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网膜母细胞瘤裸小鼠移植瘤中nm23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张晓玮;陈大年;罗成仁;夏瑞南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 抑制, 肿瘤, 疾病模型, 动物, 基因表达, nm23基因
摘要:目的观察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的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ucleoside diphosphat kinase,NDPK)在裸小鼠玻璃体腔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移植瘤中的表达状态,探讨nm23基因的表达产物NDPK(nm23/NDPK)与RB的发生发展及浸润生长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裸小鼠玻璃体RB移植瘤进行nm23/NDPK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作对照,比较RB移植瘤眼内生长期(Ⅰ~Ⅲ级)及蔓延、扩展浸润期(Ⅳ~Ⅴ级)nm23/NDPK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视网膜组织nm23蛋白表达阴性。20例RB移植瘤nm23/NDPK表达阳性,阳性细胞数为48.73±2.37,阳性表达率为100%;眼内生长期(Ⅰ~Ⅲ级)与蔓延、扩展浸润期(Ⅳ~Ⅴ级) nm23/NDPK阳性表达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结论 nm23基因不具有抑制RB移植瘤蔓延浸润的功能,而是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相关文献
  • Stargardt 病一家系二例眼底血管造影

    Stargardt病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作者遇一家两姐妹同患此病,并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 GA),现报告如下。 例1 女,14岁。双眼视力逐渐下降约2年,近年加重。于1999 年9月27日来我院就诊,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全身检查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8,左眼0.15,近视力右眼0.3,左眼0.6,均不能矫正。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无异常,左眼视盘正常,右眼视盘颞侧略淡。双眼底黄斑部对称横椭圆形萎缩区约1.5×1.0 PD,其间有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斑点,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表面金属样反光,周围视网膜黄色斑点 (图1)。有红绿色弱,周边视野正常,有相对中心暗点,EOG异常。诊断:双眼Stargardt病。FFA早期眼底呈暗脉络膜背景荧光,黄斑萎缩区呈较强斑驳样荧光,周围雪片状荧光(图2)。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大小血管,黄斑区有小片状弱荧光(图3),晚期黄斑病变区呈小片状弱荧光,周围黄色斑点呈弱荧光(图 4)。 例2 女,11岁(例1之妹)。双眼视物模糊约1年。全身检查正常。眼部检查:双眼外眼及眼前段正常。视力:右眼0.15,左眼0.3,均不能矫正。双眼底:视盘色泽较淡,黄斑部对称横椭圆形萎缩区约3.0×2.5 PD,其中夹杂色素颗粒及黄色小点,周围金箔样反光,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周围视网膜黄色斑点(图5)。有红绿色弱,视野及眼电生理未查。诊断:Stargardt病。FFA晚期黄斑区强斑驳状透见荧光,黄色斑点呈现雪片状透见荧光;无脉络膜背景荧光(图6)。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大血管,黄斑区小片状弱荧光(图7),晚期黄斑病变区内小块状弱荧光,周围密集点状弱荧光比FFA更清晰 (图8)。 Stargardt病是一种遗传性黄斑部疾病,有的病例除黄斑部病灶外,往往合并眼底黄色斑点。唐朝珍[1]报告两病例,弟弟合并眼底黄色斑点,而姐姐却无。说明Stargardt病在同一家族中的表现并非完全一致。而上述两姐妹眼底除黄斑部萎缩灶外,均伴有黄色斑点。 张承芬[2]观察一对姐妹患者,妹妹眼底黄斑区仅有色素不均,姐姐眼底黄斑区有色素沉着及金箔样反光,中心凹反光未见,中周部附近黄色斑点。从中反映出本病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发展加重。对比上述两例患者,妹妹较姐姐小3岁,但发病年龄较姐姐早2年(妹妹10岁发病,姐姐12岁发病),虽然二者眼底表现大致相同,但也有如下区别:①妹妹黄斑病变范围大,并伴有双侧视神经部分萎缩;②妹妹视力也低于姐姐。因此,可能Stargardt病病情发展加重,除了年龄因素以外,更重要的与发病年龄的早晚有关。

