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颌颈巨大肿物的颈动脉CTA和MRA的对比研究

张海钟;步荣发;马林;赵军平;赵红;赵绍宏;刘大明;莶剑鸣

关键词:CTA, MRA, 颈部肿物, 颈动脉, 颅底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头颈部的成像特点,探讨颈部巨大肿物对颈动脉正常解剖位置的影响和对血管壁侵蚀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术前对11例颌颈部肿物患者行颈动脉CTA和MRA,分别同步注射造影剂,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Easy Vision三维重建;MRI扫描由Sun工作站三维重建。对比分析颈动脉CTA和MRA。结果:11例颌颈部肿物患者中5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其中2例颈外动脉受压狭窄;另1例颈内动脉向后侧移位,颈外动脉向外前移位;1例颈内静脉血管壁多处受侵蚀。结论:CTA能够显示颈部大血管走向及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组织三维空间关系;MRA显示血管壁的情况较CTA精确,均可为诊断和手术入路提供三维信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高压注射器在肝脏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于发现和定性诊断肝脏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往用手推注射进行的动态增强扫描存在许多问题,磁共振高压注射器的出现为肝脏动态增强扫描提供了更多的诊断信息(Prince MR, Grist TM, Debatin JF. 3D con trast MR angiography. Springer, 1997, 18),有关报道国内尚不多见。本文探讨了磁共振高压注射器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

    作者:梁丽;马林;叶慧义;郭行高;薛剑锋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急诊超声心动图检查辅助早期诊断AMI的意义

    目的:探讨急诊超声心动图检查辅助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意义。资料和方法:我院1997-06~1999-03用ATL-UK6型超声心动图仪(探头3.5MHz)急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95例。结果:83例胸痛患者急诊早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室壁运动异常,与确诊AMI符合率为87.3%,且对29例心电图不典型的胸痛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21例室壁运动异常,与AMI诊断符合率为72.4%。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室壁运动异常对急诊早期辅助诊断AMI,决定早期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沈洪;杜捷夫;计达;孟庆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诊断(附20例分析)

    目的:结合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病理改变分析其CT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资料。结果:脑裂畸形的CT特征性表现为由灰质相衬的裂隙横跨半球,内达侧脑室,外在脑表面。所衬灰质与大脑皮层连续,CT影像与灰质等密度。开放型脑裂12例,闭合型脑裂2例,合并其他脑先天畸形6例。孤立性灰质异位的CT特征表现为室管膜下及半卵圆中心大小不等灰质密度结节。结论:CT能良好显示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病理解剖特征。

    作者:王文新;尹致庆;袁芳;刘晋波;吴新淮;王冬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塞面积与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定量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面积与心功能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初发急性穿壁心肌梗死患者,再通组15例,平均年龄57.7岁,未通组19例,平均年龄61.7,在发病早期和发病3周行SPECT显像,并于发病3周行核素左心室造影测量心肌缺血范围和LVEF。结果:再通组第2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范围显著小于第1次显像,未通组两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范围无显著差别,两组病例第2次心肌显像,再通组心肌缺损范围显著小于未通组,而LVEF显著高于未通组第2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范围与LVEF呈负相关性。结论:早期血管再通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心肌梗死面积与左室射血分数有负相关性。

    作者:刘宏斌;王思让;李天德;盖鲁粤;杨庭树;智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利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分析肺栓塞病因

    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肺内栓子来源以及下肢静脉病变及其他诱因与PE发病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93例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下肢静脉病变的患者,应用99mTc-MAA和99mTc-GP,进行肺灌注-通气显像及99mTc-MAA下肢静脉显像。结果:肺灌注-通气显像显示86例患者为多发性肺栓塞,7例患者肺灌注-通气显像正常;PE组中,61例有下肢深静脉病变,占70.9%,其中由下肢髂、股静脉血栓引起的PE者46例,占PE合并下肢静脉病变者的75.4%。结论:放射性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及下肢静脉显像的联合应用可明确PE及其病因诱因的诊断,从而减少临床PE的误漏诊率。

    作者:王蒨;王金城;柏江;米宏志;杨浩;朱明;丁健;陆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源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的心脏MRI分析

    目的:研究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右室流出道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用右室流出道轴位T1WI和右室流出道水平位、斜矢状位电影等技术对10例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患者行心脏MRI检查,了解其右室流出道的结构和功能。结果:10例患者心脏大小正常,左室射血分数正常。1例患者右室流出道侧壁变薄,有一局限性凹陷(4mm×4mm,2mm厚)。结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可能不伴心脏结构改变。

