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2例低钾性周期性瘫痪患者的护理体会

吴励;程蕾;李龙珍;张成秀

关键词:低钾性周期性瘫痪, 瘫痪患者, 肾小管酸中毒, 剧烈运动, 反复发作, 患者入院, 功能性健康型态, 血清钾浓度, 资料评估, 经静脉, 对称性, 需要层次论, 现报告如下, 住院, 运动诱发, 诱发因素, 优质护理, 应对能力, 医学知识, 血钾
摘要:低钾性周期性瘫痪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驰缓性瘫痪为特征的常见病。轻者可出现对称性四肢无力,生活自理受限,重者可造成呼吸肌瘫痪或发作心律失常而威胁生命。同时病人不定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科自1997年10月到1999年10月共收治32例。由于护理人员应用整体护理知识并结合专科理论,采取了细致周密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均为男性,年龄18岁~45岁。其中酗酒诱发者10例;剧烈运动诱发者8例;饱餐或暴饮暴食诱发者4例;感染腹泻诱发者3例;甲亢继发者4例;肾小管酸中毒所致者1例;无明显诱因者2例。入院后经补钾及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优质护理后均痊愈出院。(其中一例因剧烈运动所致血钾为2.9mmol/L的低钾患者入院后经静脉缓慢补钾1g,于住院第二天血钾高达9.23mmol/L,而出现心脏骤停。经静脉推注胰岛素32u(心肺复苏及电除颤等抢救成功而痊愈)。2 评估 以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和Gordon的十一个功能性健康型态为导向,对32例患者均作了入院及住院资料评估。评估重点:(1)血清钾浓度:32例患者入院后测血清钾均低于2.9mmol/L,低者为1.25mmol/L。(2)诱发因素:酗酒史者10例;剧烈运动史者8例;感染腹泻史者3例;饱餐或暴饮暴食者4例;有甲亢史者4例;肾小管酸中毒1例。(3)瘫痪程度:32例患者四肢肌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肌力为Ⅰ+级一Ⅲ级。体检时呈对称性、松驰性瘫痪,以肢体近端为重。其中5例有小便潴留,1例有呼吸费力及咳嗽无力。(4)心理反应:27例由于突发运动量骤减而导致恐惧,5例因反复发作则表现为焦虑。(5)应激应对能力:大部分患者无相应的医学知识,也无有效的应对经验和避免复发的有效措施。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硬膜外推注低浓度局麻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1995~1998年对20例不同种类手术病员进行术后硬膜外推注低浓度局麻药镇痛,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28~61岁,平均44岁。手术种类:动脉栓塞血栓清除血管修复9例,其中多处栓塞5例。子宫全切3例,子宫全切广泛淋巴结清扫2例,阑尾穿孔全腹膜炎腹腔引流阑尾切除2例,直肠癌根治术2例,肾切除术2例。1.2 方法:术毕保留硬膜外导管,严加保护和牢靠固定。当术后病员伤口稍有疼痛感时,即用1.2%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经硬膜外导管缓缓注入,每次6~8ml,间隔时间8~12小时,48小时后拔除硬膜外导管。2 结果 20例均无伤口疼痛,能正常入睡,无腹胀,无恶心呕吐,能自行排尿、呼吸、血压、脉搏稳定。

