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鼓室积液中嗜中性白细胞与白介素-8的相关性研究

骆文龙;刘世喜;林代诚;刘阳;甘秀妮;苏俊波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8, 嗜中性白细胞总数, 鼓室积液
摘要:目的研究鼓室积液(TCE)中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和百分比与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94例(150耳)中耳炎经鼓膜穿刺、切开或鼓膜置管抽取TCE标本;TCE按每单位体积的方式进行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及其百分比计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8的浓度.结果在94例150耳中有145耳(96.5%)积液中检测出IL-8,其浓度为6865±891 pg/ml;而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和百分比分别为1.22×106±4.75×105/ml和64.2%±5.4%;IL-8浓度与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和百分比呈正相关,其r分别为0.34及0.29,P均为0.01;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和百分比及IL-8浓度与TCE类型有关.在脓性TCE中,IL-8浓度、嗜中性白细胞总数皆比粘液性或浆液性积液高(P均<0.05).结论 TCE中的嗜中性白细胞总数和百分比与IL-8浓度呈正相关,且IL-8浓度与TCE类型有关.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电针涌泉穴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大鼠的p53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针刺对衰老造模大鼠p53、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D-半乳糖注射法建立大鼠衰老模型,经电针涌泉穴治疗后,用RT-PCR方法检测p53和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电针能明显改善患鼠症状;D-半乳糖造模引起p53基因表达上调,经电针涌泉穴后又可使其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不受D-半乳糖造模和电针的影响.结论针刺涌泉穴对衰老大鼠的p53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

    作者:李珉;张卫;王刚;王米渠;张义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兔心肌梗塞模型制备方法的改进及其在MRI中的应用

    目的对兔心肌缺血的模型制备方法进行改进,并探讨其在MRI诊断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高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和同时低位结扎LAD及左冠状动脉旋支(LCx)建立兔心肌梗塞模型,并在术后行MRI检查,对取材后心肌标本行氯化三苯四氮唑(TTC)及病理检查.结果①LAD组20%(5/25)发生心室颤动导致死亡,LAD +LCx组无一例发生室颤死亡.②LAD组EKG改变明显者占56%(14/25),其中21.43%(3/14)在即刻就有EKG明显改变,并在30分钟后恢复正常;EKG改变不明显者占44%(11/25);LAD +LCx组100%有EKG明显改变,且30分钟后亦无明显恢复.③LAD组心肌梗塞范围较小,并均限于左室前壁,室间隔前部损害;而LAD+LCx组心肌梗塞范围较大,且累及左室前壁及侧壁,无一例有室间隔前部损害.④LAD组中有30%(6/20)不能显示小灶缺血局部心肌运动降低,16.67%(3/18)无法分辨早期小梗塞灶的MRI信号变化;而LAD+LCx组均能显示缺血局部心肌运动降低及梗塞灶早期的MRI信号变化.结论低位结扎兔心LAD+LCx,手术死亡率低,EKG改变明显,梗塞面积较大,是MRI研究中一种较理想的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作者:赵江民;李瑞祥;羊惠君;孔古雅;靳升荣;李爱冬;李肖;张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66例原位肝脏移植及围手术期处理分析

    目的总结66例肝移植及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探讨适合我国目前及今后提高肝移植成活率和康复率的方法. 方法 66例接受肝移植手术患者,12例行劈离式肝移植(SLT)术,54例行原位肝移植(OLT)术. 结果移植的66例肝脏,术后无1例发生肝脏功能衰竭,也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病人全部存活,多数已康复. 结论改善供肝条件,严格受体选择,提高手术水平,优化免疫抑制剂和长期随访指导可能是提高肝移植存活率和康复率的关键.

