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女性A型血友病FⅧ基因突变分析

周静;闫乃红;贾永前;卢亦路;余江;曹桂群;陈清英;王玲;张发强;夏庆杰

关键词:A型血友病, 凝血因子FⅧ, 基因突变
摘要:报道罕见的女性A型血友病1例,并对其凝血因子Ⅷ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患者,女, 65岁,因为跌倒后右胸痛2 d入院,院内查体提示胸壁皮下血肿,双下肢等长,髋屈曲及内旋受限.测定凝血指标提示APTT61.3 s,正常血浆纠正后为41.3 s,而PT、FIB、TT均正常.有既往出血史.FⅧ活性为2%,FⅨ活性为200%,vWF:Ag为120%, vWF:RCof 100%, vWF:CBA128%,FⅧ结合分析正常;髋关节X片提示:双侧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诊断为血友病A型.提取该患者外周血DNA,根据NM000132之凝血因子FⅧ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其第14外显子特异的引物,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该患者出现4111A→C杂合突变,使1314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脯氨酸,产生一错意突变,该突变未见其它文献报道.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流体剪切力作用下鼠极化破骨细胞的形态变化

    目的探讨流体剪切力作用下大鼠极化破骨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机械分离培养大鼠极化破骨细胞,对破骨细胞鉴定后,采用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的流体剪切力装置在0.29 Pa条件下,观察流体剪切力作用0、15、30、45、60、75、90、105、120 min时破骨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大鼠极化破骨细胞抗泊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阳性,吸收试验阳性,细胞形态较大,直径约30 μm,形状不规则以类圆形多见,核3~20个,可见空泡,周边大量细胞丝.随流体剪切力作用时间的延长,极化破骨细胞面积、直径均有增大趋势,30 min组、105 min组与0 min组(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随流体剪切力作用时间的增加,SD-大鼠极化破骨细胞的形态呈波动性变化,直径和面积均有增大的趋势.

    作者:张庆鸿;梁星;董强;陈明;徐凌;夏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重组沙门菌侵袭蛋白A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沙门菌侵袭蛋白A,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方法提取沙门菌基因组模板,PCR扩增侵袭因子 invA 基因目的片段,插入表达质粒载体pET-30c(+)中,构建pET-invA重组子,经双酶切和测序证实后,转化表达宿主大肠杆菌BL21(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镍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鉴定表达蛋白.结果成功构建了沙门菌pET-invA大肠杆菌表达重组子,实现了该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分离纯化的表达产物纯度达到电泳纯.结论沙门菌侵袭蛋白A的成功表达和分离纯化,为该蛋白的免疫学性能研究、相应抗体的制备以及沙门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爱萍;张祖昌;许欣;樊学军;占利;孙敏;裴晓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张应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来源成骨细胞ICAM-1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中成骨细胞调控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采用膜式动态张应力加载体系进行体外细胞加力,RT-PCR 技术检测不同强度、不同性质、不同作用时间张应力对成骨细胞 ICAM-1 mRNA 表达的影响.结果张应力刺激对成骨细胞 ICAM-1 mRNA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强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依次为静、动态5 kPa组,静、动态3 kPa组,静态1 kPa组,对照组);静态张应力抑制效应明显弱于动态张应力(静态3 kPa、5kPa组分别弱于动态3 kPa、5 kPa组); ICAM-1 mRNA的表达在动态张应力作用后3 h即显著降低,12 h低(降至未加力时的23%),后有所回升但仍维持在一较低水平,具有时效性.结论机械张应力刺激通过抑制成骨细胞 ICAM-1 mRNA的表达限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

