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兵;张桂祯
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外科收治的刚行射频热凝消融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实验组实行健康教育、建立随访制度以及制定详细功能锻炼等延续护理措施,三个月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三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腰椎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对于已经实施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提高其术后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对军校学兵不健康人格的表现进行分析,提出从优化军校文化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行为训练和健全自我意识培养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兵的健康人格。
作者:王蕾;欧阳维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我院自2008年开始使用“军卫一号”医生工作站,系统只能提供申请处方、处置、检查、检验项目的功能,一旦有病人需要门诊治疗,则需要医生将电子处方内容手工转抄至门诊医嘱单上,由护士逐条校对后手工转抄至门诊治疗、输液执行单上,并针对输液与治疗内容逐一准备药液和书写瓶签。这种手工转抄方式极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因手工抄写发生的转抄错误、执行错误,导致办公效率低,引发诊治等待时间过长,过往治疗信息查询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改变低效率工作现状,护理部联合信息科组织了门诊医嘱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以期通过实现门诊医生工作站的医嘱下达,自动实现护士自动提取电子输液单、治疗单、护理单,优化门诊诊疗流程和查对流程,使护士能快速、准确地执行医嘱。现将我们的设计与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品;于丽娜;邵耀来;施训仕;伍世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微创接骨板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osteosynthesis, MIPO)技术结合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5例使用MIPO技术采用LCP治疗的四肢骨折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5例切口均1期愈合,平均手术时间71.53(37~145)min,术中平均出血183.74(50~450)ml,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5.3(13~21)周,无骨延迟及畸形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短缩,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MIPO结合LCP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具有感染率低、组织损伤小、出血少、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佳等优点。
作者:朱永周;谢化民;黄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路径管理策略,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对今后的工作及生活恢复信心。方法对11例患者实施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的健康教育路径。结果患者在住院期间,具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并掌握本病的预防及消毒处理知识。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在治疗梅毒患者的过程中,作用显著。
作者:金家琼;张瑞;余丙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4G网络的高速特性,必将带来阅读体验巨大的改变。本文从4G网络引入图书馆的可行性入手,进一步阐述了引起读者阅读习惯改变的可能性,这必然会导致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变革,从而为4G时代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作者:郑砾;王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卒中是当今全球成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超过一半。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约1/4缺血性脑卒中是因颈动脉狭窄所致。随着颈动脉内膜剥脱( carotid end-arterec tomy,CEA)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颈动脉支架成形(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颈动脉狭窄所致卒中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是CEA和CAS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本文结合CEA和CAS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及相关临床指南,对二者现状进行分析。
