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

邓高荣;凌强;李太强;刘明海;张魁忠;周荣平;吴炳华

关键词:骨囊肿, 异体骨, 自体骨髓, 移植
摘要:目的 介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2月~2006年3月,共收治骨囊肿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5~16岁,平均11.5 岁.其中肱骨近端5 例,股骨颈2例,股骨干3例,胫骨上段2例,胫骨下段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行瘤体刮除、异体骨与自体骨髓联合移植术,8例加行器械固定术. 结果 术后5例切口Ⅰ期愈合;8例切口引流物150 ml以上,其中5例切口渗液,3例伤口延期愈合.全部获随访6个月~2年,根据Capanne标准,术后X线片达Ⅰ级愈合10例,Ⅱ级3例,时间为3.5~8个月,平均5.2个月,无1例复发;未见再骨折发生;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结论 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几丁糖抑制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几丁糖对人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和Ki-67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几丁糖预防手术后组织粘连的机制.方法 分别用含0、0.01、0.1、1.0、10.0 mg/ml几丁糖的培养液作用于人成纤维细胞4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制作成纤维细胞的细胞爬片,用以上各浓度的含几丁糖培养液作用24 h后,行细胞核的Ki-67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核中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在几丁糖作用下,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在形态上受到明显抑制.几丁糖浓度为1.0、10.0 mg/ml时,处于增殖期的成纤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2.3%±5.2%、14.7%±2.9%, 均显著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的百分率41.9%±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几丁糖浓度为0.01、0.1 mg/ml时,处于增殖期的成纤维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9.0%±6.0%、35.5%±3.4%,虽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几丁糖浓度为0.1、1.0、10.0 mg/ml时,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7.3%±3.4%、30.5%±6.2%、17.8%±3.0%,均显著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的57.6%±8.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几丁糖浓度为0.01 mg/ml时,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为54.1%±8.0%,低于几丁糖浓度为0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几丁糖能抑制人成纤维细胞增殖,使处于静止期细胞数量增多,这可能是其预防手术后组织粘连的机制之一.

    作者:夏平光;侯春林;王万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固定治疗复杂肱骨干骨折

    目的 探讨肱骨前方入路下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微创治疗复杂肱骨干骨折的初步效果.方法 2005年3月~2006年2月于肱骨前方入路下行LCP微创治疗11例复杂肱骨干骨折,并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例,女5例;年龄32~66岁.其中6例摔伤,5例车祸伤.骨折类型:多段骨折2例,长斜形骨折1例,长段粉碎性骨折8例.骨折线累及干骺端8例,其中骨折块卡压桡神经1例,其余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骨折位于肱骨中上段6例,肱骨中下段5例.伤后48 h~4 d手术,均无开放性骨折. 结果 11例骨折均于术后2~4个月愈合,1例术前桡神经卡压功能障碍者,经神经探查松解,复位固定,3 d后功能恢复.术后均随访6~12个月,患者功能恢复皆良好.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优7例,良3例,中1例;HSS评分优9例,良2例. 结论 肱骨前方入路下结合LCP的微创术是一种治疗复杂性肱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铁毅;刘树义;刘粤;王铭春;郑士伟;吴亮;王治;宋炜中;黄国华;丁志宏;张长青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

    目的 介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2月~2006年3月,共收治骨囊肿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5~16岁,平均11.5 岁.其中肱骨近端5 例,股骨颈2例,股骨干3例,胫骨上段2例,胫骨下段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行瘤体刮除、异体骨与自体骨髓联合移植术,8例加行器械固定术. 结果 术后5例切口Ⅰ期愈合;8例切口引流物150 ml以上,其中5例切口渗液,3例伤口延期愈合.全部获随访6个月~2年,根据Capanne标准,术后X线片达Ⅰ级愈合10例,Ⅱ级3例,时间为3.5~8个月,平均5.2个月,无1例复发;未见再骨折发生;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结论 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邓高荣;凌强;李太强;刘明海;张魁忠;周荣平;吴炳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异体冻干小块骨修复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刮术后骨缺损

