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为;李蕾;曹泽毅;彭芝兰;韩字研;杨业洲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肌梗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例糖尿病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 结果①4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平均糖尿病病程6.8年,入院时平均血糖13.7mmol/L,平均HbA1C为9.5%;合并视网膜病变4例,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各2例.②发病初期均有疼痛性弥漫性肌肉肿胀,3例在起病1~2周后形成局部肌肉肿块.③检查结果:彩超检查示病灶部位肌肉肿胀增厚,横纹消失,呈不规则强弱相间回声;CT平扫显示受累肌肉明显肿胀,体积增大,肌束间隙及肌周间隙模糊不清;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横纹消失,部分肌纤维萎缩,核链状增生,肌纤维小片状透明变性,部分肌纤维内见空泡变化,小血管壁增厚,个别毛细血管见透明血栓形成,并见个别小血管有血栓机化,间质水肿,灶性肌纤维坏死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④治疗及预后:入院后给予对症及抗凝治疗3例,外科清创1例,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平均为22天;随访2月至6年,3例病情稳定, 1例出院3月后猝死.结论糖尿病性肌梗塞是糖尿病的一种罕见且被人们认识不足的并发症;治疗上主要是用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及卧床休息,镇痛等对症治疗,辅以抗凝治疗;其短期预后良好.
作者:冉兴无;童南伟;步宏;宋彬;罗燕;文晓蓉;熊萍;谢隆兵;田浩明;李秀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增强问号赖型钩端螺旋体(钩体017株)DNA疫苗内鞭毛蛋白基因(flaB2)与外膜抗原基因(ompL1) 的免疫保护作用,构建一种能表达flaB2与ompL1蛋白融合蛋白的DNA疫苗载体.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017钩体flaB2与ompL1片段并进行融合,获得的嵌合基因ompL1-flaB2中含有10个氨其酸的中间接头序列,以维持其空间构象.结果经酶切鉴定,证实有一1.8kb片段插入载体,其flaB2及ompL1 DNA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的一致.结论表达017株钩体flaB2与ompL1抗原融合蛋白的DNA疫苗载体构建成功.
作者:王敏;戴保民;游自立;方之茂;王雅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和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基因变异是否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有关联. 方法采用ACE基因PCR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及AGT基因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 对成都地区81例汉族妊高征及205例正常孕妇对照进行了检测.结果妊高征及正常孕妇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AGT235T为0.856、0.846;ACE D为0.333、0.364.两组之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与白种人相比,白种人ACE D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中国人(P<0.001),而AGT235T等位基因频率白种人(0.350~0.482)及其它非白种人(0.620~0.739)均较中国人(0.846)为低(P<0.01,P<0.001).结论本研究未发现AGT及ACE基因的变异与中国人(成都地区)妊高征发病有关联.
作者:白怀;刘兴会;刘瑞;刘宇;李敏淑;刘秉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睾酮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之一(FLK-1)在前列腺组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摘取大鼠睾丸后7天及以后注射不同剂量的睾酮 ,HE染色观察前列腺的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和FLK-1在大鼠前列腺腹侧叶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大鼠前列腺可见多种生长状态上皮,VEGF和FLK-1蛋白在增生活跃上皮及间质的血管内皮上有阳性表达;去势可导致大鼠前列腺腹侧叶重量减轻(P<0.05),组织学表现为上皮组织萎缩,VEGF和FLK-1在前列腺上皮中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注射睾酮后,前列腺重量逐渐增加(P<0.05),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增生逐渐活跃,VEGF和FLK-1在前列腺上皮中的蛋白表达逐渐增强(P<0.05).结论睾酮是维持大鼠前列腺腹侧叶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睾酮可能通过正向调节VEGF及其受体(FLK-1)的蛋白表达来刺激前列腺组织的生长.