作者:龚浩;蒲锐;魏平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经白蛉传播引起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在我国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1-2]。全球利什曼原虫的感染人数在1200万左右,受威胁的人口约3.5亿[3]。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人口的流动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口到达或居住于利什曼病的自然疫源地,部队作为遂行多样化任务的特殊群体,军事训练频繁,常常参加自然灾害的救援活动,在十分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执行应急任务,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我们根据武警部队人群分布,结合相关资料对黑热病感染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黄云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采用直接提取DNA并进行PCR快速鉴定致病菌种的实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3年10月皮肤性病科门诊收治的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共50例,初步镜检鉴定为念珠菌,然后进行分泌物直接提取DNA,扩增其ITS1-2区,测序后确定菌种,并与其培养菌落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5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测序,直接分泌物提取法测序成功率为94%(47/50),SDA培养后测序成功率为64%(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阴道分泌物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后基因测序方法,可快速鉴定出常见的致病真菌,与传统的培养法相比,快速准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作者:饶兰;马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消风散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6月~2013年5月治疗的287例急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134例,口服消风散汤剂,一日一剂,分三次服,同时口服依匹斯汀10毫克,一日一次;对照组153例,口服依匹斯汀10毫克,一日一次。急性荨麻疹疗程为两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4.6%;对照组有效率7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风散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依匹斯汀治疗。
作者:余先华;马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7岁。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臀部丘疹伴瘙痒,面积逐渐增大,出现斑块及苔藓样增生,当地医院先后以“湿疹、股癣”给予皮炎平、达克宁等治疗,效果不佳,皮疹未消退,并逐渐增生,瘙痒显著。既往体健无发热、盗汗、咳嗽、喀痰等症状。否认系统疾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皮肤科检查示右侧臀部内侧及左臀上侧有一约10cm×20cm大小暗红增生性斑块,边界基本清楚,表面粗燥,呈疣状增生,以鳞屑覆着的结节向外扩展呈环状。无疼痛压痛,无明显糜烂及渗出。胸部及四肢未见同形皮疹。
作者:李娜;彭凤祥;唐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性,89岁。因乏力、全身酸痛3天于2012年12月18日入院。无其他不适,饮食尚可,未进行药物治疗,既往身体健康。查体:T36.6℃,P72次/分, R18次/分,BP230/100mmHg。神清,心率72次/分,未闻病理性杂音,四肢关节无畸形,双下肢近端肌肉压痛轻度,四肢肌力V-级,双膝反射弱,病理征阴性。血常规:RBC4.67×1012/L、HB143G/L、WBC12.36×109/L、GR%73.21%、PLT222×109/L。血生化:K+2mmol/L、Na+141.6mmol/L、CL-92.5mmol/L、CA2+1.71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27.5mmol/L、葡萄糖(GLU)6.14mmol/L、磷酸肌酸激酶(CK)7816U/L(参考值30-17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65 U/L (参考值0-25 U/L)、肌钙蛋白I(cTNI)0.2ng/ml(参考值0-0.5ng/ml)、肌红蛋白(MYO)231ng/ml(参考值0-50ng/ml)、乳酸脱氢酶(LDH)511U/L(参考值114-24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8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21U/L。肾素活性(PRA)0.27ng/ml/hr(计算法,普食卧位参考值0.15-2.33),醛固酮(ALD)50.92pg/ml(放免法,卧位参考值12.00-150.00)。甲状腺功能正常。尿常规:PH6、PRO+。心电图:非特异室内传导阻滞,QT0.56秒, STV2-V5斜向上压低0.05-0.1mv,V3-V5T-U融合, T>U,U电压0.15-0.1mv,偶发室性期前收缩。胸片:慢支炎,双肺少许纤维化,主动脉硬化。CT平扫、B超:双肾上腺正常,甲状腺正常。心脏超声多普勒:退行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舒张期主动脉瓣返流,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诊断:横纹肌溶解症。予氯化钾片2g口服3次/日,螺内酯片40mg口服2次/日,厄贝沙坦片150mg口服1次/日,以及水化、碱化尿液等治疗,症状逐渐缓解,12月20日TV2-V6浅倒,无明显U波。12月22日心率73次/分,TV3-V6低平。12月23日血压150/80mmHg,复查血生化:K+3.63mmol/L、Na+141.8mmol/L、CL-96.2mmol/L、CO2-CP28.3mmol/L、CK 136U/L、MYO31ng/ml。