    作者:余运娴;郑红;郑红梅;蔡明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三氟啦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游离钙和三磷酸肌醇的影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因此,研究药物对PVR的防治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拟用钙调素(calmodulin, CaM)抑制剂——三氟啦嗪( trifluoperazine ,TFP) 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豚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应用IP3[3H]检测系统测定 RPE细胞内IP3浓度的动态变化,同时,应用Fura-2/AM荧光负荷技术测定RPE细胞内游离Ca2+([ Ca2+])i水平的变化,探讨在 TFP抑制RPE细胞增生过程中,IP3与[ Ca2+]i浓度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 材料:(IP3)[3H]检测试剂盒购自Amersham公司,液体闪烁计数仪LS-6500 Beckman产品,超高速离心机LE-89 Beckman 产品, F-2000荧光分光光度计日立公司产品,Fura-2/AM荧光指示剂Sigma产品。豚鼠RPE细胞培养及鉴定同文献[1]。药物作用曲线及细胞活力测定同文献[2]。 RPE细胞3H-TdR掺入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RPE细胞,以5×106细胞/ml密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常规培养 24 h。空白对照加入不含任何药物培养液,实验组按实验设计需要的含药培养液,各浓度及对照均设 3孔,培养 72 h后,以每孔37 kBq的3H-TdR标记RPE细胞 6 h,收集细胞于玻璃纤维膜上,烘干,加入闪烁液,液闪计数仪测定3H-TdR掺入每分钟计数值(counts per minute , CPM)。以上实验同样条件重复2次,并以cpm值计算DNA合成抑制率,即(对照组cpm-实验组cpm)/对照组cpm。 IP3活性检测方法:各组RPE细胞(5×106个细胞),以平衡盐液冲洗 2次,以 1 mmol/L 二氯化锂抑制IP3水解,37℃培养箱孵育30 min,液氮终止反应,-70℃保存。将各个样品于 0℃下研磨成粉末,再加入15%三氯乙酸2 ml, 4℃ 2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 1 ml加入水合饱和乙醚充分混合,再4℃ 2 000 r/min离心15 min,反复3次,下层水相用2 mol/L NaHCO3调pH值为7.5,-20℃保存,待测IP3,按说明书制成曲线,测IP3浓度。 细胞内[Ca2+]i测定:处于融合状态的豚鼠RPE细胞,在无血清的改良依格培养液中孵育24 h,制成细胞悬液,细胞活性在95%以上,以终浓度为 5 μmol/ml Fura-2/AM负载40 min[3],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发射波长为510 nm,激发波长为340 nm和380 nm,大荧光由0.1%Triton测得,小荧光由10 mmol/L的EGTA测得,每次测量前输入在上述两激发波下测得的自发荧光值及解离常数(224 nmol/L), 微机自动算出[Ca2+]i值。

    作者:陈王君;洪晶;张忠志;吴景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分化程度对扩散和存活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分化程度对扩散和存活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6份RB眼球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将其分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注意有无肿瘤细胞的扩散,并统计两型发生扩散的比率。对随访到的82例RB患者进行死亡率统计。用χ2检验的方法比较两型间死亡率和扩散发生率。记录扩散部位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死者生前眼球摘除术后平均存活时间。结果分化型RB 17例17只眼,发生肿瘤细胞局部扩散8只眼,占47.06%;未分化型137例139只眼,发生局部扩散66只眼,占47.48%。两型间发生扩散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到的患者中,分化型RB死亡率27.27%,未分化型RB死亡率22.54%,二者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眶内和巩膜侵犯者死亡率100%,视神经侵犯Ⅳ级者死亡率62.50%,葡萄膜侵犯者死亡率22.22%。眼球摘除术后生存时间为5~41个月,平均21.92个月。结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RB的存活预后及局部扩散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发生扩散的RB,无论是分化型还是未分化型其预后均取决于扩散的程度以及是否进行积极治疗。

