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逆行耳前耳廓复合组织瓣显微移植再造鼻亚结构

钱云良;章一新;杨军;王丹茹

关键词:鼻亚结构缺损, 逆行耳廓复合瓣, 游离移植
摘要:目的 探索吻合逆行颞浅血管供血的耳前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鼻亚结构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方法 2003年6月~2005年8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移植逆行颞浅血管供血的同侧耳前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尖、鼻软三角和鼻翼全层缺损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4~35岁.鼻尖鼻软三角联合缺损3例,单侧鼻翼缺损9例.病程6个月~12年.术中切取组织瓣范围2.0 cm×1.5 cm~3.0 cm×2.5 cm,逆行血管蒂长4~6 cm.血管蒂直接与受区附近的鼻旁角动脉吻合.结果 11例组织瓣血管与角动脉和静脉直接吻合,1例因未找到受区适宜血管,采用血管移植方法与供区颞浅血管近侧残端吻合.术后12例移植组织瓣全部成活.均获随访3~6个月,患者对术后鼻的外形满意,对供区耳廓及耳前的术后修复结果能接受.结论 逆行颞浅血管供血的耳前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鼻亚结构缺损,可避免血管移植供区损伤,减少血管吻合口数量及副创伤,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组织瓣联合Arista应用防治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血清肿

    目的 寻找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血清肿的防治方法.方法 2004年11月~2005年8月对12例转移性肿瘤应用组织瓣联合Arista治疗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血清肿,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31~81岁.乳腺癌腋窝转移1例;宫颈癌和直肠癌髂腹股沟区转移各1例;下肢恶性肿瘤腹股沟转移9例,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大腿3例,小腿1例),小腿皮肤癌2例,膝部滑膜肉瘤、小腿上皮样肉瘤、足恶性黑色素瘤各1例.采用腋窝淋巴结清扫1例;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2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9例.应用皮瓣,肌瓣和肌皮瓣填塞,结合Arista止血粉喷洒,其中缝匠肌瓣移位6例,腹直肌皮瓣移位3例,直接缝合3例,关闭创面之前均加Arista喷洒(1例腋窝腹直肌皮瓣移位,第2次手术时局部皮瓣加Arista止血粉).人造血管移植4例.结果 术后获随访2~10个月,除1例术后24 h出现微循环障碍行髋关节离断术,不能评价疗效;盆腔积液1例,术后10个月死亡;余10例中腋窝腹直肌皮瓣移位1例未用Arista修复后出现血清肿,再次切除坏死组织、局部皮瓣加Arista止血粉联合应用,切口Ⅰ期愈合,血清肿治愈;9例预防性应用,均未出现血清肿.组织瓣和Arista止血粉联合应用的成功率为100%.结论 应用皮瓣、肌瓣和肌皮瓣填塞修复创面,结合Arista止血粉喷洒,是一种防治淋巴结清扫术后血清肿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如明;谈绎文;王鹤歧;卫晓恩;文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闭合性腘动脉损伤显微外科治疗

    腘动脉损伤多见于青壮年,有文献报道截肢率高达30%~50%,甚至50%以上[1],为下肢损伤致残甚至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1995年3月~2004年12月,我们采用显微外科方法修复闭合性腘动脉损伤患者14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于占勇;刘会仁;曹磊;李瑞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带食指固有伸肌腱皮瓣的临床应用

