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恶性肿瘤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分析

孙秀英;赵宝珍;张琦;林万和

关键词:肾恶性肿瘤, 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对肾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观察不同病理类型、大小不等的肾恶性肿瘤,测量血流速、流量并按特点分型。结果 51例肾恶性肿瘤中,多血管型33例占64.7%,少血管型10例占19.6%、极少血管型8例占15.7%。瘤体大小及血流特征为:透明细胞癌,瘤体(6.9~9.5cm)内血管增多、增粗呈分叉状或网状,流速60~104cm/s;颗粒细胞癌,瘤体大者5~7cm,小者<2.5cm,血管少或极少,呈点状血流束,流速50~80cm/s;肾母细胞瘤,瘤体(>10cm)内血管多扭曲呈蚯蚓或峰窝状,流速达160cm/s;肾盂癌,瘤体大者3~5cm,小者<2.5cm,血管少或极少,呈星点状时隐时现,流速20~70cm/s。结论 CDFI可显示不同类型的肾肿瘤,瘤体内血管数量及分布不同,CDFI各项测值有助于肿瘤的分类诊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胫骨中心型原发骨纤维肉瘤1例

    患者男性,40岁。右下肢疼痛、肿胀半年。疼痛呈持续性,近二个月症状加重而入院。体检:右小腿中段皮温略高于对侧,皮色如常。前方见一5.0cm×8.0cm软组织肿块,边界欠清晰,较硬。无波动感及血管杂音,触痛明显,血尿便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沉38mm/h。X线表现:右胫骨中段见一约10cm近椭圆形囊状骨质破坏区,边缘不整,前外方皮质破坏、中断,有一锥形软组织肿块影,其内无死骨及钙化。无明显骨膜增生(图1)。X线诊断:右胫骨中段恶性骨肿瘤。病理诊断:右胫骨纤维肉瘤。

    作者:孙仁荣;卢雅仁;刘烽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近期疗效。方法经影像学判断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或不能手术切除的中心型NSCLC患者20例行前瞻性术前BAI。BAI后行手术切除。结果 BAI治疗前后TNM分类改变5例,其中N下降1例,5例均有T改变;临床分期下降2例。PR 8例,缓解率为40%,其中鳞癌6例,腺癌2例;NC 12例,其中腺癌1例,其余为鳞癌。BAI前后肺不张改善的9/12例(75%);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或受侵改善的6/15例(37.5%);纵隔淋巴结肿大缩小的12/18例(66.67%)。结论 BAI作为NSCLC,尤其是鳞癌的术前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与其它辅助治疗具有同样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种特殊的NSCLC新辅助化疗形式。BAI后CT扫描尚不能完全反应残存肿瘤及肿瘤坏死、纤维化等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具有局限性。CYFRA21-1及动态增强MRI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疗效监测方法。

    作者:李槐;刘德忠;陈雁;吴洁清;于涛;郝晓宁;李志芳;周纯武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类风湿腕关节的X线与磁共振影像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腕关节的X线与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1例正常人的腕关节X线片和MRI,SE序列T1WI和T2WI及Gd-DTP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X线平片示8例患者均有腕关节软组织肿胀,6例骨质稀疏,骨囊状破坏,并节间隙窄,2例无异常改变;MRI示8例均可见不同程度范围的血管翳,滑膜炎及韧带,肌腱损伤,而骨皮质破坏无法观察。结论 MRI在提供病变炎性过程,如滑膜炎,关节积液,肌腱滑膜炎等的变化优于X线片;对早期和活动期关节敏感性高,是很用的诊断方法。

    作者:宋霄文;刘慧玲;陈彦;韩淑玲;吴承良;张滨;陈巨坤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

