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平;胡志友
患者男性,40岁。右下肢疼痛、肿胀半年。疼痛呈持续性,近二个月症状加重而入院。体检:右小腿中段皮温略高于对侧,皮色如常。前方见一5.0cm×8.0cm软组织肿块,边界欠清晰,较硬。无波动感及血管杂音,触痛明显,血尿便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血沉38mm/h。X线表现:右胫骨中段见一约10cm近椭圆形囊状骨质破坏区,边缘不整,前外方皮质破坏、中断,有一锥形软组织肿块影,其内无死骨及钙化。无明显骨膜增生(图1)。X线诊断:右胫骨中段恶性骨肿瘤。病理诊断:右胫骨纤维肉瘤。
作者:孙仁荣;卢雅仁;刘烽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用介入法治疗42例小肝癌,并用COX回归模型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①42例小肝癌肝动脉造影显示26例肿瘤血管丰富,37例有肿瘤染色,其中34例为结节状染色。②用Kaplan-Meier法计算42例小肝癌介入治疗后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7/42),74%(31/42),51%(21/42)。③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分型和肿瘤灶内碘油沉积情况显著影响小肝癌的介入疗效。结论①小肝癌的诊断依据除肿瘤血管外,重要的是结节状肿瘤染色。②小肝癌的介入疗效显著,应成为一项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案。
作者:王建华;周康荣;颜志平;程洁敏;王小林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近年来,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在图像识别方面表现出优秀智能特性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越来越引起放射科医师的注意,在放射诊断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就此作一文献综述,以供参考。1 人工神经网络1.1 人工神经网络概念和特点人工神经网络是基于模仿生物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而构成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或计算机,这是由多个非常简单的处理单元彼此按某种方式连接而形成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是靠其状态对外部输入信息的动态响应来处理信息的。神经网络的特点:①固有的并行结构和并行处理;②知识的分布存储;③高度的容错性;④自适应性;⑤综合推理能力即联想力[1]。
作者:任爱军;高培毅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产道隐蔽性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产道血肿均经二维超声检查,其中18例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全部病人均进行了超声随访,观察血肿吸收情况。结果产道血肿发生在宫颈6例,宫旁2例,腹膜后4例,耻骨联合处7例,宫颈切口处6例。结论超声诊断产道血肿准确率高、简便无损、并可随访观察血肿吸收情况以及超声引导下血肿穿刺治疗,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何晓清;吴金香;宗方;冯白秀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女,61岁。无意中发现右中上腹包块3周就诊。查体:右季肋部可扪及一约10.0cm×7.0cm×5.0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基底固定,质稍软,无压痛。 B超检查:右肾与胰头之间见一异常回声区,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大约9.0cm×5.4cm。诊断:腹膜后囊实性占位。CT平扫:腹膜后下腔静脉与右肾之间见一具有包膜的囊实性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等低密度影中似见更低密度,并可见散在斑点样钙化(图1)。十二指肠受压前移,右侧上段输尿管受压,近端扩张,右肾盂积水。增强扫描:
作者:马天顺;邵成伟;王培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男,51岁。因1周前在无明显诱因下腹部疼痛、阵发性、略有胀痛,偶尔发现下腹正中有一团块而入院。入院时体检:脐下略偏左侧扪及软组织肿块,质略硬,不移动,有压痛。皮肤外观及体表温度无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见:脐正中腹壁见624mm×300mm×400mm,偏低无回声,无包膜,边界不清,周边不规则,见少量增强光带。CT平扫:脐下平面略偏左侧腹壁内600mm×550mm×400mm软组织块影,中心密度尚均匀,CT值38.6HU,肿块前缘与腹肌粘连,分界欠清,后缘边界模糊(图1)。 手术病理诊断:(腹壁)纤维脂肪组织化脓性炎。
作者:查二南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小脑半球脑梗塞的MR表现,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20例,行MR矢、冠、轴位扫描,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并行治疗后复查,观察其MRI表现。结果①由于小脑半球的供血来源不同,可出现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区,及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梗塞,其中后者常见;②于MR矢、冠、轴位像上可清楚看到病灶的边界;③MR上表现为长T1,长T2沿血管分布区异常信号,经临床治疗后,复查可见病灶缩小;④小脑半球脑梗塞可伴有其他部位脑梗塞。结论 MR对小脑半球脑梗塞的影像表现较CT优越,观察清楚,诊断明确,同时可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追踪观察。
