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敏;齐波;徐军;王晓红;孙世元
目的:利用MRI技术探讨在磁性药物靶向治疗中磁流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体内靶向性.材料和方法:取大鼠6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只.将对照组大鼠从股静脉注射磁流体,同时将实验组大鼠的右肾部位置于C型磁体中,从股静脉注射磁流体后持续置于磁体中1小时,取出半小时后同对照组大鼠一同进行MR扫描,分别检测磁流体在各大鼠右肾部位的分布情况.结果:从MRI图像中可以明显看出大鼠右肾部位的信号强度大大减小,有较高浓度的磁流体在右肾部位聚集.结论:采用磁流体作为药物的载体,在外磁场作用下可实现靶向控制,提高药物在靶部位的聚集浓度.选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磁流体在体内的聚集情况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徐华;宋涛;鲍秀琦;胡丽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CT表现为脑内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疾病较多,病因复杂,常给CT定性诊断带来困难,本研究收集23例,结合临床资料及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闫敏;齐波;徐军;王晓红;孙世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于肝硬化或其它严重肝脏疾病所致的神经心理异常的临床综合征[1].典型表现为行为及神经心理异常,与脑功能的损害是一致的,还有特征性的扑翼样震颤、神经肌肉异常,例如行动过缓、构音障碍、僵硬等.传统认为,HE属于代谢性脑病,除了有额叶的脑萎缩及Alzheimer II型星形细胞增殖外没有其它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对活体脑组织形态学研究方法的进展,例如高水平的脑功能成像,神经心理测试及脑电图的迅速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测试脑功能与形态研究的方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肝硬化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有器质性改变的[2].
作者:邬海博;蔡幼铨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漏、误诊原因.材料和方法:对我院2002年手术治疗的10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超声及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正确81例,误诊13例,漏诊13例.漏、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多源性结节并存、部分结节声像图表现不典型、缺乏对临床资料的了解和经验不足.结论: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鉴别诊断价值的评价应客观.综合分析甲状腺结节的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征象并密切结合临床可以减少漏、误诊.
作者:胡滨;罗兰;胡兵;周永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聋人枕叶视皮层对视觉频率刺激的反应规律.材料和方法:采用事件相关fMRI技术,对8例聋人和正常人分别给予不同频率的刺激,通过MR采集其脑部数据,运用SMPM99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聋人与正常人的枕叶视皮层在不同频率刺激下均产生兴奋;随着频率的增加,聋人与正常人枕叶视皮层的兴奋区兴奋强度(intensity)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并略有反弹的趋势,二者相似;聋人与正常人的佳刺激频率分别为4Hz和6Hz.结论:聋人与正常人的枕叶视皮层对频率刺激的基本反应规律是相似的,但佳的刺激频率是不同的.
作者:薛艳萍;翟仁友;顾华;饶恒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又称Engelmann's病,较罕见[1].关于本病的X线表现,国内所见报道仅30余例[2],CT表现报道较少,特别是四肢、头颅、脊柱及骨盆的螺旋CT表现未见报道.本研究结合文献总结分析了我院诊断一家族2例的全身X线片和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张荣坤;李兆廷;张银泉;李传东;徐然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孕妇25岁,妊娠28周,因自觉右侧腰部胀痛、不适1周余来院就诊.既往体健.
作者:孟君琦;刘斐;雷晓波;王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后股骨头坏死的分型.材料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后股骨头坏死24例32个髋关节,根据股骨头坏死受累的不同部位,将其分为5型.结果:Ⅰ型股骨头坏死9个髋,股骨头骨骺发育基本正常.Ⅱ型2个髋,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外翻.Ⅲ型2个髋,股骨颈短缩,大粗隆高位.Ⅳ型8个髋,髋关节内翻,大粗隆高位.Ⅴ型11个髋,股骨颈短缩,股骨头畸形,大粗隆高位.结论:5型分型法可将全部股骨头坏死进行分类,并对其预后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许瑞江;马承宣;李浩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骨化性肌炎是发生在横纹肌及其邻近组织的局限性含有非肿瘤性钙化、骨化和软骨形成的一种病变.截瘫患者发生骨化性肌炎的发病率较高,一般为16%~53%,有人称之为截瘫性骨关节病,病变多侵犯骨盆和大腿部粗大肌肉部位.