    作者:郑述碧;唐自跃;向太;王玲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评定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颈部外伤、结核、肿瘤和颈椎间盘脱出等颈椎疾病,一旦导致颈性瘫痪,单纯非手术疗法往往疗效甚差,如兼以恰当的手术疗法,则可显著提高疗效。我院自1998年4月以来,对颈性瘫痪采取颈前路椎体切除髂骨融合术,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采用能较客观地反映病人生活质量的运动状态和MRI评定疗效,进行前展性对比研究,拟评定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术对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纳入标准:①有颈痛和四肢瘫或单、双侧臂丛神经瘫痪;②有外伤史或结核或肿瘤等旁证支持;③颈椎X-线摄片和MRI证实有明确的颈髓受压和椎体破坏和/或椎体压缩和/或颈椎畸形和/或椎间盘脱出,三条同时具备,方可纳入。1.2 排除标准:①虽有椎旁血肿或结核性冷脓肿及颈痛和四肢瘫痪或单、双侧臂丛神经瘫痪者,但无颈椎X-线摄片和MRI之椎体病损者;②虽具备本研究的三项纳入标准,但有任何一次失访者。1.3 一般资料:本组共16例,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43.2岁(年龄范围26~63岁)。病种:颈部外伤9例(受伤至手术完成的时间为5.8±1.5天),颈椎结核4例,颈椎肿瘤2例,颈椎间盘脱出1例。病损部位:颈椎(C)4为4例,C5-7为12例。术后平均住院34.5天,短22天,长67天。1.4 手术方法:手术体位、切口、椎体暴露及定位等严格按照饶书城主编《脊椎外科手术学》所述的“颈前路减压和融合术”的方法进行[1]。C5及以下颈椎病损,采用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切口,C4及以上颈椎病损,采用左侧切口。单节段椎间盘脱出,切除椎间盘及其相邻软骨终板,用刮匙或薄形咬骨钳去除相邻椎体后缘骨赘,两侧抵达椎体间关节,以使脊神经根脊髓充分减压。单节段椎体病损,行椎体开槽切除和脊髓减压,多节段椎体病损,行多椎体全切除和脊髓减压,并据切空间大小制作龛插式髂骨块,按饶书城法植入切除之缺损中。有椎旁、椎前冷脓肿或肿块,先行处理,再行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三个及以上椎体切除植骨,或虽为二个及以下椎体切除植骨,疑术后稳定性差者,选用适当长度的ORION颈椎前路钢板按倪斌等报道法[3]固定。术后常规处理,24h(小时)后即可在颈托保护下坐起,72h后下床活动,颈托固定时间为4~6周。1.5 疗效评定方法:严格按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2],由一位有经验的骨科医师对病人术前、术后10天、30天和90天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计算总积分。1.6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Excel7.0计算机软件进行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认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作者:杨明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期正位尿道下裂成形术19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3~1999年,采用阴囊纵膈皮瓣一期正位开口治疗19例阴茎型尿道下裂,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病人,年龄3~14岁,平均5.6岁,均为阴茎型尿道下裂。1.2 手术方法1.2.1 阴茎伸直:距冠状沟0.5cm 作包皮内板环形切口,直达阴茎海绵体白膜,阴茎腹侧正中纵行切口,自冠状沟切口至原尿道外口,彻底松解切除阴茎腹侧及尿道口周围的纤维组织,阴茎完全伸直,并测量尿道缺损长度。1.2.2 尿道成形:自原尿道位置设计一梭形阴囊纵膈皮瓣,皮瓣的上段包绕游离的尿道口,下端应略宽于上端[4]。皮瓣的长度视尿道缺损长度而定,略长于缺损尿道约0.3~0.8cm[3],在游离皮瓣时应注意保护好阴囊纵膈的血管。将带有侧孔的细硅胶管缚在气囊尿管上,恰好位于成形尿道近侧的2/3处,用丝线将硅胶管的近端扎紧闭塞,备术后冲洗尿道用[3、4]。将游离好的皮瓣绕在尿管及冲洗管上,用5/0微桥线间断全层、缝合皮瓣边缘,使其成一管状,翻转成形尿道,将缝线缘紧贴阴茎白膜固定。1.2.3 尿道口成形:对于阴茎龟头发育良好者,采用隧道式方法将成形的尿道拖入[1、3],开口于阴茎头中央,对于阴茎头腹侧裂开严重者,采用阴茎头腹侧“V”字型切口的方法,将皮瓣的尖端嵌合外翻缝合[4],使成形尿道开口于阴茎龟头的中央。 术后留置气囊尿管及尿道冲洗管。阴茎加压包扎3~5天后更换敷料,每天定时自冲洗管用庆大霉素冲洗尿道,术后10~14天拔出尿管及冲洗管,病人自行排尿。2 结果 本组19例病人,一次手术成功,效果满意。有3例病人术后出现尿线细,其中1例为原尿道口与成形尿道吻合口之间狭窄经小儿膀胱镜直视下插管扩张,得以缓解。另2例为成形尿道外口狭窄,均为隧道式尿道外口成形病人,经尿道外口扩张后缓解[2]。