    作者:伍晓汀;严律南;Carl-Gustav Groth;Bo-Gran Ericzon;周勇;庄文;张明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病理及细胞属性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组织细胞病(MH)的临床、病理及细胞属性等特征.方法对12例MH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有关指标进行分析;对其中6例尸检及活检病理标本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和EB病毒(EBV)原位杂交(EBER-ISH)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MH临床上具有起病急、进展快、高热、衰竭等特点.实验室显示全血细胞减少、血清酶学显著增高.尸检示恶性细胞侵袭广泛,呈多中心、不均匀散在分布.免疫表型分析(6例)示CD45RO和CD3ε阳性,CD20和CD68阴性,提示恶性细胞属T细胞来源,而非组织细胞来源.同时所作3例EBER-ISH均为阳性反应.结论 MH具有爆发性的临床过程.恶性细胞多数属于T细胞性淋巴瘤.EBV感染可能与MH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廖小梅;向兵;牛挺;黄杰;刘卫平;陈卉娇;邓承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高脂血症患者饮食与运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通过对304例高脂血症患者饮食和运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该人群的非药物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304名高脂血症患者采用自填式饮食问卷和运动记录表,进行饮食和运动状况的调查.结果该人群饮食的平均分为5.19±1.45分,肉类摄入以瘦肉为主,肉类、蛋类和谷类的摄入量偏高,食用油的摄入以植物油和动植物油兼用为主,但摄入量偏大,食用脱脂奶制品者不足6%.每周有5天以上规律体育活动者不足50%,低于人群的平均水平.高收入和教师人群规律运动者低于其他人群.结论应开展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着重加强高收入人群、教师人群主动运动锻炼的教育和指导.

    作者:陈进;李宁秀;王家良;章茂顺;符宗胤;张兰;尹国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早期食管癌95例的临床诊诒体会

    目的报告提高早期食管癌确诊率和远期生存率的体会.方法对该院1977年1月至2000年4月手术治疗的95例早期食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的X线检查检出率为80.0%(76/95)、纤维食管镜检查的确诊率为91.9%(79/86)、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的确诊率为91.7%(11/12);术后5年、10年、15年及2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4%(53/58)、66.7%(16/24)、60.0%(6/10)和40.0%(2/5).结论高度重视早期食管癌的症状,选择针对性检查方法,必要时采用多项检查方法和定期复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确诊率.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早期食管癌首选方法.术后复发与转移是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对早期食管癌也应按肿瘤外科的原则行食管的次全切除术并常规清扫区域淋巴结.

    作者:杨卫平;杨捷生;陈玉泉;陈于平;杨熙鸿;翁鸿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辅助化疗加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加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急性放射反应.方法将同期收治的43例经病理确诊且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23)和对照组(n=20).研究组先按FP方案(5-Fu+DDP)行1周期新辅助化疗,然后行放疗.放疗又分两个阶段,首先设面颈联合野加下颈切线野,行常规分割放疗,照射36.0~40.0Gy后缩野,而后改用面颈分野,研究组行加速超分割放疗,每次1.4~1.6Gy、每日2次,间隔时间≥6小时,鼻咽部总剂量照射至68.0~70.0Gy;对照组仅行常规分割放疗,鼻咽部总剂量照射至68.0~70.0Gy.放疗结束后1月,两组再行3~4周期辅助化疗,方案同前.结果研究组口腔粘膜急性放射反应较对照组重(P<0.05),而皮肤和血液学急性放射反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结束时CT检查显示两组鼻咽部和颈部肿瘤的完全消退率分别为78.26%和6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放疗结束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鼻咽癌和颈部肿瘤的完全消退率分别为95.65%比70.00%及95.65%比75%,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结束后6个月,两组中、晚期(Ⅲ期+ⅣA+B期)病例肿瘤的完全消退率分别为92.31%和50.0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新辅助化疗加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能提高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适合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其急性放射反应患者也可以耐受.

    作者:李平;刘成文;张洪;杨玉琼;徐泳;艾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d对微循环及凝血作用的影响

    目的研究三七皂苷R1(R1)和人参皂苷Rd(Rd)的活血化瘀作用,以证实二者为三七中的有效成分.方法显微电视放大系统定量观测R1和Rd对正常及去甲肾上腺素(NA)所致耳廓微循环障碍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血浆复钙试验测定R1和Rd的抗凝作用. 结果 R1和Rd能显著促进或改善正常及NA所致耳廓微循环障碍小鼠耳廓的微循环;亦可延长血浆复钙时间.结论 R1和Rd均能显著改善微循环并适度延长凝血时间,为三七中有效成分.