    我院自1998年6月~2005年4月,应用带食指固有伸肌腱皮瓣修复拇、中、环指伸肌腱及相应手背皮肤部分缺损11例.经临床随访观察,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孙晓峰;杨占春;高煜;彭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WO-1促进兔桡骨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制作兔桡骨缺损模型,通过局部和全身用药了解WO-1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重1.6~2.0kg;手术制作双侧桡骨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A组:局部用药组,骨缺损处一次注射WO-1 50 mg/ml,0.1 ml;B组:口服给药组,每天WO-1 5 mg灌胃至处死;C组: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分别于20、30和60 d每组随机处死动物4只,行血清学、X线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A、B组碱性磷酸酶在20 d分别为159.0±4.7 U和174.3±13.2 U,30 d分别为130.0±8.0 U和113.5±9.0 U,均显著高于C组20 d为95.8士23.1 U,30 d为88.3±21.1 U;60 d A组为65.3±6.2 U、B组为42.0±7.0 U,均显著低于C组116.0±3.9 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血清骨钙素水平20 d分别为11.4±3.8、14.3±2.7 ng/ml和30 d分别为7.3±0.3、10.4±3.2 ng/ml均明显高于C组20 d为6.1±0.8 ng/ml,30 d为5.8±0.2 ng/ml;60 d A组为4.2±1.2 ng/ml,B组为4.4±0.9 ng/ml,均显著低于C组13.9±1.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30和60 dX线片和组织学均显示,A、B组骨性愈合早于C组,而A组骨痂塑形早于B组.结论 WO-1可促进兔桡骨缺损的修复,其量效关系和给药时间、方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任永信;杨志明;解慧琪;秦廷武;李秀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颏下岛状皮瓣一期修复下咽肿瘤切除后非环周缺损

    目的 探讨颏下岛状皮瓣一期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的可行性、手术操作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2年8月应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41~78岁.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部位:梨状窝9例,咽后壁4例,环后区3例.UICC(1997)临床分期:Ⅱ期2例,Ⅲ期11例,Ⅳ期3例.切取皮瓣8.0 cm×4.5 cm~5.0 cm×3.0 cm. 结果 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16例皮瓣全部成活,创口Ⅰ期愈合.术后经3~7年随访,无咽瘘、感染等并发症,均恢复了良好的吞咽功能.术后3年时生存率为68.8%(11/16),5年生存率为62.5%(5/8).结论 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下咽非环周缺损方法简便,成功率高,提高了生存率,是一种较好的下咽非环周缺损重建方法.

    作者:蒋斌;顾云飞;陈卫贤;徐新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小腿内侧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足部软组织损伤常伴有肌腱、骨外露,由于足部有负重功能的特殊要求,足部组织缺损需使用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就近若无可选择的软组织覆盖,且交腿皮瓣是常用的方法.1995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设计了小腿内侧带神经血管蒂皮瓣交腿移位修复足部组织缺损7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凌峰;王宏;张军;巴特;侯智慧;胡国林;荣志东;曹胜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及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总结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并发症发生率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 1995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瘢痕性秃发患者57例,男25例,女32例;年龄5~55岁.致伤原因:烧伤33例,创伤14例,头部手术后残留瘢痕性秃发8例,其它原因2例.病程6个月~15年.共安置扩张器89枚,回顾分析时按年龄分组,进行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防处理方法的对比.结果 术后均获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81枚扩张器置入区创面愈合好,头发生长良好,8枚扩张器置入区发生并发症,其中扩张器外露、感染各2例,血肿、扩张器破裂、皮瓣尖端部分坏死和内置注射壶区瘢痕皮肤坏死各1例.5~10岁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5).同时置入2枚扩张器较1枚扩张器并发症发生率高(P<0.05).其他年龄组及不同扩张器种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通过积极有效的处理,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的并发症是能有效预防的,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并发症仍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卿勇;岑瑛;刘勇;王怀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对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胶原合成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索携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效能,观察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对bFGF基因转染的反应.方法 将从1只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分离培养的第1代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分为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和空白组(C组),3组细胞分别以2×104个/孔接种于24孔培养板.细胞生长至60%融合时,A组与克隆有bFG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悬液共培养,B组与不携带任何基因的慢病毒悬液共培养,C组未接受外加处理.共培养48 h后检测3组的细胞周期、胶原合成能力、培养液中bFGF的表达及不同时间各组细胞的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 共培养48 h后在A组测出bFGF浓度为870±60pg/ml,而B、C组培养液中未能检测出bFGF的表达;共培养6 d后,MTT法检测,A组吸光度(A)值0.427±0.037与B组0.320±0.042和C组0.308±0.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细胞周期较B、C组缩短,A组细胞G1期,S期和G2/M期的时间分别为16.28、12.60和11.04 h;而B、C组分别为23.61、16.90和21.33 h及21.56、19.80和21.41 h;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细胞每分衰变数(7 281.69±805.50)高于B组(5 916.40±698.11)和C组(5 883.57±922.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借助慢病毒载体能有效实现bFGF基因在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转染;bFGF基因转染能促进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能力.

