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面血管瘤病的CT诊断(附6例报告)

赵锋;王孝丽;郭含涛;曲艳;张卓;鞠晓英

关键词:脑面血管瘤, 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
摘要:目的研究脑面血管瘤病的CT征象。方法报告脑面血管瘤病6例,全部病例均有CT资料。6例均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血管瘤及同侧颅内相关的病理改变。结果 CT显示患侧皮层钙化6例,脑萎缩5例,颅盖板障增厚3例,侧脑室脉络丛增大2例,增强扫描显示脉络丛明显强化。钙化灶周围脑回状强化1例。结论 CT对脑面血管瘤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陈旧性肝血肿误诊为肝包虫病1例

    患者女,51岁,回族。因自感右上腹包块来院做常规B超检查。采用美国产RT fino型黑白B超,探头为凸型,3.5MHz,经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所见:肝形态大小正常,被膜完整。于肝左内叶与肝右前叶交界处见8.4cm×7.0cm液性暗区,边界清晰,部分呈双边壁回声,形态欠规则,其内可见分隔光带,液区内透声差,可见细小密集光点回声(见图)。超声诊断:肝包虫内囊破裂合并感染。手术病理诊断:肝左内叶血肿。

    作者:李慧敏;盛素华;刘淑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分析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2具尸体的骶髂关节进行了详细解剖和观察,并对尸体24个和活体200个骶髂关节的X线表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尸解结果表明每个人骶髂关节软骨的厚薄、大小和关节间隙的宽度或形状都不一样。结论通过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对照。进一步提高了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的正确率。

    作者:黄永火;孙向前;欧阳祖彬;戚警吾;周庭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脊柱MR成像的新进展

    早期的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对脊柱的表现力不及脑组织。但随着一些技术的改进,如体表线圈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浅表组织成像的信噪比(SNR),并能获得1mm以下的薄层切面;梯度时刻消除法和心电门控的运用,减少了因脑脊液(CSF)波动而造成的伪迹[1];MR造影剂也已应用于脊柱成像[2,3];其它技术如相控阵线圈技术,视野的饱和带宽,可变的扫描带宽,图像信号校正等。

    作者:李少武;高培毅;张迅;戴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报告结肠的螺旋CT扫描方法,评估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WESCT)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对65例已知或高度怀疑结肠病变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扫描前清结肠道,扫描时应用肌肉松弛剂和温生理盐水保留灌肠。结果 65例病人中有63例清晰显示病变,其中结肠癌48例,淋巴瘤5例,转移瘤3例,脓肿2例,炎性狭窄1例,盲肠类癌2例,结肠息肉2例。1例结肠息肉和1例息肉恶变WESCT未检出。48例大肠癌WESCT正确分期39例,其中浆膜层浸润的准确率为100%(28/28),对异常淋巴结检出的敏感度达95.3%(41/43),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诊断正确率为83.9%(26/31)。3例转移瘤因清晰显示病变位于肠壁并向外生长及明确的病史而确诊。结论低张水灌肠螺旋CT扫描对大肠癌的分期非常有价值。

    作者:管生;高剑波;陈学军;杨学华;杨晓鹏;李荫太;张云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阴囊急症的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

    阴囊急症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急症,尤其在小儿外科更为常见,往往需要急诊手术探查。随着超声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能量多普勒超声(power Doppler ultrasound; PDUS)在阴囊疾病中的应用,绝大多数患者可在术前明确诊断,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现将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杜联芳;张青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在诊断结核性腹膜炎中应用价值初步探讨

    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sis peritonitis)是结核杆菌引起的腹膜弥漫性炎症,又称腹膜结核(peritoneal tuberculosis)。本文通过应用高频超声对结核性腹膜炎并腹水腹膜及肠管改变进行观察,并与其他原因引起腹水的腹膜改变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解玉君;姜维仪;杨生堂;汪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T定位在体部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我院自1996年引进瑞典ELEK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用立体定向体部框架,通过重复性CT扫描,测定CT定位的精确度,并治疗各种体部肿瘤110例。1 材料和方法1.1 仪器设备立体定向体部框架、定位器由医科达公司提供,CT机为岛津500 OTX型,CT增强用高压注射器为美国OP100型。

    作者:商健彪;李玉;郭占文;张力财;刘方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面血管瘤病的CT诊断(附6例报告)

    目的研究脑面血管瘤病的CT征象。方法报告脑面血管瘤病6例,全部病例均有CT资料。6例均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血管瘤及同侧颅内相关的病理改变。结果 CT显示患侧皮层钙化6例,脑萎缩5例,颅盖板障增厚3例,侧脑室脉络丛增大2例,增强扫描显示脉络丛明显强化。钙化灶周围脑回状强化1例。结论 CT对脑面血管瘤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锋;王孝丽;郭含涛;曲艳;张卓;鞠晓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癌的X线、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的螺旋CT强化特征,评价口服水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分期及大体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实施胃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口服水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①44例胃癌中,32例以门静脉期强化程度为著,与动脉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226,P<0.05)。②钡餐造影及螺旋CT对胃癌分型总的准确率分别为75.0%和86.5%。③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为81.8%。结论螺旋CT对胃癌大体分型的准确性优于钡餐造影,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准确性明显优于普通CT。

    作者:高剑波;YANG Xue-hua;GUO Hua;杨学华;郭华;李荫太;陈学军;管生;杨晓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1例