作者:赵国喜;于良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行开胸手术治疗老年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325例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共发生肺部感染64例,感染率为19.7%,肺部感染病原菌依次为克雷伯菌属(34.4%)、假单胞菌属(28.1%)、葡萄球菌属(24.3%)和真菌(14.1%);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过大、白蛋白<30g/L、化疗时间≥2周、肺不张、化疗后血象<3.0×109/L、KPS评分<80分(P<0.05)。结论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降低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万青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昂丹司琼预防和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在全麻下接受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将其分为术前用药组36例、术后用药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术前用药组于麻醉前30分钟通过静脉注射盐酸昂丹司琼8 mg、术后用药组麻醉清醒后立即给予静脉注射盐酸昂丹司琼8 mg,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止吐药物。观察至术后48小时,统计各组中恶心、呕吐反应的发生例数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86例患者共有25例发生恶心、呕吐反应。术前用药组、术后用药组和对照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7.8%、12.0%和48.0%。术后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7.71,P<0.05),说明术后用药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术前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2.61,P>0.05),说明术前用药不能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25例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给予经静脉注射盐酸昂丹司琼8 mg,有21例患者缓解,缓解率为84.0%,用药过程中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昂丹司琼预防和治疗LC术后恶心、呕吐是安全、有效的,预防性用药佳时机应该为麻醉清醒时。
作者:谭德明;陈怀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radiation retinopathy,RR)是由于放射线对视网膜血管、脉络膜血管损害引起的迟发性、进行性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1]。放射性视网膜病变常因头颈部肿瘤接受放疗后出见,临床常表现为单眼或双眼视力不同程度的渐进性、不可逆性下降[2]。放射性视网膜病变进行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能有效对保护患者的视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放射性视网膜病变越来越引起眼科和肿瘤科医师的重视。但有关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将我院对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柏瑜;段烈英;刘星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是指颅脑损伤引起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产生局灶性或广泛性,不可逆性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是颅脑外伤后较常见但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对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发现,颅脑损伤后脑血液流变学变化、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脑血管机械性压迫等多种因素间相互综合作用被认为是导致脑外伤后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氧自由基与一氧化氮在外伤性脑梗死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孟桃(综述);李小刚(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性,7岁。患儿出生后43天出现发热,哭闹,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维生素K缺乏、脑出血”,经治疗后仍发育较差,并间断性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障碍6年余。近日患者发作频繁,病情加重,要求入院治疗。入院查体:语言不清晰,理解力、自知力、记忆力、计算力差。查体不合作,左手精细动作尚可,能抓握、对指、指鼻,右侧肌张力高,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尚可,肢体肌力约Ⅵ级,浅反射存在,巴氏征阳性,髌阵挛阳性。长程视频脑电图(long-term videoelectroencephalography,LTVEEG)监测示间歇期左侧半球懒波表现(背景节律缺损,主要被低幅θ、δ活动代替),未见明显痫样波发放,右侧导联可见中-高幅慢波、尖波及尖慢波单个或成串频繁发放。监测中患者临床发作5次,记录到的脑电活动痫样波起源提示均以右侧为著。头部增强MRI扫描,发现左侧幕上大脑半球及右侧额叶少部分软化灶,双侧脑室扩大。