    目的 研究异体小块骨填充修复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切除骚刮术后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并发症.方法 1999年12月~2005年12月,使用异体小块骨对230例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骨缺损填充修复,其中男156例,女74例;年龄5~56岁,平均32.8岁.病程3个月~15年.肿瘤刮除术后囊腔范围为1.0 cm×0.8 cm~10.0 cm×2.0 cm,局限性切除后骨缺损长度为1.0~3.5 cm.根据骨缺损情况,植入自体髂骨和异体骨0.5~30.0 g,术后引流2~3 d,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术后早期并发症,定期摄X线片了解骨愈合情况. 结果 术后早期体温、引流量、肢体肿胀等一般情况与自体骨移植同类手术相比无差异.术后196例切口Ⅰ期愈合;切口渗出淡黄色液体34例,其中30例引流2周后切口愈合,占14.78%;切口延期愈合4例,占1.7%(渗液持续3~4周后,经扩创换药Ⅱ期愈合3例,取出植入材料切口愈合1例).获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38个月,所有患者在6~18个月达到骨性愈合,平均6.5个月.骨移植术后肿瘤复发6例,复发率3.0%.按Mankin、Komender和王志强标准评定,满意196例,占85.22%;不满意34例,占14.78%. 结论 异体小块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是骨移植术中良好的植骨材料.植骨区的稳定性、局部血运情况及骨肿瘤刮除后瘤腔处理方法是影响骨愈合的重要因素.

    作者:郭世炳;冯卫;贾燕飞;张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

    目的 探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2月~2005年11月,采用脊柱三维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1~35岁.其中腰弯5例,Cobb角46~65°;长胸弯4例,Cobb角85~102°;胸腰弯3例,Cobb角96~108°.以疼痛为主要症状8例,以畸形为主要症状4例.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前常规摄X线片,均有冠状面上的脊柱侧凸及椎体的旋转,矢状面上的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异常改变,MRI检查均无明显的脊柱脊髓异常表现. 结果 12例术后均无神经损伤及并发症出现.5例腰弯患者Cobb角4~15°,平均纠正率84.7%;矢状面曲度25~40°;身高增长2~4 cm.4例长胸弯患者Cobb角28~43°,平均纠正率60.8%;3例胸腰弯患者Cobb角25~34°,平均纠正率71.3%.长胸弯及胸腰弯患者矢状面上交界性后凸全部纠正至正常,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增长身高5.0~8.5 cm,平均6.6 cm.12例获随访7~31个月,均无断钉、断棒、脱钩、脱钉等现象及假关节形成,1年以上复查患者全部骨性融合,纠正丢失5%. 结论 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重建躯干平衡,效果满意,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及唤醒试验预防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许营民;崔青;张重阳;李海清;董占引;杨中华;张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生物可降解人工胸壁的生物相容性与体内降解研究

    目的 对制备的人工胸壁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体内降解情况进行研究,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参照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要求,对人工胸壁组分材料聚对二氧环己酮(A)、壳聚糖(B)、羟基磷灰石/胶原海绵(C)进行评价.溶血实验另设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组,蒸馏水为阳性对照组,各组取样本5个加抗凝兔血0.2 ml,取上清测吸光度(A)值并计算溶血率.取20只小鼠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每组5只,分为A、B、C和阴性对照组;阴性对照注入生理盐水,A、B、C组由尾静脉注入A、B、C材料浸提液,50 ml/kg,于24、48、72 h时观察.热源实验取12只大白兔,每组3只,分为A、B、C组和阴性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自耳静脉分别注射A、B、C材料浸提液,10 ml/kg后,每隔1 h测肛温1次,共3次,观察动物的体温变化,并计算各兔体温的升高度数和升高总数.体内植入及降解实验取12只大白兔,将A、B、C材料(制成10 mm×10 mm大小)分别植入背部肌肉内,于2、4、8、12、16、24周各时间点处死2只,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材料降解及组织相容性观察. 结果 人工胸壁各组分材料的溶血率均小于国家规定的5%标准,在体外不引起溶血反应;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引起全身毒性反应,各材料注入后,A、B、C组动物均无死亡,活动进食正常.热源实验各组动物体温升高值均在0.6℃以下,且每组3只兔体温升高值的总数<1.4℃,无致热作用;各材料植入体内初期有轻度炎性反应,随植入时间延长逐步减轻;组分材料分期降解吸收,降解过程中未见组织变性、坏死和异常增生. 结论 人工胸壁各组分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适宜的降解性能,具有临床开发应用前景.