    例1 患者男,26岁,1998年9月10日负重时左大腿肌肉拉伤,感局部疼痛,当时未行检查和治疗。后因左下肢逐渐肿胀并感到疼痛加剧,并于1个月后来我院就诊。彩超显示:左侧骼股静脉内径较对侧增宽,髂外静脉内可见一大小约43mm×11.5mm的不规则增强回声团,压之不瘪,其远端静脉内径16mm,近端静脉内径10mm,强回声团内未见血流信号(图1)。超声诊断:左侧髂外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经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等治疗28天后,患者左下肢仍有浮肿并疼痛不适,超声显示:左侧髂外静脉及股静脉内均可见增强回声团,分布欠均匀,内可见散在点状血流回声,大隐静脉代偿性扩张。出院后继续予阿司匹林及丹参等药物治疗。5个月后复查彩超显示:左下肢髂外静脉内仍可见不规则增强回声团,其近端静脉内径10mm,远端静脉内径8mm,彩色血流纡曲通过强回声团。超声诊断为左下肢髂股静脉血栓部分再通。

    作者:张军辉;伍纯;赵云岚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超声检查盆腔炎性包裹性积液误诊卵巢囊腺瘤1例

    患者女,34岁,于8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坠胀痛,疼痛呈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伴腰酸,无发热、发冷、体温升高等症状。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无异常,血象正常,于盆腔左侧扪及一大小约9.0cm×8.0cm的囊性肿物。临床以:盆腔肿物,左侧卵巢囊肿并蒂扭转行B超检查。 超声所见:膀胱充盈良好,子宫大小正常,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光点均匀,宫内环位置正常,于左侧附件区见一大小约9.3cm×8.8cm的液性暗区,其形态规则、壁完整、厚约0.5cm,其内可见条索状的分隔,暗区内透声好,右侧附件区未见异常。超声提示:左侧卵巢囊腺瘤。术中所见:于子宫左侧见一大小约9.0cm×9.0cm的囊性肿物,其前方与大网膜、上方与横结肠,后方与小肠肠管、下方与子宫均粘连,左侧输卵管全部包裹于囊肿内,双侧卵巢大小正常。行囊肿开窗术,见囊内液体呈淡黄色、清亮,囊后壁见迂曲输卵管,修剪多余囊壁。经病理诊断为:炎性肉芽组织。

    作者:刘育平;胡志友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小脑半球脑梗塞的MR诊断

    目的分析小脑半球脑梗塞的MR表现,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20例,行MR矢、冠、轴位扫描,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并行治疗后复查,观察其MRI表现。结果①由于小脑半球的供血来源不同,可出现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区,及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梗塞,其中后者常见;②于MR矢、冠、轴位像上可清楚看到病灶的边界;③MR上表现为长T1,长T2沿血管分布区异常信号,经临床治疗后,复查可见病灶缩小;④小脑半球脑梗塞可伴有其他部位脑梗塞。结论 MR对小脑半球脑梗塞的影像表现较CT优越,观察清楚,诊断明确,同时可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追踪观察。

    作者:孙胜军;戴建平;高培毅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

    小儿颅脑外伤除引起血肿等损伤外,在婴幼儿患者中以外伤性脑梗塞相对多见。笔者分析44例经我院诊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儿的脑CT表现,结合文献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以及CT检查的价值与限度。1 材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自1993年3月至1999年6月间在我院就诊的外伤后脑梗塞患儿44例,男27例,女17例。年龄6个月~1岁16例;1~2岁20例;2~3岁2例;3~4岁3例;4岁以上3例。外伤后24h以内行CT检查者11例;1~5天20例;5~30天9例;1个月以上2例;时间不详者2例。复查CT平扫1次者16例;复查两次者4例。采用Picker IQ型CT机,以OML线(眶耳线)为基线,层厚10mm,层距10mm,基底节区梗塞灶加扫5mm薄层,不合作的患儿采用口服镇静剂6.5%水合氯醛1~1.5ml/kg。

