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便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概述

张飞

关键词:便常规, 检验项目, 临床意义, 综述
摘要: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以及查虫卵等。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1]。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针对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

    目的:建立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对不同批号的样品进行了干扰试验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高浓度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液溶液对 TAL 与细菌内毒素的凝集反应有干扰作用,经稀释后可排除干扰。结论:本品可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热原检查法进行质量控制。

    作者:黄金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氢氧化钙制剂在牙体牙髓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氢氧化钙制剂在牙体牙髓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46例牙体牙髓疾病患者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 =23,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和实验组(n =23,采用氢氧化钙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氢氧化钙制剂在牙体牙髓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意义。

    作者:张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精神病分裂患者家属精神卫生知识及感知歧视调查

    目的:了解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及他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需求情况,社会对精神分裂患者的态度。方法对有精神分裂患者的家属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成员、与患者关系、经济状况、所需的精神卫生知识的内容等。结果精神分裂患者的家属中,他们不管实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有极大的压力,家属患者都在对待如何预防复发,会不会遗传、在家庭中该怎么护理、康复指导、相关政策、社会对他们的看法及对医学的知识需求相对较强。结论患者家属的精神状况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孙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探讨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目的:对前置胎盘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所收治的前置胎盘患者9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大、妊娠次数多、有剖宫产史、中央型前置胎盘以及存在胎盘植入或粘连等,是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详细了解且掌握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的各危险因素,并对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可在一定程度降低产后出血的出现。

    作者:张立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小儿肺炎伴心衰护理干预体会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于小儿肺炎伴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92例小儿肺炎伴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心衰纠正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小儿肺炎伴心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缓解患儿心衰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苟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气囊填塞术在鼻科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鼻科中应用气囊填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接诊的鼻科鼻出血患者100例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填塞术处理,而研究组采取气囊填塞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止血率、拔除填塞后再出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止血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研究组拔除填塞后再出血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鼻科鼻出血比较常见,采取气囊填塞术可取得比较良好的止血效果,而且出血率低,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借鉴。

    作者:刘英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复方紫连油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2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紫连油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术后肛裂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术后采用自制复方紫连油纱条换药,治疗组采用凡士林油纱条换药。对术后住院天数。疼痛。愈合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临床疗效给予综合评价。结果复方紫连油对肛裂术后创面愈合效果优于凡士林组。

    作者:周国华;毛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析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5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 CT 检查,观察组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过核磁诊断,关节腔积液患者多,共9例(33.33%);其次是半月板损伤患者,共8例(29.63%);之后分别是韧带损伤以及骨质改变,分别为6例(22.22%)和 4例(14.82%)。对照组关节腔积液患者9例(33.33%);半月板损伤共3例(11.11%);韧带损伤以及骨质改变分别为6例(22.22%)和 4例(14.82%)。对照组的确诊率则为81.4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有着无辐射、视野广、多方位以及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等优点,有着较强的评估能力,有效弥补了传统 CT 检查的不足,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而且结果也与手术结果有着较高的吻合度,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王智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儿童中风的临床分析

    儿童中风对患者本身及其家庭都带来一种突如其来的、可怕的且及其深刻严重的后果。和成人相比,儿童中风里半侧症候性大约占了70%~80%,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症状,且根据梗塞的局域性呈现多种多样的症状。对三分之二的儿童患者进行诊断后发现其症状消退的时间约4-6小时。对一些典型症状的认知帮助我们能正确并尽早的提出疑点。诊断的安全性首先得通过磁共振成像(MRT)来实现。对于一些触发性因素,比如会对治疗或复发危险率造成影响的因素,应该彻底的研究。跟广泛流传的观点不同的是,在发生动脉缺血性中风后的儿童会出现近一半运动机能方面的残余症状(大部分是半瘫)。对患者认知力和行为活动带来的后果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决定性的影响。研究工作应该有助于提高对儿童中风的详尽的认知,且提高对中风前兆特征的判断和了解应该采取哪些治疗和诊断的紧急措施。从而改善儿童患者今后的生活。