作者:刘孝东;董强;卢一平;肖邦良;杨秀英;杨宇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部分去传入后猫脊髓背角Ⅱ板层内NGF、BDNF、NT-3及其mRNA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部分去传入(切断L1~L5、L7~S2背根,保留L6背根为备用根)3~5天、10~11天后,猫脊髓L3、L5、L6或L7节段背角Ⅱ板层内三种神经营养素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①正常猫NGF及其mRNA分布于Ⅱ板层神经元内;BDNF分布于神经纤维终末、膨体和神经元内,mRNA阴性;NT-3分布于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少量神经纤维及膨体中,mRNA阴性。②去传入后3~5天,NGF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多,NT-3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也明显增多,而BDNF含量及阳性膨体数却明显减少;10~11天时,NGF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数仍维持高峰水平,NT-3者虽仍高于正常但已有所下降,而BDNF含量除L7节段外已恢复到正常,但阳性膨体数仍未恢复。BDNF和NT-3的mRNA仍呈阴性。③NGF达高峰的时间在L5、L6节段较早,L3较晚;BDNF含量的恢复以L7迟;NT-3阳性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在各节段一致,唯L5、L7节段的阳性神经元数在10~11天时即降致正常水平,L3节段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三种因子均参与部分去传入后脊髓的可塑性反应,但其发挥作用的早晚及维持时间却不尽相同。
作者:周雪;吴良芳;谌宏鸣;王廷华;陈丽华;保天然;廖德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孕激素对体外培养的人早孕蜕膜基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受体(IGF- Ⅰ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不同浓度孕激素作用72小时后及0.1 μmol/L孕激素作用不同时间后人早孕蜕膜基质细胞中IGF- Ⅰ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培养的人早孕蜕膜基质细胞中IGF- ⅠR mRNA呈强阳性表达,孕激素降调IGF- ⅠR mRNA的表达,并与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680,P<0.001).孕激素终浓度为0.1 μmol/L时, IGF- ⅠR mRNA的表达与作用时间无显著相关性(r=0.005,P>0.05).结论孕激素可能通过降调人早孕蜕膜基质细胞中IGF- ⅠR mRNA的表达,调节基质细胞的增殖和蜕膜化,对早期妊娠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尚为;李蕾;曹泽毅;彭芝兰;韩字研;杨业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IGFs)在体外培养的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体外培养的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中IGFs mRNA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人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中可以检测出IGF- Ⅱ mRNA、IGF- ⅠR mRNA、IGFBP-3 mRNA的表达.结论 IGFs可能在早期细胞滋养层的侵入、增殖分化、胎盘形成和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蕾;李尚为;曹泽毅;彭芝兰;韩字研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中药益生注射液对其的拮抗机理.方法用无糖培养基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缺氧1.5小时,然后以含糖培养基,在5%CO2和37℃条件下给氧培养5小时,建立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模型,以模拟体内缺血再灌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并用益生注射液干预其缺氧再给氧过程,荧光染色显示胞内钙离子与线粒体,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胞内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并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缺氧再给氧使ECV304细胞变圆、收缩、脱落,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增高,线粒体膜电位减弱,SDH活性下降,LDH活性增高,培养液中SOD与NO含量减少,而MDA浓度增高;用益生注射液干预后,ECV304细胞形态基本恢复正常,上述多项检测指标的改变得以逆转.结论缺氧再给氧导致ECV304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胞内钙离子超载、SOD活性及NO水平降低、线粒体功能受损,益生注射液可使上述变化得以逆转,从而拮抗内皮细胞缺氧再给氧损伤.
作者:李胜富;蒋红梅;李幼平;吴大蓉;张立;张璘;程惊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银染-TRAP法检测经纤支镜活检的30例肺组织及其相应支气管冲洗液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疑诊为肺癌患者的活检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肺癌的有23例,经支气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证实为肺癌有5例,其中2例病理学与细胞学检查均为阳性.在确诊为肺癌的26例患者中,有22例活检肺癌组织的端粒酶表达阳性,有12例支气管冲洗液的端粒酶表达阳性.疑诊为肺癌患者活检肺组织经检测端粒酶活性诊断肺癌的敏感性(84.62%)与病理学检查(88.46%)相似(P>0.05);支气管冲洗液经检测端粒酶活性诊断肺癌的敏感性(46.15%)高于细胞学检查(19.23%)(P<0.05).经病理与细胞学检查排除肺癌的4例患者活检肺组织及支气管冲洗液中,除1例活检肺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外,余均为阴性.结论病理与细胞学检查结合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助于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毛辉;罗凤鸣;刘春涛;王曾礼;李佳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红毛五加多糖-Ⅰ的抑癌机制.方法采用DNA电泳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红毛五加多糖-Ⅰ对胃癌细胞的影响.结果该多糖作用36小时后,电泳可见胃癌细胞DNA的梯状图谱,流式图上出现凋亡峰.结论表明红毛五加多糖-Ⅰ可能通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而起到抑癌作用.
