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永红;郑成位;李陶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rimary malignant fibrous histocytoma of bone, BMFH)又称骨纤维组织细胞肉瘤(fibrous histocytosarcoma of bone)o临床并不多见.现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2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2例均系我院1980-02~1999-10收治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24~67岁,平均41.5岁.其中20岁以下1例,21~39岁为6例,40岁以上5例.以长管状骨为多,股骨远段5例,近段1例,胫骨上段4例,肋骨1例.胸椎1例.全部病例均为单发病灶.
作者:夏云宝;刘光彦;潘功茂;吴小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MRI分期方法.资料和方法:依关节镜所见16例中Ⅰ期4例,Ⅱ期5例,Ⅲ期4例,Ⅳ期3例.所有病例均行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T1WI以及矢状面T2WI成像,7例追加关节腔MRI造影,5例MRI增强检查.结果:MRI对剥脱性骨软骨炎分期的符合率为81.3%,病变骨剥离程度和覆盖软骨结构的完整性是分期的主要依据.结论:MRI检查是剥脱性骨软骨炎分期的有效方法.
作者:许建荣;王皖;王珠华;赵倍荣;何鸿渊;乔瑞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灌注CT作为新兴的检查技术,不仅能显示器官组织细微解剖结构及其形态学改变,而且因其原始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可提供有关器官、组织的生理学信息,拓宽了CT在临床的应用范围.本文着重阐述器官及组织毛细血管灌注及通透性的CT测量原理及其临床应用.1基本原理CT灌注成像基本原理同核医学示踪剂动力学原理,将CT检查使用的对比剂等同于核医学示踪剂.使用等渗性对比剂的动态CT增强扫描基本满足使用示踪剂观察组织灌注的5个重要前提条件:(1)扫描设备的空间分辨力足够高,可区分感兴趣区的解剖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2)检测系统的时间分辨力足够高,以计算所研究生理过程的时间-变量变化关系;(3)所测量的CT值变化与组织增强的对应关系是唯一确定的;(4)示踪剂所反映的生理过程不受所注入示踪剂的干预;(5)所研究的生理过程在测量计算期间相对稳定.
作者:聂永康;蔡祖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病历简介患者,女,28岁,汉族,因腰部不适一年住院,既往无结核及其他慢性病史.查体无特殊发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5.0×1012/L白细胞7.1×109/L中性粒细胞0.74,淋巴细胞0.26.尿:色浅黄,透明,pH值6.1,镜检白细胞0~1/HP,红细胞1~2/HP,尿液潜血(+),尿糖、蛋白均阴性.血沉1.9mm/h,血钙2.1mmol/L. B超检查显示双肾结石,但其大小形态未见异常.CT显示肾盏外肾锥体内可见多发细小斑点状结石,放射状排列,呈簇状分布(图1),增强扫描显示双肾功能良好,可见肾锥体内簇状排列的致密影“增多、增密”,双侧肾盂、肾盏未见异常(图2).CT诊断:双侧髓质海绵肾.
作者:袁芳;吴新淮;尹致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发病在6h以内的脑梗塞称为超急性脑梗塞.既往超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仅限用于高场强磁共振机弥散加权像(DWI),中场强磁共振机DWI诊断超急性脑梗塞目前国内报道甚少.本文总结了中场强磁共振机诊断8例超急性脑梗塞的资料,以期探讨其诊断价值.
作者:刘兰祥;王占秋;方元;任红;高国芹;牛明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CT仿真内窥镜(CTVE)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与方法:9例18支颈动脉行CTA、CTVE、MRA、DUS检查,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TA:螺旋CT扫描,层厚3mm,螺距1.0.大密度投影(MIP)及遮盖表面显示法(SSD)3D血管重建.CIVE:导航系统行颈动脉C1VE成像.结果:颈动脉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3支,重度狭窄4支,5支正常.显示斑块、附壁血栓13支.8支颈动脉与DSA对照7支相符.3例手术所见与CTA对比一致性较好,术后狭窄解除,斑块消失.结论:CTA能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显示斑块.CIVE能观察狭窄管腔内部形态及斑块.
作者:鲁晓燕;张挽时;王东;时惠平;熊明辉;宋云龙;喻敏;方红;杨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长巨脑动脉的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对13例患者的MRI表现、DSA或MRA显示的异常血管分布和形态进行分析.结果:MRI能够显示位于桥前池、鞍上池等处粗大的血管流空信号、病变压迫的确切部位(颅神经、脑干、颞叶内侧)、脑缺血灶以及伴随的脑动静脉畸形.无以往的出血表现.血管造影显示延长、增宽和扭曲的脑血管,8例发生在椎-基底动脉,2例发生在颈动脉,3例两系统同时受累.有1例伴有一侧颈动脉闭塞,另2例分别伴发脑动静脉畸形和多发脑动脉瘤.结论:MRI和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有助于对该病进行全面评价.