    作者:姜果;邓显忠;王继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嵌顿绞窄性闭孔疝3例报告

    闭孔疝为腹内脏器或组织进入髋骨闭孔中所致,常发生于多产,消瘦老年妇女,临床少见。由于位置深,疝块小,表面不突出,术前误诊率可高达77.3%[1]。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嵌顿绞窄性闭孔疝3例报告如下。 典型病例:患者,女,72岁,农民。因左大腿疼痛15天,腹痛呕吐1周于1992年2月14日入院,2天前在外院行“肠梗阻”治疗无缓解。查体:T37℃,P96次/分、R30次/分,Bp14.6/9.3kpa,腹部膨隆,全腹均有压痛,无肌紧张,振水声明显,X线透视:右上腹及左侧腹有多个阶梯状液平面,血常规小便检查正常。入院诊断:急性肠梗阻,闭孔疝嵌顿,可能性大,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发现胃扩张明显,位于脐以下,张力高,部分小肠扩张,距回盲部约50cm处小肠壁嵌入左侧闭孔,回纳时肠管破裂,见嵌顿肠壁水肿呈暗红色,闭孔内口约2cm。修补肠管破口,封闭闭孔内口,手术经过平稳。术后置入胃管,流出棕褐色胃液约3000ml,以后出现低钾,切口感染,经相应处理,住院25天痊愈出院。术后诊断:左侧闭孔疝并小肠嵌顿、急性胃扩张。

    作者:谢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带蒂组织瓣修复11例临床分析

    各种原因导致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如严重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皮肤软组织坏死,骨、内固定物外露;慢性骨髓炎窦道、贴骨瘢痕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软组织肿瘤切除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等,在骨科临床上处理均较为困难。近两年我院采用小腿各种带蒂皮瓣、肌皮瓣、肌瓣修复小腿、踝部及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996~1998年我院共收治各种原因导致小腿、踝部、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共11例。其中,开放性骨折致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其缺损大面积12.0cm×7.0cm,小面积1.5cm×2.0cm,骨、内固定物外露。慢性骨髓炎2例,窦道、贴骨瘢痕切除后致皮肤软组织缺损,其缺损面积分别为12.5cm×6.0cm、9.0cm×4.0cm。双侧足跟Ⅲ°冻伤后致双侧跟骨硬化性骨髓炎、窦道、贴骨瘢痕1例,其缺损面积左9.0cm×6.0cm、右8.0cm×4.0cm。足跟部皮肤鳞癌切除后1例,其缺损面积为8.0cm×6.0cm。分别选择带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位修复2例,逆行比目鱼肌肌瓣修复2例,邻位筋膜皮瓣修复3例,带腓浅神经的足背岛状皮瓣修复3例,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例。2 结果 11例病人所转位的全部带蒂皮肤瓣、肌瓣、肌皮瓣全部成活,仅1例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边缘小部分坏死,经换药痊愈。1例邻位筋膜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仍有骨外露,经再次筋膜皮瓣转位痊愈。2例创面感染者经彻底清创,反复清洗创面,保留内固定物,在转瓣的同时置管闭式冲洗,皮瓣全部成活。

    作者:邓长青;严建华;胡兆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和腹水IL-8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IL-8是重要的促炎性因子,在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和腹水IL-8的水平,采用对抗体夹心ELISA法对28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和腹水中IL-8水平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临床确诊的慢性肝病合并腹水患者28例,其中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11例。正常对照组30例系我院健康体检者。1.2 方法1.2.1 标本采集:抽取患者血液3ml待凝固后分离血清,留取1ml血清置-20℃冰箱保存待查;同时抽取患者腹水3ml离心后,留1ml上清液置-20℃冰箱保存待查。1.2.2 IL-8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及腹水中IL-8。试剂盒由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室提供,血清和腹水IL-8单位为mg/L,操作方法按说明书进行。1.3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样本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2 结果2.1 慢性肝病SBP组及无SBP组的血清和腹水IL-8水平比较,结果见表1。

    作者:严明生;谢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肩胛上神经阻滞28例临床效果分析

    肩胛上神经阻滞主要用于治疗和诊断肩关节疼痛和三角肌下滑囊炎,是治疗冻结肩的有效方法之一。我院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冻结肩2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28例,男2例,女26例。ASAⅠ~Ⅱ级,年龄35~56岁,体重58.5±11.3 kg。患侧左17例,右11例。1.2 药物:注入药物为0.75%布比卡因4 ml,醋酸强的松龙25 mg、维生素 B121 mg、生理盐水3 ml,共10 ml。1.3 方法:患者坐位,脊柱与地面垂直,双手放于两