    作者:赵滨;王春祥;李欣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电子束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肺内孤立性肿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电子束CT在肺内单发性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32例周围型肺癌与18例良性病变分别进行电子束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周围型肺癌主要表现为肿块分叶、边缘毛刺、胸膜凹陷及空泡征;良性病变多为无分叶、边缘光滑锐利肿块。但部分良、恶性病变CT征象重叠,仅凭形态学表现难以鉴别。平扫周围型肺癌平均CT值45HU,良性病变平均CT值51HU,无明显差别。增强后周围型肺癌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31HU;良性病变轻度强化,CT值平均增加8HU。结论电子束CT在肺内孤立性肿块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苏宏;陈君坤;黄伟;张宗军;王大勇;刘军;陈堤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SPECT脑局部血流灌注显像与磁共振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人脑缺血性病变(SICVD)的特点,分析SPECT脑局部血流灌注显像(rCBF)对SICVD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SICVD患者均接受rCBF及脑MRI(部分行MRA)检查,比较rCBF与MRI的检查结果。结果①与MRI相比,rCBF更敏感地显示大脑各叶皮质的缺血性病变,较好地显示基底节核团的病变,对小脑、脑干及皮层下白质、内、外囊病变显示不良。老年人颞叶缺血比较多见。②rCBF因可敏感地显示枕叶病变而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病变(VBID)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与MRI结合,为VBID的诊断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③部分患者存在缺血性病变区域的相应血管病变。结论 rCBF与MRI结合,可更全面反映SICVD。

    作者:蒋云;国红;周颖;许贤豪;屈婉莹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经动脉灌注健择治疗中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初步观察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动脉灌注健择(盐酸吉西他滨)治疗中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方法 13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接受动脉灌注健择治疗。治疗后观察肿瘤改善情况及临床受益反应(CBR)。结果 PR 1例(7.7%),NC 3例(23%),SD 3例(23%),6例无法评价。Kaplan-Meier法计算6个月累积生存率为46.88%,频数分布法计算中位生存期为5.5个月,中位进展期为2.69个月。临床受益率为30.76%(与文献相比P<0.001)。结论无论对于初治或化疗无效的病人,动脉灌注健择均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受益反应;并能有效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作者:刘德忠;李槐;曾辉英;李忱瑞;史仲华;周纯武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子宫肉瘤影像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表现超声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全部病例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经腹、经阴道超声检查,并经手术与病理对照。结果 23例患者,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1.48岁,临床三大表现:盆腔肿物、子宫出血、腹疼,肿物大于6cm,占69.5%,内部回声不均,无旋涡状结构,肿物内有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肿物周边血流信号显示率100%,内部血流信号显示率87%,低阻力血流信号56.5%。结论子宫肉瘤有本身的超声特征,应重视它的鉴别诊断。

    作者:唐军;王秀芹;高淑华;吕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儿童恶性骨肿瘤的MRI及CT诊断

    本文仅就MRI、CT在儿童恶性骨肿瘤诊治中的作用予以讨论。1 资料及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今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儿童恶性骨肿瘤15例,肿瘤分布见表1,并与儿童期常见的嗜酸性肉芽肿4例鉴别。男11例,女8例。年龄5~15岁。单独行MRI 9例,CT 3例,同时行MRI及CT的有7例。MRI采用PHILIP 0.5T磁共振扫描仪,常规采用T1WI、T2WI、STIR及增强扫描,CT采用GE Sytec 4000全身CT扫描仪,进行平扫及增强。

    作者:王秋艳;高煜;范国平;金彪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介入治疗作为小肝癌综合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作为小肝癌综合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直径≤3cm、在治疗过程中18例曾选用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结果全组7例手术患者术后复发。2例发生远处转移。Kaplan-meier法计算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3.3%。结论手术是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切除后肿瘤复发是影响小肝癌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预防术后复发是延长生存期理想的措施,亚临床复发的早期发现是提高复发后生存率的关键。介入治疗是小肝癌综合治疗方法中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者:姜文浩;李槐;刘德忠;曾辉英;李忱瑞;史仲华;周纯武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横膈横纹肌肉瘤1例

    患者男,55岁。主诉为右上腹疼痛伴发热、乏力、进行性消瘦2月。胸片见右膈上偏外侧不规则形块影。与膈肌不能分辨。胸部透视见肿块与膈肌随呼吸上下运动,考虑:①盘状肺不张;②肺良性肿瘤。CT平扫见右膈顶上方见前后走行的“哑铃”状软组织密度肿块,轮廓清楚,外缘有棘样突起,下界与膈关系密切,密度均匀,CT值为30~40Hu,其内侧肺野可见较粗引流血管影。膈下肝组织CT值为55Hu(图1)。CT诊断:膈肌肿瘤。手术所见:肿瘤位于膈肌中外1/3处,大部突向胸腔,与肺底胸膜粘连,下缘与肝顶部分粘连,肿块大小12cm×6cm×5cm。病理诊断:膈肌横纹肌肉瘤。