作者:余新光;姜金利;周定标;许百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病历简介患者,男,33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头痛头晕,并进行性加重.半月前发现右眼球突出,伴该侧视力减退直至消失.查体:右眼球突出,右眼睑闭合不全,右眼视力完全丧失,眼球固定向各方向活动受限,结合膜充血.右侧上下肢腱反射亢进.CT平扫见右额部4.0cm×3.5cm大小稍高密度圆形肿块影,CT值为38Hu,肿块边缘为环状高密度,颅内占位效应轻,右眼眶顶、眶后壁有骨质破坏.额部肿块突人眶内,眼球受压向前下方移位,使眼球突出眼眶(图1,2).CT增强扫描:仅见肿块边缘环状增强,但其内部未见增强(图3).CT增强矢状面二维重建:肿块自上而下从颅内突入眶内,肿块周边增强,与脑组织有明确界限.CT诊断:颅眶沟通瘤.
作者:张晓颖;卑贵光;刘智明;吴春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索犬脊髓栓塞缺血损伤与MRI表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利用明胶海绵、碘油对犬胸7~9肋间动脉进行栓塞,以生理盐水作对照,术后12、24小时、3天用1.0T磁共振仪,脊柱表面线圈,SE序列对脊髓损伤部位进行矢状面、横断面扫描,并与病理运动、功能分级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明胶海绵组脊髓MRI无改变,MRI能显示灰质白质及周围结构;碘油组单侧、双侧损伤的节段呈长T1长T2改变,与病理改变及功能分级一致.结论:MRI能早期反映脊髓栓塞缺血损害的病理变化,与术后的运动功能密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
作者:董生;肖湘生;张电波;欧阳强;董伟华;叶挺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双腔右心室(DCRV)是指右室漏斗部以下异常肌肉束将右室分为近侧的高压腔和远侧的低压腔,二者间有狭窄的通道.临床上缺乏典型征象和体征.1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5~30岁.术前,23例均经UCG检查;9例行CAG检查:流入道收缩压6.8~17.3kPa,舒张压0~0.6kPa,流出道收缩压2.7~6.4kPa,舒张压0.3~2.0kPa;11例行MRI检查:使用Fonar 0.3T永磁型MR机及心电门控装置,采用SE序列,TR=R-R间期,TE 15ms,扫描层厚5~7mm,层间距2mm.
作者:陈新;唐莉;侯传举;董曙光;胡连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4种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肝门部胆管癌超声、CT、ERCP、PTC诊断结果及并发症,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梗阻部位确诊率超声为91.1%,CT为89.6%,二者联合为97.3%.梗阻性质确诊率超声为78.7%,CT为72.8%,二者联合为94.7%.肿瘤显示率超声为60.9%,CT为30.4%,二者联合检查提高到80.5%.并发症发生率ERCP和PTC分别为11.6%及17.9%.结论:超声与CT联合检查可相互弥补不足,明显提高梗阻部位及梗阻性质确诊率,满足绝大多数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要求,而侵入性检查应尽可能避免使用.
作者:李锐;杨美玉;贾树蓉;郭燕丽;张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螺旋CT以超过普通CT的诸多优点,在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被临床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方法[1].本文简述了螺旋CT对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其诊断水平.1螺旋CT诊断肾占位性病变的优势与普通CT相比,螺旋CT扫描可以容积式地采集数据,在任何位置进行二维和三维图像的重建,确保通过病变中心层面图像的获得,使病变区密度值测定更为准确.螺旋CT快速扫描不仅可在一次屏息状态下完成连续多层的扫描,减少因呼吸影响致肾内小占位性病变遗漏的可能性,而且能在单相注药获得肾增强扫描的多期图像,利于病变检出及其特征的显示[2].螺旋CT增强扫描还可清楚地显示肾血管与占位病变的关系,三维重建可为手术提供良好的立体图像.
作者:黄宝生;陈巨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故障PHILIPSOPTIMUS65型数字胃肠机开机后自检正常.检查患者前,在控制台上把诊视床从水平位置放到垂直位置过程中,忽然停止,系统发生故障.错误信息显示“Err 080”.2检修因为该机引进不到半年,时间短,曾发生过因操作不当而出现故障,复位后故障即排除.于是先进行复位,将球管升降(SID)控制杆向下连续扳动两次.显示面板闪了一下,仍显示出错,故障信息为“Err 080”.关机后重新开机检测,错误信息仍为“Err 080”.查阅维修保养说明书'Err 080”为位置电机电源因保护电路动作而使供电电源中断.提示先关闭保护电路,将机器恢复初始状态.翻看随机的检修图纸,找到开关S1为保护电路开关.关闭保护电路,重新开机,自检后显示正常.将床位置复原,合上保护开关S1,故障重新显示仍为“Err 080”.