    作者:唐嘉陵;万勇;曹小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高压氧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恢复期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属于儿童常见、多发的急性传染病,我院2000年对部分乙脑患者采用高压氧(HBO)治疗其恢复期的肢体瘫痪、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院2000年传染科收治的36例乙脑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例;年龄1.2~7.4岁,平均3.2±0.8岁;中型24例、重型12例;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肢体瘫痪28例、精神萎靡32例、反应迟钝18例;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高压氧组)15例,对照组21例。分组后,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方面两组有均衡可比性(t检验,P>0.05)。1.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在进入恢复期后,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ATP、辅酶A、VitB6等,部分病例采用了理疗、针灸治疗,经前述治疗7~14天(d)后,出院随访1~2月。治疗组在前述治疗基础上以YLCQ.5/1.2型婴儿高压氧舱根据患儿年龄决定氧舱压力、升压速度及降压速度,在20 min(分钟)逐渐加压至所需压力,再稳压换气20 min,再逐渐减压15min至常压。HBO治疗每日一次,连续治疗10 d。1.3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作者:巫先秀;唐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顽固干性咳嗽的疗效观察

    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我科使用利多卡因超声雾化吸入治疗38例慢性顽固干性咳嗽,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8例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小18岁,大70岁,平均年龄36.2岁。咳嗽持续时间:短12天(d),长达50d。咳嗽的病因:发病前均有受凉感冒史。症状特征:全部病例均表现为长时间剧烈干咳,同时伴发有喉发痒、异物感等不适,但不发烧。所有病例经胸部X线检查,无肺部病变,间接喉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所有病例经过肌注(或静滴)或口服抗生素及多种止咳药物,均不能减轻咳嗽症状,其中5例反复多次使用可待因均未治愈。2 治疗方法 治疗前,详细咽喉检查排除咽喉部器质性病变,胸片排除肺部疾病,凡有肝功不正常或有心脏病史不纳入治疗组。用2%利多卡因20ml盛入超声雾化器皿内,吸入15分钟,每天一次,治疗前后2小时(h)内禁饮食,连续5d为一个疗程。3 结果3.1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咳嗽完全停止,随访3月以上无复发。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持续咳嗽时间明显缩短,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随访1月均保持好转者,或者病人经治疗后,咳嗽停止,但未能保持随访者。无效:治疗后咳嗽无减轻。3.2 结果:治愈20例,占52.6%;好转15例,占39.5%;无效3例,占7.9%。3.3 全部病例在治疗中未发生过任何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后咳嗽立即停止或减轻,仅感治疗后咽喉有麻木感,一般在治疗后1~2h左右消失。

    作者:杨克勤;赖长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衡阳市吸毒现状调查与研究

    本文对衡阳市劳教所戒毒大队227名吸毒者进行了社会学调查。结果表明:年龄小、受教育程度低、对毒品危害性认识不足、因疾病治疗而致药物性依赖、家庭原因、事业不顺等因素与吸毒密切相关。所以加强禁毒宣传教育,严厉打击种毒、制毒、贩毒,以及控制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是预防吸毒的有效措施。