    作者:单兆亮;郜发宝;梁燕;赠翔;李晓霞;王思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城乡哈萨克族和汉族脂肪肝368例分析

    近年来,利用超声检查男女脂肪肝报道不少,但对城(城镇)、乡(以牧业为主),按哈萨克族(哈)和汉族(汉)年龄段分组的报道少见。本文总结了我站门诊及阿勒泰地区基层医院应用B超检查城乡哈、汉族男女之间各年龄组脂肪肝患病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于焕华;谢耀安;于江;张晓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与p53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的关系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表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材料及方法:利用免疫组化、PCR-SSCP 方法及螺旋CT扫描,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p53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与CT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分叶、细毛刺、棘突、增强值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征象与p53基因结构及表达异常有关。结论:p53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CT表现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该基因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

    作者:彭秀斌;林远青;罗云辉;何竟;黄世奎;邓必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小肠重复畸形并乳头状腺癌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2岁。右下腹包块逐渐长大,伴有右下腹疼痛并放射到背部2年。查体:腹部平坦,柔软,未见肠型,右下腹扪及一5cm×5cm的质硬包块,表面不光滑,有中度压痛,活动欠佳,未叩出移动性浊音。大便潜血(++)。B超见右下腹有7.6cm×4.7cm的实性回声光团,呈“假肿瘤征”,中间有气体强回声,肿瘤与右下腹肠管相连接,考虑为右半结肠癌。钡灌肠仅见回盲部有一外压性压迹,结肠腔内未见其它病变。CT扫描:升结肠中下段壁外见一4.1cm×5.2cm×5.1cm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界尚清楚,中心密度欠均,肿块周围见细小气泡影,并推移周围肠管,近端小肠无扩张,诊断为小肠肿瘤(附图)。

    作者:李云辉;林鹏飞;唐光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99mTc-MIBI心肌摄取量影响门控心肌显像确定左室“边界”阈值的模型研究

    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测定左心室功能的关键是心内膜边界的确定,确定心内膜边界大多采用阈值法,而心肌灌注正常区与心肌灌注低下或增高区放射性摄取量不同,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单位体积心肌的放射性摄取量也不同。本研究通过对心脏模型的研究,观察心肌不同放射性摄取量对门控心肌断层显像确定心内膜边界的选择阈值的影响。

    作者:张祥松;林增桃;梁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99mTc-MIBI肺心摄取比值评估PTCA术前后心脏功能

    99mTc-MIBI心肌摄取率是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细胞完整性和功能状态的标志。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在心肌显像时肺部99mTc-MIBI滞留量与左心室功能状态相关。(1~3)本研究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同时采用肺心摄取比值(LHR)定量分析法,并与超声心动的LVEF比较,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定量评估左心室功能,为临床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陈宪英;岳辉;张兆中;王凯庚;姜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海绵状血管瘤MRI动态增强表现

    目的:研究肝脏海绵状血管瘤MRI动态增强表现。材料与方法:107例患者行MRI平扫及FL 2D或S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中的119个血管瘤的动态增强表现。结果:41个血管瘤在增强早期(团注造影剂后1min内)表现为均一高信号增强,78个血管瘤表现为边缘结节状增强并逐渐向中间充填增强。SE序列扫描1.2%(1/84)的病灶延迟期呈等信号充填增强,FL 2D扫描11.5%(4/35)的病灶延迟期呈等信号充填增强,余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充填增强。结论:肝血管瘤可归纳为两种增强类型:快速充填型和边缘结节增强充填型。少部分血管瘤FL 2D序列扫描时病灶可呈等信号充填增强。

    作者:朱文江;陆建平;田建明;王飞;王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疣状胃炎的X线诊断