作者:吕晓英;曾令福;蔡亚南;李由;刘新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甲状腺功能正常型Graves 眼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类型变化.方法用半定量RT-PCR 方法检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GRα/GRβmRNA比值,同时检测两组晨8:00血浆总皮质醇水平.结果两组的hGRα/GRβ mRNA比值分别为 7.58±5.42和14.65±8.3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质醇分别为304.23±92.06和313.73±111.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GRα/GRβ mRNA与血浆总皮质醇水平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 hGRα/GRβ mRNA可能在Graves眼病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
作者:安振梅;余南;魏松全;夏庆杰;李双庆;谢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比较糖尿病大鼠成模后的系膜细胞与高糖刺激下的系膜细胞在功能上的异同,并探讨用体外培养的成模后系膜细胞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糖尿病成模组和正常组,每组各10只.糖尿病成模组先采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模型,然后再进行系膜细胞体外培养;正常组大鼠的系膜细胞又分为高糖组和正常对照组两个亚组,高糖组采用高糖刺激系膜细胞,正常对照组为常规培养基培养.分别对三组细胞用3H-TdR摄入法测定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纤维连接蛋白(FN)分泌,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胞内[Ca2+] i及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结果糖尿病成模组系膜细胞3H-TdR 掺入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高糖组系膜细胞3H-TdR 掺入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成模组及高糖组系膜细胞分泌FN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分别<0.01和<0.05),且糖尿病成模组系膜细胞分泌FN量虽高于高糖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成模组及高糖组系膜细胞胞内[Ca2+]i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都减弱,且前者更为明显.结论先建立糖尿病模型再培养的系膜细胞在功能和生物学性状方面更接近于糖尿病体内系膜细胞.
作者:徐勇;张妮;黄颂敏;付平;刘小菁;张海燕;强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Fluor Protector对饮料导致牙釉质脱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牛牙齿标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Fluor Protector预处理釉质后用不同种类饮料处理,对照组不经Fluor Protector处理而直接用饮料处理.饮料的处理为5分钟/次,10次/天,处理7天以后,分别用肉眼和扫描电镜观察牙釉质表面发生的改变.结果肉眼观察发现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有色饮料均能导致牙釉质表面颜色发生改变,均能使牙釉质脱矿,表现为釉质呈不同程度的白垩色改变.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除去离子水外,牙釉质的超微结构均发生改变,表现为牙釉柱中心晶体、釉柱间隔有不同程度的溶解,而实验组则表现出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Fluor Protector具有明显的抑制饮料脱矿的作用.
作者:刘兴容;周学东;郭斌;靳淑凤;张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三种白细胞表面粘附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冠心病严重性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测定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粘附相关蛋白CD11a和CD11b含量.结果冠心病组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蛋白CD11b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尤以不稳定型组增高显著(P<0.01~0.05).尽管在冠脉病变狭窄>80%组,其三种白细胞的CD11b水平高于狭窄程度轻的组,但尚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冠心病存在炎症反应,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D11b表达增高,是冠心病疾病加重的反映.
作者:陈晓平;张定宝;杨庆;黄德嘉;张立;高梅;雷松;黄明慧;刘小菁;魏于全;游桂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的熔融渗透时间和温度下,玻璃在氧化铝中的渗透深度.方法制作Vita In-Ceram Alumina 和GI-Ⅱ氧化铝预烧体,分别用A2和IG2色玻璃进行渗透.按渗透时间不同分为30、60、90、120、150和180分钟组,渗透温度1100℃;按渗透温度不同分为1060、1080、1100、1120和1140℃温度组,渗透时间1小时.用带标尺体视镜(×10)分别测量各组的渗透深度.结果渗透深度和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Vita和GI-Ⅱ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6和0.9932,回归方程分别为d2=0.1122t-0.4955和d2=0.1638t+0.5873;随渗透温度的升高,Vita的渗透速率增加,高于1100℃后下降,GI-Ⅱ的趋势则相反.结论 GI-Ⅱ型玻璃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在1100℃的渗透温度下,推荐单冠和前牙桥体的渗透时间分别为1小时和3小时.