    作者:任力蒙;张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双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是一种由细胞介导免疫系统受损的疾病, 75%的患者可发现眼部病变,但AIDS患者并发双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病例国外仅报道1例[1],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曾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22岁。因戒毒期间双眼视物不清7 d来我科就诊。患者吸毒4年,吸毒方式以注射为主,有时用共用针头注射。无冶游史,无输血史。在戒毒所戒毒期间出现低热、全身乏力、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缓解,半个月后出现双眼视物不清,7 d后于 1997年5月16日来我院眼科诊治。检查:血压 12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为数指/30 cm,双眼前段未见异常,眼底视盘边界模糊不清,水肿隆起,周围有大量火焰状出血及黄白色渗出,视网膜静脉及其分支明显纡曲扩张,静脉周围亦见散在的火焰状出血,双眼改变类似(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显示左眼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正常,静脉回流时间明显延长(动脉充盈至静脉出现层流时间为 7 s),造影早期双眼视盘表面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明显扩张,随着造影时间延长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范围扩大,边界欠清;双眼视网膜静脉及其分支广泛纡曲扩张,晚期静脉管壁染色或荧光素渗漏,视盘周围及其他部位的视网膜图1 AIDS患者右眼眼底彩色像。视盘表面血管纡曲扩张,周围火焰状出血及黄白色渗出,视网膜静脉及其分支明显纡曲扩张图2 图1同眼FFA静脉期像。视盘表面血管明显扩张,荧光素渗漏,中央静脉及其分支广泛纡曲扩张

    作者:陈雪梅;廖瑞端;吴善宏;文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Fas、Fas-L、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

    目的研究人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方法收集12~38周(受精龄)胎儿视网膜共50例,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发育第16周和第38周,视网膜节细胞层、内、外核层表达Fas蛋白。第26周,Fas-L阳性染色开始出现于视网膜各层细胞,到第32周,免疫阳性反应主要集中在节细胞层,第38周时,神经纤维层也为阳性反应。bax免疫阳性反应从第12周起出现,第16周,节细胞层和外核层多数细胞核为阳性。第24周,内核层中的细胞为阳性反应,但到第26周时,仅Müller细胞内侧终足为bax免疫阳性染色。第26周以后,视网膜内各种成分都为bax免疫反应阴性。bcl-2免疫阳性反应于第16周时出现在正在分化的神经母细胞层。第24周开始,bcl-2免疫阳性反应集中于节细胞层的神经胶质细胞以及Müller细胞的内侧终足。结论发育中的视网膜的细胞凋亡可能不依赖Fas/Fas-L途径。bax可能参与介导胎儿视网膜细胞凋亡。

    作者:韦纯义;李爱冬;羊惠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隆鼻术局部麻醉致眼动脉阻塞一例