    作者:龚志云;徐志飞;秦雄;赵学维;王文祖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距骨骨折脱位32 例治疗

    目的 探讨距骨骨折及距骨与周围关节脱位的处理方法.方法 1998年2月~2005年10月收治32例距骨骨折脱位.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19~56岁.车祸伤13例,坠落伤10例,压砸伤7例,扭伤2例.其中开放性损伤7例,伴同侧肢体或踝部骨折、韧带损伤10例,脾破裂1例.距骨颈骨折按Hawkins分类:Ⅰ型5例,Ⅱ型12例,Ⅲ型7例,Ⅳ型2例,距骨体骨折4例,距骨头骨折2例.伤后2~26 h进行治疗.手术切开复位者以2枚螺丝钉内固定,距骨体粉碎性骨折者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结果 32例均获随访6个月~7年,术后疗效按Kenwright 4级分类法评定,闭合性复位7例,优5例,良2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4例,优6例,良3例,可3例,差2例;开放性损伤7例,优1例,良2例,可2例,差2例;距下关节融合术4例,优1例,良2例,可1例. 结论 距骨骨折或脱位后及时取得良好复位,恢复正确解剖关系对稳定足部非常重要,合理处理能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作者:艾克拜尔·尤努斯;阿斯卡尔·买买提明;阿德力·阿布都热西提;艾合麦提·玉素甫;曹力;阿里木江·阿不来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雪旺细胞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雪旺细胞(Schwann cell, 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复合培养,观察SC对MSCs增殖的影响,为其在构建组织工程血管中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用体重40 g SD大鼠,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取SC,用骨髓差速贴壁法获取MSCs;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用Transwell培养板复合培养两种细胞,实验组于板上层接种MSCs,下层接种SC;同时上下两层均接种MSCs设为对照组.各组均选择第1、3、5和7天4个时间点进行检测, 用氚标胸腺嘧啶核苷酸标记MSCs,液体闪烁仪进行细胞计数(counts per minute, CPM).提取实验组SC、MSCs和对照组MSCs的细胞蛋白,分别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其受体Flk-1, 协同受体1(neuropilin-1, NRP-1)进行Western blot检测. 结果 SC呈梭形,表达S-100蛋白,阳性率达90%.MSCs表达CD105和CD 44,不表达CD 34和CD 45.Transwell复合培养:MSCs,第1、3、5和7天增殖数量分别为2 411.00±270.84、3 016.17±241.57、6 570.83±2 848.27、6 375.83±1 431.28,明显大于对照组2 142.17±531.63、2 603.33±389.64、2 707.50±528.55、2 389.00±908.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PM值于第5天高.于复合培养第5天Western blot显示:SC表达VEGF、Flk-1和NRP-1;VEGF、Flk-1、NRP-1在实验组MSCs中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 结论 两种细胞体外复合培养后,SC在第1、3、5和7天均能显著增加MSCs的数量,并促进增殖,增殖高峰在第5天.与SC复合培养后,MSCs表达VEGF明显增加,其相应受体Flk-1、NRP-1表达上调,SC通过促进MSCs分泌VEGF增加参与了细胞的增殖过程.

    作者:张良;周建业;胡盛寿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外耳再造术中耳甲腔和耳屏的重建

    目的 探讨外耳再造术中耳甲腔和耳屏的修复重建方法.方法 2005年9月~2006年10月,共收治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6~21岁.左耳18例,右耳34例,均为单侧Ⅱ度或Ⅲ度.在一期耳后埋置扩张器,二期取肋软骨做支架,行全耳再造术后8~15个月,再行三期再造耳局部修整、耳甲腔、耳屏重建术.术中用再造耳的耳甲皮瓣折叠后形成耳屏,切除皮下多余的软组织及不规则的软骨团块,深度达颅骨外膜,以加深耳甲腔,继发创面移植中厚皮片覆盖. 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10 d~3个月,平均1个月.移植皮片全部成活,再造的耳甲腔和耳屏形态逼真,使再造的耳廓外形接近正常耳廓. 结论 耳甲腔和耳屏的重建是外耳再造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谢祥;庄洪兴;杨庆华;郭万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无菌性松动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中Caspase-3表达和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观察无菌性松动全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中凋亡调控蛋白Caspase-3表达和细胞凋亡分布的变化,探讨其与假体周围骨溶解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1年4月~2006年8月临床上选取16例高分子聚乙烯-金属配伍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初装年龄45~67岁,翻修年龄55~78岁,使用时间7~13年.根据术前X线片和术中所见,分为松动/非骨溶解组和松动/骨溶解组,每组各8例,取出假体周围各区的假体-骨间界膜组织.另取6例初装人工全髋关节的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54~68岁,病程9~15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界膜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末端标记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分析并比较Caspase-3和细胞凋亡的阳性表达和分布,与磨损颗粒的局部聚积和骨溶解程度的关系. 结果 高分子聚乙烯磨损颗粒局部聚积区的Caspase-3阳性细胞率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金属磨损颗粒;重度磨损细胞凋亡指数高于轻度磨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松动/骨溶解组Caspase-3阳性细胞率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松动/非骨溶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假体周围界膜组织Caspase-3的表达和细胞凋亡具有一定规律性,并与磨损微粒的局部聚积和骨溶解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磨损颗粒造成界面骨重建受阻而溶骨大量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细胞凋亡参与了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病理过程,且与Caspase-3信号激活有关.