作者:牟雁东;巢永烈;廖运茂;孟玉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从不同年龄人获得的牙髓组织与细胞游出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牙髓细胞原代培养的成功率.方法采用组织块酶解法对20个来自不同年龄志愿者的恒牙牙髓进行牙髓细胞的原代培养.结果牙髓年龄与其原代培养时细胞游出率之间有负相关关系(r=-0.78987),年轻恒牙牙髓细胞游出率高.结论在人牙髓细胞的原代培养时尽量采用年轻恒牙.
作者:董伟;周学东;李继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国产司帕沙星(sparfloxacin)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氧氟沙星(ofloxacia)注射液为对照,对国产司帕沙星注射液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司帕沙星组58例,采用司帕沙星200mg每日1次静滴;氧氟沙星组61例,采用氧氟沙星200mg每日2次静滴.两组疗程均为7~14天.结果两组的痊愈率分别为44.83%和42.62%(P>0.05),有效率分别为87.93%和81.97%(P>0.05);两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00%和84.62%(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79%和22.58%(P>0.05),本研究中未见光敏感反应发生.结论国产司帕沙星注射液是治疗各种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蔡永宁;梁德荣;徐楠;苗佳;邱火享功;文崇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氨力农和抑肽酶对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抑肽酶Ⅰ组、抑肽酶Ⅱ组和抑肽酶加氨力农组,每组8例.分别在术前、停机、停机后1小时及术后1天抽取患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情况.结果术前4组患者血浆中CD11b+/CD18+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血浆中CD11b+/CD18+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停机后1小时的CD11b+/CD18+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氨力农和抑肽酶均有抗炎症的效应,但仅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或同时静脉滴注抑肽酶或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氨力农,均难以完全抑制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增加.
作者:曹舸;罗朝志;萧锡俊;魏于全;殷得福;庄翔;陈亦祥;云恒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时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变化,并探讨生长抑素(思他宁)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机理.方法实验选用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6)、急性胰腺炎组(采用开腹胰管注射5%牛黄胆酸钠1.0ml/kg诱导急性胰腺炎,不治疗)和生长抑素治疗组(胰腺炎诱导成功后0.5小时静脉注射思他宁20μg/kg).后两组动物分别在术后2小时(n=6)、6小时(n=6)和24小时(n=8)处死抽血,用Bioassay法检测血中炎症性细胞因子IL-1、TNFα和IL-6;用ELISA检测血中抗炎症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作血清淀粉酶及胰腺湿重测定.结果对照组血中IL-1为0.56±0.06ng/ml,TNFα为23.50±1.871 IU/ml,IL-6为69.0±6.40 IU/ml,IL-10为32.05±14.87 pg/ml,TGF-β为66.4±13.20 pg/ml.急性胰腺炎组成模后24小时其血中IL-1为1.15±0.13ng/ml,TNFα为55.33±12.79 IU/ml,IL-6为127.17±13.91 IU/ml,IL-10为68.13±19.90 pg/ml,TGF-β为103.77±28.95 p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生长抑素治疗组在生长抑素治疗后24小时,其血中IL-1为0.83±0.12ng/ml,TNFα为33.00±7.40 IU/ml,IL-6为71.83±6.34 IU/ml,IL-10为42.2±14.55 pg/ml,TGF-β为45.98±18.10 pg/ml,与胰腺炎组比较,其各种细胞因子均明显下降(P<0.05),血清淀粉酶和胰腺湿重均明显好转.结论急性胰腺炎时血中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均升高,提示急性胰腺炎病程中免疫过激和免疫抑制并存,而生长抑素对这一免疫异常有双向调节作用.
作者:陈晓理;吴浩;黄兴兰;吴晓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畸形子宫妊娠的并发症及处理,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年间(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47例子宫畸形的产科临床资料.结果畸形子宫妊娠引起胎位异常、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胎盘滞留的发生率分别为34.04%、31.91%、8.51%及4.26%;胎儿宫内窘迫、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14.89%、14.89%及10.64%,与正常组发生率比较显著升高.早产发生率为12.77%,与正常组(8.5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重视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尽早发现子宫畸形,提高诊断率,孕期加强管理,预防和及早治疗妊娠期并发症是提高畸形子宫足月的关键;②畸形子宫合并妊娠并非必须剖宫产,但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作者:刘兴会;尹如铁;刘华友;陈悦悦;张丽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