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兰;单征珊;郑发成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3D)重建技术对上颌埋伏牙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1例牙齿正畸的患者行螺旋CT轴位扫描,其中上颌埋伏牙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8~18岁,平均12.5岁.对CT扫描采集的信息利用3D软件行大密度(MIP)和多层面重建(MPR)二种方式的图象重建.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牙齿形态.其中20例共有27颗上颌埋伏牙,可显示其异常结构,埋伏牙与牙列的关系,位于牙列唇侧或腭侧.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一种能展示牙齿立体形态影像的新技术.轴位图像、MPR和MIP联合应用能立体、直观、多方位提供临床医师所需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韩本谊;李宏儒;江笑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们根据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的治疗原理,采用HiFu技术,对2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进行治疗,旨在寻找治疗sHPT的新方法.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并结合病理生理学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作者:汪淑珍;张晓东;张燕林;王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1998-06~2003-06,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婴儿肠套叠26例,均经空气灌肠整复和手术治疗而治愈.本研究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婴儿肠套叠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美兰;单征珊;郑发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眼眶CT扫描诊断神经纤维瘤病 I 型(NF1)的应用.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NF1眼眶CT征象,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结果:NF1眼眶CT的主要表现为:上睑肥厚,眶周及颞、颧部丛状神经纤维瘤;蝶骨发育不良,蝶骨大小翼或额骨眶板缺失;颅眶骨畸形,眶腔不对称性扩大,眶上、下裂及视神经孔扩大;眼球突出,体积增大;眶内软组织肿块;泪腺肿大,眼外肌肥厚,视神经增粗.结论:眼眶CT扫描对NF1病变侵犯范围、能否手术和手术方式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高建华;李涛;崔英;肖利华;鲁小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72岁.因下腹部疼痛半月来诊.超声检查发现患者下腹部可探及巨大稍高不均质回声肿块,约16cm×8cm,边界清晰,有包膜,但活动度差,似与腹膜粘连,肿块周围未见肠道扩张征象(附图).
作者:王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原癌基因c-myc被认为是具有激活和抑制双重作用的转录调节子,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c-myc mRNA的5'-非翻译区含有一个内部核糖体进入序列(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egement,IRES)元件.Chappell等发现c-myc的IRES中一个C变为U的核苷酸替换在42%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患者骨髓样本中可以检出,而这种核苷酸的变化在对照样本中没有检出.带突变的c-myc的IRES比野生型的c-myc的IRES的功能要更强.表明c-myc IRES中单个的点突变足以引起内部核糖体进入从而指导的翻译起始增强,此现象代表了一种新的癌变机制[1].
作者:段瑞峰;李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超声医师和临床医师已熟知其心肌肥厚的特征和临床表现,但其同时伴发的二尖瓣畸形临床却少见.近来,我们见到母子2例,同时伴发上述两种畸形.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分析其相关资料.
作者:曹丽;陈德美;王佩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8岁.因左背部包块伴明显疼痛20天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咯血.查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左背部肤色不红,扪及约鸡蛋及拳头大小包块质硬、压痛不明显,边界欠清,活动度稍差,余体查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记数正常,中性粒细胞0.80,结核抗体实验阴性.胸部侧位片示左下胸椎背侧扁丘状块影突向胸腔,前缘光整,密度较均匀,后缘界限模糊(图1).正位为心影重叠.
作者:刘中银;李长英;张震;张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探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系统在危重患者胸部床旁摄影中的价值.提高胸部床旁摄影的图像质量,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准确而丰富的第一手影像资料,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作者:李传彪;宁季军;郑曙光;贾雄;杨柄飞;印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人体正常皮肤厚度因部位不同而不同,大致范围在0.5~4mm(不包括皮下脂肪层),要在如此浅表的部位发现病变,超声探头频率一般要求在10~20MHz.20MHz的超声波大穿透力约7mm,已覆盖了皮肤疾病诊断的有意义区域,如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可清晰显示皮肤各层及皮下组织结构,适用于皮肤病变的检测.随着声学物理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超声仪分辨力的提高,高频超声自1979年Alexander 和Miller应用脉冲超声检测人类皮肤厚度以来,逐渐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高频超声在皮肤科的应用研究,国外开展的较早较多,特别是西欧各国,有大量相关文献报道.就作者所见,国内2001年才有探讨高频超声应用于皮肤的可能性和准确性的文献.
作者:张淼;康春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60岁.腰痛、双下肢疼痛进行性加重8个月,并逐渐出现双下肢活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查体:腰4以下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4级.双侧巴彬斯基征(+),双侧踝阵挛(+).曾于7年前做过肝包虫内囊摘除术.肝脏B超:肝右后叶见一不均质的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肝右后叶包虫术后残腔并复发. MRI检查所见:腰3椎体下缘至骶2椎体上缘水平椎管内见多房性有分隔的长T2长T1囊性异常信号,分隔于T2WI呈低信号,T1WI呈相对稍高信号(图1,2),增强扫描不增强.病变沿腰5~骶1左侧椎间孔、骶1~2左侧骶前孔向盆腔内生长,骶1、2椎体有骨质破坏吸收(图3).