    作者:黄宝生;马占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正常成人腰椎侧隐窝CT研究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腰椎侧隐窝的形态和侧隐窝狭窄症的诊断。方法测量计算100例腰椎侧隐窝的前后径与椎管前后径,侧隐窝面积与椎管面积及其比率,观察其相互关系,采用多元相关性检验。结果侧隐窝的大小与同层面椎管大小呈显著正性相关,正常成人腰椎侧隐窝与椎管前后径的比率为24.05±0.87(%);面积比率为7.32±0.48%。结论利用CT比率测定法判断侧隐窝狭窄,克服了片面强调侧隐窝前后径大小的局限性。

    作者:夏兆云;施丁一;杨宏美;曹士兵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脑囊虫病的CT分期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由于其病程不同,感染数目和部位不同,以及机体反应的差异,因此,其临床症状与CT表现极为复杂多样。现根据400例脑囊虫病的诊治过程,分析其CT分型分期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 搜集1994年6月至1998年12月我院CT诊断的400例脑囊虫病,男218例,女182例,发病年龄3~71岁,平均30.5岁。病程短半月,长9年,平均2.1年。全部病例均经囊虫免疫学检查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其中3例囊虫性小脓肿,1例大囊型和2例脑室内囊虫经手术病理证实。使用GE900HP型CT机,单纯平扫212例,平扫加增强188例。按囊尾蚴寄生部位分四型: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1]。根据囊虫病的病理过程分为五期:活动期,退变水肿期,死亡肉芽肿期,钙化后遗症期和混合期。

    作者:林荣良;江海涛;魏丽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甲状腺肿块的超声诊断(附129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病人来自我院1985年9月至1999年9月各类甲状腺手术的129例住院患者,男28例,女101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3.8岁。仪器为惠普-200实时超声仪,探头频率5~7.5MHz,仔细观察腺体内回声,占位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数目、回声类型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周边血管有无扩张及压迫,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等。必要时嘱病人作吞咽动作,使甲状腺下极上升以免漏诊。对疑有外伤性血肿,引导临床进行肿块穿刺明确诊断和治疗,发现问题测量,摄片,记录,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给予明确诊断。2 结果(见表1)3 声像图表现3.1 弥漫性甲状腺肿两叶对称性肿大(包括峡部)轮廓,呈等回声24例,低回声1例误诊为甲状腺炎。

    作者:朱雪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左房M型超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左房M型超声指标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获取左房M型超声图像,在左房排空早、晚期测算主动脉后壁运动斜率Eslope,Lslope及左房缩短分数FSg,FSa;采用频谱多普勒超声测取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速度E、A及E/A比值,测取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采用智能声学定量技术测取左室舒张早、晚期及全舒张期充盈量(EDFV、LDFV、DFV)。结果冠心病患者按E/A比值分为三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①E/A≤1组患者IVRT明显延长,FSg,Eslope,EDFV显著减小,FSa,LDFV显著增大,DFV及Lslope改变无统计学意义;②1

    作者:夏红梅;高云华;杨成业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X线平片,CT及MRI在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对比

    肌肉骨骼系统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线平片,体层摄影,CT及MRI等。无论那种方法,其应用价值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发现病变的有无;②病变的定位;③尽可能明确病变的性质;④明确病变范围及分期以帮助拟定治疗方案,观察和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检查方法的另一个角度是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参考有关文献对X线平片,CT及MRI在恶性骨肿瘤的显示及诊断能力方面作如下比较:1 恶性骨肿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1.1 平片主要表现浸润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破坏,瘤骨或瘤软骨形成,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等。

    作者:刘永杰;贾振丽;刘红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眼球内病变的CT及MRI诊断

    目的研究眼球内病变的CT和MRI诊断。方法收集临床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39例,行CT及MRI扫描。结果恶性肿瘤23例,良性肿瘤5例,视网膜脱离5例,先天发育异常4例。结论 CT及MRI不仅能发现眼球内病变,还可揭示其特点,基本能得到正确诊断。

    作者:黄砚玲;邵尉;李柏东;刘屹;李松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