    患儿男,9岁。因上腹疼痛、不适2天入院。查体:右上腹饱满、轻压疼,触及一大小约9cm×8cm×8cm不规则包块,质较软,余无异常。上腹部CT检查:于右上腹小网膜囊区见一大小约8cm×7cm×8cm囊性包块,边缘尚光滑,CT值约20Hu,周围器官受推压移位。增强扫描示包块边缘强化,余无改变。肝、胆、胰、脾、肾均无异常,未见肿大淋巴结影(见图)。CT诊断:腹腔囊性占位,①畸胎瘤;②淋巴管瘤。

    作者:胡海平;李新春;迟华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与血流显像在诊断肝小血管瘤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为对比研究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诊断肝脏小血管瘤中的作用。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合脉冲多普勒观察37例(45个病灶)肝小血管瘤的血流情况。结果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对病灶的血流显示率及深吸气后病灶内血流检出率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论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是较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更为敏感的显示模式,对于肝小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军;武心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螺旋CT评价肝脏血供的正常解剖变异

    螺旋CT将高压发生器移入扫描架内,解除了高压电缆对X线管的束缚,并且应用滑环技术和高效快速的信息采集系统,使扫描快速而完全。螺旋CT的双期扫描已经成为一项常用的技术,它不但可以在一次屏气下完成整个肝脏的扫描,而且可按需要选择动脉期(HAP)或门静脉期(PVP)分别扫描,因而目前广泛应用于肝脏病变的诊断,特别是肝脏的多血性小病灶的诊断。此外,还可通过分析病灶在HAP和PVP的不同强化类型,来了解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1]。

    作者:文明;史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0MHz高频超声诊断眼钝挫伤

    本组病例采用10MHz高频超声观察整个眼球结构,然后用20MHz高频超声观察眼前节结构,结果显示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既能了解有无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眼内异物,又能了解眼前节细微结构,如虹膜根部断裂、睫状体脱离等,

    作者:陈琴;刘薇;文翠华;成仲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眶沟通性肿瘤的CT诊断与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这类肿瘤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这类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采用头部横断加冠状、平扫加增强的CT扫描检查。结果颅眶沟通瘤15例,其中原发于眼眶向颅内生长者7例,原发于颅内向眼眶生长者8例。结论 CT扫描的高密度分辨率,使这类肿瘤得以显示,提高了对这类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为临床正确处治提供依据。

    作者:赵建农;郭大静;罗银灯;余聪;曾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术前可切除性估计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26例疑有小肠肿瘤的患者行螺旋CT检查,检查前肌注盐酸654-210mg以减少肠管蠕动,口服足量温开水充盈肠管;先平扫,然后经肘静脉以3ml/s注射Omnipaque(300mgI/ml)90ml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26例均获病理证实,其中腺癌21例(80.7%),平滑肌肉瘤3例,类癌1例,淋巴瘤1例。螺旋CT对小肠肿瘤检出的敏感性为100%,准确性为96.2%,对可切除性和不可切除性估计的准确性分别为87.5%和100%。结论螺旋CT对小肠肿瘤特别是十二指肠肿瘤的检出率高;是估计可切除性可靠的方法。

    作者:陈学军;高剑波;杨学华;管生;郭华;李荫太;杨晓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脾脏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提高对脾包虫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包虫病的临床、CT和超声资料,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诊断。结果本组8例脾脏包虫的CT表现为单纯囊肿4例,内囊分离1例,多子囊2例,实质钙化1例。其中6例可见致密清晰的囊壁,囊内为水样低密度。增强扫描病变区未见增强。4例作了超声检查,其中3例显示双层囊壁,囊内为无回声液性暗区。本组中同时伴有肝包虫病者6例。结论脾包虫病虽然少见,但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在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不应忽视。

    作者:沙炎;王玖华;地力木热提·托乎提;段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超声、MRI及临床稳定性试验评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MRI及临床稳定性试验三种方法检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准确性。方法分别用超声、核磁共振(MRI)及临床稳定性试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三种方法对23例膝外伤患者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进行检测,比较三者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三种方法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超声为82.6%、82.3%和83.3%;MRI为94.7%、94.4%和100%;临床稳定试验为82.6%、82.3%和83.3%。三种方法各指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认为在临床具体运用中可依照各方法的各自优缺点进行选择。

    作者:刘俭;徐颖;杜领娣;侯树勋;王予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血流速度对判断肺动脉瓣狭窄程度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内血流速度对肺动脉瓣狭窄程度的判断及鉴别诊断,球囊扩张和手术效果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心腔和肺动脉内的血流颜色变化,并用连续多普勒超声测量肺动脉内血流速度。结果肺动脉瓣狭窄程度与肺动脉内血流速度成正比例关系,对照手术前后肺动脉内血流速度,可估价手术效果。结论多普勒超声在肺动脉瓣狭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李泉水;李沿江;熊奕;刘燕娜;皮小兰;蔡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慢性胆囊炎伴溃疡误诊为胆囊癌1例分析

    患者女,51岁,因间断性右上腹痛8年,加重1周入院。B超检查见:胆囊外形增大,9.6cm×4.5cm,边界欠清,轮廓欠规整,部分胆囊壁似有连续性中断,胆汁透声区为不均匀的中-低回声所填充。B超诊断为胆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见图1)。门诊检查以胆囊占位收入普通外科,查体见莫非征(-),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临床决定择日行胆囊切除术,如为胆囊癌行肝后叶节除术。术中见腹腔无渗液,肝组织未见侵犯,胆囊充血,壁厚,与周围组织粘连,大小约为10cm×6cm×6cm,内充满泥沙样结石,Trietz韧带水肿、增厚,胆总管内未触及结石。

    作者:王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

    目的为评价二维超声诊断异位妊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14例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均经手术、病理等证实。结果声像图表现未破型15例,流产型51例,破裂型448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5%。结论二维超声可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异位妊娠,而且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有实用价值。

    作者:董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