    作者:熊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32例低钾性周期性瘫痪患者的护理体会

    低钾性周期性瘫痪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驰缓性瘫痪为特征的常见病。轻者可出现对称性四肢无力,生活自理受限,重者可造成呼吸肌瘫痪或发作心律失常而威胁生命。同时病人不定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科自1997年10月到1999年10月共收治32例。由于护理人员应用整体护理知识并结合专科理论,采取了细致周密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均为男性,年龄18岁~45岁。其中酗酒诱发者10例;剧烈运动诱发者8例;饱餐或暴饮暴食诱发者4例;感染腹泻诱发者3例;甲亢继发者4例;肾小管酸中毒所致者1例;无明显诱因者2例。入院后经补钾及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优质护理后均痊愈出院。(其中一例因剧烈运动所致血钾为2.9mmol/L的低钾患者入院后经静脉缓慢补钾1g,于住院第二天血钾高达9.23mmol/L,而出现心脏骤停。经静脉推注胰岛素32u(心肺复苏及电除颤等抢救成功而痊愈)。2 评估 以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和Gordon的十一个功能性健康型态为导向,对32例患者均作了入院及住院资料评估。评估重点:(1)血清钾浓度:32例患者入院后测血清钾均低于2.9mmol/L,低者为1.25mmol/L。(2)诱发因素:酗酒史者10例;剧烈运动史者8例;感染腹泻史者3例;饱餐或暴饮暴食者4例;有甲亢史者4例;肾小管酸中毒1例。(3)瘫痪程度:32例患者四肢肌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肌力为Ⅰ+级一Ⅲ级。体检时呈对称性、松驰性瘫痪,以肢体近端为重。其中5例有小便潴留,1例有呼吸费力及咳嗽无力。(4)心理反应:27例由于突发运动量骤减而导致恐惧,5例因反复发作则表现为焦虑。(5)应激应对能力:大部分患者无相应的医学知识,也无有效的应对经验和避免复发的有效措施。

    作者:吴励;程蕾;李龙珍;张成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皮下埋植避孕药棒”取出方法

    近10年来,皮下埋植避孕技术在我国被广泛采用,但因各种原因需取出被埋植药棒而终止避孕者也逐渐增多。笔者介绍一种用输精管结扎器械皮内固定钳及分离尖钳取出药棒的方法。1 器械 输精管皮内固定钳1把,分离尖钳1把,蚊氏血管钳1把,刀片1把,5ml注射器1具。2 方法2.1 切口位置选择:若病人原系埋植的两根药棒,我们一般选择在两根药棒之间距离较近处;若为六根药棒者,则切口选择在第3与第4根之间或者药棒较密集处,并用笔作一标记,以示切口位置。2.2 操作方法: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在切口标记处注入2%的利多卡因1ml左右,横行切口0.3~0.4cm长,先用尖钳轻轻分离皮下组织后将皮内固定钳伸入皮下并打开钳环,术者左手将其中一根药棒推至固定钳环内,然后闭合钳环,并将药棒移至切口处,用分离尖钳分离药棒表面上的结缔组织膜,露出药棒,用血管钳轻轻将药棒抽出。同法固定取出其他药棒。切口不需缝合,如有出血,可压迫止血,用创可贴盖住伤口,外用绷带包扎。2.3 术中注意要点:①麻药用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mt。过多的麻药会引起组织水肿,增大取出的难度。 ②固定钳固定时尽量避开皮下组织,药棒应全部推至钳环内。 ③用尖钳分离时动作要轻柔,钳取药棒时,用力不要过大,以免将药棒剌断或夹断。3 讨论 笔者曾用血管钳取出避孕药棒,该法易致药棒断裂,切口较大,常需多个切口,手术时间较长,不易于临床操作。后改用输精管结扎用的皮内固定钳及分离尖钳取出药棒完整、无损伤,一般只需一个切口,手术1~2分钟即可完成,病人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医生便于掌握,值得计划生育临床推广。

    作者:廖超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乳腺癌钼靶X线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癌X线钼靶摄片误诊病例的影像特点以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近2年来X线诊断后行乳腺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15例误诊病例。结果:15例中9例良性误诊为恶性,误诊率为10.6%,6例恶性误诊为良性,误诊率为9.7%。其中乳腺炎性变易与乳腺癌相混淆,本组有7例,占46.7%。结论:浆细胞乳腺炎极易误诊为乳腺癌,乳腺X线片上仅显示圆形肿块的单纯癌易误诊为纤维腺瘤,而浸润性导管癌容易漏诊,但是认真分析X线征象,详细了解病史,亲自查体,结合穿刺活检可以明显减少误诊。