    患者男,22岁,因3年前车祸鼻骨骨折致塌鼻,2000年11月1日于当地拟行隆鼻术,在鼻部注射麻醉药(何药不详)后数分钟,右眼突然完全不能视物,同时伴有同侧偏头病,随即到当地医院就医,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予以球后注射阿托品,采用硝酸甘油,抗凝、降眼压、吸氧等措施治疗2 d无效,遂到本院就诊。全身检查正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眼球无突出,眼球运动无受限,球结膜无充血水肿,角膜透明,KP阴性、Tydall征阴性,虹膜纹理清楚,瞳孔圆,直径5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无混浊,视盘呈蜡黄色,边界模糊,稍隆起,视网膜动脉呈银丝状,纤细如线,未见血柱,静脉细,黄斑部色黄,未见樱桃红斑。后极部视网膜苍白混浊。压迫眼球未引出动脉搏动。左眼视力1.5,左眼内外眼正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右臂-视网膜循环时间明显延长,21.2 s仅有颞上方鼻上方脉络膜局限性与极暗淡的背景荧光,后极部脉络膜背景荧光缺如。32 s视盘出现荧光,并见颞上、鼻上分支动脉前锋在视盘缘,80.1 s颞上分支动脉前锋前进1PD(图1),在494.5 、781.2、805.2 s时颞上分支动脉前峰分别前进了 1/3 PD、2 PD及3 PD。周边部呈斑驳状荧光,造影全过程除颞上分支动脉部分充盈外,其余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均未见显影(图2)。左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诊断:右眼动脉阻塞。 讨论眼动脉阻塞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骤然丧失为首发症状,常无光感。部分病人感到眼球、眼眶疼痛以及同侧偏头痛,这种疼痛多是因为缺血,而非高眼压所致,其他少见症状尚有结膜血管扩张,突眼等[1]。由于眼内供血减少可以产生类似感染、毒素、变态反应、外伤等炎症反应[1],角膜KP、房水闪辉或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盘水肿,视网膜动脉纤细如线,血管管腔内无血柱而呈银丝状,视网膜苍白水肿。由于脉络膜循环障碍,黄斑部呈黄色或樱桃红斑。眼压常比健眼低约4 mm Hg(1 mm Hg=0.133kPa)。根据本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眼底改变,故诊断为右眼动脉阻塞。 但对于不完全阻塞的可疑病人,则需要作特殊检查以资诊断,这些检查方法有: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为脉络膜弱荧光,臂-视网膜循环时间明显延长,动脉充盈延迟并可见动脉前锋,静脉回流迟缓与弱荧光;②视网膜电图a、b波平坦或消失;③经颅彩色多普勒可以测定颈、眼动脉狭窄处管腔的血流频谱低平、血流速度降低。④眼、眶部MRI显示眼动脉供血的视神经鞘、眶脂肪、眼外肌的信号增强[2]。

    作者:黄力;陆方;韦纯义;严密;孟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激光致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形成的影响因素

    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chorioretinal venous anastomosis ,CRVA)为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提供了新思路;但其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现就激光诱导CRVA术中,激光功率、波长、光斑大小、脉冲时间及视网膜的解剖因素和并发症等对其成功率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傅海涛;沈泽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白点状眼底一例

    患者男,13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年余,于1999年12月21日来我院就诊。追问病史,有黄昏时视物不清史3年,无眼红眼痛,无全身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检查:视力右眼0.5,近视力J7,-1.50 DS矫正1.5;左眼1.2,近视力J7。俞自萍色觉检查图谱检查辨色力正常。双眼前部检查未见异常,玻璃体透明,眼位正,眼球向各方向运动自如,眼压正常。眼底: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视网膜血管管径和分布正常,动静脉比例为2∶3,双眼视网膜后极部至赤道部密布大致均匀的黄白色斑点,鼻侧始于视盘边缘,颞侧从黄斑上下血管弓以外开始,均延伸至赤道部,斑点位于视网膜血管下,黄斑未受累,视网膜未见色素沉着(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显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正常,全视网膜散在点状透见荧光(图2),与斑点无明显对应关系,未见荧光素渗漏,视盘及黄斑区正常,血管正常。Goldmann视野计检查:双眼视野正常。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E-FRG)检查:暗视:左右眼a、b波峰均显著降低,a、b波的峰时尚不延长;明视:左右眼a、b波峰均显著降低,a波的峰时延长,b波尚不延长。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增高,球蛋白下降,白球比例增高,其余正常。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双眼白点状眼底。检查患者父系母系亲属10余人,眼底均未发现异常。未对患者进行任何治疗,嘱其定期复诊。5个月后复查,视力、视野、直接和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眼底彩色照相、FFA以及F-ERG检查,与首诊时比较,均未见明显改变。 白点状眼底(fundus albipunctatus,FALB)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特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水平分散的白点和静止型夜盲,没有血管病变及视网膜内色素,血清维生素A在正常水平,视紫质再生延迟,导致暗适应时间延长,并产生正常振幅视网膜电图。本例患者视力及视野正常,轻度静止型夜盲,眼底及FFA改变典型,暗适应曲线异常,肝功、肾功基本正常,符合白点状眼底的临床特征。图1 左眼彩色眼底像。视网膜鼻侧始于视盘边缘、颞侧始于黄斑上下血管弓以外,密布大致均匀的黄白色斑点,延至赤道部,斑点位于视网膜血管下方图2 左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像。全视网膜散在点状透见荧光,与视网膜斑点无明显的对应关系

