧腹股沟疝300例,左侧191例,双侧23例。斜疝454例,直疝33例,股疝27例。其中嵌顿疝68例,并发肠坏死10例,肠梗阻7例,肠穿孔2例,大网膜坏死1例。514例中行疝囊高位结扎58例,Halsted手术39例,Bassini手术94例,Mcvay手术158例,Fergson手术156例,无张力疝修补29例,股环修补3例。行坏死肠切除吻合10例,肠修补2例,坏死大网膜切除1例。术后并发阴囊血肿2例,阴囊积液1例,切口感染5例。随访498例,失访16例,随访率为96.89%。术后5年、3年、半年各复发2例,2年、1年各复发4例,5个月、4个月各复发1例。复发率为3.11%。
作者:陈玉祥;黄卫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