    作者:赵琼惠;马雪华;杜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与护理对策

    目前重组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丙型肝炎(CHC)能起到明显抑制HCV病毒复制的作用,是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1],对部分丙肝患者则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国外已把它作为治疗丙型肝炎的标准用药[2],不同患者对干扰素的治疗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耐受性差者可能影响疗程完成。因此加强护理,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对提高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耐受性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1991年1月至1999年8月我院用IFN-α治疗CHC患者27例,并进行了跟踪性观察,探讨了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7例,其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既往无IFN-α使用史,其中男性20例,女性7例,年龄在18~58岁,平均年龄35.7岁。治疗前经PCR法检查为HCVRNA阳性和酶联法检查抗-HCV阳性并排除其它肝炎病毒感染,用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ALT异常(正常值1.5倍以上)。1.2 治疗方法:27例患者均为慢性丙型肝炎,采用IFN-α抗病毒治疗和用维生素进行一般保肝治疗,方法:122例患者为干扰素300万单位肌肉注射,前15天(d)每天一次,以后隔天一次,疗程3月。2例患者为干扰素600万单位肌肉注射,前15d每天一次,以后隔天一次(剂量不变)。1.3 护理观察:在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病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发热、头痛、关节肌肉痛和胃肠道症状,了解患者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情况,必要时对症处理,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完成治疗,达到抗病毒治疗的目的。2 结果2.1 患者耐受状况:由于CHC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常出现不良反应,使原有症状加重,一般剂量愈大,不良反应愈重,见表1,表2。影响患者接受IFN-α治疗的连续性,本组出现不良反应27例(134例次),患者能完全耐受治疗者21例(占21/27%),耐受一般,给予良好护理后完成疗程者5例(占5/27%);能耐受治疗而中途停药者1例(1/27%)。

    作者:敬雪明;李金蓉;孟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症胰腺炎并发ARDS临床分析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常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且以肺脏、肾脏、心脏等受累较为多见。本文收集我院近4年的 SAP 37例,其中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1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本文共收集我院1996年3月至2000年6月的 SAP 37例,其中10例经手术证实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5例经腹穿抽出血性腹水;37例SAP中,男性20例,年龄31岁~58岁,平均年龄45.36岁;女性17例,年龄27岁~72岁,平均年龄48.4岁。1.2 本文重症胰腺炎的诊断标准采用Ranson标准[1]:11项指标中年龄>55岁,液体量丢失>6L两项指标未计,余9项指标中≥3项阳性即为重症胰腺炎。1.3 本文所收集的SAP除外慢性复发性胰腺炎或因手术、外伤等引起的重症胰腺炎。1.4 ARDS的诊断标准[2]:①具有可引起ARDS的原发疾病;②呼吸频率>28次/min或窘迫;③低氧血症:即海平面呼吸空气时PaO2<60mmHg(8kpa)或氧合指数<300(PaO2/FiO2<300);④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多、模糊,或呈片状阴影;⑤除外慢性肺疾患和左心衰。以上5条件仅X线表现为参考条件,其余4项为必备条件。2 结果2.1 37例SAP中,死亡11例,死亡率为29.73%;其中并发ARDS10例,发生率27.03%;10例并发ARDS者死亡8例,治愈2例,其死亡率、治愈率分别为80%和20%;如除外10例并发ARDS者,余27例未并发ARDS者仅死亡3例,死亡率为11.11%。2.2 ARDS出现时间从发病后2到7天(d)不等,平均93.71小时(h);从出现ARDS到死亡时间从12h到14d不等,平均96.50h。2.3 发现SAP并发ARDS时的严重程度:轻者仅呼吸频率达29次/min,PaO2为57.3mmHg(7.64kPa),而呼吸窘迫、紫绀、大汗等症状则不明显,重者呼吸频率达38~40次/min,PaO2低至27mmHg(3.60kpa),有明显的呼吸窘迫、紫绀、大汗,双肺出现湿鸣音,并需给予气管插管。所有ARDS病例平均呼吸频率为35次/min,平均PaO2为44.96mmHg(5.99kpa)。

    作者:冯迎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我院199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ADR对病人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及时发现,正确处理ADR,对避免ADR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提高医疗水平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医疗费用等都有重要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药品:ADR资料来源与因果关系判断标准:1999年1月至12月收到我院临床科室中、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46例,其中西药37例,中药9例。按卫生部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定义和有关规则因果关系进行分析[1]。1.2 一般资料:在46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17例,占36.9%,女性患者29例,占63%,年龄小的10岁,大的83岁,详见表1。2.4 根据文献报告对ADR反应强度分级[2],本文46例ADR反应强度分布情况,严重5例,中度13例,轻度28例,所有病例经停药、减量或对症治疗全部症状消失,过敏性休克患者经及时抢救均痊愈,无后遗症及死亡发生。