    作者:江凌勇;赵志河;王军;樊瑜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及免疫原性研究

    目的高效表达结核分枝杆菌6kDa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kDa early secretory antigenic target,ESAT6) 和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10,CFP10)的融合蛋白,通过免疫动物,获得CFP10-ESAT6融合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方法以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 H37Rv 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 cfp10-esat6 融合基因,将其与表达质粒pET32a(+)构建成重组质粒pET-cfp10-esat6.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带组氨酸标签的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得到纯化CFP10-ESAT6蛋白.用该蛋白免疫成年家兔,获得的抗CFP10-ESAT6融合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作Western-blot和ELISA分析.结果重组质粒pET-cfp10-esat6构建成功,融合蛋白CFP10-ESAT6大量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1∶106).结论成功构建并表达了CFP10-ESAT6融合蛋白,制备了大量的CFP10-ESAT6融合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发展新型结核病疫苗和临床血清学检测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王晓樱;鲍朗;赵明才;张会东;龙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按NCCLS推荐的琼脂平皿对倍稀释法测定分离鉴定的19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MIC值);用Nitrocephin纸片法测定各菌株产酶情况,统计对苯唑西林不同耐药水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率并分析其耐药水平和产酶率的相关关系; PCR 测定各菌株含 mecA 基因情况.结果 19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64.65%;128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高耐菌株为118株(92.19%),低耐株为10株(7.81%).敏感株产酶率为58.57%(41株),高耐株产酶率53.39%(63株),低耐株产酶率40.00%(4株),苯唑西林敏感株与高耐株之间产β-内酰胺酶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前者高于后者;含 mecA 基因的高耐株占95.76%(113/118)、低耐株占60.00%(6/10)、敏感株占10.00%(7/70),高耐株与敏感株含 mecA 基因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前者高于后者.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主要是产β-内酰胺酶和 mecA 基因的表达.

    作者:李晓芳;范昕建;过孝静;冯萍;吕晓菊;高燕愈;熊亚莉;俞汝佳;丁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骨质疏松老年大鼠正畸牙移动实验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对老年大鼠牙移动的影响.方法 82只三月龄雌性未育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和健康对照组(各42只);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0、1、3、5、7、10和14 d加力组.测量不同加力时间段牙移动距离,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酶组织化学染色计数破骨细胞.结果骨质疏松组牙移动速度和移动距离都大于对照组( P <0.05),骨质疏松大鼠牙移动第一快速期比对照组长,且移动距离更大,停滞期比对照组短.破骨细胞数量和转化聚集速度大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骨质疏松会加速老年大鼠牙移动.

    作者:谭理军;王军;赵志河;江凌勇;邹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保健食品中甘露醇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

    目的建立保健食品中甘露醇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用去离子水超声波提取样品中的甘露醇,经乙酸酐衍生化为沸点较低的甘露醇六乙酯,用SPB-608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检测.色谱柱温度为180 ℃、进样口和检测器的温度均为210 ℃,氮气流速30 mL/min.结果优化了样品衍生化和色谱分析条件,实现了葡萄糖、肌醇和山梨醇与甘露醇的分离,排除了它们对甘露醇测定的干扰.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10.00) mg/mL,检出限为0.01 mg/mL,日内精密度RSD为4.4%,日间精密度RSD为7.3%~7.6%,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4.6%~107.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可靠,能满足保健食品中甘露醇定量分析的要求.

    作者:王和兴;黎源倩;李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女性A型血友病FⅧ基因突变分析

    报道罕见的女性A型血友病1例,并对其凝血因子Ⅷ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患者,女, 65岁,因为跌倒后右胸痛2 d入院,院内查体提示胸壁皮下血肿,双下肢等长,髋屈曲及内旋受限.测定凝血指标提示APTT61.3 s,正常血浆纠正后为41.3 s,而PT、FIB、TT均正常.有既往出血史.FⅧ活性为2%,FⅨ活性为200%,vWF:Ag为120%, vWF:RCof 100%, vWF:CBA128%,FⅧ结合分析正常;髋关节X片提示:双侧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诊断为血友病A型.提取该患者外周血DNA,根据NM000132之凝血因子FⅧ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其第14外显子特异的引物,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该患者出现4111A→C杂合突变,使1314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脯氨酸,产生一错意突变,该突变未见其它文献报道.