    作者:张经纬;曾炳芳;赵金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腓肠肌腱瓣V-Y成形术和内踝上筋膜皮瓣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皮肤缺损

    急性跟腱断裂临床并不少见,非专科医生往往易误诊,或处理不当导致陈旧性跟腱断裂伴感染及缺血引起皮肤坏死,跟腱外露给后期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我院2000年6月~2005年6月,共收治32例跟腱断裂,有11例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皮肤缺损,清创换药后采用腓肠肌腱瓣V-Y成形术加内踝上筋膜皮瓣移位术进行修复,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臧明;沙永新;王劲;毛坤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臀骶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顺行岛状皮瓣修复臀骶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7月~2005年5月,收治臀部皮肤鳞状细胞癌3例,Ⅲ度褥疮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31~59岁.病程5~12个月.清创或肿瘤切除后臀骶部软组织缺损为15 cm×8 cm~16 cm×10 cm,采用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切取皮瓣范围15 cm×8 cm~18 cm×10 cm.供区宽度<8 cm均可直接缝合,余植皮覆盖.结果 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及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随访2.5~12个月,皮瓣质地、外观及感觉良好.2例褥疮未再出现皮肤溃疡.结论 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顺行岛状皮瓣切取容易、安全,神经解剖恒定,不损伤主干血管,切取范围较大,术后感觉好,可作为修复大面积臀骶部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方法.

    作者:戚剑;劳镇国;朱庆棠;李平;向剑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克氏针简单内固定改良交腿皮瓣术后交腿体位维持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以克氏针简单内固定维持交腿皮瓣术后交腿固定体位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12月~2005年10月,收治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4~52岁.均为创伤致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胫前皮肤与软组织缺损,胫骨或钢板外露,病程1~8周.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2.4 cm×2.0 cm~4.2 cm×3.0 cm.于健侧小腿内踝上6~8 cm为旋转点,以胫后动脉体表投影为轴,根据创面大小切取逆行交腿皮瓣,范围3.0 cm×2.5 cm~4.0 cm×3.5 cm.在交腿体位下修复创面,缝合皮瓣后,以2枚直径4 mm克氏针在两小腿相交处贯穿两小腿胫骨固定以维持交腿姿势.供区以自体大腿内侧游离断层皮片覆盖,加压包扎.术后观察固定效果,皮瓣张力及血运.3周开始阻断血流训练,4周断蒂,拔除克氏针.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无水肿及血管危象,在克氏针简单内固定下,皮瓣能保持无牵拉张力及良好的血运;且可允许患者非固定部分的下肢有一定程度的活动,体位相对较舒适;方便换药及血运观察.5例创面Ⅰ期愈合,随访3~18个月,皮瓣无萎缩,无明显色素沉着,无骨髓炎及窦道形成.供、受区皮肤色泽、质地良好.结论 应用克氏针简单内固定以维持交腿皮瓣的交腿体位,手术操作简便,其固定效果能确保皮瓣无张力及其血运,且有患者体位舒适、皮瓣血运观察及换药方便等优点.

    作者:赵琳;万麟;王栓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索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6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16只.手术切除L5椎板造成12 mm×6 mm硬脊膜裸露区,探查神经根.A组注入生理盐水1 ml,B组充填高分子量透明质酸钠凝胶1 ml,C组用自体L6棘突重建L5椎板,D组用高分子量透明质酸钠凝胶1 ml充填后再进行L5椎板重建.术后2、4、6、8周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于6周时行硬膜外瘢痕面积和致密度定量分析.结果 ①大体观察:A组术区明显粘连,B、C组轻度粘连,D组无明显粘连;②瘢痕面积百分比:C、D组分别为15.89%±1.88%、13.94%±1.89%,显著小于A、B组(22.66%±2.89%、20.70%±2.82%,P<0.05);③瘢痕密度:B、D组分别为42.03%±7.36%、36.50%±9.08%,显著小于A、C组(63.73%±6.06%、52.11%±4.10%,P<0.05).结论 高分子量透明质酸钠凝胶充填和椎板重建术对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具有协同作用,效果显著.