    作者:刘长碧;赵兴容;赵淑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柴胡汤治疗咳嗽229例疗效观察

    咳嗽是肺系疾病常表现的共有症状,多由脏俯功能失调、肺气不宣所致,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近年来,笔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咳嗽229例,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29例,其中男125例,女104例;6个月至14岁42例,15岁至30岁31例,31岁至45岁36例,46岁至60岁58例,61岁以上者62例。其中支气管炎58例,哮喘性支气管炎33例,支气管哮喘12例,支气管扩张7例,支气管周围炎31例,结核性胸膜炎12例,肺结核8例,肺气肿肺心病27例,上呼吸道感染41例。2 诊断标准 以《伤寒论》中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咳者,小柴胡主之”为诊断依据。即凡具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及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善呕、心下悸,不思食、脉弦细等症状的患者为治疗观察对象。除部分患者使用过抗菌素、抗痨治疗外,未使用任何西药治疗。

    作者:曾宏;冯巧蓉;苟祯学;刘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切除术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除术(TU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120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除术。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8分钟,平均出血40ml,术后保留尿管平均3.8天,排尿通畅。随访3月~2年 97例,I-PSS从30.53下降到9.3分,大尿流率从9.6ml/秒增加到22.6ml/秒。结论:TUVP具有操作简便、出血少、视野清晰、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作者:毛普德;王继忠;丁晓东;曾德朗;邓显忠;鲜述彦;姜果;龚志勇;王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治愈特重度烧伤合并败血症中毒性肠麻痹1例

    病例,男,20岁,2000年7月17日因液化汽罐爆炸致全身多处烧伤,伤后1小时入院。入院时,诉口渴,烦躁,四肢肢端湿冷,呼吸22次/分钟,脉博120次/分钟。烧伤总面积为72%,其中,深Ⅱ°34%,Ⅲ°2%,入院后诊断:①特重度烧伤(72%,深Ⅱ°34%,Ⅲ°2%);②低血容量性休克。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以扩容、抗炎等处理。治疗后患者口渴缓解,尿量约达2000ml/天。伤后第二天行清创,创面暴露疗法及阿米卡星、贝复剂交替喷雾创面。背部:双上肢伸侧受压创面涂抹SD-Ag霜。患者由于翻身不合作,致使受压创面有所加深。伤后第2天,患者出现精神症状,表现为胡言乱语,答非所问。伤后第三天,患者体温升至38.5℃,并出现频繁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听诊肠鸣音极少。查血钾不低,高度怀疑有败血症、中毒性肠麻痹,故立即抽血标本作细菌培养,禁食,行胃肠减压,胃管内注入吗叮啉10mg tid。联合用药,加大抗感染力度,加强翻身,创面再次清洁消毒后反复用SD-Ag以及溶痂创面及时引流。伤后第5天,患者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好,夹闭胃管后未再腹胀、呕吐,故拔除胃管,试餐后无不良反应。伤后第8天,血培养口头报告示有细菌生长。伤后11天,血培养正式结果证实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同时溶痂创面脓培养结果亦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故血中细菌来自创面是明确的。经上述治疗后,伤后第10天再次送血标本检查未发现细菌。伤后2周,浅度创面自愈,部分深度创面3周后自愈,双上肢仲侧受压创面已深达远Ⅳ度,于2000年7月31日即伤后第11天行双上肢切削痂及皮穿法移植皮术,及伤后第35天行双上肢残余肉芽创面刃厚皮移植术,完全覆盖创面,于伤后50天痊愈出院。

    作者:向小燕;周国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鼻内窥镜视神经减压术5例报告

    目的:探索治疗视神经外伤较好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方法:开展了经鼻内窥镜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采用经鼻内窥镜鼻内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5例,其中3例视力由术前的无光感、光感恢复到术后的0.2~0.4,讨论了手术时机、手术进路的优点和不足、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认为经鼻内窥镜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出血少,有更大的实用性,是治疗视神经损伤较好的手术方法。视神经外伤后应行减压术,并越早越好。

    作者:刘春万;罗光明;颜文全;张登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四川省教育厅

主办: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