    作者:杜仪琴;张惠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疾病与细胞凋亡及caspases研究概况

    研究表明,许多视网膜疾病与细胞凋亡有关。细胞发生凋亡的过程中,蛋白水解酶,尤其是caspases家族蛋白酶在凋亡信号传导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将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缺血性损伤和老年黄斑变性与细胞凋亡及caspases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张美霞;罗清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预后

    目的探讨玻璃体后脱离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116只患眼初诊时玻璃体检查结果与随访(10.7±2.2)个月时形成新生血管、发生黄斑水肿的临床资料,探讨玻璃体条件与眼后节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的关系。结果 FFA检查116只患眼中40只眼为缺血型改变,其中25只无玻璃体后脱离或部分性后脱离眼中,12只眼发现视网膜或(和)视盘新生血管形成,占48.0%;15只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眼中只有1只眼产生新生血管,占6.7%(P<0.05)。116只患眼中45只眼发生弥漫性黄斑水肿,占38.8%。视网膜黄斑粘连者黄斑水肿发生率为51.5%,显著高于视网膜黄斑分离者(22.0%)(P<0.01)。结论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对BRVO发生眼后节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具有一定阻止效应。

    作者:钱韶红;孙兴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保留晶状体前囊减少硅油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保留晶状体前囊对硅油眼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82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其中30只眼术中保留完整晶状体前囊,52只眼未保留前囊,随访观察硅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有前囊组硅油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无前囊组为50.0%(0.010<P<0.025)。后者主要有继发性青光眼(21.2%)、角膜带状变性(13.5%)和角膜内皮失代偿(9.6%)。结论保留晶状体前囊可以减少硅油眼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宗明;惠延年;王琳;曹小燕;高前应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特征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脉络膜血液循环特征。方法对37例RP患者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并与正常人眼对照。结果①RP组眼底荧光早出现的平均时间(14.38±3.95) s,脉络膜静脉荧光开始充盈的平均时间(17.27±5.94) 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②RP组脉络膜血管荧光减弱的平均时间(475.75±153.70) s,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01)。③RP组眼底后部强荧光区的平均面积(41.20±19.99) mm2,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001)。④ICGA中后期RP组纱幕状荧光缺如61只眼,占84.7%;斑状强荧光21只眼占29.2%,4只眼强荧光点渗漏,占5.6%。结论①RP脉络膜血管灌注压无改变;②RP脉络膜血流量减少;③RP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④RP可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赵朝霞;郭希让;李蕴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兔视网膜静脉阻塞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的发生发展中的参与机制。方法采用氩激光直接光凝法封闭兔眼视网膜静脉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模型。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法观察缺血视网膜组织及新生血管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结果缺血视网膜及新生血管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VEGF mRNA表达,表达的程度以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中强。 VEGF mRNA的表达部位与视网膜组织缺血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结论 VEGF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参与机制。

    作者:卢海;张惠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目的观察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的临床疗效。方法 RVO患者 28例 28只眼,其中非缺血型组18例18只眼,采用氪红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缺血型组10例10只眼,氪红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的同时行激光格子样或播散性光凝。术后每1~2周复查1次视力、眼底,术后2~3个月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随访 5个月以上。结果 18只非缺血型RVO眼中有 7只眼形成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占38.9%,7只眼佳矫正视力提高(4.43±0.78)行,未建立吻合的11只眼佳矫正视力降低(0.19±0.67)行,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随访时间内,未建立吻合的11只眼中有 4只眼发展为缺血状态,占36.4%。10只缺血型RVO眼中有2只眼形成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占20.0%,视力提高6行;未形成吻合者,治疗前后视力没有改变(P>0.05)。结论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是治疗 RVO的一种新的有效疗法,尤其适用于非缺血型 RVO患者,成功的吻合可防止其发展至缺血状态。

    作者:张帆;刘哲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兔急性高眼压模型视网膜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R1mRNA的表达