    作者:陈重华;粟晓黎;张俊霞;林瑞超;颜有仪;仇学伟;童林江;陈淑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99mTc-MDP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

    目的观察不同脏器肿瘤骨转移的特点、发生率及转移部位.方法对276例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部分病例增加断层或特殊体位显像,显像剂为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结果①276例癌症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者131例,阳性率47.46%,其中肺癌83例,骨转移34例,阳性率41%;乳腺癌118例,骨转移60例,阳性率50.8%;前列腺癌75例,骨转移37例,阳性率49.3%.②肺癌、乳腺癌骨转移部位以胸部为多见,其次为脊柱,前列腺癌骨转移以骨盆为多见,其次为脊柱.③肺癌骨转移在1年内发生率为43%以上,1年后则有所下降,而乳腺、前列腺癌在6个月后仍呈上升趋势.结论肺、乳腺、前列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对病程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林勇;赵莎平;陈子益;范忠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末端缺陷JAK3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以逆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C-末端缺陷的JAK3[c-term deficient JAK3, JAK3(ΔC)]载体PLJAK3(ΔC),以BALB/c 3T3为靶细胞,转染JAK3(ΔC) cDNA,检测JAK3(ΔC)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为利用JAK3(ΔC)对白血病进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打基础.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法从质粒PcDNA3-JAK3(ΔC)中分离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多克隆位点上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JAK3(ΔC),通过转化感受态细菌扩增并检测DNA序列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法将PLJAK3(ΔC)转染包装细胞PA317细胞,并用G418筛选抗性细胞克隆,收集病毒;用该病毒感染靶细胞BALB/c 3T3,G418筛选抗性克隆并测定病毒滴度;抗性细胞扩增培养,细胞溶解后经免疫沉淀(IP)、Western blotting 检测BALB/c 3T3细胞中JAK3(ΔC)的表达情况.结果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JAK3(ΔC)酶切和DNA测序均表明含有2796 bp的JAK3(ΔC)基因;②病毒滴度为1.2×104 CFU/ml;③PLJAK3(ΔC)转染BALB/C 3T3细胞中表达出了JAK3(ΔC)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7×103.结论该研究构建的C-末端缺陷JAK3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JAK3(ΔC)能有效感染PA317包装细胞并产生高滴度病毒,同时该病毒能有效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真核细胞中并表达.

    作者:张平;毕建虹;蔡美英;章崇杰;王蓉;赵宗蓉;魏大鹏;唐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CD基因联合5-FC治疗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了解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经CD基因联合5-FC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1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5)和对照组(n=5).实验组将整合有CD基因的复制缺陷的腺病毒0.1 ml[1×1010 pfu(菌斑形成单位)/ml]注入瘤体内,同时将5-FC按每次400 mg/kg注入裸鼠腹腔内.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病毒液及5-FC溶液,以同体积、同样方法注入裸鼠体内.结束治疗后24小时处死裸鼠.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中心及边缘部位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用CA125标准试剂盒检测肿瘤组织及裸鼠血清CA125值;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及肿大淋巴结的病理表现.结果①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肿瘤重量分别为1293±342 mg和1267±312 mg,治疗后分别为2231±640 mg和2925±1195 mg,实验组瘤重量小于对照组.②肿瘤病理类型为低分化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肿瘤组织内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及明显的纤维化.另外,对照组裸鼠有2只(2/5)发生肿瘤淋巴结转移,而实验组裸鼠未发生肿瘤淋巴结转移.③实验组肿瘤细胞总的凋亡率为11.96±5.69%,高于对照组的凋亡率(7.65±5.21%)(P<0.05).④实验组与对照组G1期及S期细胞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G2期细胞的构成比为4.79%,低于对照组的5.88%(P<0.05).⑤实验组与对照组肿瘤组织CA125值分别为2954±1318 U/g和3047±1579 U/g (P>0.05);血中CA125值分别为1092±801 U/ml和2297±802 U/ml(P<0.05).结论 CD基因联合5-FC对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有治疗作用.

