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帕金森病99mTc-TRODAT-1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及与UPDRS评分相关性研究

李焕斌;张雄;王玲;张琦

关键词:帕金森病, UPDRS, 99mTc-TR ODAT-1,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摘要:目的 研究99mTc-TRODAT-1多巴胺转运蛋白SPECT显像与PD UPDRS评分相关性,以探讨其在帕金森病(PD)病情与病程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24例临床确诊PD患者和10例对照者,进行99mTc-TRODAT-1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计算纹状体与小脑、尾状核与小脑及壳核与小脑放射性计数比值;应用UPDRS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将UPDRSⅡ、Ⅲ、Ⅴ和Ⅵ的评分分别与起病肢体对侧、同侧及双侧纹状体/小脑放射性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Hoehn-Yhar分级,将24例PD患者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分析不同病程纹状体放射性比值.结果 PD患者纹状体摄取99mTc-TRODAT-1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逐渐减少,与UPDRSⅡ、Ⅲ、Ⅴ和Ⅵ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r=-0.608, -0.671, -0.661, -0.639,P均<0.05);PD病程越晚,CN/CB 及 PT/CB 放射性摄取比值越低.结论 99mTc-TRODAT-1 SPECT转运蛋白显像可用于PD的早期诊断及病程分期,纹状体/小脑放射性计数比值作为PD诊断及监测病情轻重的半定量分析指标,与UPDRS评分具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病情进展情况的预判和客观随访指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采用DTI技术,定量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上运动神经元(UMN)的受累情况.方法 运用GE Signa 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5例临床确诊及拟诊的ALS患者和12例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对照者进行了全脑DTI扫描.分别计算双侧大脑皮层下白质、皮质脊髓束及胼胝体各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并与多种临床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LS患者脑内的FA值在双侧中央前后回皮层下白质、放射冠、内囊后肢后部、大脑脚及胼胝体各部较正常对照者显著下降;而相应部位的MD值无显著变化.FA值与ALSFRS及大手指敲击率呈正相关,与病程、年龄及病情进展速度呈负相关;MD值与ALSFRS、病情进展速度及年龄呈负相关,而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DTI可以通过定量检测ALS患者脑内FA及MD值的变化帮助确定上运动神经元的受累情况,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不是很明确时.

    作者:薛艳萍;翟仁友;谭可;顾华;张芳;张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后腹膜恶性畸胎瘤1例报告

    图1 胃脾后方,左肾上方后腹膜区域内见一巨大的异常信号改变,病灶边缘完整,有包膜,内见钙化及脂肪信号影,周边脏器受压、推移.

    作者:李晶;续晋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99mTcO-4甲状腺显像在桥本氏甲状腺炎中的临床应用

    对63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的99mTcO-4甲状腺显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3例患者中,男8例,女55例,年龄9~52岁.病程1个月~6年.

    作者:韦智晓;李俊红;覃伟武;李亚范;徐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心室扭转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用于临床无创测量左心室扭转角度(left ventricular torsion, LVtor)的可行性,初步探讨LVtor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采集100例因临床需求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使用2D Strain软件,分别于左心室短轴基底及心尖水平切面测量心肌大收缩旋转角度,计算LVtor=心尖旋转角度-心底旋转角度,分析其与受检者临床情况(年龄、性别、体表面积、心率、伴随疾病)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EF(r=0.344,P=0.003)、左室收缩末内径(r=-0.324,P=0.005)与LVtor相关良好.年龄与LVtor相关(P=0.007),而与EF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斑点追踪技术能够无创测量临床患者LVtor.LVtor与EF的正相关提示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随年龄增长EF无明显变化而LVtor增大,提示扭转运动的增强可能是维持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代偿机制.

    作者:杨颖;齐丽彤;张宝娓;赵锋;陈峰;何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MR LAVA技术在腹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磁共振LAVA技术对上中腹部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与图像质量.方法 44例用LAVA技术行上中腹检查并作动态增强的病例,按动脉血管树枝状走行分为五级,分析此方法对各级正常、变异及病变血管的显示能力,并与50例行3D DCE-MRA检查病例比较它们的血管成像质量.结果 LAVA 动态增强与3D DCE-MRA两种成像方法对Ⅱ、Ⅲ、Ⅳ、Ⅴ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LAVA技术中Ⅰ、Ⅱ、Ⅲ级组与Ⅳ、Ⅴ级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LAVA 动态增强与3D DCE-MRA这两种方法在血管成像质量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660,P=0.719).LAVA组病例中发现7例血管变异(其中6例动脉,1例静脉),1例病变血管.3D DCE-MRA对照组发现2例病变血管,由于范围所限无法评价变异血管.结论 LAVA 动态增强技术对正常血管显示率及血管变异情况明显优于3D DCE-MRA,加上LAVA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同时显示腹部脏器的病变,故在上中腹部血管成像中LAVA 动态增强可代替3D DCE-MRA.