    作者:庞祖才;许汉权;谢伟坚;胡锐明;李永军;刘建华;杨升平;罗永立;陈永韶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

    目的 探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在手部皮肤大面积缺损修复中的适应证.方法 2002年4月~2005年8月应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移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或用于修复腹部皮瓣或髂腹股沟皮瓣移位至手部后遗留的供区创面5例,均为男性,年龄16~44岁,损伤部位:左手1例,右手4例,其中机器绞伤2例、烧伤3例、外伤为伤后6 h急诊手术;烧伤为伤后4~7 d行切痂、皮瓣移位修复术.手部皮肤缺损范围为12~19 crn×18~22 cm,切取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为7~12 cm×16~24 cm;切取腹部皮瓣或髂腹沟皮瓣:13~20 cm×19~23 cm.修复手部的皮瓣术后3周断蒂.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均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创面Ⅰ期愈合.均获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血运好,其中3例分别在术后4~7个月行分指去脂术.手部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结论 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及腹部皮瓣或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创面遗留的供区创面具有供皮量大,不吻合血管,手术风险小,皮瓣成活率高等优点,为修复手部创面提供一种较好的皮瓣选择.

    作者:张志新;庄玉君;陈雷;郭雅娣;廉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逆行耳前耳廓复合组织瓣显微移植再造鼻亚结构

    目的 探索吻合逆行颞浅血管供血的耳前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鼻亚结构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方法 2003年6月~2005年8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移植逆行颞浅血管供血的同侧耳前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尖、鼻软三角和鼻翼全层缺损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4~35岁.鼻尖鼻软三角联合缺损3例,单侧鼻翼缺损9例.病程6个月~12年.术中切取组织瓣范围2.0 cm×1.5 cm~3.0 cm×2.5 cm,逆行血管蒂长4~6 cm.血管蒂直接与受区附近的鼻旁角动脉吻合.结果 11例组织瓣血管与角动脉和静脉直接吻合,1例因未找到受区适宜血管,采用血管移植方法与供区颞浅血管近侧残端吻合.术后12例移植组织瓣全部成活.均获随访3~6个月,患者对术后鼻的外形满意,对供区耳廓及耳前的术后修复结果能接受.结论 逆行颞浅血管供血的耳前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鼻亚结构缺损,可避免血管移植供区损伤,减少血管吻合口数量及副创伤,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作者:钱云良;章一新;杨军;王丹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一期动静脉转流术在广泛性下肢动脉缺血循环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一期动静脉转流治疗广泛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手术方式与临床疗效.方法 1995年10月~2005年10月,采用一期动静脉转流手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病变90例(肢),其中下肢广泛性动脉硬化闭塞症6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8例.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总结分析一期动静脉转流手术方式的选择与临床疗效.结果 90例(肢)患者中,88例术后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患肢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皮肤温度较术前普遍升高1~2℃,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8/90).2例手术失败,其中1例术后2周行膝上截肢,1例术后1周行膝下截肢.72例获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8年.其中8例患者术后5年内再次接受大网膜移植或截肢术,其余64例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对于无条件实施动脉旁路术的广泛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一期动静脉转流术可迅速再建缺血下肢的血液循环,临床疗效较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马中;边杰芳;袁时芳;张聚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组织工程心肌补片对黑山羊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和建立侧支循环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构建的组织工程心肌补片,移植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区后对心功能及缺血区建立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已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6周的黑山羊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抽取自体骨髓,经体外分离MSCs,进行培养、传代,以第3代细胞行5 BrdU标记并与SIS支架材料复合培养5 d,制备MSCs-SIS组织工程心肌补片.将其缝合至陈旧性心肌梗死区;对照组仅行假手术处理.于植入后6周,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动物心功能变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选择性左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结果 术后6周实验组及对照组:心博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2.81±4.91、37.06±4.75 ml和59.20%±5.41%和44.56%±4.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分别为72.55±8.13、83.31±8.61 ml和29.75±5.98、46.25±6.68 m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张功能各项指标分别为:E峰大速度分别为54.85±6.35 cm/s和43.14±4.81cm/s(P<0.01);A峰大速度分别为52.33±6.65 cm/s和56.91±6.34 cm/s(P>0.05).超声心动图显示对照组左室腔扩张明显,室壁运动明显减弱,梗死区呈瘤样扩张,局部室壁反常运动;实验组左室腔明显小于对照组,室壁运动较对照组强,心尖梗死区扩张不明显.选择性左冠状动脉造影见实验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远端与回旋支间明显侧支循环建立.结论 MSCs SIS构建的组织工程心肌补片移植于黑山羊陈旧性心肌梗死区后侧支循环建立,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廖斌;邓力;王峰;李秀群;项舟;邓明彬;杨志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前景