作者:孙胜军;戴建平;高培毅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比较DSA和MRA(Mobi Track)对外周血管的成像作用,探讨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选择。方法对15例因各类病因引起的下肢外周的血管闭塞、狭窄的患者进行DSA和MRA检查。结果 MRA可无创性一次显示外周动静脉血管,DSA对动静脉显示需分次穿刺造影,对需介入治疗的部分患者需分次进行,9例患者MRA发现的9处病灶与DSA结果完全相同,但DSA有二处显示胫前动脉二级分支的狭窄,MRA未见显示。结论 MRA是一种无创性动静脉成像方法,对外周性血管疾病应做为首选和基本检查方法。
作者:王宁霞;刘斯润;王晓白;罗羽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阴茎海绵体造影对静脉性阳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人及98例罂粟碱实验阴性患者进行阴茎海绵体造影,对比观察造影结果。结果正常组:两侧阴茎海绵体呈均匀高密度显影,边缘光滑,对称,海绵体之间见一条状、宽窄一致的低密度影,为海绵体间隔,尿道海绵体未见显影。病变组:I型:浅层静脉系显影8例(8.2%);Ⅱ型:中层静脉系显影31例(31.6%);Ⅲ型:深层静脉系显影18例(18.4%);Ⅳ型:混合性静脉系显影41例(41.8%)。结论阴茎海绵体造影是诊断静脉性阳痿的可靠方法,可准确显示静脉瘘的部位,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鲁宏;陈留斌;徐友平;龚水根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能切除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Ⅱ期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经1~6次TACE治疗后获Ⅱ期手术切除,其中22例手术切除后再行TACE治疗。化疗药物选用表阿霉素(EADM)、丝裂霉素(MMC)、甲酰四氢叶酸钙(CF)、5-氟尿嘧啶(5-FU)。结果 TACE治疗后有效率(CR+PR)为55.6%,中位生存期为34个月。1、2、3、4、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0%、82.3%、70.9%、53.2%、53.2%。结论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行TACE,肿瘤缩小后Ⅱ期切除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Ⅱ期切除后肝内复发转移再行TACE治疗仍能获得较好疗效,延长生存期。
作者:曾辉英;李槐;姜文浩;李洪林;刘德忠;李忱瑞;史仲华;周纯武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输尿管囊肿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先天性疾患,用Aloka SSD-620型,东芝SSA-240B型超声实时诊断仪诊断本病2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例1男,2岁,排尿后滴沥两年,加重伴尿痛一月。入院前一月患儿出现尿痛、排尿即出现哭闹。超声检查发现:右肾窦光点分离约1.0cm,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约0.5cm,下段扩张约1.0cm,于膀胱开口处呈囊状膨出,大小约2.0cm×1.5cm,壁薄(图1),排尿后体积缩小;左肾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均正常。超声诊断:右肾轻度积水,右侧输尿管扩张伴下段膀胱开口处囊肿。手术所见:膀胱黏膜光整,右侧输尿管下段膀胱开口处渗出成囊肿,直径约4.0cm,仅有一针眼状小孔排尿。病理诊断:右侧输尿管囊肿(囊肿壁为移行上皮),灰白色囊壁组织1.0cm×1.0cm,囊壁光滑。
作者:吴秀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电子束CT在肺内单发性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32例周围型肺癌与18例良性病变分别进行电子束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周围型肺癌主要表现为肿块分叶、边缘毛刺、胸膜凹陷及空泡征;良性病变多为无分叶、边缘光滑锐利肿块。但部分良、恶性病变CT征象重叠,仅凭形态学表现难以鉴别。平扫周围型肺癌平均CT值45HU,良性病变平均CT值51HU,无明显差别。增强后周围型肺癌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31HU;良性病变轻度强化,CT值平均增加8HU。结论电子束CT在肺内孤立性肿块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苏宏;陈君坤;黄伟;张宗军;王大勇;刘军;陈堤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29例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均作CT扫描,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分析其CT表现。结果 CT诊断正确率为93.5%(27/29)。它易于显示病变的特征,对骨质破坏、骨膨胀、硬化缘、出血、骨间隔、钙化及软组织肿块等均能很好的显示。结论根据CT扫描的特点及表现,大多数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可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武刚;苏平;杨振燕;吴元佐;张蕾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女,34岁,于8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坠胀痛,疼痛呈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伴腰酸,无发热、发冷、体温升高等症状。