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夫;严律南;邓承祺;吴言涛;李波;卢实春;陈晓理;曾勇;赵纪春;汪静;姚辉华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特点.方法对1例肝尾叶癌,2例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及7例晚期肝硬变患者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对其中1例11岁女孩进行了减体积肝移植(RSLT).供肝均取自20~40岁脑死亡的健康人.8例供、受者ABO血型相同,2例供者为O型,受者为A型.供肝采用单独肝脏切取法,以UW液进行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病肝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切肝法,在生物泵转流下切除病肝.植肝采用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及胆管顺序.结果 10例患者移植肝活力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1例肝尾叶癌于术后139天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死于严重全身霉菌感染,1例死于应激性溃疡穿孔,另7例存活良好,无并发症.结论不能切除的中央型肝癌、终末期良性肝病及终末期肝硬变是肝移植的良好适应证,完善的手术技术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严律南;金立人;李波;卢实春;文天夫;伍晓汀;贾乾斌;周涌;吴言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特殊情况下的阑尾炎,如阑尾的位置变异或/和周围组织、脏器粘连严重,不能行阑尾切除术.对此,我们采取阑尾粘膜剥脱术,于1995年至1999年共行此手术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18~56岁.
作者:栗威;杨莉;马新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1993年1月至1999年12月7年间有18例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行手术治疗.男7例,女11例,年龄61~76岁,平均66岁.
作者:刘盛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常温下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大安全时限.方法用自行设计的可避免门静脉瘀血的动物模型,通过动物7天存活率、肝脏能量代谢改变的可逆性进行分析. 结果在门静脉转流(portal vein blood bypass,PBB)下,大鼠耐受持续入肝血流阻断的时间显著延长,肝缺血90分钟恢复灌流后7天,动物全部存活,而缺血100、110、120分钟及单纯入肝血流阻断(portal triad clamping,PTC) 30分钟者存活率分别为50%、30%、20%及40%; 肝脏能量代谢改变在缺血不超过90分钟者是可逆的,而缺血120分钟及单纯入肝血流阻断30分钟者则演变为不可逆.结论门静脉转流下大鼠耐受持续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是90分钟.
作者:何效东;董家鸿;蔡景修;李昆;段恒春;韩本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化疗中Fas与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建立耐阿霉素的肝癌细胞HepG2株,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该耐药细胞Fas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未经阿霉素诱导的不耐药的HepG2细胞仅弱表达Fas,并主要在细胞膜; 耐阿霉素的HepG2细胞表达Fas增强,并以胞浆为主.同时细胞的死亡率亦发生变化,耐药株在0.1 μg/ml 阿霉素中的死亡率与非耐药株在无ADM中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非耐药株在0.1 μg/ml ADM中的死亡率比较差异则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Fas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体内癌细胞耐药的机理之一.
作者:项良光;林新龙;李伟青;陈中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门脉高压症发生高动力循环综合征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综述了近10年来国外对门脉高压症发生高动力循环综合征的研究和认识.结果所有门脉高压动物模型及30%~50%的肝硬变患者均存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形成中所起作用的研究结果还不一致.结论是高动力循环综合征维持和加剧了门脉高压.内毒素、细胞因子、一氧化氮在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发生中可能起作用,其中一氧化氮较为重要,其它因素发挥作用可能都是通过一氧化氮来实现的.
作者:王继见;高根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更符合生理、又能取得较满意效果的胆肠引流术式.方法采用肝门胆管十二指肠端端大口吻合,并十二指肠球部与十二指肠Ⅲ段同步端侧吻合术治疗良性高位胆管狭窄8例.结果使用本法具有比其它胆肠内引流术式更符合生理,术野局限于右上腹,无需在横结肠系膜以下操作,对小肠无干扰,无肠粘连或内疝的隐患,效果良好.结论该手术方法可作为治疗良性高位胆管狭窄的较好的选择术式之一,特别适用于远端胆管包括Oddi氏括约肌毁损的患者.
作者:彭其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早在19世纪末,国外就有关于外科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PLC)的文献报告.我国开展这项工作较晚,但发展迅速,不少方面已超过国外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作者:陈孝平;吴在德;裘法祖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检测用于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法分别检测22例原发性肝癌及癌旁组织标本、12例肝硬变组织、6例腺瘤样增生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2例原发性肝癌中有20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90.9%; 22例癌旁组织中有14例阳性,阳性率为63.6%; 12例肝硬变组织中有10例阳性,阳性率为83.3%; 6例腺瘤样增生组织中5例阳性,阳性率为83.3%; 而10例正常肝组织的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能发生在肝组织癌变过程中,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肝癌早期诊断以及疗效和预后判断的一种标志物.
作者:王伟;杨善民;李新丰;黄长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醋酸及无水乙醇经皮肝穿刺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效果,以及治疗中药物对免疫功能有何影响.方法将41例PHC患者分别给予75%醋酸或无水乙醇注射治疗.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甲胎蛋白,并行肝穿刺活检,B超检查肝癌大小.结果醋酸组和乙醇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2%及87.5%,两组对sIL-2R影响不明显(P>0.05),但乙醇组注射次数、用药量及对肝功能的影响均明显大于醋酸组(P<0.01).结论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变或合并多脏器疾病或不能接受手术者,无论从疗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及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比较,醋酸均优于乙醇.