    作者:吴何嘉;史长征;蔡香然;李启权;陈汉芳;罗良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移植肝硬度及背向散射积分测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 应用组织硬度及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方法对移植肝进行检测,以探讨该技术在肝移植术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HP Sonos 5500 型彩超仪对60例健康成年人及60例肝移植患者进行检测,对左肝膈面压缩幅度及背向散射积分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有术后并发症的肝移植患者移植肝的背向散射积分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无术后并发症的肝移植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术后并发症的肝移植患者移植肝左肝膈面压缩幅度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无术后并发症的肝移植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与无术后并发症的肝移植组的肝背向散射积分值或左肝膈面压缩幅度之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肝硬度及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测定能够较客观、准确地评价移植肝的病理状况.

    作者:薄华颖;夏稻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气管异物引起肺水肿1例

    患儿,男,2岁,含服三角形保健钙片误入气管,剧烈呛咳,窒息约1 min,面色发青,嘴唇发绀.胸片示:两肺中野大片模糊影,边界不清,呈蝶翼状改变.心影正常.

    作者:王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诊断左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

    患者,男,33岁.因外伤后左上肢骨折住院治疗,左上肢行内固定术半个月后,左肘部发现包块并逐渐增大伴疼痛,局部皮温较健侧高,且闻及收缩期杂音,隆起处有震颤感,申请彩超检查.

    作者:杨培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心率、扇区重组、时相重建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率、重组方法和重建时相窗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398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根据不同心率应用不同扇区重组、多相位重建,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心率在50~70次/分所得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但扫描时心律变化幅度大者成像质量下降.心率>75次/分,用双扇区和四扇区重组能获得相对高质量的图像.左前降支、回旋支在75%R-R时相重建图像较好,右冠状动脉在45%R-R时相显示较好.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与心率、扇区重组的应用和多相位重建密切相关.

    作者:陈文静;刘文亚;王海涛;邢艳;赵园;古丽那;倪瑞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中不同束型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 测量腰椎和股骨骨密度(BMD)中几个技术问题研究, 指出在测量和分析结果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方法 比较同一患者选择标准束和薄型束扫描股骨近端结果的不同;对腰椎各椎体间T评分差>1 s时, 分析不同方法的差别; 列举1例患者比较股骨颈感兴趣区微小变化对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对瘦体型患者薄型束扫描骨边缘比标准束完整, 各部位BMD值有增加, 在大粗隆部位二者T评分相差大可超过3 s; 正常人相邻椎体间T评分差<1 s, 患者1 L3和L4 相差2.2 s, 患者2 L2和L3 相差1.3 s, 患者3 L2和L3 相差1.5 s, 相邻椎体间差均>1 s; 股骨颈感兴趣区重心位置在X轴线上从124变为120微小移动, 股骨颈的T评分从-2.7 s增至-2.4 s.结论 正确测量和分析技术对获得可靠诊断结果至关重要, 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

    作者:崔霞;秦林林;刘鸿娥;李晓鸣;黄歆波;颜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99mTc-N-NOET运动MPI对可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目的 99mTc-N-NOET 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可疑或确诊冠心病(CAD)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111 例患者行 99mTc-N-NOET 运动和延迟门控MPI(GMPI),随后随访是否发生心脏事件(CE).结果平均随访(33.47±7.69)个月,10 例发生CE,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测CE 发生有价值的危险因素包括异常心肌显像(χ2=8.69,P<0.05)和运动心肺比值(HLRex)(χ2=4.107,P<0.05),其中重要的是 HLRex.当 HLRex<1.5时CE 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升高(相对危险度9.505,P<0.05).结论 99mTc-N-NOET MPI 可作为预测可疑或确诊 CAD 患者发生 CE 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根据HLRex的大小可有效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

    作者:刘海燕;李思进;武志芳;程艳;张万春;刘建中;李险峰;胡光;王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脂质体介导EGFP基因转染内皮祖细胞的比较研究