来我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无异常,血象正常,于盆腔左侧扪及一大小约9.0cm×8.0cm的囊性肿物。临床以:盆腔肿物,左侧卵巢囊肿并蒂扭转行B超检查。 超声所见:膀胱充盈良好,子宫大小正常,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光点均匀,宫内环位置正常,于左侧附件区见一大小约9.3cm×8.8cm的液性暗区,其形态规则、壁完整、厚约0.5cm,其内可见条索状的分隔,暗区内透声好,右侧附件区未见异常。超声提示:左侧卵巢囊腺瘤。术中所见:于子宫左侧见一大小约9.0cm×9.0cm的囊性肿物,其前方与大网膜、上方与横结肠,后方与小肠肠管、下方与子宫均粘连,左侧输卵管全部包裹于囊肿内,双侧卵巢大小正常。行囊肿开窗术,见囊内液体呈淡黄色、清亮,囊后壁见迂曲输卵管,修剪多余囊壁。经病理诊断为:炎性肉芽组织。
作者:刘育平;胡志友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增加副鼻窦、颈椎CT扫描对诊断不明原因头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颅脑CT扫描结果阴性的头痛患者增加副鼻窦螺旋CT扫描,并做模拟内窥镜,其中67例还增加颈椎CT扫描。结果发现副鼻窦炎35例,副鼻窦肿瘤2例。颈椎椎体病变55例,横突孔变小7例。结论增加副鼻窦和颈椎CT扫描,可提高不明原因头痛的确诊率,有利于及时发现副鼻窦、颈椎病变,也有利于临床诊治头痛。
作者:刘昌盛;袁家骥;谢宝君;李承宴;罗致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男,48岁,职业,农民,主因咳嗽3个月,胸痛,胸闷月余,咳血半月余,多为鲜红色血痰而就诊。 X线检查,胸部后前立位片显示,右肺中上野中外带可见一6cm×7cm×8.5cm大小圆形肿块影,密度均匀一致,边缘光滑整齐,周围无毛刺,同侧肺门部阴增大,右上纵隔明显增宽,呈一局限性向肺凸出之半圆形阴影。右侧位片显示该肿物位于右肺上叶尖段和后段。体层摄影片显示:肿物接近后外侧胸壁,与胸壁相交呈锐角,右上叶支气管中断,肿物外后下缘,可见凹脐与分叶状改变(图1~3)。X线诊断为肺肿瘤并建议在透视下行活组织检查。 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抽出脓液约30ml,镜检报告为满视野脓细胞,临床诊断为肺化脓症。 经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两周后,病情无明显好转,遂又改换其它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两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日趋恶化,即转胸外科,开胸探查显示纵膈内广泛淋巴转移灶,故未能实施病灶切除。术后两周,根据患者亲属的要求自动出院,三周后死亡。
作者:徐宝荣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团注跟踪造影技术在下肢血管疾病的应用。方法使用SIEMENS COROSKOP PL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数检查了10例下肢血管团注跟踪造影,其中的4例还进行了常规DSA。结果本法一次注射造影剂可跟踪显示一侧下肢动脉的全程。结论下肢血管团注跟踪造影技术较其它方法获得的信息量大,造影剂用量少,检查时间短,具有快捷,准确而且有效的优点。
作者:曾勇明;欧阳羽;李越;严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7~72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7例小于17岁。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经临床及放疗前后MRI检查显示肿瘤明显缩小或消失而证实。扫描采用Philip's-Gyroscan T5-Ⅱ型0.5T超导型磁共振仪。使用头颅线圈,常规行矢状位及横断位扫描,部分辅以冠状位扫描。采用SE序列T1加权图像:TR/TE=500~550/20ms;TSE序列T2加权图像:TR/TE=2500~3500/80~150ms;层厚3~7mm,间隔0.3~0.7mm,NSA 2次,矩阵205×256。11例全部行Gd-DTPA增强扫描。
作者:王波;戴敏方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由于其病程不同,感染数目和部位不同,以及机体反应的差异,因此,其临床症状与CT表现极为复杂多样。现根据400例脑囊虫病的诊治过程,分析其CT分型分期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1 资料与方法 搜集1994年6月至1998年12月我院CT诊断的400例脑囊虫病,男218例,女182例,发病年龄3~71岁,平均30.5岁。病程短半月,长9年,平均2.1年。全部病例均经囊虫免疫学检查及临床治疗随访证实,其中3例囊虫性小脓肿,1例大囊型和2例脑室内囊虫经手术病理证实。使用GE900HP型CT机,单纯平扫212例,平扫加增强188例。按囊尾蚴寄生部位分四型: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和混合型[1]。根据囊虫病的病理过程分为五期:活动期,退变水肿期,死亡肉芽肿期,钙化后遗症期和混合期。
作者:林荣良;江海涛;魏丽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8例,均为胸部外伤所致肋骨肋软骨骨折,其中男36例,女2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6岁。以第一肋骨上方的锁骨和第二肋软骨水平的胸骨面为骨骼扫查标志。分辨肋骨、肋软骨的序数。使用仪器为德国Siemens公司产的Versa Plus全身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频率为5~10 MHz。所有资料存入安科公司产ASG340超声工作站进行分析。
作者:解玉君;赵军;姚占海;姜维义;叶梅霞 刊期: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