    作者:姚远;王和;彭芝兰;刘珊玲;李清丽;姚先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经机械通气治愈10例报告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后并发严重呼吸衰竭,长期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的经验.方法外科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10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给予了长时间适当的机械通气(通气30~60天,平均46.6天),以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营养支持.结果 10例治愈出院,经随访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外科手术后并发严重呼吸衰竭,应在维持适当通气的条件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采用有效的抗生素和切实可行的营养支持.

    作者:张庆基;徐建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人原发性肝癌中p16基因表达及CpG岛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目的进一步探讨人原发性肝癌中p16基因mRNA转录水平变化与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的关系,及其在肝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狭缝印迹杂交检测20例人原发性肝癌及相应的癌旁、远癌组织及2例正常人肝组织中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各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例人原发性肝癌中14例(70%)p16 mRNA水平比远癌组织显著降低;13例(65%)显示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其中84.6% (11例)伴p16 mRNA转录水平降低.结论人原发性肝癌中存在高频率的p16基因表达失活,其主要机制可能是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抑制了基因的转录,在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刘建余;覃扬;李波;孙芝琳;孙泽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治疗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三餐后4小时甘油三酯水平的观察

    目的观察在用饮食治疗(总热卡 30kcal/kg, 碳水化合物占53%,蛋白质占17%, 脂肪占30%)和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治疗中的2型糖尿病三餐后4小时甘油三酯(TG)的变化.方法 2型糖尿病40例,根据空腹TG水平分为高TG组(TG≥1.7mmol/L, n=20)和正常TG组(TG<1.69 mmol/L,n=20).非糖尿病健康对照组(TG<1.69 mmol/L,n=22).所有受试者均测定空腹及三餐后4小时TG.早餐热卡约350kcal(碳水化合物占60%,脂肪占17%,蛋白质占23%),午餐和晚餐都为700~750kcal(碳水化合物占51%,脂肪占33%,蛋白质占16%). 结果①高TG组与正常TG组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FPG,PPG),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F-INS,P-INS),体重指数水平相当,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TG组三餐后出现TG升高的人数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仅在午餐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G组三餐后4小时TG水平均升高.③高TG组其空腹、三餐后4小时T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正常TG组(P<0.0001).;正常对照组的午餐后和晚餐后4小时TG较空腹升高(P<0.05);正常TG组中午餐和晚餐后4小时TG明显高于空腹和早餐后4小时TG水平(P<0.05);高TG组的三餐后TG水平较空腹进一步升高,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④ 2型糖尿病的早、午、晚餐后4小时TG水平与空腹TG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986;r=0.976;r=0.973).结论在治疗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空腹TG水平正常,其餐后仍然较非糖尿病者更容易出现高TG血症.

    作者:田浩明;王玉华;任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肺心病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肺动脉压的关系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具有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肺心病患者21例、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23例和24例正常人血清bFGF水平进行检测,以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肺心病和COPD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结果肺心病组mPAP水平(33.33±7.03 mmHg)明显高于COPD组(13.13±2.34 mmHg),P<0.001;肺心病组血清bFGF水平(69.84±16.29 pg/ml)明显高于COPD组(43.94±7.57 pg/ml)和正常对照组(44.64±6.31 pg/ml),P<0.001;肺心病血清bFGF水平与mPAP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730,P<0.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清bFGF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其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程德云;陈文彬;肖欣荣;田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丹参酮ⅡA对NB4细胞促凝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 Ⅱ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促凝活性(PCA)的影响.方法使用Tan Ⅱ A处理NB4细胞,复钙时间检测NB4细胞的PCA,并用发色底物法测量反应体系中因子Xa(FXa)水平,ATRA处理的NB4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结果 Tan Ⅱ A 可下调NB4细胞PCA水平,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Tan Ⅱ A和ATRA下调NB4细胞的PCA水平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Tan Ⅱ A作用的NB4细胞,FXa水平降低.结论 Tan Ⅱ A与ATRA相似,均可降低NB4细胞的PCA水平,其降低PCA作用是通过下调NB4细胞TF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程韵枫;羊裔明;邓承祺;孟文彤;刘霆;梁效功;廖小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QT间期测量的小波分析方法