    目的 评价精氨酸包裹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nano-Fe2O3-arginine)及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在针对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转染中的可行性,并对两者的转染效率进行比较.方法 将nano-Fe2O3-arginine及LipofectamineTM 2000作为基因载体连接绿色荧光蛋白pcDNA3.1(+)/EGFP质粒在体外转染兔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结果并计算转染效率;转染后48 h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这两种载体对内皮祖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以了解其细胞毒性.结果 LipofectamineTM 2000作为基因载体将报告基因转染至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内并成功表达,用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发绿色荧光的细胞,转染效率达38.3%;而nano-Fe2O3-arginine转染组在荧光显微镜仅能观察到少量绿色荧光细胞,转染效率不到5%;两种载体对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活性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脂质体作为载体转染内皮祖细胞的效率明显高于精氨酸包裹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脂质体可较为有效安全地转染基因至内皮祖细胞,从而为内皮祖细胞联合基因治疗疾病奠定了基础.

    作者:聂芳;滕皋军;张宇;葛玉卿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正常人体皮肤50 MHz超声生物显微镜声像图研究

    目的 研究正常人体皮肤声像.方法 使用50 MHz探头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对50例正常人全身7个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声像观察及超声测厚.结果正常皮肤表现为两条平行的强回声细带,中间夹以较宽的中等回声带.测量的皮肤厚度范围在(1.12±0.19) mm手背与(2.61±0.61) mm手掌之间.结论 采用50 MHz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可以对正常人的皮肤结构清晰地显示,并可以准确地测量.可以反复多次多点测量,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作者:李海东;蔡国斌;王延群;张荣;李斌斌;李太颖;王连召;张帅;刘柳;王欢;李森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高血压脑血肿周围组织的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 应用动态CT灌注成像对急性期及亚急性期高血压脑血肿周围组织灌注情况进行观察,并探讨其转归.方法 对1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行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血肿周围组织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急性期血肿大层面血肿及周围低灌注区面积,于亚急性期选择与急性期同一层面测量血肿周围强化环所包围的面积.结果 灌注参数图示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CBF、CBV均较对侧镜像区降低(Z分别为3.124、3.239,P值均小于0.05), MTT较对侧延长(Z=2.726,P<0.05).亚急性期血肿周围组织CBF亦较对侧降低(Z=3.408,P<0.05),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变化(Z=1.136,P>0.05);血肿周围组织CBV也降低(Z=2.159,P<0.05),但是与急性期比较有较明显升高(Z=1.988,P<0.05);MTT较对侧延长(Z=3.351,P<0.05),与急性期比较无明显差异(Z=1.193,P>0.05).急性期血肿大层面血肿及周围组织之低灌注区面积与亚急性期同一层面血肿周围强化环所包围之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Z=1.590,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肿周围于急性期存在低灌注状态,而经保守治疗后这种低灌注状态在亚急性期并不会有明显改善,且处于低灌注状态的组织终很可能会坏死.

    作者:马春;余聪;赵建农;郭大静;李杰;罗银灯;谢微波;沈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左心功能及胎儿心脏功能的研究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胎儿心脏功能.方法 测定30例重度妊高征患者和60例健康初产妇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二尖瓣环各部位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s、Ve、Va),同时测算胎儿右心室Tei指数.结果①重度妊高征组IVS、LVPW、HR和左房前后径(LAD)较对照组显著增加;LVDd、LVEF和SV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高征组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峰流速VE、A峰流速VA和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显著增加,VE/VA则显著降低.②二尖瓣环各位点组织速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妊高征组Vs低于对照组;Ve值除后间隔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Va值除前间隔外均高于对照组.③重度妊高征组胎儿的(IRT+ICT)和Te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ET亦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重度妊高征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因心肌损害程度及发病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减低.②QTVI对诊断重度妊高征引起的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较为敏感.③重度妊高征不仅会影响母体心脏功能,且对胎儿心脏功能亦有影响.