作者:傅明花;臧建华;刘建军;王新疆;王鑫;杨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浅表软组织内异物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48个外伤后浅表软组织内异物的超声表现.结果:浅表软组织内玻璃异物11例20个,石头异物4例7个,金属异物11例12个,木柴异物9例9个.超声表现为软组织内条索状、斑点状结构的强回声或偏强回声,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其中9例表现为无包膜低回声结节,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异物性肉芽肿,8例局部化脓,表现为异物周围无回声区.结论: 高频超声对浅表软组织内异物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骆继芳;黄世林;浦明娟;沈引华;刘剑峰;邬萍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目前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其预后与不同的治疗方法及骨坏死程度有关.笔者采用股骨头介入治疗后结合髓芯减压和植骨手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经检索国内文献,未见此治疗方法报道.
作者:孙树范;赵红星;钱宇峰;袁永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空气压力灌肠整复为首选治疗方法.影响肠套叠整复成功的因素有病程长短、肠套叠部位及其程度、患儿的全身情况、注气压力选择等[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15例空气压力灌肠整复中采用间歇注气法辅以手法按摩整复的价值与71例采用一般注气法整复的比较及208例使用男性成人导尿管代替双腔气囊管(Foley管)与整复成功率的关系.
作者:何俊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13岁,未婚.1个多月前月经初潮时下腹部疼痛不适,偏左侧明显,1周后自行缓解.4天前,腹痛再现且明显加重,遂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发现左下腹部可触及一个大小约拳头大包块,活动差,有压痛.
作者:朱先存;左鲁生;南苏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直肠腹膜外间隙是指直肠腹膜反折以下由盆内筋膜、韧带分隔的、富含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的潜在间隙,此间隙有利于盆内中空脏器的扩张及缓冲外力的损伤,也是积液、血肿储藏和扩散的空间,它对肿瘤的分期、脓液引流和盆腔脏器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直肠腹膜外区域的腹膜在胚胎时期发生了许多反折,其筋膜和筋膜间隙远比腹部腹膜外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虽有许多学者通过断面标本,灌注标本及CT、MRI、超声等方法对它进行研究,但对直肠周围筋膜和韧带的胚胎发育及其附着仍存在很大争议,从而导致直肠腹膜外间隙的解剖命名很不统一,同一间隙有不同的命名,同一命名又各有所指,造成影像诊断的和手术方式的分歧.随着CT、MRI和超声的发展,活体的直肠周围筋膜与筋膜间隙得以直接显示,为直肠腹膜外间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的观点.
作者:陈楠;闵鹏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复发性喉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喉镜病理证实的22例喉癌术后复发的CT表现.结果:复发灶位于残留的喉结构内10例,已行全喉切除的喉床内11例,已清扫的淋巴结处1例,其中12例并淋巴结转移.22例复发灶密度均不均匀,且呈不均匀增强.复发灶累及胸廓入口1例、甲状腺10例、食管7例、颈总动脉13例和气管3例.结论:CT能够诊断喉癌术后有无复发,明确发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范围、累及器官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李伟宁;郑石芳;欧阳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文对15例输尿管囊肿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所见进行分析.1 材料和方法15例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8个月~65岁.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经膀胱镜检查证实.应用LOGIQ 400CL型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检查前患者需充盈膀胱,按常规检查膀胱,重点观察膀胱三角区,输尿管开口相应处.对病变的部位、形状及回声作记录,拍照.并观察患侧肾及输尿管全程情况.
作者:赵华;宁显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24岁.孕33周.产前行超声检查,仪器:Voluson-730四维超声,探头频率3.5MHz.超声所见:胎盘位于子宫后壁,于其上部可探及4.6cm×4.1cm低回声均质团块,边缘清晰完整.CDFI示血流丰富,RI:0.42(图1),同胎盘血流频谱一致.胎头位于下腹,双顶径8.5cm,脊柱排列整齐,腹围28.3cm.股骨长6.3cm,心律150次/min,心、肝、双肾、胃泡、膀胱、肠管均可见,羊水指数15.4cm.临产前超声复查:胎盘内实性低回声团块5.1cm×4.4cm,边缘清楚,内回声仍均匀(图2).胎儿双顶径9.3cm,胎心搏动正常.
作者:王秀芹;李冬青;刘玉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减少畸形儿出生,本研究对我院2001-01~2002-12产前监测的孕妇中经超声检出的92例先天畸形,2例一过性异常及6例漏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作用.
作者:徐加英;徐益敏;楼东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