    目的准确获取人体心电信号(ECG)中的QT间期值.方法利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多分辨的特点,将心电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把不同频带的信号显现在小波分解各个尺度上.特征尺度上准确定位QRS波及T波的起始点,从而获得QT间期的精确值.结果①在2mV的心电信号上引入峰峰值为1mV的误差信号,利用二进小波进行分解和重构得到相对精确的心电波形,测得QRS波、P波、T波的宽度大误差分别为5.75%,5.2%,3.8%.②用小波分析方法对MIT/BIH数据库中的ECG信号进行处理后,测量得到各间期的平均值及标准偏差,可以反映出QT间期及相应各间期的稳定性.结论人体心电信号随着检测状态及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非平稳性及包含许多干扰的特点.利用小波变换将心电信号进行处理能够获得QT间期的精确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作者:陈春晓;衡彤;刘建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上气道顺应性对气道阻力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上气道顺应性对气道阻力测值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常规测定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及肺心病患者的FVC、(·)/(V)75、(·)/(V)50、(·)/(V)25,同时用阻断法测定其气道阻力Raw.并对其中71例患者进行支撑颊部(降低上气道顺应性)和未支撑颊部时Rawc和Rawu的比较,计算Rawc/Rawu的比值.结果肺通气功能(·)/(V)75、(·)/(V)50、(·)/(V)25的实/预(%)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支)组>肺气肿组>肺心病组;Raw测值则为慢支组<肺气肿组<肺心病组.Rawc/Rawu的比值,在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分别为1.01~1.03(平均1.02)、1.22~1.25(平均1.24)、1.15~1.22(平均1.19).结论对COPD和肺心病患者,用支撑颊部以降低上气道的顺应性,可以改善用阻断法所测的Raw,从而能正确测定Raw值.

    作者:黄桂芳;王爱茹;朱启上;陈芙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烧伤大鼠血清对肠上皮细胞E-钙粘附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烧伤血清对肠上皮细胞E-钙粘附蛋白(ECD)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培养大鼠肠上皮细胞株IEC-6;采用激光共聚焦及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等技术,动态观察烧伤血清刺激培养的IEC-6细胞ECD的变化.结果肠上皮细胞经烧伤血清作用后早期ECD表达呈进行性下降,细胞通透性增加.结论烧伤后肠上皮细胞细胞ECD表达降低,细胞粘附连接损伤.

    作者:陈军;夏培元;肖光夏;李章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维生素A的致畸性以及锌对其致畸作用的影响

    目的研究维生素A的致畸性和锌对维生素A致畸作用的影响.方法将不同剂量的维生素A(0、2.5、5、10、15 μg/ml)加入培养基中,或同时加入5 μg/ml 维生素A和不同剂量的锌(5、10、15 μg/ml),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观测培养后肢体的发育和分化情况.结果随着维生素A剂量的增加(2.5~15.0 μg/ml),肢体中各软骨原基的发育和分化越差、面积越小,并对软骨原基的外形发育产生抑制.长骨和爪骨都受到严重影响,对骨组织的作用比对软组织大,后肢畸形比前肢严重.当同时加入的锌量增加时(5~15 μg/ml),肢体中各软骨原基的发育和分化越差、面积越小.结论过量维生素A具有较强的致畸性,而过量的锌不能改善过量维生素A的致畸作用,反而会加重其致畸性.

    作者:李云;罗洁;王瑞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