作者:刘国力;张纪;梁国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56例盘状半月板MRI表现,以提高盘状半月板诊断正确率.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关节镜确诊的56例盘状半月板,对其MR图像不同层面进行测量,参照Crues等有关半月板损伤行MRI分级.结果:56例盘状半月板形态学分型:凹透镜型29例,厚板型10例,簸箕型5例,后角肥大型8例,不完全型4例,其中央薄弱部分以粉碎性撕裂为主,周缘厚实部分以退变为主,MRI诊断与手术对比总符合率为89.3%;结论:对各种盘状半月板的认识有助于提高MRI诊断盘状半月板的正确率,并对外科手术有指导意义.
作者:周旭峰;张丽雅;卢超;张薇;刘晓萍;张国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急性阴囊疼痛临床急诊,需要快速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本文分析应用能量多普勒超声(PDU)检查各种急性阴囊疼痛56例,探讨PDU对急诊阴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和方法1.1我院1997-01~2000-04共检查急诊阴囊肿痛56例,年龄4~51岁,平均26岁,发病至就诊检查时间2h~10d.1.2仪器采用ACSON ASPEN型和ACUSON 128XP10全数字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0MHz.
作者:汪淑珍;白培明;李素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肝脏局限性结节性增生(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由大致正常的肝细胞及富含动脉血管和增生胆管的瘢痕组成,影像学有相应的表现.本文总结了12例病理确诊的FNH的超声和MRI结果,以评价其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1990年以来在我院超声检查并病理证实为FNH的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2~58岁.2例患者HBs Ag阳性,3例转氨酶轻度增高,其中4例感右上腹不适,其余均为查体偶然发现.
作者:罗渝昆;董宝玮;唐杰;叶慧义;陈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原发于骶骨部的黑色素瘤极为罕见,笔者现报道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例.1病历简介患者,女,44岁.骶尾部疼痛反复发作9年,加重并大小便困难20天.查体:骶1~骶5均有压痛、叩痛,放射痛不明显.骶尾部及右臀部略有肿胀,右臀部及会阴部皮肤感觉明显减弱,双跟腱反射消失,双侧巴彬氏征、踝阵挛和髌阵挛均为阳性.肛门指检:距肛门8cm右前方可触及一质韧的包块,边缘光滑清楚.X线平片示:盆腔偏右侧有较大软组织肿块,隐约可见骶骨中下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内部见不规则的粗大骨嵴,边缘骨皮质部分消失(图1).
作者:高红;焦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采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对正常人肝内、肝门部、肝外门静脉内径和大流速进行测定,旨在评价二维和脉冲多普勒测定门静脉血流的佳位置.1资料与方法19例健康体检者,男11例,女8例,年龄18~31岁,平均25.6岁.使用仪器:Acuson128一xp10型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2.5~3.5MHz.受检者空腹10小时后,取仰卧位、右上腹扫查清晰显示门静脉在不同的三个部位(即肝门部门静脉,门静脉右支距肝门部约2cm处,肝外门静脉是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与肝门部连线的中点),取样点尽可能放置在管腔的中央,多普勒的取样线与血管夹角≤60°,分别测量血管内径,大血流速度,测量时要求受检者吸气屏住,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作者:崔永鸿;朱世清;项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服用硫酸锌前后的肝脾声像图变化.材料和方法:肝豆状核变性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9~45岁.超声观察其肝、脾声像图特征,给患者长期口服硫酸锌,每次剂量200~400mg,每日3次.分别于服药后3个月、6个月、1年(长期随访6个月1次)复查肝脾超声情况.结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经硫酸锌治疗后其门脉高压征可改善甚至恢复正常,肝脏异常回声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B超检查可作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诊断及药物疗效判定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马晓芹;魏晓兵;苏荣;王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覆盖在子宫腔内面,因某种原因使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2].异位的子宫内膜除大部分位于子宫肌层、卵巢、输卵管、阴道等处外,尚有少数位于膀胱而引起泌尿系统症状.1病历简介患者,女,28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18个月,于月经期进行性加重,月经后逐渐缓解,无肉眼血尿,无腰痛,无发热及浮肿,经对症、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查体:双肾区无叩痛,腹部无压痛,双合诊于尿道内口附近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2.0cm×2.0cm有触痛,质地韧.在膀胱适度充盈下,行B超扫查:于膀胱近尿道内口处见一均质弱回声团块凸入膀胱腔,大小为1.8cm×1.6cm,边界清晰规整,改变体位团块不移动,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及减弱,无旁瓣伪像及边缘声影等异常改变(附图).
作者:郑艳艳;庞雅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