    作者:吴长君;王心宇;张春梅;范春艳;张雪菊;邱前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3.0T并行采集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3.0T MR上应用并行采集技术的MR动脉成像(MRA)与MR静脉成像(MRV)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AVM患者,均行应用SENSE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瘤巢的显示效果.结果 3D-TOF MRA与DSA比较,32例脑动静脉畸形的瘤巢大小及分类上结果完全一致(100%);对供血动脉显示的符合率为77.5%,30例的供血动脉显示清晰,2例AVM伴有出血患者的供血动脉显示欠佳;3D-PC MRV与DSA在显示引流静脉及所汇入静脉窦的结果上完全一致(100%).结论 3.0T MR使用SENSE并行采集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是一种诊断脑AVM的无创、快速、有效的方法,MRA结合MRV可对AVM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作者:袁飞;刘银社;赵军;袁滨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进展期胃癌多排螺旋CT二次给药三期、双期和延迟期扫描方法对术前T分期的比较研究

    目的 评价比较多排螺旋CT分期扫描对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58例临床确诊为胃癌的住院患者进行术前16排螺旋CT两次给药三期扫描,并根据MSCT结果作出T分期诊断.所有病人手术后,取病理并进一步进行病理TNM分期.对各相扫描结果组合后诊断的结果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 MSCT三相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总准确度为77.59%,第1期+第2期扫描分期诊断准确率为60.34%,第2期+第3期扫描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5.86%,仅第3期(延迟期)扫描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5.86%.结论 多排螺旋CT两次给药延迟期扫描对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钱钧;任克;王强;卢涛;朱玉森;赵宇;徐荣天;徐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胎羊间断性脐带闭塞对静脉导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胎羊间断性脐带闭塞后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变化的意义.方法 12只晚孕山羊(7只实验组,5只对照组)于妊娠116~130 d行宫内外科手术,用套囊充气闭合器完全夹闭脐带,每次夹闭90 s,间隔30 min,重复5次.于实验前5 min、每次夹闭后3 min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静脉导管心室收缩期峰值速度(Vmax)DV、静脉导管峡部的内径(DDV)、搏动指数(PIDV)、DV指数(S-a/S)、血流量(QDV).结果实验组夹闭后DDV[(1.99±0.16)~(2.69±0.53)mm,P<0.05)]、QDV[(70.25±15.47)~(171.47±72.16)ml/min,P<0.05)]、PIDV[(0.33±0.09)~(0.7±0.2),P<0.05)]、DV指数[(0.44±0.04)~(0.62±0.11),P<0.05)]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DDV、QDV、PIDV、DV指数与血pH呈负相关(r=-0.579,r=-0.681,r=-0.358,r=-0.310,P<0.01)、与PaO2呈负相关(r=-0.564,r=-0.622,r=-0.435,r=-0.483,P<0.01)、与血PaCO2呈正相关(r=0.510,r=0.418,r=0.699,r=0.423,P<0.01).(Vmax)DV与血气指标无明显相关.结论 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可成为预测胎儿宫内缺氧的有效指标.

    作者:HE Shao-zheng;吕国荣;李伯义;陈秋月;苏瑞娟;金鹏;何韶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18F-FDG PET/CT在纵隔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纵隔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8F-FDG异常摄取的纵隔淋巴结终确诊为良性病变者9例(50枚)和恶性病变者13例(35枚)的淋巴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良性组和恶性组淋巴结的大小、CT值、SUV值分别为1.30 cm、85.54 HU、5.70和2.03 cm、37.03 HU、7.46,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延迟显像前、后良性组和恶性组淋巴结SUV值分别为4.81、4.71和7.61、7.92,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4L(22%)、11(20%)、4R(16%)和10R(14%)为好发部位;恶性组2R(17%)、4R(17%)、4L(14%)、7(11%)和10L(11%)部位多见.良、恶性组淋巴结在PET/CT图像上有不同的表现特征.结论 淋巴结大小、CT值、SUV值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参考作用;延迟显像帮助不大;掌握PET/CT影像学特征,结合病史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对纵隔18F-FDG阳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作者:党亚萍;王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64层CT对骨巨细胞瘤皂泡征的研究

    目的 利用64层CT后处理图像包括横断面图像、冠状及矢状多平面重建(MRP)图像研究平片上显示的骨巨细胞瘤皂泡征的病理学意义.方法 对于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157例,回顾其平片及CT图像,统计其平片和CT表现包括平片上出现皂泡征的比例和皂泡征在CT上的表现.结果骨巨细胞瘤平片上出现皂泡征的比例为11.46%(18/157),18例平片显示的皂泡征在CT图像上仅1例(5.56%)显示有一条完整骨性分隔,其余17例(94.44%)均显示为边缘突向病变内部的骨嵴.结论 骨巨细胞瘤平片上皂泡征出现率低,绝大多数平片显示的皂泡征不是真正的骨性间隔.

    作者:陈海松;徐文坚;柳澄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