    目的了解高眼压状态下视网膜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的功能亚单位NMDAR1基因mRNA表达的情况。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β-肌动蛋白(β-actin)作内对照对高眼压模型眼视网膜内NMDAR1基因的mRNA进行半定量分析。16只大白兔的26只眼分成3组。实验组10只兔10只眼,前房穿刺生理盐水高压60 mm Hg(1 mm Hg=0.133 kPa)灌注,持续4 h。阳性对照组10只兔10只眼,为实验组的对侧眼,用实验组相同的方法以20 mm Hg的压力前房灌注持续4 h作阳性对照。正常对照组6只兔6只眼,不作眼球灌注处理。结果实验组的高眼压灌注眼与阳性对照眼NMDAR1的mRNA的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急性高眼压未改变兔视网膜NMDAR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作者:王平宝;黄佩刚;蒋幼芹;陈主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肝素和高三尖杉酯碱对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肝素和高三尖杉酯碱联合用药对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抑制效果。方法 43例44只眼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根据手术及是否同时球内联合用药分为A、B两组(A组为用药组,B组为对照组)。随访观察两组术后PVR再发生及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平均随访期为7.9个月。结果 PVR发生率:A组15.8%,B组45.5%,χ2检验,P<0.05。视网膜脱离复发率A组5.5%,B组33.3%,χ2检验,P<0.05。结论手术辅以球内联合用药可有效抑制术后PVR再形成,降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

    作者:梅妍;袁天国;汪洁;杨峥嵘;秦琼莲;解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Fas/Fas配体表达及与凋亡的关系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 Fas/Fas配体 (Fas ligand ,FasL)表达及与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32例RB标本中 Fas/FasL的表达及分布,并对32例用光镜、其中4例用电镜及12例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苷三磷酸末端标记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biotin-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分析与Fas/FasL表达的关系。结果光镜下凋亡细胞主要位于RB退化区,电镜下可见染色质边集和凋亡小体等凋亡特征; TUNEL显示阳性标识主要位于RB退化区及死亡区。Fas及 FasL在所有RB中均呈阳性表达。Fas和 FasL表达与凋亡指数 (apoptosis index, AI)呈正相关 (P<0.01,P<0.001)。结论凋亡在RB中普遍存在,可能是触发RB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Fas系统在RB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as系统上调可能会诱导RB细胞凋亡。

    作者:蒋宏苏;惠延年;王雨生;刘兵;马吉献;刘洪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浅谈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释义

    眼底血管造影主要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FFA自从1961年出现以来,它已广泛应用于眼底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及解剖、病理研究等,是眼底病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三十多年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FFA对视网膜血管疾患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病变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它对脉络膜疾患的观察及在眼底出血、水肿或有混浊性渗出液等情况下检测其原发病变却难以令人满意。导致上述缺陷的原因是由于FFA所采用的蓝色激发光为可见光(波长490 nm),难以穿透RPE、黄斑区叶黄素、出血及混浊性渗出液等;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多孔性,又使得荧光素钠能从正常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出来形成弥漫性的背景荧光,影响了对脉络膜深层结构的观察。因此临床上亟需一种新的方法来观察及研究脉络膜病变的眼底改变特征及在严重出血、渗出下能较好发现其原发病变。近几年开展起来的ICGA弥补了FFA的不足,它采用近红外光(波长805 nm)为激发光源,能增强穿透RPE和脉络膜的色素、黄斑区叶黄素、出血及混浊性渗出等;所用的染料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达98%,使得其能较缓慢经过脉络膜毛细血管,且极少从窗孔型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出去而阻挡观察脉络膜结构。因此,ICGA可较好显示脉络膜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血液循环特征。FFA和ICGA这两种造影技术结合起来可对视网膜血管疾患、RPE病变、脉络膜相关疾病及病变间相互影响等作出较全面的评价[1]。 一种新的诊断技术的出现,无疑使人们对一些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需不断的总结、完善新技术的应用价值。针对FFA和ICGA来说,如何正确分析、理解和解释各种荧光征象,对提高眼底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很重要。如果造影释义欠正确或全面,常常可导致临床诊治的困惑甚至误诊,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释义水平,是摆在造影医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我们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FFA和ICGA只是眼底病检查的一种手段,仅依靠造影而不综合其他检查(眼科的和全身的)是无法得出正确的后诊断和结论的。以下几点对正确分析、理解和解释造影图像极有帮助。