    作者:周静;闫乃红;贾永前;卢亦路;余江;曹桂群;陈清英;王玲;张发强;夏庆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喉上动脉变异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观察喉上动脉变异支的走行、分布和入喉位置及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在27具(54侧)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喉上动脉及变异支的走行、入喉点.显微解剖喉上动脉变异支在喉内的分支、走行.结果 27具中国成人尸体中有7具(男6具,女1具)喉上动脉穿甲状软骨翼孔,其中左侧3具,右侧2具,双侧2具;3具(男)喉上动脉直接发于颈外动脉,左侧2具,右侧1具;1具(男)左侧喉上动脉起源于甲状腺下动脉.喉上动脉的变异率为40.7%(11/27),位置变异率24.1%(13/54).结论喉上动脉的变异并非少见.本研究对喉切除手术及其它颈部手术在喉部血管的处理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加林;项涛;梁传余;王力红;刘世喜;羊惠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针刺对备用背根节神经元NP-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对备用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N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5只成年雄猫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单侧备用背根手术7 d组、单侧备用背根手术并针刺7 d组、单侧备用背根手术14 d组和单侧备用背根手术并针刺14 d组.通过免疫组化ABC法,观察各组备用DRG中NP-1的免疫反应神经元数目.结果在假手术组,NP-1阳性神经元主要定位于部分中小神经元及少数大神经元胞浆中;部分背根切断7 d后NP-1阳性中小神经元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 P <0.05),NP-1阳性大神经元数与假手术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术后14 d,NP-1阳性中小神经元数较7 d组明显增多( P <0.05),且回升至假手术组水平,NP-1阳性大神经元数与手术7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针刺7 d组较手术7 d组NP-1阳性中小神经元数增多( P <0.05),但尚未回升至假手术组水平,NP-1阳性大神经元数减少( P <0.05);针刺14 d组各类阳性神经元数目与手术14 d组及针刺7 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刺可上调NP-1在备用DRG中小神经元的表达.

    作者:黄倩;周雪;丁艳;彭谨;赵伟;章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HPLC法间接测定人和猪红细胞硫嘌呤甲基转移酶活性及其差异分析

    目的建立测定红细胞内6-甲基-巯基嘌呤(6-MMP)浓度的HPLC法,换算出红细胞和肝组织中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探讨猪与人肝脏TPMT酶活性的差异.方法使用岛津2010C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Symmetry C 18(150 mm×3.9 mm,5 μm)色谱柱.样品用乙酸乙酯萃取后进样,0.1%的乙酸∶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总流速1.0 mL/min,280 nm波长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标准曲线在6.25~100 nmol/mL范围内有良好线性,方法回收率为98.08%~100.05%,萃取回收率为88.1%~92.4%,批内RSD为1.0%~1.5%,批间RSD为1.0%~4.4%.测定显示人TPMT活性为(17.45±3.62)U,家猪TPMT活性为(7.65±1.35) U,版纳猪TPMT活性为(8.73±1.55) U.结论本方法适用于临床和科研中测定人和猪红细胞和肝组织TPMT活性.实验结果提示猪对嘌呤类药物的代谢能力低于人类.

    作者:王莉娜;张璘;南峰;程惊秋;步宏;梁茂植;陆燕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生长抑素治疗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 (SST) 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百草枯灌胃法制作大鼠ARDS模型, 灌注百草枯后24 h,经尾静脉输入SST(1 mg/kg)、奥曲肽(0.1 mg/kg)或注射地塞米松(1 mg/kg),观察动物肺组织病理学、血气、肺系数等改变,同时测定大鼠血浆、肺泡灌洗液 (BALF) 及小肠组织匀浆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及白细胞介数6 (IL-6) 的含量.结果输注SST、奥曲肽或注射地塞米松后,与ARDS模型组相比,大鼠肺组织炎症病变明显减轻,动脉血氧分压 (PaO2) 有升高趋势(升高75%~84%),二氧化碳分压有降低趋势(降低17%~22%),血浆pH值回升,肺系数有降低趋势(降低13%~15%).血浆TNF-α水平与ARDS模型组比较,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肺泡灌洗液及小肠匀浆液TNF-α水平SST组、奥曲肽组及地塞米松组较ARDS模型组降低 ( P <0.05).SST组、奥曲肽组及地塞米松组肺泡灌洗液IL-6水平较ARDS模型组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血浆及小肠匀浆液IL-6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ST及其类似物奥曲肽有改善ARDS症状,减低肺炎症病变及TNF-α含量的作用,可作为ARDS治疗的辅助药物.