    目的 介绍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文献,并行综合分析.结果 由于MSCs能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所以在细胞移植治疗和组织工程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其能稳定表达转染到细胞内的目的 基因,可治疗血友病、脑梗塞及骨缺损等,因此在基因治疗中应用广泛.其所具有的免疫调节特性,使它在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的用途.结论 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且体外易于扩增,是一种理想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靶细胞,临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作者:韩冰;付小兵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跟外侧皮瓣移位修复跟腱断裂术后感染创面

    跟腱断裂修补术后感染临床较常见,感染创面常导致跟腱外露,临床处理方法较多.2000年9月~2006年6月,我们应用跟外侧皮瓣移位修复跟腱断裂术后感染创面,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秦绍春;郑连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免疫抑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讨3种免疫抑制剂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42只Wistar大鼠制作动物模型,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并予以端端吻合,分别联合给予不同组合的甲基强的松龙、环孢素A(CsA)和FK506,A组(对照组,n=9)不给药,B组(n=9)术后使用2 d甲基强的松龙20 mg/(kg·d);C组(n=9)在B组的基础上,术后使用2周FK506,剂量为1 mg/(kg·d);D组(n=3)在B组的基础上,术后使用4周FK506,剂量同C组;E组(n=9)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后使用2周CsA,剂量为2 mg/(kg·d);F组(n=3)在B组的基础上,于术后使用4周CsA,剂量同E组.于术后1、2和4周各组分别取双侧坐骨神经,进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和巨噬细胞游走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inhibitory factor,MI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修复后的坐骨神经IL-1β和IFN-γ的表达高峰出现于术后第1周,术后第2周表达量明显减少,至第4周就难以发现阳性染色;TNF-α和MIF的表达则只出现在第1周,且表达水平较低.各实验组IL-1β、TNF-α和IFN-γ的表达高峰均出现于术后第2周,且持续至第4周仍有表达,MIF的表达高峰出现在第1周,其表达也可持续至第4周.各实验组组间比较发现C~F组间细胞因子的表达无明显差异,B组的表达介于A组和其它实验组之间.结论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延缓周围神经损伤后IL-1β、TNF-α、IFN-γ和MIF表达的峰值,而且可以明显延长其表达时间.

    作者:熊革;王炎;童德迪;皮彦斌;郑炜;张友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白细胞介素1在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中的含量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正常和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含量,探讨MMP-3及IL-1间的关系,以及在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标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为2003年6月~2004年12月突出的腰椎间盘标本,实验组30例为膨隆型11例,突出型9例,脱垂游离型1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3~64岁.对照组9例,为非突出的腰椎间盘标本.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21~58岁.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测定两组椎间盘标本中MMP-3、IL-1的含量.结果 实验组MMP-3膨隆型、突出型和脱垂游离型分别为14.25±1.32、19.89±2.97和20.69±2.18 ng/ml,IL-1膨隆型、突出型和脱垂游离型分别为8.52±0.22、11.88±0.52和11.90±0.73pg/m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突出型和脱垂游离型MMP-3、IL-1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膨隆型(P<0.01);对照组和各型突出的腰椎间盘标本中MMP-3、IL-1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退行性变的腰椎间盘能产生MMP-3及IL-1,且二者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贾长青;王臣;陈勇;梁峰;朱小兵;柏树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