作者:李新丰;吕国荣;李伯义;施清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25岁,因发现左窝处包块1年余入院.查体: BP 15/10 kPa,心肺及腹部无特殊.左窝处扪及一约7 cm×8 cm大小包块,质韧,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差; 左小腿较右小腿增粗.
作者:杨应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索重度肝硬变患者行同种原位肝移植术(OLT)时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年来6例因重度肝硬变行OLT术前凝血功能、术前、术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补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与术后过程的关系.结果 6例患者术前肝功能均为Child C级,2例出血时间延长,6例血小板计数均下降,平均为25.3×109/L,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平均延长10.7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正常平均延长23.1秒,平均纤维蛋白原1.5g/L.术前、术中平均输新鲜血浆788 ml,血小板7.1×1012个,冷沉淀5.5 u,纤维蛋白原2.8 g和凝血酶原复合物1 700 u.前期的4例平均出血8 672.5 ml,输血9 250 ml,其中出血量多的1例术后发生重内环境紊乱和DIC,并发肺部与腹腔曲霉菌感染,于术后14天死亡.后期的2例按凝血因子减少程度在术前即做到了足够补充,平均出血仅2 700 ml,平均输血3 638 ml.结论我们初步认为,根据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于术前就补充足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可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患者术后恢复较顺利.
作者:文天夫;严律南;邓承祺;吴言涛;李波;卢实春;陈晓理;曾勇;赵纪春;汪静;姚辉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DNA异倍体、nm23-H1、C-erb B-2和p5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NA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52例肝癌患者的肝癌细胞的DNA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基因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结果 DNA异倍体在≤5cm肝癌组为50.0%(12/24),在>5cm肝癌组为82.1%(23/28); DNA异倍体与肝癌肝内转移及合并癌栓有关.肝癌伴有肝内转移者的nm23-H1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肝内转移者.肝癌合并癌栓者的p53蛋白阳性率高于不合并癌栓者.异倍体肝癌的nm23-H1和p53蛋白阳性率高于二倍体肝癌.C-erb B-2阳性率在各组中未见明显差别.术后生存率可能与DNA异倍体、nm23-H1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有关.结论 DNA异倍体、nm23-H1和p53蛋白阳性表达与肝癌侵袭性有较密切关系,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根据肝癌的个体差异选择治疗措施,提高疗效.
作者:陆云飞;林进令;韦敏怡;廖清华;曾健;邱庆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由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工程院医学卫生工程学部协办、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于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
作者:杨秉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B7-1和IL-12基因表达对人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分别将B7-1和IL-12基因以逆转录病毒介导转染HepG2细胞.阳性克隆细胞与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混合培养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L表面Ⅰ类人白细胞抗原(HLA-Ⅰ)分子表达,以MTT法检测PB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及杀伤K562细胞的活性.结果混合培养后HepG2/B7-1和HepG2/IL-12细胞组PBL表面的HLA-Ⅰ分子表达分别较HepG2/neo细胞组增加16.95%和14.71%(P<0.05); 与HepG2/neo组比较,HepG2/B7-1组PBL特异性杀伤活性增高12.5%(P<0.05),HepG2/IL-12组PB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无明显增高(P>0.05).HepG2/B7-1、HepG2/IL-12细胞活化的PBL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较HepG2/neo组分别增高19.38%和14.78%(P<0.05).结论 B7-1和IL-12分子均能增强免疫细胞对肝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从而有效增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
作者:吕明德;郑云;黄嘉凌;萧定璋;李树浓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外科治疗过去是、现在仍是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首选和主要治疗方法.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肝癌外科治疗形式主要是手术切除,而非切除的外科治疗方法如肝动脉结扎、术中肝动脉栓塞等已很少采用,这主要是因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可切除的肝癌术中很少不能切除,而术前判断不能切除的肝癌多选择通过介入的方法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我国是肝癌高发区,肝癌肝切除是肝脏外科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某些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1988年1月至1992年12月共收治胃平滑肌肿瘤1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平滑肌瘤6例,平滑肌肉瘤8例.男8例,女6例,年龄40~65岁,平均50.1岁.
作者:胡建昆;陈志新;印义琼;陈佳平;彭德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桥本病(HD)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我院1988年至1998年10年间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8例HD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男1例,女7例,平均年龄37.6岁; 桥本病合并甲状腺癌及恶性淋巴瘤分别为7.7%及2.6%; 无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结论桥本病并非少见,合并甲状腺癌具有病灶小、以乳突状癌为主、预后好的特点; 合并恶性淋巴瘤具有短期内迅速长大、出现疼痛或呼吸困难的特点,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
作者:朱精强;李缨来;陈国经;李宏江;敬静;苏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大剂量胞必佳治疗腹腔内恶性腹水59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冉江华;郭群;李立;唐继红;李文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