    作者:刘瑞;王春晖;黄明慧;李献;强欧;唐承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儿童食管化学性烧伤的治疗

    儿童食管化学性烧伤是引起儿童食管良性狭窄较常见的原因之一.其治疗应根据腐蚀剂的性质、量、浓度、食管损伤程度,以及伤后就诊时间等采取不同的措施,早期救治包括急救处理、急诊手术及预防食管瘢痕性狭窄,对已形成食管瘢痕性狭窄者需行食管重建术.1996年10月至2004年12月我科共收治41例食管化学性烧伤患者,现将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刘敏;罗启成;刘洁;杜新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β防御素2融合VE-Cadherin重组质粒的抗血管生成免疫作用

    目的构建β防御素2(BD2)融合血管内皮钙粘附素(VE-Cadherin)胞外段重组质粒,以期探讨其免疫后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PCR扩增成熟BD2片段和VE-Cadherin胞外段.以连接肽连接成熟BD2片段和VE-Cadherin胞外段,通过重叠PCR构建融合分子.将所得三种片段插入到pSecTag2B真核表达质粒.转染CT26肿瘤细胞,RT-PCR检测其表达.取转染COS细胞后的上清液做趋化实验,检测融合分子对树突状细胞(DC)的趋化作用.所得质粒经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后,皮下植入包裹CT26肿瘤细胞的藻酸盐微球,检测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测序证实三种质粒构建正确,能在真核细胞中顺利表达.BD2融合重组质粒和未融合的BD2质粒转染细胞后的上清液趋化DC的能力相近( P >0.05).与其余各组质粒免疫相比,融合重组质粒免疫后能够显著抑制藻酸盐微球中肿瘤细胞诱导的血管生成( P <0.01).结论 BD2融合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后的重组质粒免疫动物后能在体内有效地打破机体对肿瘤新生血管的免疫耐受.

    作者:王国庆;王永生;王瑞;吴杨;杜小波;徐建容;刁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树突状细胞吞噬PLA-AFP 218-226微球后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吞噬包被有甲胎蛋白HLA-A2限制性表位肽(AFP 218-226, LLNQHACAV) 的聚乳酸微球(PLA-AFP 218-226)后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肝癌细胞株HepG2和负载有AFP 218-226的T2细胞株的毒性作用.方法用GM-CSF和IL-4诱导HLA-A2+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PS诱导成熟,使其分化为高纯度DC,在诱导过程中加入PLA-AFP 218-226微球,用吞噬了PLA-AFP 218-226微球的DC诱导自身T淋巴细胞,使其成为肝细胞癌(HCC)特异性CTL.用流氏细胞仪检测DC膜分子标志,T2细胞与AFP 218-226结合实验检测HLA-A2分子与AFP 218-226之间的亲合力,MTT法检测特异性CTL杀伤HepG2和T2细胞株的能力.结果 AFP 218-226与HLA-A2分子具有较高的亲合力,吞噬微球后的成熟DC高表达CD83、CD86、CD40等膜分子,其诱导的特异性CTL对HepG2和负载有AFP 218-226的T2细胞株具有强的细胞毒作用.结论 PLA-AFP 218-226被DC细胞吞噬后,能够诱导HCC特异性CTL的产生,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表位肽疫苗,在肝癌的防治中得到应用.

    作者:张兵;陈玮;董薇;蔡美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Rho激酶在低氧大鼠肺小动脉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Rho激酶(ROCKⅠ和ROCKⅡ)在慢性低氧大鼠肺小动脉产生和表达的变化及其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低氧1 d、3 d、1周、2周和3周组,每组6只.低氧处理为常压间断低氧,每天8 h,各低氧组分别低氧1 d、3 d、1周、2周和3周.采用微导管法测定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分离和称量大鼠右心室(RV)及左心室加室间隔(LV+S)重量,计算出RV/(LV+S).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肺组织Rho激酶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测定Rho激酶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mPAP、RV/(LV+S)随低氧时间延长出现升高趋势( P <0.05).正常组与各低氧组的肺小动脉壁的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均随低氧时间的延长出现升高趋势,低氧3周组大鼠的WT%和WA%均高于正常组 ( P <0.05).ROCKⅠ、ROCKⅡ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强度和ROCKⅠ mRNA、ROCKⅡ mRNA原位杂交阳性染色强度随着低氧时间的延长均出现升高趋势,低氧3周组ROCKⅠ、ROCKⅡ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和ROCKⅠ mRNA、ROCKⅡ mRNA原位杂交阳性染色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5).ROCKI免疫组化、ROCKⅠ mRNA原位杂交、ROCKⅡ免疫组化及ROCKⅡ mRNA原位杂交阳性染色强度均与mPAP、WA%和WT%呈正相关( r 分别为0.404、0.267和0.263;0.500、0.263和0.260;0.490、0.295和0.286;0.579、0.251和0.254, P 均<0.05).结论低氧可导致Rho激酶产生和表达增加.Rho激酶可能通过促进肺小动脉收缩和肺小动脉重构参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作者:杨莉;程德云;陈小菊;苏巧俐;夏秀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ER和CD59在Buerger病变血管中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Buerger病)患者病变血管中雌激素受体(ER)、补体调节蛋白(CD59)及IgG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30例男性Buerger病患者截肢肢体动脉血管和30例正常男性(对照组)外伤截肢肢体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膜ER、CD59和IgG抗体的表达水平,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Buerger病患者动脉血管内皮细胞ER和CD59表达均强于对照组( P <0.05),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膜IgG表达弱于对照组( P <0.05),而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膜下IgG表达强于对照组( P <0.05).ER和CD59分别与IgG抗体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Buerger病患者体内血管内皮细胞中ER和CD59表达均上调,可能与Buerger病血管病变机制相关.