作者:张静;郭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肺弥漫性疾病(diffuse lung diseases, DLD)是较为复杂的一组病变的总称,其广泛累及肺实质/肺间质,以后者为主.DLD X线胸片和CT呈现为弥漫性和多样性的病灶阴影,没有很明确的特征性表现.因此,若无病理对照而单纯从影像学角度出发,确诊很困难.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ghy, HRCT)DLD可以有多种表现,包括小结节影、磨玻璃影、网状阴影、空气潴留征(air trapping, AT)等.其中,AT可以出现在多种DLD中,认识和识别AT将有利于临床对DL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简要介绍了AT及其在DL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英为;蔡后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5岁.右上腹胀痛2个月,伴发热、纳差.查体:体温37.9℃,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深压痛,肝区叩击痛阳性,肝剑突下4cm,右肋下1cm,质软、表面光滑,脾未扪及.
作者:张建;贾宏远;段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在正常小型猪主动脉置入自膨式血管内支架(ES)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中华小型猪7只.1只为预实验组,行血管造影后处死.6只为实验组并随机分为3组,均于主动脉弓降部置入血管内支架.组1和组2、3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3、6个月行血管造影;其中组3术后6个月对狭窄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入实验组主动脉弓降部.术后6个月生长发育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6.60±3.55%,内膜增殖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14.61±0.37%.术后第6个月血管内支架置入处前后收缩期压差为1.76±0.37 kPa,行球囊扩张术后压差消失.结论: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置入小型动物主动脉可因其生长发育造成再狭窄,并随时间推移加重.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疗效满意.
作者:马宁;蒋世良;黄连军;赵世华;徐仲英;阮英茆;孟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长骨造釉细胞瘤较为少见,好发于胫骨,其次为尺骨、腓骨、股骨、肱骨、桡骨等.笔者搜集手术病理证实2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音;王新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自1998年应用PHILIPS AVE1螺旋CT机以来,先后出现3次故障,现将维修经验介绍如下,供同道参供.
作者:李军;杨本强;朱洪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真、假性动脉瘤是威胁生命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因此及早明确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总结分析了自 1996年下半年以来,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12例真、假性动脉瘤结果,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诊断真、假性动脉瘤的价值.
作者:司徒明珠;段晓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65岁,因上腹部直立时隆起一包块2个月就诊.查体:直立时剑突与脐之间偏右见一约4.0cm×3.5cm外突包块,皮肤表面无异常,触诊时包块位置固定、质中、轻压痛,腹壁似有连续性中断.高频超声横切扫查见包块约3.5cm×2.5cm,内容物呈不均匀低回声,其后方可见白线的强回声带连续性中断约1.0cm,腹膜外脂肪组织通过白线的缺隙与包块内容物相连,且两者的回声相同,纵切面见白线断缺约0.7cm,探头在包块上方做加压、放松运动,可见白线缺损处的组织在包块内容物与腹膜外脂肪组织间有往返样运动(图1).
作者:王晓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囊性脑膜瘤多见于儿童,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0%~19%,而成人发病率为2%~4%[1].肿瘤多发生于大脑半球凸面、镰旁或矢状窦旁,而位于颅底部较为少见[2~7].本研究搜集1996-02~2004-05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颅底囊性脑膜瘤5例,分析其MRI表现,并结合文献探讨其MRI特点和鉴别点,以期提高其MRI诊断水平.
作者:仇斌;姜新雅;王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小肾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探讨其扫描计划.材料和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7个,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17个癌灶中,平扫11个等密度,稍高密度及低密度各3个,2个伴斑点样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7个癌灶与肾皮质增强程度相近,10个癌灶皮质期增强程度低于肾皮质,14个癌灶邻近肾皮质显影模糊或中断;实质期,肾盂期癌灶增强程度下降,肾盂期癌灶境界显示清晰,15个癌灶邻近肾盏或肾盂有受压征象.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肾癌是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扫描计划应包括平扫、皮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
作者:丁庆国;陈振湖;胡春洪;丁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Dandy-Walker 综合征又称先天性第四脑室中孔侧孔闭锁,是后脑发育畸形,属少见的颅脑先天发育畸形,国内报道较少.我院1997-07~2004-02头颅CT平扫发现6例,现对其C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肖榕;段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密度的动态变化,判断双能X线骨密度仪评估骨痂骨密度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30只犬造成右胫骨中段骨折并分断端距离4mm,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分别在术后4、6、8、10、12周取双侧胫骨,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折端1cm的骨密度,分析骨密度变化及骨密度增长率的变化.结果:骨折端骨密度随时间呈一定规律增加,在不同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自身对照的骨密度比率也随时间增加,在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2周时骨折端骨密度达到正常侧水平.结论:在犬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骨密度持续增加,双能X线骨密度仪可用于骨愈合中骨痂的骨密度判断.
作者:尹东;杨惠林;唐天驷;张亚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