    作者:程涛;戴闽;韦金忠;郝亮;程细高;姚浩群;帅浪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采用异体腘绳肌腱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初步报道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 膨胀挤压螺钉固定异体腘绳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手术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1月~12月,取低温冷冻异体腘绳肌腱作为ACL的替代物,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 膨胀挤压螺钉固定治疗ACL损伤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8~53岁.损伤原因:交通伤7伤,运动损伤11例,其他原因3例.合并Ⅱ度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MCL)及半月板损伤10例,内外侧半月板同时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6例,单纯ACL损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 d~3个月.手术前、后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术后21例均获3~9个月随访,平均5.8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19例超过120°;1例合并MCL损伤术后3个月屈膝受限80°,二期行关节镜下松解术;1例因排斥反应关节肿胀、发热,行关节镜冲洗后缓解.术后21例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均阴性,Lanchman试验Ⅰ度阳性1例,其余为阴性.Lysholm评分从术前56.73±6.58分增加至术后88.14±7.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 膨胀挤压螺钉固定异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ACL,手术方法简便,固定确实可靠,患者创伤小;术后早期康复锻炼,能快速恢复功能.

    作者:白伦浩;王佳时;傅永慧;付勤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猪小肠黏膜下层修复鼠皮肤全层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利用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IS)作为组织工程材料修复SD大鼠背侧皮肤全层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6周龄SD大鼠28只,体重300~350 g.造成背部上下2处直径2 cm的全层皮肤缺损,上处为空白组,不用任何覆盖;下处为SIS组,将解冻的SIS剪成直径2 cm的圆形,覆盖缝合缺损皮肤周围.术后3 d,1、2、3、4、6和8周(n=4),分别观察缺损皮肤修复的情况,HE染色观察,并计算修复面积百分比. 结果 两组缺损皮肤大体观察修复时均未出现感染;于2、3、4和6周时SIS修复皮肤的速度快于空白组,修复后的皮肤质软、有弹性,与周围组织基本持平,且瘢痕组织较空白组薄.1、2、3、4、6和8周时皮肤修复面积:SIS组分别为15.72%±3.64%,43.81%±4.87%,65.35%±5.63%, 87.95%±4.78%,96.90%±6.89%和100%;空白组分别为13.42%±3.77%,38.24%±5.63%,58.74%±4.48%,76.50%±5.23%,92.30%±5.75%及100%,SIS组于1、2、3、4周时其皮肤修复面积百分比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SIS组,皮肤中形成较多角化细胞及胶原组织,与正常皮肤的组织结构相近;空白组,皮肤中存在较多肉芽组织,皮下胶原中有炎性细胞及含铁血黄素;两组均无毛囊及附件产生. 结论 SIS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大鼠皮肤全层缺损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邹剑;刘粤;朱轶;张智长;张长青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幼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和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幼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成人的解剖差异及临床应用.方法 2001年3月~2006年1月应用不带腓肠内侧皮神经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幼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岁7个月~5岁.摩托车等致伤5例,铡草机致伤1例.均为足跟部软组织逆行撕裂,其中3例跟骨骨骺外露,1例跟骨骨骺外露伴跟腱外露,1例跟骨外侧外露,1例足背近端软组织缺损合并骨、肌腱外露.创面范围3 cm×2 cm~6 cm×5 cm.切取皮瓣范围3.5 cm×2.5 cm~7 cm×6 cm,急诊手术1例,伤后5~15 d手术5例. 结果 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足踝功能满意. 结论 不带腓肠内侧皮神经的幼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仍有足够的血运,手术操作简便,是一种修复幼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佳选择.