    作者:邓靖宇;时德;何生;陈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绒毛外滋养细胞VCAM-1、E-selectin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胎盘界面绒毛外滋养细胞(EVCT)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及E-选择素(E-selectin)的表达特点以及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20例重度子痫前期胎盘(妊高征组)以及孕周相配的20例正常妊娠胎盘(对照组)子宫胎盘界面蜕膜中绒毛外滋养细胞VCAM-1、 E-selectin的表达;光镜下计算EVCT阳性染色强度,并用医学图象分析软件测定EVCT阳性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MOD).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子痫前期患者子宫胎盘界面EVCT上VCAM-1、 E-selectin的染色强度及MOD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P <0.01).结论子痫前期子宫胎盘界面EVCT上血管内皮细胞特性的粘附分子VCAM-1、 E-selectin的表达减少,可能引起滋养细胞对子宫壁和血管的浸润性降低,导致子宫胎盘血管形成障碍.

    作者:邢爱耘;刘淑芸;游泳;杨开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EB病毒GST-Rta150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目的制备EB病毒GST-Rta150融合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性.方法取经GST-Rta150融合蛋白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常规融合,依次进行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及亚克隆,接种杂交瘤细胞至小鼠腹腔,收集腹水并纯化.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以琼脂双向扩散法鉴定抗体类及亚类.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的效价,Western-blot检测抗体的特异性.结果获得一株稳定分泌抗GST-Rta150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A9,细胞培养上清效价为10-3,腹水效价为10-5,纯化的抗体效价为10-6.经鉴定GST-Rta150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的亚类为IgG1.Western-blot结果显示此单克隆抗体能特异结合GST-Rta150融合蛋白.将杂交瘤细胞株在液氮中冻存3个月后复苏,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效价不变.结论通过上述方法制备出来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稳定性好,为研究EB病毒立即早期基因产物Rta蛋白以及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银华;梁伟波;吕梅励;徐永春;贾静;张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贯叶连翘提取物对百草枯所致的急性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贯叶连翘提取物(HP)在百草枯(PQ)诱导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PMVECs)急性损伤中的作用和对活性氧族物质(ROS)产生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rPMVECs,分为PQ中毒组、HP干预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同时向PQ中毒组和HP干预组加入PQ溶液(0.1 mmol/L)0.5 h后开始计时,再向HP干预组分别添加三种不同浓度的HP溶液(250 mg/L、10 mg/L、1 mg/L).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3、12、24、48、72 h)和不同浓度的HP对rPMVECs生长抑制率的影响,同时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相应的细胞上清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在0.1 mmol/L的PQ诱导rPMVECs损伤后,随着HP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增长, HP可明显减缓rPMVECs生长抑制率的升高;三种浓度的HP几乎在各个时间点均能明显减缓总SOD的活力的下降( P <0.05);72 h时,三种浓度的HP均能明显减缓MDA含量的增加( P <0.05),而在其它时间点,三种浓度的HP几乎不能明显减缓MDA含量的增加.结论 HP对PQ诱导的急性rPMVE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魏薇;何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