    疣状胃炎十分常见,既往受检查方法所限发现甚少。应用双对比造影以来,疣状胃炎检出率明显增加,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研究总结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31例疣状胃炎的X线诊断结果,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徐荣天;金巨光;刘屹;郭建飞;孙桂芬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左心室通道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4岁。因劳累性心慌,气短伴咳嗽,痰中带血丝1个月余而就诊。10天前曾有高烧,经青霉素治疗体温已降至正常。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心界向左下扩大,律齐,心率80次/min,心尖部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下传导,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股动脉区闻及枪击音。拟诊风湿性心脏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房室传导阻滞,ST段有改变。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抗链O及血沉均在正常范围。X线胸片:双肺纹理重,心脏各房室呈不同程度增大,结合临床考虑联合瓣膜病。超声心动图检查:全心扩大,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左室收缩功能轻度受损,左室后壁少量心包积液。二尖瓣前叶形成类似夹层样改变,夹层的前壁与主动脉相通(附图),随心动周期收缩期血流由夹层流向主动脉,舒张期血流经此通道再返回。

    作者:李鹏宁;王廉一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神经根囊肿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纤维蛋白粘合剂治疗神经根囊肿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对9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在高分辨力CT引导下定位,行腰穿针经骶孔刺入神经根囊肿内,抽尽囊肿内液体。将医用生物蛋白胶(FG)的主体和催化剂溶解液,同时等量注入囊腔内。结果:9例骶神经根囊肿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压迫症状解除,术后随诊1~19个月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无复发。术后CT复查显示囊肿内CT值增高,无脑脊液存留。MRI示囊肿消失。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囊肿内注射FG粘合剂治疗骶神经根囊肿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新疗法。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刘玉杰;林峰;张西峰;李众利;宋学坤;王建锦;李天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异位妊娠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之一,以往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腹腔镜、阴道超声等技术的应用,现已有多种保守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临床确诊的10例异位妊娠,盆腔积液前后径<35mm者,在阴道超声监测下采用非穿刺性药物保守治疗的结果。

    作者:王昭英;殷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B超诊断双角子宫右宫颈狭窄合并妊娠1例

    1 病历简介女,43岁。因停经40天来诊。B超检查:子宫呈双角,右侧约5.8cm×4.2cm,左侧约4.8cm×3.6cm,右侧官腔内示—约2.6cm×1.4cm的液性暗区,壁完整,内可见胎芽,但未见胎心搏动。提示:双角子宫,右侧胚胎停止发育。收入院。既往月经规律,曾经妊娠2次,顺产1女,1男胎,均为左侧子宫妊娠,此次为第3次妊娠。首次右侧子宫妊娠,停经后乳房胀痛明显,无腹痛及阴道流血,无明显恶心、呕吐。血常规WBC 7.0×109/L,RBC 4.8×1012/L,L 0.25,M0.75,尿HCG:弱阳性。次日行刮宫术未成功,因探针未进入右侧官腔。数日后行阴道超声检查:所见基本同上。双侧宫颈可清晰探测,左宫颈宽约2.2cm,右宫颈较窄,宽约0.8cm(图1~3),总宫颈宽约2.2cm,提示双角子宫,右侧宫颈狭窄,右侧胚胎停止发育。给与药物流产,自动排胎成功出院。

    作者:于焱;卞淑华;王金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空腹腹壁超声诊断胃病变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空腹经腹壁常规超声诊断胃病变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患者禁食水10小时以上,常规超声探查胃声像图特征及周围淋巴结情况,超声与胃镜和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超声对正常胃的显示率为97%,正常组、胃溃疡组、胃癌组的胃壁厚度分别为4.1±0.24mm、7.8±2.6mm、16.9±5.5mm,各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胃壁厚度10mm为截断点,超声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7%,准确度为96%。对伴随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9%。结论:超声诊断胃病变是一项简便迅速有效的方法,可作为胃镜和X线钡透的有效补充,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邵波;姚克纯;唐杰;胡蓉;龙丽娟;李学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侧裂周围区脑胶质瘤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MRI对脑侧裂周围区胶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侧裂周围区胶质瘤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呈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原浆型及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及少枝星形细胞瘤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间变型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胶质肉瘤及间变型混合胶质瘤呈显著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各种胶质瘤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的增强。结论:侧裂周围区脑胶质瘤是颅内特殊部位的肿瘤,MRI对该类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杨本强;周丽娟;崔兴华;綦向;刘文源;王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以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脊髓结核病1例

    以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脊髓、肺多发性结核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我科收治1例,总结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男,24岁,主因双下肢无力1个月于1998年6月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无力未引起注意,渐波及右下肢,且进行性加重,至入院时双下肢不能行走。追问病史,患者近1个多月有午后发热,体温高达38.5℃,无咳嗽、气短,病前身体健康。

    作者:梅风君;刘青蕊;赵静霞;贺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