    作者:慕卫东;李玉翠;丁小珩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Ⅱ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足功能修复重建

    目的 评估跗骨窦内植骨充填行距下关节融合肌腱修复矫形术治疗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疗效.方法 2000年10月~2006年2月,对31例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Ⅱ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的患者施行手术.男18例,女13例;年龄23~62岁,平均36.4岁.右足15例,左足16例.发病原因:退行性骨关节炎14例,损伤后遗症8例,感染7例,足部畸形肌腱解剖结构异常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6~30个月,平均9.5个月.将损伤部位的肌腱进行修复后,在跗骨窦内以自体髂骨植骨并行距下关节融合手术,所有患者均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odics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足与踝关节评分法进行术前、术后相关评估. 结果 术后28例获随访8~61个月,平均23.6个月.AOFAS评分:术前平均为45.30±1.08分,术后平均为79.60±2.14分;疼痛指数:术前平均为15.40±2.23,术后平均为38.50±2.61;足踝关节功能指数:术前平均为21.6±3.01,术后平均为37.40±2.83.所有评估指标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跟骨正位X线片示术前、后距骨纵轴线与跟骨纵轴线交角平均值分别为43.70±1.06°和29.40±0.98°,侧位跟距角分别为48.20±0.85°和39.40±1.02°,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踝关节背屈度术前、后分别为39.0±2.4°和38.0±3.2°,跖屈度术前、后分别为19.0±7.4°和18.0±6.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距下关节融合联合跗骨窦内植骨与肌腱修复术,纠正了后足畸形,保留了邻近跗骨间关节的活动,为治疗严重距下关节骨关节炎伴有Ⅱ期胫后肌腱功能不良获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周军杰;俞光荣;曹成福;纪斌;成翔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异体皮质骨板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 探讨异体皮质骨板采用不同固定方式的强度差异及机制.方法 由南华大学解剖室提供的14具(男8具,女6具)尸体上取下股骨27根,X线排除骨病后,用游标卡尺测量,取各骨细部分的直径,制作27个不稳定骨折模型,随机分成A、B、C组,每组9个,分别采用3种方式固定:A组:用2块大小为110 mm×10 mm×3 mm异体皮质骨板嵌合固定;B组:用2块110 mm×10 mm×3 mm异体皮质骨板和5枚骨螺钉固定;C组:用1块110 mm×10 mm×3 mm骨板和5枚骨螺钉固定.分别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其压缩、弯曲及扭转刚度和极限载荷. 结果 不同固定方式显示不同的力学特征.A组的轴向刚度与B组相似,且高于C组,但抗弯和扭转刚度显著高于B、 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压缩、弯曲、扭转极限载荷分别为1.65±0.34 kN,554.33±49.34 N,7.78±0.82 Nm;B组分别为1.12±0.37 kN,428.00±37.40 N,3.39±0.22 N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分别为0.71±0.46 kN,218.67±36.53 N,1.74±0.12 Nm,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异体皮质骨板固定的强度与固定方式有关.双板嵌合固定比骨板骨螺钉固定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可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张仁明;廖瑛;李宝兴;李朝旭;肖新跃;马援利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前后路联合复位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目的 观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4月~2006年8月,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不同程度脊髓损伤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7~4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2例,受伤部位C4、54例,C5、63例.Allen分类:屈曲压缩型Ⅴ度4例,牵张屈曲型Ⅲ度3例.完全性瘫痪1例;不完全性瘫痪6例,其中上肢肌力1~2级3例,3~4级3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D级2例.于伤后1~8 d手术.前路固定采用Orion带锁钢板(颈椎带锁钢板)7例,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固定2例,后路钉棒系统固定5例. 结果 本组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获随访4~24个月,平均6个月.X线片检查示损伤节段固定稳定,未见内植物松动、脱落及断裂.植骨于3~4个月内均融合.术后4个月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术前1例A级,术后无恢复;术前4例B级,术后恢复至C级2例可行走,恢复至B级2例可扶拐行走,2例D级恢复至E级,能正常行走.术后4例行CT及MRI检查,颈椎序列均恢复,椎管矢状径达到正常,脊髓受压解除. 结论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固定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作者:刘跃洪;周宇;刘树平;徐巍;杨灵;雷达;张建军;陈方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人工关节在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重建功能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在恶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3月~2005年8月收治48例恶性骨肿瘤,男23例,女25例;年龄15~47岁,平均21岁.其中骨肉瘤位于股骨远端15例,近端7例,肱骨近端9例,胫骨近端5例;软骨肉瘤位于股骨近端3例,肱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1例;尤文瘤5例,位于股骨近、远端各2例,股骨近端1例;股骨远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病程3个月~2年.参照Enneking分期标准,ⅠB期2例,ⅡA期22例,ⅡB期24例.均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 结果 术后48例获12~65个月随访.术后3例皮下积液,2例局部皮肤坏死换药后治愈,迟发感染1例,经引流抗感染治愈;3例疼痛,1例服止痛药,2例能忍受;1例外伤后股骨上段假体折断,行翻修术后可行走.2例术后分别于8、17个月局部复发行截肢术.术后1~2年肺转移7例,2~3年肺转移4例,恶性肿瘤终保肢率93.8%.参照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肢体功能评定标准,获优18例,良21例,可5例,差4例. 结论 辅以综合治疗,人工假体置换术是四肢恶性骨肿瘤保肢、重建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丁茹虎;向阳;齐勇;刘义;陈一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镰状细胞病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外科诊治

