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藏牧区32例肠结核诊治体会

耿涛;赵青;田甜

关键词:肠结核, 诊治
摘要:肠结核为临床少见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贻误治疗,且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在西藏农牧区肠结核的发病率较高,因此,防治结核病是藏区医务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引起重视.现对我院2007~2009年住院治疗的肠结核患者分析,并对其发病特点进行讨论.
西南军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麻疹伴口腔溃疡3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麻疹并发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72例麻疹并发口腔溃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蒙脱石粉、锡类散外敷,维生素B2、维生素C口服.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麻疹并发口腔溃疡有显著疗效.

    作者:蔡春梅;何香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2例颅脑损伤至昏迷患者的护理体会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急症,其特点是病情重且复杂多变.昏迷是脑功能的严重障碍:表现为意识完全丧失,病人对周围事物和任何强列的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感觉、运动和反射等功能障碍.在昏迷状态下,如防治措施不力,会发生多种并发症,轻者加重病情,重者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观察病情,对昏迷的并发症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护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共收治颅脑损伤至昏迷患者6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洪兰;张洪英;扬正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我们于2006年3月以来应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树兵;任建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保留耳大神经的胸锁乳突肌肌瓣在腮腺切除术中的修复探讨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术后,面部凹陷畸形的修复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对28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采用保留耳大神经的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凹陷畸形.结果 28例患者外形恢复满意,无耳周麻木,仅3例进食时皮肤潮红.结论 应用保留耳大神经的胸腺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区缺损,可较好地整复面部畸形,可减少耳周麻木,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作者:熊建;魏珍莲;蔡华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在新医改《意见》指引下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务之急是要紧紧抓住全社会都在认真落实新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

    作者:李强;刘润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胰腺炎疼痛的内镜治疗进展

    内窥镜治疗胰腺炎疼痛是保持胰管通畅,降低胰管内压力或内脏神经阻滞等方法来缓解慢性胰腺炎的疼痛.由于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近年已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慢性胰腺炎疼痛的治疗新策略.

    作者:刘宏;邓明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毫米波对脑梗塞患者微循环血流变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脑梗塞患者微循环和血流变学的变化,探讨毫米波对脑梗塞患者微循环和血流变的影响.方法 用微循环显微镜及血流变学检测仪,分别检测68例脑梗塞病人接受毫米波治疗仪照射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脑梗塞患者存在微循环和血流变的显著障碍,经毫米波照射后均有明显恢复.结论 毫米波具有改善脑梗塞病人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作者:尚传卫;白小红;陈章;关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浅谈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后护理

    随着口腔颌面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颌面外科所涉及的疾病种类也更加复杂.口腔颌面部是人体功能和外观的重要部位,由于解剖关系复杂、窦腔多、手术难度大、手术范围涉及面广,如涉及颅、脑、眼、耳鼻咽喉等部位,致使手术难度增加及手术时间延长,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亦相应增加,因此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极为重要.结合临床实践探讨颌面外科术后的护理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晋;陈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颈部结核5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颈部结核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以减少其误诊、误治.方法 报告53例颈部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颈部结核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 53例患者经抗结核治疗,其中9例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 耳鼻咽喉科医生必须充分了解颈部结核的临床体征,尽早进行全面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早期确诊和正规抗结核治疗有利预后.

    作者:姜梁;胡晓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老年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围手术期护理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深受心外科医生与患者的欢迎.由于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相对较重且本身各脏器储备功能差,术前有多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病史,年龄偏大,手术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我科于2002年4月~2008年12月,共完成非循环手术98例,其中6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38例,术后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唐正坤;万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头颈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COX-2是一种诱导型环氧合酶,在正常情况下多数细胞中不存在COX-2,仅在接触细胞因子和有丝分裂原时COX-2方被激活,但在多种头颈部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尼美舒利等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了作用,目前已成为头颈部肿瘤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周芝芳;沈宝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自体CIK细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

    目的 探讨自体CIK细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科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自体CIK细胞治疗.结果 26例部分缓解,近期有效率56.60%,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结论 自体CIK细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刘启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胆道手术致胆漏相关问题探讨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发生胆汁遗漏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1年6月至2008年5月行胆囊切除术发生胆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生胆漏15例,均发生在单纯胆囊切除术,术后2天发现胆漏.7例3天后再次手术,8例行保守治疗,7天~1月后治愈出院.结论 术者经验不足,术前准备不充分,过分强调小切口,麻醉不完善,胆囊嵌入肝内及肥胖病人显露不充分等易出现损伤发生胆漏.

    作者:姚树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肛周脓肿的术后护理体会

    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以局部表现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一旦确诊,需手术治疗才能治愈,如果治疗护理不当将反复发作.术后护理关系到手术的效果以及术后恢复的速度,正确细致的术后护理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将我科肛周脓肿的术后护理方法及体会报告以下.

    作者:韩玉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效果.方法 将8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按摩、饮食调理、心理护理等方式.结果 观察组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发生便秘5例,对照组发生便秘27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适当的护理干预可减少便秘的发生.

    作者:张大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儿童化疗方案加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目的 分析儿童化疗方案加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成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状态.方法 10例患者,中位年龄30岁(19~71岁)岁,经MICM分型确诊为bcr-abl阳性ALL.均予BFM 90方案化疗加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中位随访时间为20月(4~24月),6例患者持续CR.3例获得完全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结论 化疗方案加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明显提高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预后.

    作者:彭利晖;胡灯明;王三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少数民族地区Rh(D)阴性血液的采集与管理

    部队是一个多民族的集体,人员集中,献血热情高,属低危献血人群.为了更好地保障临床血液科学、合理、安全,结合部队人员流动性快的特点,我们对Rh(D)阴性献血者进行了合理化的采集与管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尚玉;陈萍;王慧;杨秀梅;古丽努尔;宫新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眼药膏外涂治疗及预防皲裂30例疗效观察

    皲裂是寒冷季节临床常见皮肤病,传统治疗方法虽有效,但效果差,为寻找简当易行,治疗效果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2005年12月以来,作者采用局部用温水浸泡,刀削去部分粗糙组织后,眼药膏外涂治疗30例,效果显著,方法简单,无痛苦,经济实惠,报告如下.

    作者:傅荣;陈国喜;王秀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应用及护理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o-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是目前心脏血管疾病,临床应用比较广泛而有效的机械辅助循环方法之一.1958年,Harken[1]首次提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概念,1962年,Mouloupulos[2]报道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1967年,Kantrowitz[3]首先用于心源性休克的治疗并获得成功.IABP是经皮穿刺股、动脉途径将有球囊的导管逆行插至胸降主动脉在锁骨下动脉远端,另一端与体外的控制氦气或CO2气体出入的同时带有心电图监测的仪器相连,用心电图或主A压力触发气囊充气与放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就IABP临床应用进展及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滕沁伶;罗晓辉;余元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高原高寒地区摩托化机动卫勤保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探讨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探讨高原高寒地区摩托化机动卫勤保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对于赢得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的主动权,落实新时期军事斗争卫勤准备至关重要.本文就此做一浅显探讨.

    作者:陈刘生;张波;段华芳;王琪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西南军医杂志

西南军医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