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宫颈纳博特囊肿

董铄;于淑敏;包年香;陈金华;鄂占森

关键词:宫颈, 纳博特囊肿,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摘要:目的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宫颈纳博特囊肿的声像图表现.方法用ATL-HDI 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经腹和经阴道两种方法对比,对我院2001年5月至2002年4月间妇科患者进行检查,注意观测宫颈病变.结果 182例患者中,经腹超声诊断宫颈纳博特囊肿7例,其边界不清,结构模糊,周边无彩色血流信号显示.经阴道超声诊断宫颈纳博特囊肿48例,91.2%为直径≤6mm的囊性包块,其发生位置、大小、形态、结构清晰可辨,60.4%的囊肿周边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并探及低速动脉型频谱.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应是诊断宫颈纳博特囊肿的首选方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椎动脉彩色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椎动脉彩色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9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多项血流参数.结果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阳性率为56%(168/299).阳性患者椎动脉内径狭窄(P<0.05);收缩期大流速(Vs),平均流速(Vm)及舒张末期流速(Vd)较阴性患者明显减低,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结果表明椎动脉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确有实用价值.

    作者:王爱军;刘宏云;牛娜;谭静;刘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泪腺癌合并肺、骨转移1例

    患者男,53岁.发现右眼眶肿块2个月,伴咯血、气急、左拇指肿块40天.查体:右眼眶外上缘扪及3.0cm×3.5cm×4.0cm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压痛不明显,与右眼眶骨壁分界不清.眼眶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见恶性肿瘤细胞.右拇指末节指骨软组织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压痛明显.CT增强见:右眼眶外上方泪腺区肿块, 2.0cm×2.0cm×3.5cm大小,形态不规则、明显增强,CT值93Hu.右眼眶顶部虫蚀样骨质吸收破坏,眼球轻度内下移(图1).CT诊断:右眼眶泪腺区恶性肿瘤.胸部CT增强扫描:右肺中间支气管旁肿块3.0cm×3.0cm,中叶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影,提示右肺转移瘤(图2).左手 X线片:左拇指末节指骨大部溶骨破坏吸收,仅残留基底部少许骨质,周围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提示溶骨型转移(图3).

    作者:陈东;陈尚;韩福刚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在床边胸部X线摄影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对CR系统在床边胸部X线摄影中若干技术要素的研究,提高床边X线胸片质量.方法①设置佳的床边胸部曝光条件表和影像后处理技术参数表;②运用影像工作站窗宽(s-shift)、窗位(c-shift)实施对影像密度和对比度的调节.③运用谐调处理和空间频率处理技术实施影像细节的调节.结果易于给定曝光条件,曝光剂量减少了18%,100%地保证了胸片的质量,废片率为零.结论掌握好床边X线摄影和CR系统各项技术,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和胸部病变的检出率.

    作者:吴南洲;陈波;张金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价值.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7例皮下软组织血管瘤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7例皮下软组织血管瘤与病理结果相符的43例,正确率为92%.结论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顾鹏;张敏惠;曹礼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甲状腺超声检查时对偶发性甲状旁腺腺瘤的发现和诊断

    目的探讨对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时偶发性甲状旁腺腺瘤发现率.方法对1667例患者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实质后方组织发现椭圆形、均匀低回声团块记为可疑病例,并对其进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生化检查,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发现可疑病例22例,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其中8例为甲状旁腺腺瘤(36.4%,8/22),偶发性甲状旁腺腺瘤的发生率为0.47%( 8/1667).结论甲状腺超声检查时可以发现偶发性甲状旁腺腺瘤.对于甲状腺疾病患者,超声对于预先确定甲状旁腺组织的价值较低.偶然发现的甲状腺旁腺腺瘤可伴有或不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作者:杨琰;黄福光;黄品同;吕夕明;朱世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邻关节性骨囊肿1例

    患者男,31岁.右小腿下端反复疼痛不适5年,加重伴跛行20天入院.查体:右小腿下端外踝内侧深压痛,右下肢明显跛行.