    作者:胡晓;任光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丹皮酚软膏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婴儿头面部湿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丹皮酚软膏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在治疗婴儿头面部皮疹过程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头面部皮疹治疗的患儿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患儿。观察组患儿给予丹皮酚软膏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纯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复发率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婴儿头面部皮疹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丹皮酚软膏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减少复发情况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正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董湘玉教授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证经验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为一类慢性、反复发作性消化系统疾病,且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董湘玉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运用中医经方治疗各类消化系统疾病。本文以董湘玉教授临床经验为根据,探讨运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心得。笔者跟董师学习两年有余,对董师之辨证理论及经方辨证思维经研习后有些许心得,现举医案两例,共同探讨董师之临证经验。

    作者:郭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客观存在问题,老年人因年纪大,器官功能减退,抵抗力低容易患病且易恶化,多为慢性病甚至不治之症常出现复杂心理反应,作为经常接触和护理患者的护士,掌握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心理问题,[1]对治疗及预防慢性疾病,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陈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数量、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阐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患者术前各相关因素对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质量的影响及程度,建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前患者合理准备方案。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恶性血液病患者12例,进行生长因子与化疗联合方案动员后,应用费森尤斯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析影响其采集数量、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12例病人共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31次,其中动员1次病人10例(3例病人采集3次,7例病人采集2次);动员2次病人1例,第1次动员采集2次,第2次动员采集1次;动员3次病人1例,前两次动员各采集2次,第3次动员采集1次,共采集5次;采集成功者7例,采集失败者5例,采集成功组与采集失败组的MNC值、CD34+细胞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人连续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时,第二天的造血干细胞中CD34+、MNC细胞水平显著高于第一天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受患者基础疾病、并发症、血管条件、采集时间、动员效果、饮食、运动及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对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可以提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疗效,降低相关并发症。

    作者:江雪梅;马海霞;吴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分析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照组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冠脉再通情况;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情况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冠脉再通率高,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患者预后好,值得借鉴。

    作者:魏启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的尿道综合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综合尿道护理的体会,更好的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护理措施,总结了体会。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护理恰当、无护理并发症,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进行手术后的综合尿道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并显著减少感染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红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初探

    本文探讨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中医把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症的范畴,后总结了治疗糖尿病辨证的意义。

    作者:徐登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冠心病人吸氧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对策

    目的:了解冠心病人吸氧状况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14.3月我科住院56例吸氧病人随机调查,了解吸氧状况特别是拒绝吸氧原因及护理干预。结果:56例中拒绝吸氧38例,原因在于噪音、鼻塞、干燥、异味、心理障碍、经济负担。结论:给予护理干预后让病人愿意吸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丁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基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的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

    目的:探究基层疾控中心的微生物检验中的常见问题和对策分析。方法:对在本州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其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本研究主要针对在微生物检验的专业人员的配备问题。结果:在我州各级的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人员配备中,其工作人员总数为47人,其中多数人员为本科学历和大专学历,其分别为6人和37人,分别占据12.76%和78.72%,中专学历的工作人员4人,在检验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现象较为严重。结论:在基层疾控中心的微生物检验的人才配备方面,其主要涉及大专和本科人员配备不完善的现象,尤其是在基层的疾控中心中需要政府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经费投入,多选用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从而进一步完善检验中心的人才配置。

    作者:严冬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微创小切口在单纯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阑尾炎患者应用微创小切口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共50例,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常规阑尾炎手术,研究组予微创小切口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方案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活动、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伤口感染发生率均为4.00%(1/25),显著低于对照组28.00%(7/25)、16.00%(4/25),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应用微创小切口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邓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浅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措施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是内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中胃出血约占70%左右。40%以上是由胃、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工作过度劳累、日常饮食不规律、情绪异常紧张等有消化道病史的人群容易患溃疡病。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是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癌、出血性胃炎及口服阿斯匹林、考的松等药物引起的急性溃疡、肝硬化,严重烧伤和大手术等引起的应激性溃疡等。对急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首先要明确病因。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常规,大便或呕吐物的隐血试验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胃镜和腹部 B 超等检查有助于急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X 线钡餐检查及胃镜检查有助于溃疡病的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可达10%。大部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采用非手术的方法予以治疗。具体措施包括输血、输液、通过不同的途径使用各类止血药物。胃癌引起的出血和经上述治疗措施仍不能控制的胃出血可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郑庆红;孙怡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主管: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

主办: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