DTI显示:左侧大脑半球神经纤维束明显少于右侧大脑半球,且左侧大脑半球纤维束较短,右侧大脑半球FA值(0.402)明显高于左侧大脑半球FA值(0.366)。患者在全麻下行左侧大脑半球软化灶切除术,在皮质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m, ECoG)监测下行癫痫病灶切除术。术中见硬脑膜下软化灶粘连紧密,悬吊硬脑膜,显露软化脑组织,见其下脑脊液流出,颞叶脑组织缺如,顶叶、枕叶脑组织大部分缺如,额叶有部分脑组织残留,术中ECoG发现软化灶各部位均有高幅棘波灶,额叶较明显。探查中颅窝顶,打开侧脑室颞角,向内侧分离暴露海马组织,见海马组织色黄,在切除海马组织及痫样灶后复查ECoG,痫样波消失。病理证实:左侧大脑脑组织结构疏松、水肿,少量慢性炎细胞侵润;其间多灶性血管团呈畸形改变。术后1月复查VEEG:右侧尖波及尖慢复合波等异常放电消失。癫痫发作完全控制,精神状有文献报道[1]外伤、血液循环障碍、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脑组织液化坏死、均可称为脑软化灶。本例患儿于出生后43天有脑出血病史,发育较差,并间断性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障碍6年余,经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后未能控制。VEEG示间歇期右侧导联可见慢波、尖波及尖慢复合波频繁发放,左侧导联可见低幅懒波,并且发作期痫样波起源仍以右半球较活跃。头部增强MRI示左侧幕上大脑半球及右侧额叶少部分软化灶,双侧脑室扩大。本例患者VEEG表现无论间歇期或发作期痫样波提示均在右侧,而MRI软化灶显示主要在左侧,是属于罕见的定位相反病例。继发性癫痫引起的原发灶侧懒波、继发灶侧痫样放电现象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1)棘波的出现,必须是神经细胞还具有一定的传递信息和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的功能,损伤侧皮质由于神经元的破坏和退行性变,血液供应不足,致使神经细胞凋亡、突触变性,导致神经细胞失去其正常功能,故棘波可减弱或消失。(2)头皮脑电图描记到棘波并不是起源于颅内的某一个点,而是神经元群电活动的簇聚,据文献[2]报道,至少6cm2范围的皮质神经元同步放电才能在头皮导联中记录到。故无论是囊肿、外伤、脑萎缩或其他因素引发的癫痫,均可使相当一部分神经元失去其正常的功能,致使病损侧参与簇聚行放电的神经元数目相对减少,均可出现头皮脑电活动减弱波幅低平,在大脑的整合机能下,经过某些特殊的传导通路,例如胼胝体等纤维,点燃对侧的神经元过度兴奋和细胞膜的超极化引起痫样放电。
作者:王红美;匡永勤;王建珺;党世华;赵玉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男性,19岁,发现右侧鼻前庭新生物3月余入院。入院前3月右侧鼻前庭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色“米粒”样大小丘疹,新生物进行性长大并伴有局部灼痛,无发热、头痛,无鼻出血、鼻腔异味及脓血性分泌物溢出。曾在某基层医院行新生物切除,活检诊断未果,术后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生物进行性长大,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断治疗。入院查体:右侧鼻翼轻度膨隆,皮肤潮红,与正常组织间界限清楚,鼻翼皮肤表面可见散在小丘疹,鼻唇沟皮肤颜色及形态正常,右鼻翼的鼻前庭侧可见2.0cm ×2.0cm ×1.0cm膨胀性生长的包块,阻塞右鼻前庭3/4,新生物基底位于右侧鼻前庭的鼻翼部,质硬,边界清,表面有褐色痂皮,触之疼痛。双下鼻甲无明显肥大,鼻中隔无偏曲,鼻腔内未见脓性及血性分泌物。入院后在局部行两次活体组织检查及免疫组化诊断为:右侧鼻前庭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副鼻窦CT提示:右侧鼻翼部新生物,右侧梨状孔骨质部分吸收破坏(图1、2)。诊断明确后择日行右侧鼻前庭肿瘤扩大切除术,术中切除了包括肿瘤在内的右侧鼻腔的前部、下鼻甲的前端、梨状孔的外侧壁及上颌窦的前内侧壁的骨质做了部分切除,并用鼻唇沟的带蒂皮瓣对创面进行了一期修复,伤口愈合后即行鼻部全程及颈部预防性放疗。鼻腔前部缺损,有待于综合治疗结束后,肿瘤无复发及转移,可行二期整形以修复鼻腔前部的缺损。
作者:谢汝华;刘文峰;杨和强;徐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总结相关防治对策。方法187例行PD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胰瘘分为术后胰瘘组(n=28例)和术后无胰瘘组(n=159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残余胰腺质地、胰肠吻合方式及术后是否应用生长抑素等方面的差异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总结相关防治对策。结果 BMI、糖尿病、残余胰腺质地及胰肠吻合方式均为术后出现胰瘘的单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残余胰腺质地及胰肠吻合方式均为术后出现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MI、残余胰腺质地及胰肠吻合方式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可有效降低胰瘘发生率。
作者:李大登;魏小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7611例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探讨如何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与分析。方法对7611例不同年龄、性别、不同手术患者使用访视单进行访视。结果经过术前访视的患者术前焦虑、恐惧、紧张、术后伤口疼痛程度明显降低,综合满意度高,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访视使患者正确面对疾病、能积极主动配合麻醉及手术,术后疼痛程度减轻,满意度明显提高,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经济负担,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真正体现了人性化护理宗旨。
作者:杨加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