    作者:林鹏飞;毛启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彩超诊断睾丸淋巴瘤2例

    患者1,男,62岁,因1个月前出现左侧阴囊坠胀感,质硬,步行加重不明显,无畏寒发热史,未引起重视,本次单位体检发现:左侧睾丸质硬,表面尚光滑,轻压痛,双肾未扪及,叩痛(-),外生殖器(-),行B超检查发现(图1,2):右侧睾丸、附睾大小如常,回声均匀,左侧睾丸增大,内见大小约2.2cm×2.1cm× 1.8cm的偏低回声团,无明显包膜,边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血流不明显,腹股沟及后腹膜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双肾正常,超声诊断:左侧睾丸实质性占位.手术所见:左侧睾丸下方见大小约 2.5cm×2.3cm×1.9cm的实质性肿块,与周围分界清,质硬,内部呈淡黄色,病理诊断: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作者:朱法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小波变换医学DICOM图像压缩的研究

    目的利用小波变换实现对医学DICOM图像压缩.方法分析小波变换技术特点及医学DICOM标准的数据结构,确定DICOM图像压缩的小波变换算法及编码方法.结果用VC++实现基于小波技术的DICOM图像压缩.结论该方法具备无损压缩、低比特速率有损压缩及渐进传输的优点,对我国远程医学和图像建档及通信系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王华;赖声礼;江悦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经自发性脾-肾或胃-肾分流道栓塞曲张的胃底静脉临床研究

    目的对经自发性脾-肾或胃-肾分流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进行评价.方法对28例有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病史,并均有中度以上胃底及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施行经自发性脾-肾或胃-肾分流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治疗.结果操作技术成功率为87.5%,术后 1~15个月随访再出血发生率为14.3%,胃底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改善率85.7%.结论该技术对闭塞胃底静脉曲张有良好效果.

    作者:于淼;张金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X线管倾角与照片影像密度的测试分析

    在常规X线摄影中,为了更好地显示某一组织和器官,使X线管倾斜一定的角度,是常用的摄影方法.但倾斜角度后,对照片影像密度及质量的影响,认识欠缺.为此,我们对X线管倾角后与照片影像密度的关系进行了测试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自玲;宋少娟;朱向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脑弓形虫病CT表现1例

    患者男,7岁,因逐渐加重头疼1周,呕吐2天来诊.体检:精神差,颈软,颈部可触及一蚕豆大小淋巴结,可移动,有压痛.左侧肢体巴氏征阳性,奥本汉姆征阳性,其余未见异常.家庭有养猫史.

    作者:王智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多普勒超声评价血流剪切力对血管重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流剪切力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20只,体重2.0~2.4kg,兔龄5~6个月,以高脂饮食连续喂养12周.生化测定Tch、TG、LDL、HDL水平,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髂外动脉血流剪切力、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与基态相比,EDD明显受损(P <0.01);下降的血流剪切力与EDD明显正相关(r=0.68),与内中膜厚度明显负相关(r=-0.75).结论本研究显示长期高脂饮食可导致动脉血流剪切力明显下降,低幅血流剪切力与EDD呈正相关,与内中膜厚度呈负相关,可显著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

    作者:庄磊;曹铁生;段云友;阮骊韬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脑供血不足组(CI)、冠心病组(CAD)、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等,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CI和CAD的IMT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I和CAD的斑块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MT均值和斑块阳性率在CI和CAD组之间比较并无明显的差异,P>0.05.IMT和斑块皆阳性对诊断C I和CAD的灵敏度分别为84%、80%,特异性为66%.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沈德根;张象贤;王亚芬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早期帕金森病 99Tcm-TRODAT-1多巴胺转运蛋白SPECT脑显像