    作者:文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黄斑部病变手术后解剖结构变化的客观评价

    目的探讨黄斑部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的客观评价方法。方法对31例(31只眼)各种黄斑病变,包括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 15只眼,单纯黄斑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 ,ERMs) 8只眼,老年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4只眼,特发性黄斑下新生血管膜 4只眼。术前术后进行眼底检查、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将各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及评价。结果眼底检查、照相显示所有黄斑裂孔封闭,但 OCT发现 2例未完全闭合,1例黄斑区神经上皮变薄;FFA发现 5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缺损。对于 ERM、黄斑下新生血管膜,检眼镜检查难确定是否已完全清除,FFA显示新生血管膜消失及不同程度的 RPE损害;OCT能清楚显示 ERM、新生血管膜消失,3例同时见神经上皮层变薄。结论常规的各种眼底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黄斑疾患手术后的解剖结构进行评价,OCT则能清楚、精确地显示黄斑部的各种病变,尤其对手术后黄斑部各种组织结构的改变能更精确、更全面地进行评价。

    作者:唐仕波;李加青;黄素英;刘文;刘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左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双眼Purtscher视网膜病变一例

    患者男,54岁。左眼视力急剧下降,左眼疼痛,左侧头部剧烈疼痛2个月,来我院就诊。1年前车祸致颅脑外伤、骨盆骨折、左锁骨、肋骨、肱骨骨折。当时昏迷2 d,醒后发现双眼视力下降。于1998年11月25日以“双眼Purtscher视网膜病变、右眼视神经萎缩、左眼外直肌麻痹、外伤性瞳孔散大、继发性青光眼、眼球突出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时,右眼视力0.1 、左眼视力0.08,双眼矫正视力无提高。右眼外眼及眼前节正常。左眼球向正前方突出,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8 mm,眶距100 mm,眼球外展严重受限,眼眶饱满,球结膜水肿充血明显,巩膜外层静脉扩张呈螺旋状,瞳孔散大,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清楚色灰白,其颞侧视网膜大量白色圆形棉絮斑,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左眼视盘边界清楚色淡红,视盘颞侧视网膜静脉血管纡曲扩张,A∶V=1∶3,静脉呈暗紫色,部分静脉呈串珠状改变,颞下象限视网膜散在白色棉絮斑,黄斑区轻度水肿,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眼压:右眼5.5/6=14.57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5.5/0.5=37.78 mm Hg、7.5/2.5=38.00 mm Hg、10/5=37.19 mm Hg。患者入院后给予双眼地塞米松2.5 mg与妥拉苏林12.5 mg球后注射,隔日1次;全身应用抗生素、能量合剂、维生素等;左眼点噻吗心安滴眼剂及口服醋氮酰胺、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用药1个月后效果不明显。再次详细追问病史,自诉能听到左侧颅内火车轰鸣声,进一步检查:听诊器放于左眼上及眶部能听到血管杂音、触压眼球有血管性搏动,律同脉搏。初步诊断:左眼搏动性眼球突出。行MRI检查证实左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颈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术”。术后患者诉火车轰鸣声消失,左眼球突出消失。于1999年10月20日复查:患者无眼痛头痛等不适,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3,双眼外眼正常,右眼底视盘边界清楚色灰白,视盘颞侧视网膜血管下散在点片状渗出未完全吸收,黄斑区陈旧性渗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左眼瞳孔散大固定,眼底视盘边界清楚色淡黄,视网膜静脉血管轻度扩张,A ∶V=1∶2,黄斑区暗,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3 mm,眶距100 mm。

    作者:闫莉;赵丽冬;樊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