    目的 探讨镰状细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 SCD)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系统查阅近期相关文献,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 尽管SCD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已经取得进步,但由于手术出现诸多的并发症,对每一例患者的各个分期的理想的外科治疗值得商榷,因此仍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题. 结论 采取保留髋关节还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还要慎重考虑.

    作者:吴昊;杨方源;HERNIGOU Philippe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Oligofectamine介导转录因子SP1诱骗性寡核苷酸转染猪内皮细胞系条件的优化研究

    目的 确定SP1诱骗性寡核苷酸(Decoy Oligodeoxynucleotides,ODNs)在Oligofectamine介导下转染猪血管内皮细胞系SV-40-PED的佳转染条件和效果.方法 以SV-40-PED为转染对象,在6孔培养板中,接种SV-40-PED细胞2×105/孔,将4 μl Oligofectamine和不同浓度的SP1 ODNs(2.5、5.0、7.5、10.0和12.5 μl)分别溶于100 μl无血清、无抗生素的DMEM培养基,室温放置20 min后转染细胞,SP1 ODNs终浓度分别为50、100、150、200和250 nmol/L、转染26 h检测不同浓度转染情况,确定佳SP1 ODNs与Oligofectamine的比率、转染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的相对荧光强度及摄取率评价转染效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分布;测定细胞上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含量,观察细胞损伤情况. 结果 SV-40-PED在Oligofectamine的介导下可以摄取SP1 ODNs.SP1 ODNs终浓度为50、100、150 nmol/L 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终浓度为200、250 nmol/L组细胞收缩、变圆后逐渐恢复;SP1 ODNs终浓度为250 nmol/L时, 转染26 h时细胞形态也无明显变化,48、72 h时有细胞漂浮现象.荧光下观察,转染成功各组荧光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其中SP1 ODNs终浓度为200、250 nmol/L组可见清晰核仁,浓度越高,荧光强度越强,细胞内荧光物质主要聚集于细胞核.SP1 ODNs终浓度为250 nmol/L时,转染72 h组LDH浓度为137.12±3.92 U/L,显著高于26 h的49.61±17.13 U/L和48 h的120.26±8.42 U/L,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转染时间为26 h时,各浓度组上清液LD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P1 ODNs终浓度为250 nmol/L、转染26 h时可以为SV-40-PED转染提供良好效果.

    作者:黄亚冰;徐婧;陈松;谢林;王璐;尹注增;左利群;陈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髓芯减压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 探讨和总结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994年9月~2003年8月,对68例75侧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髓芯减压的同时清除股骨头内纤维组织及坏死骨,取缝匠肌髂骨瓣植入股骨头内.其中男57例63侧,女11例12侧;年龄16~58岁,平均42.5岁.左侧31例,右侧37例,双侧7例.致病原因:长期饮酒52例,长期服用激素6例,髋部外伤6例,不明原因4例.病程8个月~4年.Ficat分期:Ⅰ期10例11侧,Ⅱ期27例31侧,Ⅲ期31例33侧. 结果 术后68例获2年6个月~11年随访,平均5.2年.按Harris髋关节评分,优23例,良33例,可10例,差2例,术后无1例复发,优良率82.3%. 结论 股骨头髓芯减压法具有清除病灶彻底、减压充分、重建股骨头的血循环等特点,缝匠肌髂骨瓣植骨为股骨头带入成骨成分、血液供应,可加速骨的重建,适用于青壮年股骨头缺血坏死Ficat分期Ⅰ、Ⅱ、Ⅲ期患者,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林军;谭均;李永奎;许冰;胡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