    目的应用 99Tcm-TRODAT-1进行多巴胺转运蛋白( DAT)SPECT脑显像,探讨其在早期诊断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Hoehn-Yahr分级为Ⅰ级的7例偏侧帕金森病患者和7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 99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应用计算机感兴趣区( ROI)技术半定量计算纹状体/小脑、尾核/小脑和壳核/小脑放射性计数比值,分别代表纹状体、尾核和壳核的DAT功能水平,对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及其组成部分的DAT功能与健康志愿者的相应区域DAT功能进行比较,并对帕金森病患者患侧肢体对侧和同侧纹状体、尾核和壳核的DAT功能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双侧纹状体DAT功能均低于健康志愿者(1.55±0.16,1.46±0.14,1.80±0.04,P<0.05,P< 0.01),并以患侧肢体对侧纹状体功能降低明显(P<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双侧尾核DAT功能降低(2.20±0.05,1.88± 0.38,1.62±0.22,P<0.05,P<0.001);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双侧壳核DAT功能降低(1.92±0.10, 1.61±0.15,1.43±0.20,P<0.01,P<0.001),且以患侧肢体对侧壳核DAT功能降低明显( P<0.05).所有受检者在显像过程中及显像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99 Tcm-TRODAT-1 SPECT脑显像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帕金森病.

    作者:边艳珠;冯珏;刘怀军;田瑞振;哈志远;李金福;田国章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盆底形态影像学诊断进展

    出口梗阻性便秘是指直肠远端、肛管及盆底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排便过程的不顺利,这些因素有时仅存在于排便时,而在非排便状态时可以不存在.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作为功能性疾病,是指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由盆底腹膜及盆腔脏器形态位置或病理生理改变等而引起的一个特殊症候群,包括排便困难、费时费力、排便不尽、便意频繁、肛门坠胀、盆底沉重感、口服泻剂或手法助排等排便障碍症状.出口梗阻性便秘包括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痉挛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疝等,直肠指诊、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大多难以发现病变,临床诊断很困难,临床医师感到很困惑和束手无策.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的盆底形态及盆腔脏器可发生一系列变化,现就国内外影像学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方仕文;刘宝华;龚水根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肝门区肿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MR)胰胆管造影术(MRCP)对肝门区肿物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用重T2磁共振水成像技术作MRCP 32例.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和脂肪抑制技术,所得图像通过工作站(Workstation)处理.结果本组资料中,MRCP确定肝门区肿物的准确率为100%,优于ERCP,可确定肝门区肿物的存在,明确其侵及范围和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MR胆管造影是可靠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高,定位精确,可指导临床医生,作为有效的术前检查手段.

    作者:陆立;卢延;张雪哲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指胎儿时期心血管发育异常或发育障碍以及出生后应该退化的组织未能退化所造成的心血管畸形.早期作出准确诊断、及时把握手术时机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关键.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技术一直是近20年来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常用诊断方法,但它常因患者有肥胖、胸廓畸形、肋间隙狭窄及肺气肿等原因而引起图像不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是心血管领域无创伤性诊断的重大进展,由于TEE探头位于食管内,紧贴左房,可避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的不足之处,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脉冲多普勒(pulsed Doppler,PD)、连续多普勒(continuous Doppler,CD)等技术相结合,对心脏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心脏功能的评价更为详细,为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1].

    作者:郭燕丽;张绍祥;刘正津;李锐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2例报告

    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又称Hamman-Rich综合征,其病程发展快,死亡率高.现将我院收治,并经病理学证实的2例作一报道.

    作者:王华明;赵峰;朱明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α-氰丙烯酸正丁酯栓塞肝癌动静脉瘘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α-氰丙烯酸正丁酯(NBCA)对肝癌动静脉瘘的栓塞效果.方法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和肝动脉-肝静脉瘘51例,以不同浓度的NBCA进行栓塞.结果所有瘘口均成功闭塞,无并发症.结论对于肝癌动静脉瘘,NBCA是一种有效、方便和安全的栓塞剂.

    作者:李向东;王伟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骨超声和骨矿含量的改变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超声声速(SOS)、髋部骨矿含量(BMC)及骨密度(BMD)变化,进一步了解COPD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测定COPD老年男性患者及对照组各30例的跟骨BUA、SOS和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BMD、BMC以及动脉血气.结果老年COPD组的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BMD、BMC以及跟骨的BUA、SOS均较对照组的测定值低,差异有显著性.COPD组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 COPD患者因缺氧引起各脏器受损,加速骨量丢失而易患骨质疏松症.

    作者:孙文萍;薛延;田巍;李笠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